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歷史塵煙
書迷正在閱讀:如歌似夢、御前男朋友、[綜韓劇]夢醒時見你、年下小狼狗、膽小鬼、犬狼、以地為床、反派今天乖了嗎(快穿)、異位面見聞、仙界供應商
活如此奢華,他仍不滿足,繼續到處搜羅美女、聚斂錢財。 胡斯洛二世任用外族,強征民間地稅,將那些不能及時繳納的人加以重罪,掠奪對方的所有財產,充實自己的財庫。他的倒行逆施與貪婪殘酷激發了人民仇恨,也引發了王權與軍隊及貴族之間的矛盾,大將軍、邊防使和貴族各自擁兵自重,形成了割據勢力。在胡斯洛去世后的短短四年里,薩珊王朝竟然更換了十多個國王。昔日強大的王朝日漸式微,似乎只需輕輕一擊便能頃刻瓦解。 巴赫拉姆五世狩獵 薩珊王朝第十五位國王,420年438年在位,他是最廣為人知的薩珊王朝皇帝,也是許多神話當中的英雄。巴赫拉姆五世有個外號名叫“野驢”,因為他特別喜愛狩獵,最愛獵野驢。 阿拉伯時期 7世紀初,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以宗教統一阿拉伯人的思想,用穆斯林公社的形式,先后建教、建軍、建國,將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半島統一起來,為以后的領土擴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繼承人稱為“哈里發”。 倭馬亞王朝錢幣 ◎阿拉伯人入侵 633年,阿拉伯軍隊進攻波斯控制下的兩河流域。637年,雙方大軍在卡迪西亞進行了三天三夜的大戰。第四天午后,戰場上突然狂風大作,塵沙彌漫,迎風而戰的薩珊軍隊頓時處于劣勢之中,不但主帥戰死沙場,連象征帝國輝煌與榮耀的卡維戰旗也落入阿拉伯人手中。 卡維戰旗一向是薩珊將士的精神力量,被視作勝利的象征,每打一次勝仗就會在上面綴一顆耀眼的珠寶。失去戰旗使薩珊王朝人心惶惶,國王自覺敗勢已定,干脆棄城逃往東部山區。士氣高漲的阿拉伯大軍長驅直入,一舉攻進泰西封,將城內財寶掠奪一空,連宮中那塊美麗至極的“胡斯洛之春”壁毯,也被運到麥地那,然后割成數塊分給圣門弟子。 歐麥爾在耶路撒冷建造清真寺 倭馬亞王朝時期玻璃工藝品 642年,阿拉伯軍隊與薩珊軍隊在尼哈溫德(今伊朗哈馬丹城以南)展開會戰。雖然薩珊集結了15萬大軍,阿拉伯只有3萬大軍,但驍勇善戰的入侵者還是擊敗了江河日下的對手。阿拉伯軍隊乘勝追擊,繼續攻城掠地,薩珊國王葉茲底格德三世見形勢危急,立刻派出王子向中國的大唐求援,但是唐朝沒有答應出兵。 651年,薩珊君主葉茲底格德三世身亡,阿拉伯帝國軍隊緊接著占領波斯全境。薩珊王朝就此滅亡,波斯淪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行省。 此后,阿拉伯人在波斯排斥拜火教、摩尼教、基督教等宗教,開始全面推行伊斯蘭教。大勢所趨之下,絕大多數波斯人改奉伊斯蘭教,伊朗逐漸成為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大本營。 ◎倭馬亞王朝 在阿拉伯人統治波斯的幾百年間,波斯各族人民從沒停止過斗爭,反對異族統治的起義不斷爆發,阿拉伯帝國內部也頻頻爆發內戰。 661年,阿拉伯人在第一次內戰后建立起倭馬亞王朝。該王朝的第一任哈里發穆阿維葉即位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鞏固阿拉伯人對東部伊朗的統治,并在那里修建防御堡壘,以霍拉桑為基地開始入侵中亞兩河地區。每次入侵,阿拉伯軍隊都要大肆劫掠一番,搶奪大量金銀財寶,然后返回霍拉桑,并不在入侵之地多作停留,完全把打劫鄰國視為一項生財之道。 