第一章 印象土耳其
書迷正在閱讀:如歌似夢、御前男朋友、[綜韓劇]夢醒時見你、年下小狼狗、膽小鬼、犬狼、以地為床、反派今天乖了嗎(快穿)、異位面見聞、仙界供應商
第一章 印象土耳其 “像一匹烈馬,從亞洲狂奔而來,一頭撞進歐洲大陸?!薄谠娙说墓P下,土耳其變得鮮活靈動趣味盎然。但在更多人的眼里,它又呈現出萬千情態,比如伊斯坦布爾的繁華盛景,安塔利亞與伊茲密爾的蔚藍海岸,卡帕多西亞變成一片精靈的世界,番紅花城的奧斯曼風情掩映在綠林山谷間,埃菲斯卻被視為另一個龐貝,甚至還有挪亞方舟的傳說,特洛伊的真實再現……不論在過去還是當下,土耳其總能給人留下無數美好的印象。 歐亞的十字路口 雖然遠不如俄羅斯那般國土遼闊,卻擁有比俄羅斯及大多數國家更重要的地理位置,它就是位于歐亞十字路口的土耳其。土耳其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高原和巴爾干半島的東色雷斯地區,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借助極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在幾千年以來不斷地輪回往復,現已成為一個融聚各方文明的多元化國家。 ◎國名、國旗與國寶 漢語里的土耳其系英文里的“republic of turkey”,但在土耳其語里它應該寫作“turkiye”,這個名字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該詞的詞根“turk”,意思是現代土耳其人或者古代突厥人,而“突厥”一詞最早出現在6世紀的中國古籍中,是指當時生活在阿爾泰山麓及漠北高原一帶的游牧民族以及所建汗國的名稱,亦稱“兜鍪”,也就是“軍盔”的意思。據說他們的發祥地阿爾泰山形似頭盔,故而得名。由“突厥”一詞演變而來的“土耳其”,其實直到19世紀末才開始廣泛使用。在韃靼語里,“突厥”是“勇敢”的意思,“土耳其”意即“勇敢人的國家”。 土耳其國旗 土耳其的國旗是一面長寬比例為3:2的長方形紅底旗子,紅底旗子上有一彎白色新月和一顆白色五角星。國旗的顏色和圖案都有特別的寓意,紅色象征鮮血和勝利,新月和五角星象征驅走黑暗迎接光明,同時還標志著土耳其人民對伊斯蘭教的信仰,以及幸福吉祥之意。 其實,國旗上的圖案源于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帝國。15世紀中葉,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某一天夜里夢見滿天星空中升起了一輪新月,他認為這是偉大帝國的吉祥之兆,遂把新月和星作為奧斯曼的象征。等到土耳其共和國成立時,“土耳其之父”凱末爾沿用了奧斯曼國旗。 國寶凡湖貓 土耳其凡湖貓身軀較長,肩部肌rou發達,十分的強健、有力,尤其愛嬉水,甚至會到淺水中去游泳。 土耳其還有兩大國寶,即凡湖貓和康加犬。凡湖是該國境內最大的湖,凡湖貓因其而得名。它和大名鼎鼎的波斯貓頗有淵源,波斯貓由阿富汗貓和安卡拉貓培育而成,凡湖貓正是安卡拉貓的一支。它特別愛干凈,從不吃腐食剩物,對居住環境也比較講究,氣質比較高貴。由于該品種越來越稀少,土耳其法律甚至規定不允許帶它出境??导尤郧霸菉W斯曼軍團的戰犬,它忠誠勇猛體格強健,一只成年康加犬約有76~106厘米長,體重約90~110千克,是世界巨型犬中的優良品種?,F在,這種大型犬多被當作國禮饋贈給外國貴賓。 ◎版圖、地貌與氣候 從世界版圖來看,土耳其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并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于黑海海峽,又稱土耳其海峽,它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國土形狀大致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600千米,南北寬約700千米,總面積為78萬多平方千米,其中亞洲部分約占97%,歐洲部分約占3%。 博斯普魯斯海峽俯瞰圖 博斯普魯斯海峽呈南北走向,它溝通黑海和馬爾馬拉海,將土耳其分成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 該國境內多為高原和山地,地勢東高西低,東端的阿勒山(又譯亞拉臘山、亞拉拉特山)有全國最高峰,海拔5165米,中部有安納托利亞高原,平均海拔800~1200米,北部有多條山脈自西向東與黑海平行,西部的山脈不高,但與愛琴海大致垂直,從而形成了蜿蜒曲折的海岸線,以及無數景色優美的海灣和半島。 土耳其境內水系發達,擁有黑海、馬爾馬拉海、愛琴海、地中海、波斯灣、里海、內陸流域七大水系的幾十條河流。除此之外,它還擁有杰漢河、塞漢河、克澤爾河、大門德雷斯河、埃爾內斯河、薩卡里亞河等。 雖然這個國家的國土面積不小,但是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卻比較有限,尤其在中部占去偌大面積的安納托利亞高原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土耳其國內80%的土地不適合用來耕種,只能用于牧場或林地,另外20%是潛在的可耕地,優質農田主要集中在南部和東南部、科尼亞盆地、色雷斯地區等,其他地區的可耕地大多呈零散小塊狀,分布于山谷和盆地之間。但土耳其的農業基本上可以保證自給自足,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甜菜、煙草及各種豆類等,干果類產品以榛子、阿月渾子(開心果)和葡萄干最為有名。 國土狹長、三面臨海與全境多山的地形特點,令土耳其國內形成了差異明顯的氣候。