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韻風情
書迷正在閱讀:如歌似夢、御前男朋友、[綜韓劇]夢醒時見你、年下小狼狗、膽小鬼、犬狼、以地為床、反派今天乖了嗎(快穿)、異位面見聞、仙界供應商
輝煌文明的偉大建筑終于全部竣工。它莊嚴地矗立在波斯平原上,成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中心,同時也是一座存儲帝國財富的巨大倉庫。 在波斯語里,這座建筑本來名叫“塔赫特·賈姆希德”,可意譯為“賈姆希德金鑾殿”,它源于古波斯神話里的一位圣王賈姆希德?,F今的英語名“波斯波利斯”一詞來自希臘語,在希臘語里,“波利斯”的原意是“都市”,“波斯波利斯”即指“波斯國的都城”。 ◎真實的容顏 這片遺址東鄰庫拉馬特山,其余三面是城墻,城墻依山勢而高度不同。整個遺址位于一座長近460米、寬約300米、高10多米多的平臺上,它的主要建筑物包括萬國之門、覲見廳、玉座廳、百柱廳、大流士宮殿、薛西斯宮殿、寶庫等。全部建筑用暗灰色大石塊建成,外表常飾以大理石。王宮西城墻北端有兩處龐大的石頭階梯,石階路寬約六七米,每級之間的高度僅有10厘米,即使策馬亦可循階入城。 覲見廳里精美的浮雕 覲見廳又稱阿帕達納廳,大流士時開始建筑,到其子薛西斯一世時完工,是當時薛西斯一世接見各國使節的地方。浮雕是這座大殿里最大的亮點。2000多年來,這座大殿一直被深埋地下,直到1938年才被發掘出來,由此才使得這些浮雕免去了經歷千年歲月里的風雨摧殘,保存完好。 塔查拉宮 相對于波斯波利斯里的其他宮殿,塔查拉宮保存得更完好。宮殿是在大流世一世時建成,是這位波斯帝國君主的寢宮。 薛西斯一世和兩名隨從 這塊浮雕位于哈迪什宮,哈迪什宮是薛西斯一世的起居宮殿,浮雕表現了薛西斯一世在兩名隨從的陪伴下步入寢宮的情景。 遺址的東邊是國王薛西斯所建的“四方之門”,“四方之門”高達18米,入口前有大平臺和大臺階,石階兩側墻面刻有23個民族朝貢隊伍的浮雕像。覲見廳在城市中部西側,為正方形的石柱木梁結構,每條邊長83米,中央大廳和門廳原本立有72根高20余米的大石柱,每個柱身有40條~48條凹槽,如今只剩下13根石柱。百柱廳在城市中部偏東,大殿面積約68.6平方米,高11.3米的立柱原本承托著寬廣的雪松木平屋頂。城西南角為阿爾塔薛西斯一世和薛西斯一世的兩座王宮,東南角是寶庫和營房。城中出土文物有浮雕、圓雕、石碑、金飾物、印章和泥板文書等。 在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阿契美尼德王朝正處于全盛之時,當他決定建造這座輝煌的宮殿時,就考慮將此地發展成中央集權國家的王權象征,遂從世界各地搜羅建筑人才與用料,傾力打造波斯波利斯。他曾在銘文中自豪地宣稱:“雪松木來自黎巴嫩山區,由亞述人運到巴比倫,再由卡里亞人和愛奧尼亞人運往蘇薩,亞卡木來自犍陀羅(喀布爾地區)和卡爾曼尼亞(克爾曼),黃金來自薩迪斯和巴克特里亞,珍貴的天青石和光玉髓來自索格底亞納(烏茲別克斯坦或塔吉克斯坦),另一種名貴的綠松石來自花剌子模(阿姆河下游),白銀和烏木來自埃及,裝飾墻面的材料來自愛奧尼亞,象牙則來自庫什(努比亞,今埃塞俄比亞)、印度和阿拉霍西亞(坎大哈地區)。石柱產自埃蘭的阿比拉杜村,石匠是愛奧尼亞人和薩迪斯人,金匠是米底人和埃及人,木匠是薩迪斯人和埃及人,燒磚工是巴比倫尼亞人,裝修工是米底人和埃及人?!?/br> 四方之門 薛西斯一世下令將自己的名字用三種語言刻在萬國之門的入口處,他要讓所有人知道是他下令建造了這座宏偉的建筑。 從這段短短的文字中,讀者們應該不難想象波斯波利斯該有多么輝煌耀世!可是,事實卻如古希臘歷史學家狄奧多羅斯所說:“波斯波利斯要比其他城市繁榮富足,但它遭受的厄運也超乎一般?!倍蜻\的制造者亞歷山大在縱火焚燒之前,據說“他動用了1萬頭騾子和5000匹駱駝才將所有的財寶運走”。