大理石柱頭 倭馬亞王朝時期建筑構件,現藏于美國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 倭馬亞清真寺 這座清真寺又被稱作大馬士革清真寺,位于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首都大馬士革舊城中央,被視作世界清真寺的建筑范本。大馬士革是倭馬亞王朝的都城,705年,倭馬亞王朝哈里發下令建造了這座清真寺,清真寺內的巨大彩色壁畫描繪了倭馬亞時代大馬士革的盛景。 為了解決波斯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紛爭,阿卜杜·馬立克即位后,在伊朗推行阿拉伯化政策,實施語言和貨幣改革,規定所有官方文書一律使用阿拉伯語,波斯語不許再作為官方語言,僅限于民間使用。這一政策在伊朗引起軒然大波,伊朗人民紛紛起來抗爭,引發了很多sao亂和流血事件。 當時的伊朗總督哈查是個無比殘暴的人,他下令屠殺數千名繼續使用波斯語的伊朗人,并將那些頌揚伊朗文化的人抓進監牢百般折磨,還強迫波斯穆斯林必須使用阿拉伯語祈禱。 在倭馬亞王朝時期,阿拉伯人幾乎壟斷了所有軍政要職,連各地方行省的主要官員都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大都被排斥在政府機構之外,享有的權力非常有限。除了政治上的壟斷,在文化與建筑上阿拉伯人也極盡所能。他們在被征服地區創辦學校,傳授阿拉伯語和阿拉伯歷史,把外國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還將波斯建筑與拜占庭建筑糅合起來,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阿拉伯式建筑:即哥特式尖塔與羅馬式圓頂,再加上波斯式的彩畫雕刻。 在阿拉伯人的統治下,波斯人漸漸變得毫無地位,在許多場合,波斯人都不能與阿拉伯人并肩而立或者并排行走,如果一個騎馬的波斯人在路上遇見一個步行的阿拉伯人,必須立即下馬,將馬讓給阿拉伯人騎。 被壓迫的波斯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到處是此起彼伏的人民起義。最后,阿拔斯人、什葉派和霍拉桑人三股勢力聯合起來,推翻了倭馬亞王朝,建立起阿拔斯王朝的統治。 公元9世紀末,伊朗幾乎全境脫離阿拉伯人的統治,成立了若干個自主管理的小國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霍拉桑和中亞細亞壤地相接的塔希爾王朝、東南方的薩法爾王朝、伊朗西部和西南部的白益王朝與東北的薩曼王朝。 有柄杯 這是一件美國華盛頓賽克勒博物館的藏品,屬于倭馬亞王朝時期器物。 薩曼王朝 薩曼家族是薩珊王朝君主巴赫拉姆六世的后裔。薩曼·胡達特原是巴爾赫的拜火教貴族,倭馬亞王朝時期改奉伊斯蘭教,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又效力于巴格達哈里發政府,他的幾個孫子因平定叛亂有功而得到了重用。 鳥紋碗 10世紀薩曼王朝時期鳥紋碗,伊朗東部出土,現藏于美國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 ◎薩曼王朝的奠基者 873年,塔希爾王朝滅亡后,薩曼·胡達特其中一個孫子的后代納斯爾被哈里發任命為河中地區總督。后來,納斯爾的弟弟伊斯瑪依效法古波斯與哈里發宮廷建立的行政和軍事制度,確立王朝與轄地的隸屬關系,宣告建立薩曼王朝,將都城設于布哈拉。薩曼王朝承認阿拔斯王朝的宗主權,向哈里發奉獻貢品報告軍務。 893年,伊斯瑪依率兵進入中亞,進攻突厥人的喀喇汗王朝。在他的指揮下,這支軍隊連續擊潰突厥軍隊,攻克蘇坎特、怛羅斯等城市,不僅獲得大量戰利品,還占據了都城費爾干納,迫使突厥人將首都遷至喀什噶爾。此次事件具有深遠的意義,它標志著中亞伊斯蘭化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并揭開了突厥語族伊斯蘭化的序幕。