大致劃分后可以看出各有不同:東南部比較干旱;東部地區屬于內陸山地型氣候,夏天比較短暫,冬季寒冷,積雪期較長;中部安納托利亞高原腹地屬于大陸型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干燥;地中海和愛琴海屬于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涼爽多雨??偟膩碚f,土耳其的夏季比較長,氣溫高且降雨少,冬季比較寒冷,伴有不少降雪和冷雨。 ◎人口、語言與區劃 復雜的時代變遷令土耳其的人口、宗教、語言和行政區劃都在慢慢發生著變化。根據2015年的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土耳其現有人口約7562萬。其中,土耳其人占80%以上,庫爾德人約占15%,其他的常住民族還有高加索人、亞美尼亞人、希臘人、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等。作為土耳其共和國的主體民族,現在的土耳其人均自11世紀以后由中亞遷入小亞細亞,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人信仰基督教和猶太教。 土耳其語是世界第七大語種。以前的官方文字使用阿拉伯文,1928年改用拉丁文,到了1932年,“土耳其之父”凱末爾建立語言研究中心,開始有意減少使用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同時大量借鑒英語和法語,創造出今天的土耳其語。 根據土耳其的行政區域劃分,國內現在分為8個行政區、81個省。8個行政區是指迪亞爾巴克爾、阿達納、安卡拉、利尼亞、埃爾祖魯姆、開塞利、伊茲密爾和伊斯坦布爾。在81個省里,最大的科尼亞省面積約47721平方千米,最小的里津省面積僅為3920平方千米。 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馬爾馬拉海交匯處的全國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全景 各省下面設置有縣或市,縣或市下面又設有村。全國大概有600個縣,各個縣城大小不一,最大的縣幾乎等同于一個省,但是人口比較稀少。大多數縣的平均面積在500~2000平方千米之間,人口僅在5~10萬之間。村是土耳其最低的行政組織,目前全國大約有3.6萬個村。幾個人口比較稠密的村便可以合并成一個市,因為按照土耳其法律規定,人口超過1萬以上的居住區均可設為城市。 此外,按照土耳其的法律規定,各省省長均由中央政府任命,縣長由省長任命,但市長和村長通過民主選舉才能產生,每5年需改選一次。由于村長和市長在轄境內實行自治,故而省長和縣長對市和村只能起到行政監督的指導作用。 全國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原來是土耳其的首都,當凱末爾領導的國內革命勝利以后,安卡拉成為新的首都?,F在它已發展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貿易的中心,享有“土耳其的心臟”之稱。 作為一個身處歐亞十字路口的樞紐國家,土耳其雖然大部分國土在亞洲境內,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均實行歐洲模式。最近半個世紀以來,這個國家大力發展經濟合作,目前已躋身于全球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并被列入歐盟候選國。 土耳其與火雞 英語“turkey”一詞的意思是“火雞”或“火雞rou”,它和土耳其國名同形同音但異義,這里面的巧合并非偶然。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許多歐洲人登上了美洲陸地。第一批移民到達美洲時,發現森林里有一種從沒見到的鳥,樣子很像土耳其商人販賣到歐洲的珍珠雞,而珍珠雞被英國人稱為“turkey cock”,簡稱為“turkey”,所以他們把這種從沒見過的鳥也稱“turkey”。 土耳其風光旖旎的海濱度假勝地 土耳其海峽 天下咽喉 土耳其海峽即黑海海峽,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三部分,全長345千米,呈東北一西南走向,它是連接黑海與地中海的唯一通道,也是亞歐兩洲的分界線。由于地理位置極其重要,這片海峽自古以來便被歷代兵家視為必爭之地,有著“天下咽喉”之稱。 ◎兩大海峽 土耳其海峽的東北端是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南端為達達尼爾海峽,二者之間隔著全世界最小的內海馬爾馬拉海。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全景 在希臘語中,“博斯”的意思是“?!?,“普魯斯”的意思是“水墻”,合起來的意思是“牛津渡”,即??缮嫠?。這個名字源于一則古希臘神話:相傳,眾神之王宙斯愛上了珀拉斯戈斯王的女兒伊俄,不料這一秘密被妻子天后赫拉發現了。于是,宙斯將伊俄變成一只白色的小母牛,以逃避赫拉的報復。但赫拉還是洞察了其中奧妙,立刻派出一只牛蠅,狠狠叮向小母牛。伊俄被咬得亂跑亂跳,穿過一道水墻,繼續尋找避難所。傳說中的那道水墻就是博斯普魯斯海峽,它也因此得名“牛津渡”。 因為將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一分為二,所以博斯普魯斯海峽又叫伊斯坦布爾海峽。它全長30.4千米,最寬處3.6千米,最窄處708米,平均深度62米,最深處120米。在海峽中央有一股從黑海涌向馬爾馬拉海的急流,急流下方則有一股逆流把含鹽的海水從馬爾馬拉海引入黑海,同時也帶來了一批季節性洄游的魚類。海峽兩岸樹木蔥郁風景秀麗,隔著對岸分別建起了兩座軍事堡壘,位于亞洲部分的是建于1390年的阿納多盧城堡,位于歐洲部分的是建于1452年的色雷斯城堡。 