伴隨著沖天火光,那些用黎巴嫩雪松制作的精美圓柱、柱頭和橫梁熊熊燃燒起來,煙灰和燃屑紛紛飄落……幾天幾夜過去,波斯波利斯只剩下一些石刻柱子、門框和雕塑品。 屬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繁華就此煙消云散,遼闊的波斯平原遺下一片古老舊跡——雖然零星殘敗卻刻骨銘心,因為那是波斯波利斯的真實容顏。 波斯波利斯全景 這里曾是波斯帝國的首都,見證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輝煌,也目睹了它的滅亡之路。高聳的石柱和雄偉的階梯昭示了帝國的強大,殘垣斷壁透露著覆亡的悲情。 帕薩爾加德 曾是帝國之都 戰爭的烈火蔓延四野,往往會將一處處文明痕跡焚燒殆盡。但在伊朗歷史上,一位英雄帝王卻懷有剛柔之心,在征服他國的同時,不忘將這些國家的文明與文化發揚光大。他就是古代波斯帝國的締造者、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一位國王居魯士大帝。位于穆加爾平原上的帕薩加爾德,既是這位大帝縱橫馳騁的沙場,也是一座未建成的帝國之都。 居魯士大帝寢宮遺址 這些柱子原本高大粗壯,支撐著宏偉宮殿的屋頂。歷經戰火和地震,如今它們都已殘破,只是仍立在原來的臺基之上。 ◎英雄與王城 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在帕薩爾加德打敗了他的祖父和領地的君主,把此地作為自己的領土,并在晚年開始建設這座城市,使其成為阿契美尼德帝國的第一座都城。都城位于扎格羅斯山一處盆地中,如今已經徹底失去往日的繁華與輝煌,只在大漠黃沙中留下幾處迎風而立的遺址:居魯士大帝的衣冠冢、居魯士大帝的私人宮殿和一座要塞。 王城的建設與統治者休戚相關,但在居魯士建設帕薩爾加德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戰無不勝的自己,會在“人生中最為殘酷激烈的一場戰役”中身首異處。那一戰,他甚至沒有馬革裹尸的機會,頭顱先被放進裝滿血的革囊,頭蓋骨后來又被制成盛酒的容器。他更沒有想到,帕薩爾加德雖未建成,但在若干年以后,這座昔日的王城會因為自己的衣冠冢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向來不以成敗論英雄。居魯士雖然戰敗身亡,但由于他對民眾的寬容博愛,對文明、習俗和信仰的忠誠維護,后輩給予了他極高的禮遇——他的事跡被載入《圣經》,伊朗人尊其為“國父”,連滅亡波斯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都將他視為榜樣,一再下令修葺衣冠冢,并親自來到帕薩爾加德祭掃。 ◎“我是居魯士,阿契美尼德的君王” 2500年以來,居魯士衣冠冢就那么孤傲地屹立在穆爾加布平原上。這座用巨大花崗巖砌成的七層建筑,最上層是一個普通的長方形墓室,墓室長3.17米、寬2.11米、高2.11米,有一個低而狹窄的入口,低調得令人無法想象陵墓內曾是一番富麗堂皇。但是,從來沒有人敢輕視這座簡單樸素的石墓,前來瞻仰的后輩們無不懷著崇敬之情,默默緬懷那位保護了兩河流域文明的英雄帝王。 居魯士大帝私人宮殿遺址位于石墓北面,有著獨特的30柱中央大廳和寬闊的前后陽臺。那些石柱今已歪斜殘破,只余基座和下半段,部分上半段石柱陳列在法國盧浮宮內。在宮殿的門廳里,尚能看到一些稍受亞述風格影響的淺浮雕。 宮殿遺址的東南方約250米處,是一個長方形的觀眾廳遺址。這里本是一座18米高的多柱廳,周圍有一圈小陽臺。宮殿遺跡向北約500米處有一座所羅門監獄,現在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早已失去當時的威嚴與肅穆。 爬上宮殿遺址不遠處的小山,便可放眼觀覽山上那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巨大要塞。