戰后,突厥人的一座大教堂被改成清真寺。 903年,伊斯瑪依消滅了薩法爾王朝,取得波斯東南部地區的統治權,繼而又征服了阿富汗山地許多獨立的地方小邦,統治勢力遠達怛羅斯、花剌子模、塔巴里斯坦與戈爾甘等地。 薩曼王朝的主要軍事力量是從突厥各部落招募來的軍隊與近衛軍,軍隊多由突厥人——即雇傭者和奴隸混合編成,而奴隸幾乎都來自中亞細亞北部和東部各地區的突厥游牧部落,因此實際上是突厥人的指揮官在統率著這些軍隊,同時他們還是城市的統治者,這種軍事制度為薩曼王朝的未來埋下了一個很大的隱患。 陶碗 10世紀薩曼王朝時期陶碗,現藏于美國布魯克林博物館。 彩繪陶碗 薩曼王朝時期陶碗,現藏于美國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 ◎波斯文化的復興 薩曼王朝的統治者一向極力支持波斯文化的復興,倡導波斯傳統,鼓勵波斯人用波斯語寫作。自阿拉伯征服中亞以來,波斯語首次在宮廷和上層社會中被尊為時尚,就連《古蘭經》也首次被翻譯成了波斯語。 王朝都城布哈拉和名城內沙布爾是當時的兩大文化中心,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學者。據資料統計,薩曼王朝僅著名的宮廷詩人就有27人之多。被譽為“波斯詩歌之父”的魯達基,用不同的詩歌形式創作出大量的詩篇,來表現當時伊朗人的宗教思想和人生觀;菲爾多西則花費30多年的時間,寫成伊朗人民的偉大史詩《王書》。其他比較有名的學者還有醫學家兼哲學家拉齊、伊本·西拿(阿維森納)、博學家比魯尼、歷史學家巴勒阿米、艾布·蘇萊曼等。在撒馬爾罕興建的大清真寺、伊斯蘭經學院和天文臺,也成為當時伊斯蘭學術文化高度發展的象征。 薩曼王朝歷代統治者的圖書館里收集著大量的各種學科的書籍,幾乎每一個稍大些的清真寺都建有一座圖書館。此外,國王與貴族還設立了所謂的“學術館”,給前來求學的人提供住宿的房間,求學者甚至還可以領取助學津貼。 10世紀后半葉,薩曼王朝走向衰落。999年,它在突厥人建立的哈拉汗王朝和加茲尼王朝的南北夾擊下走向了滅亡。 薩曼王朝銀幣 突厥王朝 薩曼王朝時期,有位宮廷近侍阿勒普特勤深受君主寵信,被一路提拔為霍拉桑的總督。962年,他帶領突厥軍攻占加茲尼城,自立為“埃米爾”,建起一個小國加茲尼。他去世以后,兒子蘇布克特勤繼承了父親的基業,大力發展農業與工商業生產,令加茲尼日趨鼎盛。 ◎加茲尼王朝 蘇布克特勤的兒子馬赫穆德在位時,正是薩曼王朝走向衰弱之時。這位年輕氣盛的君主悍然出兵連續作戰,攻占了許多重要地區,伊朗從此進入了加茲尼王朝時期。 菲爾多西給加茲尼王朝統治者馬赫穆德讀《王書》 《王書》是著名波斯詩人菲爾多西用波斯文所著,記錄了波斯歷史上50位帝王的生平事跡,匯集了從遠古神話時期到公元7世紀波斯薩珊王朝滅亡這4000多年間的波斯帝國的民間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在薩曼王朝被加茲尼王朝征服之后,菲爾多西曾將《王書》結集7卷獻給自稱熱愛波斯文化的加茲尼王朝君主馬赫穆德,但因宗教和政治上的分歧,并沒有受到賞識。 從11世紀30年代起,加茲尼王朝直接控制了加茲溫、庫姆、伊斯法罕、克爾曼以東和以北的伊朗地區。 馬赫穆德在執政期間,一直是個頗有爭議的君王。在政權方面,他熱衷于采用波斯行政制度,加強中央集權體制;在文化方面,他不惜重金大力延攬人才,召集了許多詩人和學者聚集在宮廷里,享受各種庇護和優待。但在土地管理方面,他認為若使國家富強必須擁有大量的國有土地,于是支持各地封建主以各類名目奪取私人土地,一時間被沒收的土地和被處死的人不計其數。與此同時,大批人工灌溉系統遭到破壞,很多良田變為荒野,國內許多地方饑饉遍地、民不聊生,鼠疫與霍亂四處橫行,成千上萬人死于饑餓或疾病。 加茲尼王朝宮廷詩人 馬赫穆德去世后,其子嗣發生內訌,爭斗不斷,伊朗不久便被另一個新的外族入侵者視為囊中之物。 ◎塞爾柱王朝 薩曼王朝時期,土庫曼部落聯盟的首領突厥人塞爾柱帶領手下居住在河中地區,負責維持邊界秩序。 1037年,塞爾柱的兩個孫子從沒落的加茲尼王朝奪取了木鹿和內沙布爾,建立起自己的政權。其中一個孫子托格勒爾用了將近20年的時間,不斷實行武力擴張,攻占巴格達建起塞爾柱王朝的統治,成為薩珊王朝之后統治整個伊朗的全國性政權,其疆域廣達河中地區、伊朗和美索不達米亞。 在塞爾柱王朝時期,伊朗的經濟與文化非常繁榮,城市經濟明顯發展。國王馬立克沙在位時大力發展農業,修建公路,開鑿運河,建造商隊客棧,使帝國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不過,由于塞爾柱人文化落后,他們不得不在伊朗人的幫助下推行各項舉措,這為波斯文化的繼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11世紀下半葉,馬立克沙去世,王室諸子爭位,皇族內訌不斷,龐大的帝國開始出現裂痕。此時,塞爾柱王朝開始實行軍事封建制,任何人只要有軍職就可以成為“采邑主”,領取份地“采邑”。采邑主有權向農民征收田賦,并將其中一部分繳入國庫。按照伊斯蘭教的法律,采邑不能繼承,只能在擔任軍職期間占有。但是,貪婪的采邑主漸漸將自己的采邑變為繼承私有制,特別是那些擁有私人軍隊的大采邑主,后來連上繳國庫的那一部分也不交了。 在這種情況下,塞爾柱王朝逐漸分裂成12個大封地,占有者之間頻起爭斗,各種暗殺活動此起彼伏,剛剛分裂的帝國又陷于風雨飄搖之中。1194年,花剌子模趁勢起兵推翻了塞爾柱王朝,成為伊朗新的統治者。 塞爾柱王朝彩釉碗 蒙古汗國時期 13世紀初,歐亞大草原東部的蒙古族游牧部落崛起,首領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被推舉為大漢,尊稱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雖然曾經率領西征大軍入侵伊朗,但是過了幾年即撤軍回國,后來他的孫子在此建立起統治機構,伊朗隨之進入蒙古汗國時期。 旭烈兀和皇后脫古思可敦 脫古思可敦是蒙古克烈族公主,她原本是要嫁給旭烈兀的父親拖雷,但是拖雷在成婚前去世了,于是便按照蒙古習俗嫁給旭烈兀為妻,后來以隨旭烈兀軍隊出征聞名。 ◎蒙古大軍的入侵 1215年,成吉思汗的長子術赤率領的一小隊蒙古騎兵在邊界與花剌子模發生小沖突。當時,成吉思汗希望能與鄰國保持和平發展的商貿關系,可是花剌子模在外交中一再失誤,先是殺害蒙古派往中亞的數百名商人,然后又羞辱并殺害前來調解的蒙古使者。這兩件事徹底激怒了蒙古人,成吉思汗于1219年秋季率領蒙古大軍悍然入侵,所到之處燒殺搶掠、雞犬不留,并將伊朗的許多名城古跡付之一炬。 不過,蒙古大軍這次西征并沒有在伊朗建立統治機構,1224年初便撤軍東歸。125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率領十萬大軍再次入侵,三年后在伊朗的大不里士建立伊兒汗國。1258年,旭烈兀又率軍攻占巴格達,消滅阿拉伯帝國的阿巴斯王朝,然后占領了大馬士革。當時,作為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伊兒汗國,其疆域東至阿姆河,西臨地中海,北達高加索,南抵阿拉伯海,達到了鼎盛時期。 起初,蒙古侵略者與被征服的伊朗人在語言、生活習慣、宗教習俗上互不相融。他們用非常粗暴簡單的方式,野蠻壓榨當地的居民,在最初的幾十年里從未關心過國家的發展。后來,生活在伊朗的蒙古人學習波斯語,皈依伊斯蘭教,漸漸改變了游牧習俗,轉而從事農耕,國王本人及其軍隊也開始改信伊斯蘭教。 帖木兒俘虜巴耶塞特一世 奧斯曼帝國巴耶塞特一世向東擴張,激怒了更加強大的帖木兒帝國,雙方爆發了戰爭。1402年,在最后的安卡拉戰役中巴耶塞特一世兵敗被俘,并于次年去世。 