達達尼爾海峽又稱恰納卡萊海峽,它全長61千米,最寬處6.4千米,最窄處1.2千米,平均深度55米,中部最狹處最深,達82米。這片海峽連接了馬爾馬拉海和愛琴海,它與博斯普魯斯海峽一樣,水面中央有一股從馬爾馬拉海流向愛琴海的急流,另有一股補償性潛流帶回了更多鹽水,沿岸分布著蓋利博盧、埃杰阿巴德和恰納卡萊三大港口與許多城堡。在2000多年以前,先有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在此指揮戰船搭成一座浮橋強行渡海,后又有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使用同樣的方法渡過了海峽。從那時起,它便以重要的戰略地位成為進入伊斯坦布爾和黑海的門戶之地。 ◎兩大橋梁 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雄立著兩座斜拉網式大橋,其中一座是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因其連通歐亞大陸,所以又名歐亞大橋。這座大橋始建于1970年,1973年10月正式通車,是歐洲第一大鋼索吊橋,也是世界上第四大吊橋。它跨越了海峽水面最狹窄的地方,橋體全長1560米,兩座塔橋之間的橋面長度為1074米,橋面寬度為33米,高出海面64米。 端立在橋頭兩端的兩座巨大橋塔,均呈“門”字形。整個橋身在水中不設橋墩,由兩根粗大的鋼索牽引,每根鋼索由11300根直徑5毫米的鋼絲擰成,支撐著整個橋面。有趣的是,在大橋正面有一道明顯的白線,白線以東是亞洲,以西便是歐洲。寬大的橋面上可以并排行駛6輛汽車,如果橋上停滿了汽車,兩岸的橋塔會稍有傾斜,如果遇上強勁的海風,大橋也會左右擺動。不過,這些情況都在設計者的意料之中,不會對大橋造成威脅。到了夜晚,從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上駕車駛過,整座橋體與兩岸城市變得燈火通明,連水面上也泛動著爍爍銀光,眼前景色充滿了奇幻色彩。 另一座是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大橋,距離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北面5千米遠。該橋的一端位于歐洲部分的希沙呂斯蒂,另一端位于亞洲部分的卡瓦久克。它總長1510米,跨越海面部分為1090米,比前一座大橋的海面部分長出了17米,是世界第六大吊橋。 這座大橋的橋面高出海面64米,橋面寬39.4米,橋下可通行任何遠洋巨輪,橋上可并排駛過8輛汽車。與前一座大橋一樣,它也沒有架起一座橋墩,在橋頭兩端建起的兩座橋塔均用兩根粗約77厘米的鋼索相互牽引,每根鋼索重9500噸,用16128根直徑5.38毫米的鋼絲擰成。 一道土耳其海峽隔開了兩大洲,兩道雄偉的橋梁又連通了兩大洲。它們橫跨于海峽之上,為美麗的海峽風光增色不少。如今,這兩座橋梁已成為橋頭城市伊斯坦布爾的特色景點,往來游客紛紛在此攝影留念。不過隨著經濟發展,兩座大橋的車流量已日趨飽和。近年來,土耳其政府又開通一條馬爾馬拉洲際海底隧道,方才緩解了兩座大橋的運輸壓力,令歐亞之間的陸路交通比以往更加通暢。 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 馬爾馬拉海 世界最小的海 世界上最大的海是珊瑚海,面積廣達479.1萬多平方千米,那么最小的海是什么海?當然是馬爾馬拉海。馬爾馬拉海又稱馬摩拉海,它長約250千米,寬約70千米,總面積僅有1.1萬多平方千米。與巨大的珊瑚海相比,這個小不點兒大約只是對方的1/435。 ◎因大理石而得名 千百萬年以前,一場復雜的地質運動令歐亞大陸之間形成斷層。后來,斷層的下陷部分被海水漫漫沒過,世界上最小的?!R爾馬拉海便形成了。那場地質運動與后來頻繁發生的地震運動、火山運動,致使這片面積不大的海域生成許多海嶺與海盆。海嶺中的一部分高于海面構成了兩大群島,一組是西南面的馬爾馬拉群島,另一組是東北面的克孜勒群島。 平靜的馬爾馬拉海面 馬爾馬拉群島中最大的島嶼是馬爾馬拉島,面積大約120平方千米。該島自古以來即盛產美麗的大理石,希臘人后來為其取名“馬爾馬拉”,意即“大理石島”,馬爾馬拉海亦因它而得名。 克孜勒群島意即“紅色之島”,通常被人們稱作王子群島。它距離伊斯坦布爾比較近,由9座美麗的小島組成,近年來已經發展成為土耳其著名的海上旅游勝地。這組群島目前僅對游客開放了其中4座,即布呂克島、克納勒島、赫伊貝利島和布爾嘎茲島。4座小島上均有常住居民,另外建有修道院、神學學校與土耳其海軍學院分院等。除了風光優美之外,4座小島還具有三大特點:一是貓多;二是沒有任何車輛,只有自行車和馬車;三是此地曾是王子公主們的流放地。 王子群島中的布加扎達島的碼頭 馬爾馬拉海屬于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季溫暖多雨,夏季炎熱干燥。由于海水溫度較高,蒸發作用也比較旺盛,導致海水的含鹽量高達39‰左右,鹽業生產成為沿岸各國的一項重要經濟活動。根據估算可以得知,蒸發作用在一年之內能使馬爾馬拉海的海面降低大約1.5米。如此大的海水蒸發量遠遠超過了這一帶的降水量和河水的補給量,假若將其封閉,它很可能在若干年之后瀕臨干涸。 ◎海戰前沿與海底隧道 馬爾馬拉海雖然面積小,但在世界版圖上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皆是因為它處于歐亞大陸的關鍵位置。這片海域是土耳其的內海,也是位于亞洲小亞細亞半島同歐洲巴爾干半島之間的內海,故而被歐亞大陸視為天然分界線,同時它又是黑海一地中海一大西洋的必經之地。如果沒有這片海域,黑海將會變成一個龐大的湖泊。 作為土耳其海峽的一部分,馬爾馬拉海的東北經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溝通,西南經達達尼爾海峽與愛琴海相連,其余部分全被土耳其領土所包圍。