要塞的外墻已破敗不堪,要塞的后面曾是國王接見官員和來使的地方。 站在山丘之上,眺望整個帕薩爾加德城,所有風光盡收眼底。當熱烈的陽光灑向挺拔的石柱,地面留下一道斜長的暗影,昔日王城的輝煌就悄悄隱默在這片光與影之間。 遺址上一段著名的銘文 居魯士大帝私人宮殿遺址的一根柱子上刻著幾行銘文,從上到下分別是用古波斯文、埃蘭文和阿卡德文表達的同一句話:“我是居魯士,阿契美尼德的君主?!?/br> 塔赫特蘇萊曼 神圣的皇家建筑群 歷史過于紛繁復雜,建筑則是最有力的佐證,即使它傷痕累累,也足以證明曾經發生過的零星往事。塔赫特蘇萊曼就是這樣一處古老的遺址,別看它現在殘破不堪,早在幾千年以前的那個榮光時代,這里可是一組神圣的皇家建筑群。 ◎在戰火中凋零 塔赫特蘇萊曼遺址 塔赫特蘇萊曼的整體設計體現了2500年以來該地區對火和水的崇拜。綠色的遠山和清澈的湖水包圍著殘存的遺址,沖淡了蒼涼的歷史氣息,人文與自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了一個整體。 塔赫特蘇萊曼曾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地區——早在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之時,每位國王登基時都要到這里進行祭祀典禮。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有一位尼迪亞王于凱特斯芬(今巴格達附近)進行加冕儀式時還曾徒步至此,在眾位教徒面前接受神圣的授權儀式。那個時候的塔赫特蘇萊曼,樓臺疊起、殿宇巍峨,儼然已建起一組規模宏大的皇家建筑群。 可惜的是,由于飽受戰亂之苦,塔赫特蘇萊曼后來漸漸變得面目全非。224年,阿爾達希爾一世開創了薩珊王朝,人們把強大的薩珊王朝稱作埃蘭或埃蘭沙赫爾。公元7世紀前后,阿拉伯人手執彎刀打馬逼近,日漸式微的薩珊王朝難以抵擋,慢慢消亡在歷史的塵煙深處。 當薩珊王朝如日中天之時,拜火教也重新盛起并被尊為國教,薩珊諸位國王均任拜火教教主,塔赫特蘇萊曼便是當時拜火教的一處避難所和祭火壇。薩珊王朝滅亡以后,波斯進入伊斯蘭化和蒙古化期間,有些拜火教教徒謊稱此處是“所羅門的寶座”,方才使其僥幸留下了一片殘垣。 ◎宗教性建筑 20世紀50年代末期,塔赫特蘇萊曼遺址開始進行考古挖掘。這片遺址地處伊朗西北部火山區的一片山谷之中,北部被里海包圍,東邊是查勒斯河,南面是阿拉姆特和特格汗姆山谷,西面是一片叫作西菏澤的原始大森林。遺址包括拜火教避難所的主要部分、部分重建于蒙古可汗尼德時期的拜火教主圣堂,以及薩珊王朝時奉獻給安哈希塔的神殿。它是迄今為止已經出土且規模最大的薩珊王朝時期建筑,也是薩珊王朝末期最偉大的集合了宗教、政治、文化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塔赫特蘇萊曼遺址位于高出周圍地面約20米的高地上,四周曾被寬5米、高14米、全長1200米的橢圓形城墻圍繞。該遺址的整體布局匯聚了拜火教教義里的水、火、土、風四大元素,尤其凸顯出對火和水的崇拜,比如城墻里有兩個不同軸心的廣場形區域:南廣場中心是一面深達60多米的湖泊,湖水由山谷中一處泉眼的水積聚而成;北廣場中心是一座古老的火廟,另外還有38座圓錐形的瞭望塔。 最令人驚嘆的還是建筑內部有一些用泥土制成的管道,管道完美利用了神殿所處的火山地貌,當大量可燃性氣體被導入后再引燃,便會在火廟里形成經年不滅的圣火——似乎塔赫特蘇萊曼遺址的每一片廢墟,都在努力證明著這里曾是一處較具規模的宗教性建筑。 