1316年,伊兒汗國出現內部紛爭,不久便迅速瓦解,分裂成若干個小王朝互相攻殺。1355年,大不里士的一些地方貴族乘機獨立,形成了割據局面,其中的蒙古貴族哈桑父子建起了札剌亦兒王朝,但很快即被突厥人的帖木兒帝國所滅。 ◎帖木兒王朝 1370年,出身于蒙古巴魯剌思氏部落的“鐵跛子”帖木兒占領了撒馬爾罕。他將此地設為都城,建起了帖木兒王朝。 帖木兒原本是個匪首,不但工于心計,而且心狠手辣,他帶領軍隊肆意屠殺被征服地區的人民,掠奪他們的財富,還將技藝嫻熟的手工業者擄走,押解到布哈拉城和撒馬爾罕城去建造清真寺和宮殿。 面對伊朗人民的反抗,帖木兒的鎮壓手段非常殘暴。1387年,他下令殘殺當地居民,將七萬多人的人頭用來建筑金字塔。伊朗人民恨透了這位暴君,時刻等待著起義的時機。 1405年,帖木兒出兵遠征中國在途中病死,國內各封建主之間頓起紛爭,只剩下中亞細亞仍接受帖木兒王朝的統治,但他們之間也時常發生內訌、自相殘殺。這時候,土庫曼的游牧部落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迪亞巴克爾地區興起,分別建立了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 1410年,黑羊王朝從帖木兒王朝奪取了阿塞拜疆南部、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伊拉克,建都大不里士,白羊王朝占據了兩河流域的部分地區和亞美尼亞的一部分。等到1468年,白羊王朝又吞并了黑羊王朝,將都城遷往大不里士。 薩法維王朝 1501年,堪稱伊朗第三盛世的薩法維王朝建立。這一時期的伊朗不但經濟貿易空前發達,文化藝術、工藝美術、建筑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發展。當時的首都伊斯法罕是“絲綢之路”南路所途經的要站,也是古建筑和藝術品保存最多的城市之一,贏得了“伊斯法罕半天下”之美譽。 伊斯瑪依一世自稱伊朗王,進入大不里士。 ◎重振波斯帝國盛世 1501年,薩法維教團創始人謝赫·薩菲丁的六世孫謝赫·伊斯瑪依在土庫曼部落軍隊的支持下,滅掉白羊王朝,以大不里士為首都,將伊斯蘭教什葉派定為國教,建立了薩法維王朝。第二年,伊斯瑪依開始在西部和南部進一步擴張領土,不但占據了伊朗西部地區,還進入東部安納托利亞。在他的武力征服下,短短幾年時間,巴格達、霍拉桑、木鹿即納入版圖,薩法維王朝成為一個西起敘利亞,東到阿姆河,北達高加索,南臨波斯灣的大國。 薩法維王朝的建立,標志著以波斯人、阿塞拜疆人、土庫曼人和庫爾德人為主體的伊朗多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融合了各種文化的波斯文化作為基礎,把各民族聯合在伊朗這一統一的民族國家之內——《阿拉伯通史》中稱該王朝是“穆斯林波斯最光榮的土著王朝”。為了維護伊朗民族的獨立性和領土完整,薩法維王朝以平等的地位與當時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進行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交往,使伊朗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貿易輸出方面也得到空前發展。因此有西方學者認為,正是薩法維王朝的統治者把伊朗重新帶回世界歷史的舞臺。 ◎與奧斯曼帝國的沖突 當薩法維王朝急于向外擴張時,遇到了兩大對手奧斯曼帝國和烏茲別克,尤其是奧斯曼帝國,一直是薩法維王朝的頭號勁敵。雙方打著宗教圣戰的旗號,以遜尼派與什葉派的教派之爭為借口,在爭奪南高加索、庫爾德斯坦、兩河流域等地區時一再發生沖突。 阿巴斯一世和他的宮廷 伊斯法罕四十柱宮內的一幅波斯細密畫,表現了阿巴斯一世會見瓦利·穆罕默德·汗時的情景。 