這片海域的海底地勢起伏很大,海嶺和海盆交錯分布,導致海下崎嶇不平深淺懸殊,最淺處只有幾十米(如亞得里亞海北部),最深處可達4000米以上(如愛奧尼亞海)。往來船只航行到某些地方,船頭與船尾之間的水深甚至可能相差四五百米。 由于地處亞、非、歐三大洲的交通樞紐,馬爾馬拉海理所當然地成為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往來捷徑,在軍事、政治與經濟方面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18~19世紀,當歐洲列強為了爭奪地中??刂茩鄷r,英國一度把馬爾馬拉海當作自己的“內湖”,拿破侖也曾想奪取這片海域進軍地中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地中海再次成為交戰雙方海軍積極活動的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意大利海軍與英國海軍在馬爾馬拉海、地中海進行過激烈海戰。時至當下,雖然世界局勢重歸和平,但和平之下依然暗流涌動,地中海一度成為某些西方軍事大國的軍艦密集度最大的海域,與地中海一脈相承的馬爾馬拉海自然也被列為重點海域。為了保護國家的主權與安全,土耳其政府后來要求軍事大國的艦隊和軍事基地全部撤出了馬爾馬拉海。 在時代變遷中,這片海域不僅成為歷代統治者的海戰前沿,同時也是他們的開發之地。早在1860年前后,奧斯曼蘇丹就曾有一個建設海下通道的設想,但這個設想直到2013年方才變為現實。 2013年10月29日,正值土耳其國慶90周年慶典之日,馬爾馬拉海底隧道正式通車。這條洲際海底隧道位于伊斯坦布爾市,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貫通了歐亞大陸,是世界第一條跨越歐亞大陸的海底鐵路隧道。它全長13.5千米,其中跨海峽部分1.4千米,隧道位于海床下4.6米處,深度為海平面以下60米。正式通車以后,馬爾馬拉海底隧道把連接歐亞大陸的路程縮短為4分鐘,單程每小時即可運輸7.5萬人次,一日可運輸100多萬人次,人們稱其為“現代絲綢之路”。 這片海域給人們帶來了戰爭與文明,也帶來了無數便利與財富。尤其是那條剛剛建成的馬爾馬拉海底隧道,在不久的將來,也許它能讓人們從倫敦乘火車經過伊斯坦布爾直達北京的夢想變成現實。 1991年衛星傳回的馬爾馬拉海圖像 阿勒山 挪亞方舟的??康?/br> 阿勒山的名字初聽比較陌生,當你知道它可能是挪亞方舟的??康貢r就會恍然大悟了。畢竟,《圣經》里的故事帶給人類巨大的影響,大到足以讓人忽略其中一個地點。所幸,這個傳說中的地點今又在阿勒山上悄然隱現,雖然尚未證實,卻令全世界都記住了它的名字。 ◎一座火山堆兩個峰頂 阿勒山又稱亞拉臘山、亞拉拉特山,是一座直徑約40千米的死火山堆。它坐落在土耳其厄德爾省的東北邊界附近,位于阿拉斯河谷地以西,屬于東托羅斯山北側山脈的東端。從世界版圖來看,阿勒山恰好處于土耳其、伊朗和亞美尼亞三國的交界處,距離伊朗邊境僅16千米,距離亞美尼亞邊境僅32千米。 阿勒山美麗的圓錐體 這座火山堆上有兩座巨大的峰頂,均由熔巖和火山灰等火山噴發物組成。一座是土耳其境內的最高峰大阿勒山,高約5165米,另一座是位于大阿勒山東南方的小阿勒山,高約3907米。兩座山峰近在咫尺,中間由一道長約13千米的山脊相連。 1840年,亞美尼亞大地震導致阿勒山出現了最近一次火山運動。這場地震的震中位于阿何拉河谷,造成了一條深約1825米的巨大裂谷。在阿勒山低海拔一帶生長著大片優良牧草和檜樹,附近的庫爾德人常在此放牧牛羊。 ◎陷入爭奪戰 在歷史上,阿勒山屢屢陷入各個王朝的爭奪戰中。亞美尼亞人、羅馬人、波斯人輪番占領阿勒山一帶,當亞美尼亞人卷土重來時,將整個阿勒山地區獨自占有400年之久。進入7世紀,該地區才成為東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到了11世紀,塞爾柱王朝又將此地納入版圖長達一個世紀。奧斯曼帝國雄起時,阿勒山一帶被劃入現代土耳其的卡爾斯省及阿爾達汗省。兩大省區后來一度被俄羅斯帝國占領,阿勒山也再次歸于異國領土。 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斯曼帝國瓦解,亞美尼亞從中脫離出去,又一次擁有了阿勒山地區。只是這段時間沒能持續多久,隨著蘇聯紅軍的進入,阿勒山復入蘇聯。1923年,蘇聯與土耳其簽訂了一份與邊界有關的《卡爾斯條約》,阿勒山地區被劃歸土耳其。當蘇聯解體以后,剛剛獨立的亞美尼亞政府卻不承認《卡爾斯條約》。時至今日,盡管阿勒山位于土耳其境內,亞美尼亞人卻一直把它視為精神象征。 ◎挪亞方舟疑云 《圣經·創世記》里有一篇故事:神降下大水,挪亞帶領家人與無數飛禽走獸登上巨大的方舟。當洪水退去陸地出現,挪亞方舟停在了阿勒山上。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這只是一個神話傳說,但是半個世紀以前的一次重大發現卻有可能讓傳說變成史實。 1959年,土耳其一位陸軍上尉在航空照片中發現一個不明物體。該物體坐落在阿勒山西部高地的西北角,位于大阿勒山主峰西面約2.2千米處,它的形狀有點兒像船,比一個普通足球場稍大,周圍遍布著巖石。上尉后來將照片的底片轉交給美國一位著名的航空攝像專家,專家得出一個結論:“我可以很肯定地說,這個物體是一艘船。在我整個勘測生涯當中,我從來都沒有在立體照片上面看到過類似的物體?!?/br> 幾十年以后,人們經過多方勘察,確定這個不明物體有著類似船的上部構造,其長度大約是309米,這一點與《圣經》所說挪亞方舟157米的長度尚有不小的偏差,但在很多人的眼里它已被認定為挪亞方舟的殘骸。 豐富的礦產資源 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地緣優勢非常明顯。由于該國地質構造位置特殊,礦產資源也因此顯得比較豐富,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能夠滿足自身原料供應需求的國家之一。