殘破的拱門 斯教 瑣羅亞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及中亞等地的宗教,中國史稱祆教、火祆教、拜火教,也是基督教誕生之前西亞最有影響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嵙_亞斯德教對后來的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有著深遠的影響,佛祖釋迦牟尼悟道后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瑣羅亞斯德教徒。史學家因其在歷史文化上的突出貢獻而稱其為“世界第五大宗教”。伊朗境內至今保留有五座瑣羅亞斯德教寺院,但規模都不大,里面有長年不滅之圣火。 巴姆古城堡 古絲路上的“沙漠之玉” 從方位來看,這里曾是“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的必經之地;從環境來看,這里居于荒涼之中,地下水資源卻極為豐富,綠樹成蔭、花果飄香,素有“沙漠之玉”的美稱。在伊朗境內,能夠同時享有這兩項殊榮的唯有巴姆古城堡。 巴姆古城堡 它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最大風干土坯建筑,所有建筑完全由未經燒制的泥磚、黏土、稻草以及棕櫚樹干搭建而成。 ◎模糊的歷史 巴姆古城堡位于克爾曼市東南195千米處,處在盧特沙漠的邊緣,巴雷茲山脈和卡布迪山脈之間的平原上。從此向東350千米便可到達阿富汗,向南450千米可到達波斯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大約早在6000年以前就有人類居住,當“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盛起,巴姆聯通了印度半島、印度洋地區、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地區,成為該地區聞名的交通中心和商業中心。 由于史料匱乏,巴姆古城堡的歷史輪廓比較模糊。人們推測,它的創建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0年~公元224年之間。關于創建者也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一說是當時伊斯法罕地區老國王老斯法迪爾的兒子巴曼,另一說是傳奇人物哈副塔文德。當年,哈副塔文德起兵反抗殺死王子,并筑起這座軍事要塞巴姆城堡,不料他后來被國王阿答西爾打敗,遂摧毀了一部分城堡改成拜火寺,很多人都相信拜火寺其實就是城堡里的瞭望塔。 公元7世紀~13世紀,阿拉伯人、塞爾柱人與蒙古人相繼來襲,巴姆在幾度沉浮中緩慢崛起。到了16~18世紀,巴姆一度達至全盛時期,堡內居民約有1.3萬人。1722年以后,阿富汗人入侵巴姆一帶,古城堡就此衰落下去。等到阿富汗人退去,原居民也沒有返回,而是在城南5千米處另建了一座新城,即巴姆新城。巴姆古城堡此后被充作軍營,20世紀30年代已被完全廢棄,唯有堡內的民宅和浴室等公共設施保存完好。 ◎清晰的模樣 巴姆古城堡屬于“沙漠中的綠洲”,地下水比較豐富,但是地表環境比較干旱,只見黃土不見石頭。歷代居民們因地制宜,在此筑起一座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土坯建筑。集合了勞動者智慧的這座古城堡,雖然歷史背景比較模糊,建設格局卻比較清晰。整座建筑高約61米,占地6平方千米,共有三層外墻。里面的兩圈內墻大約建于塞爾柱至蒙古時期,即12世紀~13世紀,最內一層城墻將統治者與平民分隔,第二層城墻將內城與軍營分隔,最外一層城墻長約3千米,周邊建有38座瞭望塔。 等待重修的建筑 地震后,古城堡的修復工作立即展開,然而由于城堡占地廣闊,歷史久遠,修復工作開展起來極其困難。 古堡街道 這里位置偏僻,周圍地區干旱荒涼,可能是由于這個原因,來這里的游客并不多。 