1514年,奧斯曼帝國軍隊進攻薩法維。雙方大軍在查爾迪蘭(今伊朗西北部)發生激戰,奧斯曼大軍連連取勝,占領了庫爾德斯坦和亞美尼亞西部,還一度攻入大不里士。接下去的幾十年里,奧斯曼又多次入侵,奪走薩法維王朝西部的大片土地。 1555年,兩大帝國終于簽下一紙停戰和約,合約規定:奧斯曼占有兩河流域,阿塞拜疆歸于薩法維,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由兩國共同瓜分。 可是,和約并沒有起到多大效果,戰爭也并沒有結束,兩方之間仍然小戰不斷。阿巴斯一世繼位后,建起一支強大的正規軍,并從歐洲購回槍支火炮等軍事裝備,大大提升了薩法維王朝的戰斗力量。1613年,阿巴斯一世乘著奧斯曼帝國內部混亂之際發起進攻,幾年之內便收復數座城市。 阿巴斯一世去世后,奧斯曼帝國重啟戰端,烏茲別克也借機發難。在幾方軍力的聯合進攻下,薩法維王朝連連敗退,最終被迫簽訂了《君士坦丁堡停戰協議》。在這份協議里,巴格達和兩河流域歸入奧斯曼帝國的領土,烏茲別克搶走了伊朗的另外一部分土地,薩法維王朝開始逐漸衰落。 動蕩與戰亂 1722年,阿富汗吉爾扎部落的首領率領幾萬名部落武裝向薩法維王朝發動進攻,在首都伊斯法罕展開一場激烈的戰斗。在這場戰斗中,阿富汗人終結了薩法維王朝,但也令伊朗在其后兩百多年里陷入一片動蕩與戰亂。 阿迦·穆罕默德攻占克爾曼 1794年,阿迦·穆罕默德攻破克爾曼,從此統治伊朗各主要省份。 ◎愷加王朝 阿富汗人在伊朗土地上連施暴行,后來被一位部落首領納狄爾率軍打敗。18世紀前半葉,納狄爾指揮軍隊向奧斯曼帝國開戰,將丟失的國土全部收復。隨著勝利的到來,這位新統帥開始窮兵黷武、倒行逆施,最后反而招來一場殺身之禍。 1796年,具有蒙古人血統的突厥人阿迦·穆罕默德在伊朗建立愷加王朝。他將伊斯蘭教什葉派定為國教,并把都城定在了德黑蘭。這一時期,伊朗的內政外交都比較活躍,開始主動接觸西方文明,積極發展國內工業。 阿迦·穆罕默德死后,歐洲列強悍然入侵,伊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愷加王朝曾兩次與沙俄交戰均慘遭失敗,喪失了大片國土,接著又在和英國爭奪赫拉特之戰中再遇敗績,洋洋得意的英國人隨后在伊朗大肆攫取水路運輸、建筑公路、cao縱銀行、開采石油等許多特權。 列強的入侵、國土的喪失,再加上伊朗國內的政治和社會矛盾不斷加劇,各族人民紛紛掀起了要求民族獨立的行動與反對愷加王朝的起義。1844~1852年進行的巴布教起義,一度動搖了愷加王朝的統治。 面對國內局勢前所未有的混亂,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只有改革才能挽救伊朗。以首相阿米爾·尼扎姆為代表的改革派開始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秩序逐漸趨于穩定??墒?,改革措施觸犯了王室貴族、地方長官、宗教界上層的利益,也抑制了歐洲列強的貪婪胃口,他們聯合起來設計害死阿米爾·尼扎姆,愷加王朝失去了最后一次振興的機會。 ◎巴列維王朝 1921年,伊朗近衛軍哥薩克師師長禮薩·汗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愷加王朝,并在1925年建立巴列維王朝。 禮薩·汗登上王位后,開始削弱各地武裝力量,號召民眾實施義務兵役法。同時,他嚴格實行政教分離的原則,廢除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國教地位,嚴禁宗教干預國家事務和社會生活,沉重打擊了宗教勢力。在禮薩·汗的管理下,伊朗建起一批紡織廠、農產品加工廠、有色金屬冶煉企業、水泥廠、化工廠、機器制造廠等,還修建了鐵路、公路、圖書館、警察局等公共設施。