它的主要礦產有硼、鉻、鐵、長石、膨潤土、銅及煤等,尤其是硼酸鹽礦和鉻鐵礦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礦產資源儲量大國 土耳其在區域構造上屬于中亞晚期海西地臺和非洲一阿拉伯地臺之間的阿爾卑斯褶皺體系的一部分。它的境內從元古代到新生代各個時期的地層發育都比較齊全,尤以第三紀沉積巖、火山巖發育得最為完全。該造山系統在國內形成了許多不同類型的礦床,包括碰撞型、俯沖型、后碰撞型和裂谷型。 復雜多變的地質運動令土耳其境內蘊藏著豐富多樣的礦產資源。據最新資料表明,在全世界可交易的90種礦產資源中,土耳其擁有77種,只有13種尚未在境內找到。 在這77種礦產資源里,主要包括多種金屬、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礦脈,比如鐵、銅、鋁、鎂、鉻、金、銀、鉛、汞、硼、石墨、煤、硫、金剛砂、天然堿、大理石、海泡石等。還有一些已增值加工的礦種,比如水泥和鋼鐵。在優勢礦產資源里,硼的儲量占全球的72%,居于世界首位;長石的儲量占全球的23%;天然堿的儲量占全球的7%;鉻的儲量占全球的5.2%;膨潤土的儲量占全球的20%;大理石的儲量占全球的40%。 以上大約有50種礦產資源不是豐富就是極為豐富,另外27種礦產資源則不太充裕。此外,土耳其還有大約3500種已知金屬、將近2000種工業原料礦床和資源,以及600多處溫泉和140多處地熱田均被探明。這個國家的礦產總儲量目前已經達到驚人的500億噸,若是單以儲量而言,土耳其顯然已經能夠躋身于全球領先的礦產資源儲量大國之列。 金屬鉻主要用于與鈷、鎳、鎢等元素冶煉特種合金。這些特種合金廣泛用于航空、宇航、汽車、造船、化工、國際工業等。 ◎修建油氣管道 土耳其雖然位于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氣儲量最豐富的地區——里海和海灣地區的正中央,但自身的能源儲量卻不足以滿足它本身的巨大消耗。這個國家正在日益崛起,能源需求也在年年增長,據目前來看,它每年大約有60%的能源消耗都需要依賴進口。不過在最近幾年里,土耳其于安納托利亞北部和南部、黑海沿岸、東色雷斯等地發現了部分油田,可能會提高國內原油的自給率。 為了獲得更多的能源,土耳其做出了一項明智之舉,即修建油管和天然氣管。2005年,巴庫一第比利斯一杰伊漢油管開始營運。這條油管的起點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經過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最后到達土耳其位于地中海的杰伊漢港口。它全長1768千米,有443千米位于阿塞拜疆,249千米位于格魯吉亞,1076千米經過土耳其。該油管可將原油由里海盆地送至土耳其地中海沿岸的杰伊漢港,每年的運輸量達到了5000萬噸。 同一年,從俄羅斯通至土耳其的天然氣管道“藍流”也開始啟用,這條氣管可將天然氣從俄羅斯運至土耳其國內,目前的年供氣量已從原先的160億立方米提高到190億立方米。 擁有原油和天然氣船運重要通道的這一地利之便,不但彌補了土耳其油氣能源不足的缺陷,更為土耳其國內持續增長的能源消耗解決了不小的問題。 “土耳其的心臟”安卡拉 安卡拉位于安納托利亞高原之腹地,是一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先后經歷了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直至近代獨立戰爭后的1923年,它才被確立為土耳其共和國的首都。由于深居腹地,再加上是全國的中心,安卡拉遂被稱為“土耳其的心臟”。 ◎漫長的歷史 安卡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青銅器時代中期。公元前13世紀,赫梯人在這里建起了城堡。赫梯帝國先后征服了阿勒頗(今敘利亞)、洗劫巴比倫(今伊拉克),但在與亞述帝國的交戰中敗北。接著,弗里吉亞人入侵安納托利亞,赫梯帝國走向滅亡。 羅馬澡堂遺址 弗里吉亞人滲入小亞細亞,給這里帶來了先進的文明,比如高水準的建筑技藝與木工、金工、牙雕、紡織技術等。后來,他們被來自高加索和亞速海以北的辛梅里安人征服,辛梅里安人不適應定居生活,攻陷了安卡拉隨即放棄,轉而游牧于安納托利亞西部地區。這時候,小亞細亞的另一支系呂底亞人興起,他們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鑄造貨幣的民族,在商業貿易上與希臘人往來比較多。呂底亞人與亞述人結盟,最終滅亡了辛梅里安人。公元前547年,當波斯人崛起之時,這個民族又被波斯大帝居魯士所滅,安卡拉納入了波斯版圖。公元前333年,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在東征途中打敗波斯人,攻占了安卡拉。 不久以后,克爾特人的一個分支加拉太人來襲,擊潰了馬其頓軍隊,將都城定在安卡拉。那時候,安卡拉被稱作“安基拉”或“安哥拉”,意思是“鐵錨”,表示城市防御系統固若金湯牢不可破,這就是安卡拉名稱的由來。 公元前133年,羅馬帝國大舉東進,占領了整個安納托利亞地區,安卡拉當時成為羅馬帝國亞細亞省的省會。羅馬帝國后來分裂成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和西羅馬(神圣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在4世紀占領了安卡拉,并使其成為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基督教傳播中心。1354年,奧斯曼蘇丹奧爾汗·加齊率軍奪取安卡拉,將其并入奧斯曼帝國的版圖。 這座新都分為老城區和新城區。