古城堡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即中央區、平民區、馬廄和駐軍區。統治者深居內墻以內的中央區,這里的建筑材料使用棕櫚樹干和泥磚,私人浴池用一種特制砂漿作為磚縫之間的黏合劑,主要成分包括石灰、沙礫、蛋清和駱駝奶。中心區的“宮殿”是一座四面通風的兩層樓房,得名“四時大殿”或“四季宮”,大殿下方辟有一條1千米的秘密通道,通道通向城外,可能是為統治者在城堡失守時逃命之用。另外,這里還建有一座全城最高點——65米高的瞭望塔。 獨特的土坯建筑群 據說當初建造古堡時,由于這里只有土,沒有石頭,因此才建成了土坯建筑,這種獨特讓古堡曾經成為許多電影的取景地。 平民散居于內墻與外墻之間,占有大約400幢房屋和學校等公共設施。與中央區不同,這里的建筑材料大多是泥磚、黏土、稻草等。許多窮人家都是兩三個房間,中等人家一般有三四個房間,另外還附有敞廊。古城堡里還有一口深約40米的水井,據說是挖掘于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堪稱是巴姆最古老的遺跡。 在最外城墻和第二城墻之間,有一條150米左右的通道。在薩法維王朝時期,此處是巴扎聚集地,兩邊排有50家商鋪和一所商隊客棧。這條通道與平民區隔著一道內墻,可見巴姆居民對外來商人既有貿易需求又有防范之心。最外城墻的城門一旦關閉,任何外人不得入內,倘若遭到外敵來襲,城墻和外圍駐軍可以暫為居民們提供保護。 隨著巴姆新城的建立,廢棄的古城堡漸漸陷入一段平寂的歲月。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即使是被人遺忘的地方也不免會遭遇一場意外。2003年12月26日清晨,克爾曼省發生里氏6.3級地震,短短幾分鐘之內,巴姆新城夷為平地,幾萬人被奪去生命,抗震能力很弱的巴姆古城堡也毀于一旦。伊朗政府希望在兩年內“不惜任何代價”重建這座古城,許多國家相繼提出了援助計劃。有人認為,當數萬幸存者還在廢墟旁邊忍饑挨餓,修復一座無人居住的古城似乎不是當務之急,但正如一位伊朗人所說:“那是我們的歷史”。也許對所有的人類來說,有關家園的記憶和家園本身一樣重要。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遭受重創的這座千年遺址已從廢墟中走出。如今人們看到的巴姆古城堡,便是它災后重建后的模樣。 修復后的墻 2004年,巴姆古城堡被列入世界瀕危遺產名錄,經過數年的修復,在2013年的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它正式被宣布從瀕危名錄上移除。 城堡主建筑 城堡分內城和外城,內城是主體建筑。內外城都被厚厚的城墻圍繞,其中內城土城墻有七八米厚,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瞭望塔,一共有30多座。 恰高·占比爾 伊朗的“空中花園” 古巴比倫空中花園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跡,因為至今沒有找到任何存在的實證,遂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但在公元前13世紀,有一位埃蘭國王建起一座能跟空中花園媲美的雄偉圣城,圣城在歷史長河中隱沒了3000多年,直到半個世紀以前才被世人發現——它就是閃耀著古埃蘭文明之光的恰高·占比爾。 ◎圣城是個“土墩籃” 恰高·占比爾是伊朗乃至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城遺跡,大約建于公元前1250年,由當時的埃蘭國王溫塔舍·納皮爾主持興建。它是一座用來供奉埃蘭主神的圣城,面積約有100多萬平方米。 公元前640年,這座圣城被亞述國王阿舒爾巴·尼帕爾洗劫一空,漸漸走向衰落,最后消失于歷史的塵煙中。 