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禮薩·汗與希特勒合作,蘇英盟國軍隊攻進伊朗時將他驅逐出境,他的兒子禮薩·巴列維繼位。 1950年,英國企圖強迫伊朗簽訂關于伊朗石油的《石油租讓補充協定》。這一損害伊朗主權的行為激起國內民眾的極大憤怒,伊朗國內爆發了轟轟烈烈的“石油國有化人民運動”。伊朗政府在民眾的壓力下,雖然成立伊朗國家石油公司接管了英伊石油公司,但直到1973年才真正實現了石油國有化。 重建波斯帝國的榮耀一直是禮薩·汗父子的夢想。1963年初,巴列維提出一項社會改革方案,企圖依靠英美的支持,以開采石油的巨額收入來實現國家現代化,輿論稱其為“白色革命”。 白色革命損害了民族利益,使貧富差別進一步擴大,國內矛盾變得越來越尖銳。 1978年,伊朗爆發了反對國王統治的大規模群眾運動,從工人到農民,從宗教集團到民主派,大中學生、市場商人以及少數民族,全都站出來參加反國王的斗爭。由于軍方中立,巴列維被迫帶著家屬去國外“長期度假”,巴列維王朝從此名存實亡。 俄國人與波斯人的戰爭 這幅畫表現的是1812年2月13日發生的一場戰爭的場景,現藏于俄羅斯圣彼得堡冬宮博物館。 伊斯蘭共和國 1 979年,宗教領袖霍梅尼結束長達十五年的國外流亡生涯,回到了德黑蘭,并于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以《古蘭經》為最高法典,推行政教合一、神權為主體的政治制度,由什葉派宗教領袖掌握最高權力。 ◎霍梅尼登臺掌權 1979年3月末,霍梅尼就伊朗國名舉行全民公決,他一再強調,在伊朗國名中不用“民主”這種反映西方意識形態的殖民主義詞匯,不用“人民”這種代表東方思想的共產主義觀念,只要“伊斯蘭”。當時,有1800萬年滿16歲的公民參加投票,90%以上的選民贊成將國名定為“伊斯蘭共和國”。隨后,霍梅尼宣布將4月1日定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日。 霍梅尼 1980年,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首屆總統選舉,巴尼薩德爾當選。在其后的執政期間,這位新總統與霍梅尼不斷出現分歧。第二年,哈梅內伊當選共和國第二任總統。就在巴尼薩德爾當選總統的那一年,前國王巴列維在開羅病逝。 阿米爾·恰赫瑪格清真寺 在伊朗中部有一座城市亞茲德,它地處戈壁深處、沙漠邊緣,更特別的是它始建于公元5世紀,被稱為“地球上最古老的人類居住的城市”。這座沙漠城市里有許多清真寺,阿米爾·恰赫瑪格清真寺是最著名的一座。 ◎兩伊戰爭與經濟建筑 霍梅尼在伊朗掌權后,兩伊關系迅速惡化。1980年9月22日,在歐美一些國家的武器支援下,伊拉克挑起兩伊戰爭。由于某些大國的干涉,兩伊戰爭足足打了八年,經歷了伊拉克進攻、伊朗反攻、兩伊僵持、伊拉克反攻等四個戰略階段,成為二戰結束以來人類最殘酷、最具破壞性的戰爭,也致使海灣局勢一度緊張。 1988年,兩伊戰爭結束。1989年,霍梅尼病逝。這一年,哈梅內伊被推選為新的什葉派最高領袖,伊斯蘭議會議長拉夫桑賈尼當選為伊朗總統。 1997年當選的哈塔米總統也致力于國內改革,他同時向西方釋放出和解訊號??上в捎诿绹肭职⒏缓古c伊拉克,并不斷在言語上攻擊伊朗,致使哈塔米的和解政策在伊朗國內不受歡迎,和解進程在2005年內賈德當選之后戛然而止。 2013年,哈?!敼岙斶x伊朗總統。這位新任總統一方面主張通過談判解決與西方的分歧,另一方面主張務實的政治和經濟政策,并承諾將致力于挽救伊朗經濟,帶領伊朗重回現代化之路。雖然目前最高領導人是哈梅內伊,但在這位溫和派總統的推動之下,伊朗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哈?!敼釙姸砹_斯總統普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