老城區在北部,以烏魯斯區的古城堡為中心,保存了許多古舊建筑,帶有奧斯曼時期的建筑遺風。新城區向東、西、南三個方向全面擴展,政府主要部門多集中于該區。 在近代獨立戰爭時期,安卡拉成為革命斗爭的中心。1923年,它取代伊斯坦布爾成為土耳其共和國的首都。此后,安卡拉經過90多年的迅猛發展,從昔年那座塵土飛揚、僅有2萬人的小鎮變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大都市。如今,安卡拉的市區面積達到340多平方千米,市區人口也達到了490多萬。 新城區的著名景點首推阿塔圖爾克陵墓,它是“土耳其之父”凱末爾的陵墓,也是安卡拉的標志性建筑之一。1938年10月,凱末爾因病離世,他的靈柩最初安放在安卡拉人文博物館里。后來土耳其大國民議會通過一項決議,決定為凱末爾在拉薩泰佩山岡上興建一處陵墓。這座陵墓于1944年動工,1953年建成,在建成這一年的凱末爾紀念日里,也就是他去世后的15周年,人們將其遺體移入陵墓地下重新安葬。 ◎阿塔圖爾克陵墓 作為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在經濟發展、文化古跡等方面雖比不上三朝古都伊斯坦布爾,但在最近幾十年以來已催生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帶動周邊城市表現出勃勃生機。 整個陵墓其實是一組包括公園、廣場、陵墓、堡塔與博物館的建筑群落,面積廣達70萬平方米。主體建筑由黃色和青灰色大理石與花崗巖砌成,莊嚴肅穆,氣勢宏偉,每逢重大節日慶典,土耳其的領導人均會來此拜謁。 馬海 “馬?!币辉~源于阿拉伯文,意為“似蠶絲的山羊毛織物”,后來成為安哥拉山羊毛的專稱。馬海毛是指安哥拉山羊身上的毛,意為“最好的毛”。安哥拉山羊即安卡拉山羊,原產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附近,每只羊的剪毛量可達3~4千克,毛長18~25厘米,毛色純白美如絹絲。據了解,目前土耳其飼養的安卡拉山羊約有360多萬只,每年產毛量大約9000噸。 阿塔圖爾克陵墓內象征性的石棺 阿塔圖爾克陵墓的兩側是獨立堡塔和自由堡塔。獨立堡塔正面是青年手持利劍的浮雕,它代表著土耳其軍隊和民族的力量,塔上刻有凱末爾的名言:“沒有獨立,國家就不能生存”“不獨立,毋寧死?!弊杂杀に媸桥焓跪T馬高舉著“自由宣言”的浮雕,塔上也刻著凱末爾的語錄:“土耳其迄今為止的全部歷史證明土耳其一直是追求獨立與自由的國家?!?/br> 爾克靈殿。四面回廊中陳列著凱末爾的遺物、畫像、公文、制服、書籍,以及紀念這位偉大領導人的油畫、郵票及硬幣等。順著石階拾級而上,可見榮耀大廳的銅門兩側貼著涂有金粉的銘文,銘文會定時更換,內容均取自于凱末爾的“名言錄”。 雙塔前方是一條長長的石獅大道,24只赫梯帝國時期的石獅雕像立于大道兩旁。在古老的年代,獅子象征著權勢和力量,人們把它們擺放在此,寓意不言自明。 穿過巨大的銅門進入室內,在高大寬敞的廳堂北側,停放著凱末爾的石棺。石棺由一整塊彩色大理石制成,但棺中并沒有凱末爾的遺體,這位偉大領導人的遺體最后安息于石棺地下7米的地方,那里堆砌著從全國各地運來的土壤。 ◎博物館和大城堡 整個陵墓建筑群由東西南北4條柱狀回廊圍成一個四方形大廣場,廣場的正面是“榮耀大廳”,即阿塔圖安卡拉老城區的著名景點有安納托利亞文明博物館和大城堡等。安納托利亞文明博物館的重要地位僅次于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館內收藏的展品大多是安納托利亞一帶的文明古物。 博物館的屋頂上方蓋有10個大圓頂,它本身就是一座15世紀的古老建筑。室內的展品涉及多個歷史時期,包括舊石器時期、新石器時期、石器銅器并用時期、銅器時期、亞述帝國時期、弗里吉亞時期、烏拉爾圖時期、呂底亞時期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如紅牛壁畫、哈吉拉爾彩繪陶器、三頭鹿太陽盤、坐在豹頭王座上的女神、弗里吉亞折疊木桌等。 赫梯帝國曾在安納托利亞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該時期的文物占據了展廳正中心的位置,比如獅鷲獸、雷神浮雕、獅身人面像、獅子門石雕等。另一些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雕像,則被安置在地下樓層。 大城堡位于安納托利亞文明博物館旁邊的土丘上,這座城堡有內外兩道墻,外墻建于9世紀拜占庭帝國米凱爾三世時期,內墻建造于7世紀左右。興建堡壘時使用的建筑材料大多取自羅馬帝國遺留下來的城墻石塊,如今人們看到的大城堡,已在塞爾柱時期和奧斯曼時期進行過幾次重修。大城堡的制高點是位于北端的白色堡壘,站在那里可以俯瞰整個安卡拉市中心。 除了以上提及的三大代表性景觀之外,安卡拉比較有名的古跡還有尤利阿奴斯之柱、羅馬澡堂遺址、奧古斯都神廟、科賈泰佩清真寺等。 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安卡拉已從安納托利亞古代文明的最佳根據地轉變為土耳其的新首都。由于身處腹地中心,安卡拉極具地利之便,游客們在遍覽市內景點之后,還可以前往附近的哈圖沙什遺址,以及景色絕妙的卡帕多西亞地區。 安納托利亞文明博物館內景 阿塔圖爾克陵墓 作為土耳其共和國新時代標志的阿塔圖爾克陵墓,為紀念土耳其的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而建。 伊斯坦布爾 繁華的“三朝古都” “如果世界是一個國家,那么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爾?!薄B拿破侖都能生出如此感慨,更不用說其他人會把它當作土耳其的首都了。其實,雖然伊斯坦布爾現在是全國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但在此前它可是真真切切地榮任過“三朝古都”。