這座圣城是一座金字塔式的五層建筑,現在只剩下三層同心城墻,唯有呈金字塔形的中心神廟相對完整地保存下來??脊沤鐚⑵浞Q為地xue,當地人稱其為“土墩籃”,因為它看起來確實很像一個倒置的籃筐。埃蘭人那時認為地xue頂端是祭祀時與天最接近的地方,遂又在“倒置的籃筐”上方建起神殿。神殿早已毀壞,現在留存下來的只有一道高約50米的地基。 恰高·占比爾 據說在3000多年前,埃蘭人為了讓一馬平川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顯得雄偉壯觀,于是堆土為山,建造了恰高·占比爾,這座城市的高度曾經達到了52米。 神廟的里面分布著一排互不相通的拱形小屋,各層均有臺階通往更高的層面。神廟的最底層原本兼有房間、墓室、地下通道和水道,由于保護不當,這一套綜合建筑體系已遭損毀。目前尚能看到三處遺址,即國王的寢陵、后宮和皇宮的大門。 神廟的周圍分布著一些零星遺跡,比如稀奇古怪的楔形文字,色彩斑駁的各種釉磚,磚上印著埃蘭小孩的光腳印,不遠處的空曠地面上還遺有幾千塊未使用的長磚。那些完好的長磚似乎在向世人證明:遭到阿舒爾巴·尼帕爾的侵略時,恰高·占比爾還沒有完全建成。 ◎埃蘭人的智慧結晶 從現存遺址來看,恰高·占比爾與孟加拉的帕哈爾普爾及印尼的婆羅浮屠比較相似,但它的建造時間要比后二者早了上千年?!扒「摺保╟hoga)在巴赫蒂亞里語里的意思是“山”,可見當時的統治者想把這座圣城建得像山一樣高。據史料考證,在亞述人沒有洗劫之前,它的高度已經達到了50多米,足以令人仰視。另外,根據伊朗文化遺產組織制作的紀錄片來看,恰高·占比爾還是一座植被豐茂、道路縱橫的區域中心城市。 墻上的楔形文字銘文磚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圣城的水利系統。恰高·占比爾并不依靠河流,地勢又相對較高,城內必需的水源要從40千米以外引進。由于引進水源的路途比較遙遠,水質極易受到污染,聰明的埃蘭人遂在圣城外圍建起一套水過濾系統,通過多級沉淀和沙濾來得到干凈的水源。 埃蘭人的勤勞與智慧成就了這座山丘上的圣城,如果不是過早地沒落,他們親手創造的偉大建筑不僅能在上古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必然會與古巴倫的空中花園相提并論。 伊朗國家博物館 凝固的歷史之河 想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最快捷的方法是什么?除了互聯網,自然就是去這個國家的博物館走一趟。伊朗國家博物館既是伊朗古老文明的縮影,也是一條凝固的歷史之河,它通過一件件陳列在眼前的文物古跡,將這片土地上的4000年往事零零星星地呈現出來。 伊朗國家博物館從外觀上看,博物館是一棟紅磚建筑,門廊和入口是巨大的磚結構拱頂,仿照典型的薩珊王朝時期建筑——迪斯福里王宮的建筑風格建成。 ◎古伊朗博物館 位于德黑蘭的伊朗國家博物館是伊朗最大的歷史博物館,它的總體建筑面積約為18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多達30萬件,包括史前文物、公元初到伊斯蘭時期的文物及伊斯蘭后期文物。 這座國家博物館分為東南兩大展區,南樓展區即古伊朗博物館,該館建于1937年,內部共有三層。古伊朗博物館里約有一萬件展品屬于史前文物,它們大多是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石器、象牙、金屬和陶器等,最古老的文物是一支石箭。這支石箭于1974年在霍拉桑省的卡什夫魯德河一帶出土,迄今已有60萬年~70萬年的歷史,是伊朗國家博物館中最古老的出土文物,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物之一。 