若不是背景雄厚、資歷豐富,人們怎么可能會犯下這樣一個美麗的錯誤? ◎三大帝國,三朝古都 伊斯坦布爾位于土耳其西北角,扼守著黑海出???,地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兩岸,分為歐洲部分(色雷斯)和亞洲部分(安納托利亞),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跨越兩大洲的樞紐城市。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這座城市必有一段復雜的歷史背景。確實,伊斯坦布爾在建城2000多年以來,于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成為“三朝古都”。 公元前7世紀,麥加拉族首領拜占斯率先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高地,即現在金角灣的“皇宮岬”一帶依山砌石,建起了一座衛城,定名拜占庭。其后一個多世紀里,拜占庭先后被波斯人、雅典人和斯巴達人占領。公元343年,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率軍攻入,統治了這片土地。兩個世紀以后,羅馬帝國又強勢崛起。面對不斷擴大的疆域,羅馬皇帝決定在東部鞏固統治基礎,遂將拜占庭設為東都,揭開了它第一次成為王都的歷史。緊接著,該城得到大規模擴建,跑馬場等一些公共設施都建于這一時期。 19世紀,亞美尼亞裔俄國畫家伊凡·康斯坦丁諾維奇·艾瓦佐夫斯基眼中的伊斯坦布爾。 324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將這座城市進行重修,他去世以后,拜占庭即改稱君士坦丁堡。395年,當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和西羅馬,君士坦丁堡成為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首都,這是它第二次貴為王都。隨后,城中相繼興起一批古典建筑,最著名的就是圣索菲亞大教堂。6世紀末期,君士坦丁堡成為古絲路上的西部重鎮,并在繁榮的商業貿易下得到大力發展。9世紀時,此地人口已超過了百萬之眾。 在繁榮與富裕光臨的同時,戰爭的輪回也不期而至。9~10世紀里,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突厥人屢屢進犯,君士坦丁堡陷入戰亂之中。進入13世紀,十字軍繼續攻入,該城遭到了嚴重破壞。直到半個世紀以后,它才漸漸有所復蘇。 15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經過一番苦戰,終于攻陷了這座堅固的城堡。君士坦丁堡從此改稱伊斯坦布爾,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新都,這是它第三次成為王都。與此同時,伊斯蘭教開始滲入,伊斯坦布爾開始呈現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大融合的局面。其后,一大批融合了雙重文明的著名古建筑逐步出現,曾被毀壞的拜占庭古城墻、引水渠、儲水宮也得以修復。 幾百年過去了,當奧斯曼帝國化為煙云,土耳其人民又在凱末爾的領導下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安卡拉被定為新的首都,伊斯坦布爾才算結束了“三朝古都”的歷史。如今,經過幾十年的迅猛發展,這座古老名城依然是土耳其國內第一大城,同時還成為土耳其最大的工業、商業、海陸空交通、金融、貿易和文化的中心。 ◎老城區和新城區 伊斯坦布爾城區被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金角灣三片水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屬于亞洲,一部分屬于歐洲,而歐洲部分又被天然港口金角灣分為南部老城區和北部新城區。 南部老城區可以分為三個區,分別是蘇丹艾哈邁德區、巴耶塞特區和埃米訥尼區。蘇丹艾哈邁德區是最珍貴的遺產聚集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世界遺產——伊斯坦布爾歷史區即位于此處。它包括了伊斯坦布爾的眾多著名古跡,比如托普卡帕皇宮、圣索菲亞教堂、藍色清真寺、古跑馬場等。巴耶塞特區是平民百姓聚集的地方,生活氣息較濃,這里是集市和小吃店林立之地,處處反映了土耳其平民最真實的生活場景。 位于博斯普魯斯海峽邊的貝勒伊宮,用白色大理石為原料建造,昔日是蘇丹的夏日別墅和外國貴賓的招待所。 一條迪旺尤魯大街將以上兩區相連,這條街是老城區最重要的金融街,也是外地游客喜歡逛的地方。街上分布著許多飯店、旅行社、書店、民間工藝品店、甜餅屋、烤rou店、土耳其浴室和傳統茶屋等。 埃米訥尼區瀕臨海域,風景優美,海岸旁邊建有兩座清真寺,同時此地還是渡輪、公交車站的集合地,人流量特別大。該區的地標性建筑是加拉太橋,這座橋連通了伊斯坦布爾的老城區和新城區。早在160年前,加拉太橋就成為城市的一道生命線。該橋起初為木質結構,后來由石質結構再轉變為混凝土結構。凱末爾曾說:“每當你站在這里遠眺伊斯坦布爾,一輛輛的汽車駛過身邊,你會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個國王?!?/br> 北部新城區也叫貝伊奧盧區,是指金角灣北邊的丘陵地帶。歷史上,這里曾是許多外國人集中居住的地方,比如奧斯曼時期的猶太人、西班牙人、阿拉伯人、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他們在此分片居住,致使后來的本地建筑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風格。 新城區比老城區年輕數百年,且由于中間隔著一道金角灣,城市景觀大有不同。20世紀90年代以后,土耳其政府大力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新城區獲得強勁的動力,眾多藝術館、咖啡廳、餐館、酒吧和服裝業相繼開業,漸漸發展成為伊斯坦布爾人休閑娛樂的地方,同時也吸引了無數外國游客慕名而來。 新城區有一座古老又醒目的建筑,名叫加拉太塔。加拉太塔建于1348年,由當時來自意大利的熱那亞人修建,故而又稱“熱那亞堡壘”。這座古塔異常堅固,全高60米,城壁厚3.75米,地基深達6米,初建之時堡內還配備有若干大炮?,F在人們看到的加拉太塔的尖頂是在20世紀加蓋上去的,游客們乘坐電梯可以直達塔頂,俯瞰新老城區的全貌。別看加拉太塔白天比較冷清,一入夏夜這里就會沸騰起來。頂層夜總會時常提供精彩的東方舞、民族舞及脫口秀表演,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觀瞻。 佩拉宮 佩拉宮是一座百年老飯店,過去喜歡搭乘東方快車的歐洲貴族們常在此處下榻。據說,推理小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是在佩拉宮的411房間里寫下了著名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必須說明的是,這家五星級飯店沒有現代化電梯,只有老式鐵門升降梯,沒有播放輕音樂、設計時尚的酒吧,只有百年不變的“東方快車酒吧”。而且,阿加莎那間客房仍然保持著原來的樣子,就連接待柜臺、宴會廳以及巨大的熏香爐也都具有紀念意義。 除此以外,新城區還有其他一些游覽景點,比如伊斯蒂克拉爾路、塔克希姆廣場、軍事博物館、梅芙蕾維修道院以及極具傳奇色彩的佩拉宮。 從北部新城區步行前往南部老城區,必須通過金角灣上的兩座大橋,一座是剛才提及的加拉太橋,另一座是阿塔圖爾克大橋。阿塔圖爾克大橋是一座全長1560米的斜拉式吊橋,該橋長度在歐洲排名第四,全球排名第七,現在也是伊斯坦布爾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老城區和新城區的景點比較集中,但在兩大城區外圍亦有別樣的風景,比如移土填海才建成的多爾馬巴赫切皇宮,珍藏著許多黃金鑲嵌畫的卡里耶博物館。 游客們參觀完地面景點后,還可以搭乘客船順著博斯普魯斯海峽進行巡游。如果正逢夕陽西下,雄偉的海峽將會為您展現出一天中最壯麗、最絢爛的景象。也許,那就是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為伊斯坦布爾這座“三朝古都”而賦予的無上榮光! 伊斯坦布爾是一個同時跨越歐、亞兩大洲的名城,位于土耳其西北部馬爾馬拉地區,而位于黑海和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是這里最繁忙的航道。 布爾薩 舊時王都展新顏 在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前,布爾薩曾是奧斯曼帝國的第一個首都。如今幾千年過去,奧斯曼帝國不復存在,土耳其的每一片土地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昔日那座古老的王都也煥發新顏,被重新定義為“絲綢之城”“溫泉之鄉”與“綠色的布爾薩”。 ◎兩大清真寺 耶希爾清真寺 據說布爾薩由來自巴爾干半島東南角色雷斯地區的卑斯尼亞國王普爾希亞斯一世所建,公元前74年,卑斯尼亞末代君主尼科米迪斯將其獻給了羅馬人。在羅馬人及早期拜占庭人的統治下,城市漸趨繁榮。但到7~8世紀,阿拉伯人的入侵使其元氣大傷。1075年,塞爾柱突厥人占領該城,隨后它又遭到過十字軍、拜占庭和突厥人的輪番爭奪,最終落入奧斯曼人之手,成為奧斯曼帝國早期的第一座首都,先后有6位蘇丹在此執政。1327年,蘇丹奧爾罕在這里首次發行貨幣。1340年,此地建起了集旅館、集市和倉庫為一體的貿易中心。當然,由于信仰伊斯蘭教,奧斯曼的早期居民們遂也跟著在布爾薩建造了許多清真寺等宗教建筑。1855年,布爾薩在一次大地震中受到嚴重破壞,城市發展的腳步漸漸放緩。直到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以后,這座城市才重新蓄勢進入了良性發展軌道。 伊斯蘭教的興起,令布爾薩建起了一大批清真寺,即使遭遇到地震創傷,全城目前也至少保存了125座清真寺,最負盛名的當屬烏魯清真寺和耶希爾清真寺。烏魯清真寺意即“大清真寺”,由蘇丹巴耶塞德一世下令修建。據說早在1396年,巴耶塞德一世在某次戰役發生之前曾發誓說,如果自己能取勝,將修建20座清真寺來報答真主。戰役果真取得了勝利,他卻只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只不過在這座清真寺上方建起了20座拱頂,它就是人們今天看到的烏魯清真寺。由于當時正處于奧斯曼帝國早期,國力尚不夠強盛,烏魯清真寺和伊斯坦布爾的清真寺比起來規模要小一些。 布爾薩位于絲路西端,曾是古代絲綢貿易的重鎮。圖為其有名的柯扎汗絲綢市場。 耶希爾清真寺意為“綠色清真寺”,它的最大特點是選用了綠色主調。盡管清真寺的墻壁是大理石,但屋頂、宣禮塔頂端、窗戶均由綠色或藍綠色瓷磚砌成。內部裝飾更是不同凡響,處處皆是藍綠、碧綠、藍色和白色的瓷磚組成圓環、星辰等美麗圖案。在這座建筑的對面還有清真寺興建者穆罕默德一世的陵墓,陵墓的風格與其一致,內部裝飾與石棺表面全部貼著藍綠色的瓷磚,因而被稱為“綠色陵墓”。 土耳其的第二大城市布爾薩城景俯瞰 除了清真寺,布爾薩還擁有考古博物館、布爾薩城堡、18世紀蘇丹故宮及墓地等古跡建筑。偏愛歷史與考古的游客若有足夠的時間,定會在這座舊都里有意外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