在德黑蘭附近雷伊地區和加茲溫出土的紅色陶器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最美麗的是一只公元前5000年的瓷碗,瓷碗里面繪有幾組舉手站立的人物圖像。據專家考證,他們可能是在舉行某種宗教儀式。 其他展品的時間跨度涵蓋了米底、阿契美尼德、塞琉古、帕提亞和薩珊時期,比如帕提亞武士雕像、波斯波利斯的雙牛首柱頭與各種陶器、銅器、鐵器和建筑裝飾等。這些展品做工極為精巧,其中有只金杯高17.5厘米,直徑14厘米,表面雕刻著飛牛圖案,制作和雕刻可謂舉世無雙。人們推測,它可能是大流士一世使用的純金號角形酒杯。 另一塊漢謨拉比石碑也比較引人關注。石碑高2.15米,寬2.83米,上面刻有國家法律條款,是世界上史有記載的第一部人類成文法。它早先由法國著名考古學家迪姆爾岡發現,可是由于一個小小的失誤,原來的石碑被迪姆爾岡從伊朗運至法國博物館,留在伊朗國家博物館中的這一塊則是復制品。 波斯帝國君主大流士一世雕像 這座雕像是當時埃及人雕刻的,送給大流士一世的禮物。 ◎伊斯蘭歷史博物館 安息武士銅像 東樓展區是伊斯蘭歷史博物館,內部分為四層,其中兩層用來展示伊斯蘭時期的各種文物古跡,另外兩層為活動或工作場所,包括會議廳、臨時展覽館等。 伊斯蘭歷史博物館里比較重要的展廳有《古蘭經》展廳、波斯語書法展廳、鐵器和布匹展廳、文學科技展廳。在《古蘭經》展廳里陳列有歷代精美的《古蘭經》手抄本和《古蘭經》裝飾等,包括幾百年的數套珍本,最古老的一套版本使用庫法體寫在羚羊皮上。在波斯語書法展廳里有許多著名波斯書法家的名作、書寫用品和古代的筆墨紙張等,其他還有各種水彩畫和印度、蒙古、伊斯法罕等風格的精美圖畫。鐵器和布匹展廳里有古代鐵器、戰爭武器和精美的紡織品,以及古代服飾等。文學科技展廳里收藏著許多文學、科技和歷史書籍,最古老的當屬一部于公元1161年編輯的語法書籍。這些書籍內容豐富、裝訂精美,濃縮了各個時代的文化成就。 此外,伊斯蘭歷史博物館還有照明用具展廳、天文器械展廳和文房四寶展廳。照明用具展廳里陳列著伊斯蘭初期至薩法維王朝末期的各式各樣的陶瓷油燈和燈籠,天文器械展廳里陳列著各種星盤和其他天文學方面使用的器材,其中有一件于公元1162年由穆罕默德·本·哈米德伊斯法汗尼制作的星盤。文房四寶展廳也有不少看點,因為書寫在伊斯蘭教中是一項神圣的工作,穆斯林重視書寫,也重視書寫工具筆、墨、紙、硯。筆和硯的裝飾非常美觀,有些硯的四邊用金銀裝飾,有些硯雕刻著美麗的花紋,另一些放筆的專用筆盒,做工精致雕刻優美,展現出伊斯蘭匠人的精彩技藝。與許多國家的博物館相比,伊朗國家博物館的面積不算多么大,文物也不算特別多,但它集中展示出的一大批精華古物,真實體現了伊朗處于各個發展時期的社會狀態。從這個角度來看,伊朗國家博物館確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博物館之一。 波斯波利斯巨型浮雕 中間坐著的是薛西斯一世,緊隨他身后站著的是王太子,再后面是大祭司和攜帶武器的衛兵,薛西斯一世面前站著一位前來拜見他的貴族,貴族身后也是攜帶武器的衛兵。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雙牛首柱頭 這是波斯波利斯宮城遺址里出土的唯一保存完好的柱頭,它原本是一根巨大石柱的頂端,用以支撐一棟宏偉建筑的屋頂和橫梁。 制木乃伊 大約在1800年以前,伊朗西北部某座鹽礦發生了一場災難性的巖石崩塌,一位采鹽工人掉進鹽礦里不幸遇難。1800年以后,人們在此地發現了這具埋在鹽堆里的遺體。由于鹽環境不僅能夠杜絕細菌生長,還能起到干燥的作用,故而遺體較好地保持了原樣,成為一具鹽制木乃伊——伊朗的考古學家們將其稱作“鹽人”,并認為“他們足可以引導未來的考古研究?!币晾蕠也┪镳^里就保存著這樣一具鹽制遺骸,不過遺骸只剩下了頭部和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