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歷史塵煙
書迷正在閱讀:如歌似夢、御前男朋友、[綜韓劇]夢醒時見你、年下小狼狗、膽小鬼、犬狼、以地為床、反派今天乖了嗎(快穿)、異位面見聞、仙界供應商
第二章 歷史塵煙 兩千多年以前,西方的亞歷山大開疆拓土,締造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馬其頓帝國。八百多年以前,東方的成吉思汗長鞭一揮,圈定了全世界最龐大的蒙古帝國。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兩大帝國崛起后僅僅百十來年,便因內部分裂而陷入分崩離析,最終走向轟然坍塌。當歷史塵煙散去,它們留給后世的是一個個嶄新的國家。 外族征服時期 可能姍姍來遲,但戰爭不會忽略任何一片土地。尤其是在勇士群集的蒙古高原,一旦刀劍橫行、鐵騎流蕩,征伐與掠奪便會此起彼伏,難以停歇。在人類尚未主導土地命運的遙遠過去,蒙古經歷過一段相當寧靜的時期,但自公元前3世紀以后,這片土地陡然間變得喧囂沸騰,戰火四起。 ◎征戰自匈奴而始 大約在舊石器時代,蒙古地區開始出現少量的人類痕跡。在公元前3世紀以前,它和周邊一直保持著單調疏離的狀態。到了公元前3世紀左右,位于亞洲大陸腹地的蒙古地區出現三大以游牧為生的部落,即月氏、匈奴和東胡。 蒙兀室韋 蒙兀室韋,源自東胡,是現代蒙古族的祖先。公元4世紀中葉,生活在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一支鮮卑人,自號“室韋”,開啟了現代蒙古人的歷史。中國北魏時,室韋各部開始與中原王朝通貢;突厥汗廷統治蒙古高原后,成為突厥臣屬。6~7世紀時,室韋分裂成9部分;7~8世紀以后被稱為韃靼,逐漸在斗爭中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文字記載蒙古的稱謂始見于中國的《舊唐書》,被稱為“蒙兀室韋”。 第一次在蒙古之外形成沖擊力的游牧民族是匈奴。公元前209年,匈奴的冒頓單于建起該地區在歷史上的首個國家,并與中國的漢朝長期對立。然而,這個帝國并沒有持續多久,便在激烈的內部紛爭和外來的軍事打擊中逐步走向衰落。公元48年,匈奴分裂成南北兩派,北匈奴在鮮卑人的征伐下于155年崩潰,南匈奴在216年陷于分崩離析。 鮮卑衰落的時候柔然興起,并在5~6世紀一度稱雄蒙古高原。552年,突厥又擊敗柔然成為另一個新興王國,可它在短短幾十年后便分裂成東西兩大汗國。此時,中國相繼進入隋唐兩大王朝,在隋唐強軍的連番打擊下,突厥雖然偶有勝績,但最終于7世紀末期一蹶不振,最后被唐軍與回紇聯盟在8世紀中期徹底消滅。 ◎囿于戰火硝煙 和平并未持續多久,短暫的朋友又將成為敵手。剛開始,唐和回紇的關系比較穩定。等到唐朝由于“安史之亂”而大傷元氣時,回紇屢屢要挾,但它最終被另一支外族吉爾吉斯于840年攻滅。當時的回紇人分成了三支,一支南遷契丹,一支西遷塔里木,另一支人數極少,留在了原地。 這時候,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橫空出世,于916年建立了契丹國。其后一個世紀里,契丹國的強悍騎兵四處征伐,稱霸大漠南北。在鼎盛之時,這個國家的疆域東北至今天的日本海,北至今天的蒙古國中部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和北宋接壤,覆蓋了現今蒙古國的大部分地區。 女真人締造的金國雄起之時,遼國被滅,殘余部族一路西遷。13世紀以前,剛剛興起的蒙古人尚未形成強悍而統一的軍事力量,大小部族割據一方,一些小規模戰事仍然不休不止。 長期的戰火硝煙令這片土地飽受煎熬,但在新一輪和平到來之前,遼闊的草原與沙漠還將經受另一場更劇烈的戰爭陣痛。 在蒙古境內發現的契丹大字碑,現存于烏蘭巴托蒙古國立博物館。 由于美麗的牧場,古時的蒙古成為很多游牧民族統治的中心地帶。 大蒙古國時期 10~12世紀,蒙古高原相繼在契丹(遼)、女真(金)的統治之下,一些游牧部落名目復雜,不相統屬,長期處于頻繁的部落紛爭狀態,它們大致可以分為純正血統的蒙古一尼魯溫系和非純正血統的蒙古一迭列斤系。在蒙古一尼魯溫系中有兩個比較強大的部族,其中之一名為乞顏氏。 ◎鐵木真創建大蒙古國 成吉思汗像 乞顏氏是蒙古始祖的嫡系,在神話傳說里,一說該部族源于藍色大海(即今天的貝加爾湖),一說該部族源于“天光受孕”。在遼闊的蒙古草原上,乞顏氏漸漸確立了王權地位,并延伸出乞顏·孛爾只斤氏等家族。1162年,孛爾只斤氏族長也速該家里誕生了一名男嬰,取名鐵木真。20多年過去,鐵木真經過早年喪父和家族權利喪失的種種磨難,逐步恢復了自己家族的地位和實力。1189年,這位強悍的年輕領袖成為蒙古乞顏氏族部落聯盟的可汗。 此后,隨著鐵木真的威望日益提高,勢力不斷擴大,許多蒙古部落聚至麾下,并在他的率領下展開了連年不休的部落征服之戰。鐵木真有勇有謀,借助金朝和克烈部的力量征服了塔塔兒、蔑爾乞、弘吉剌、哈答斤、散只兀、朵兒邊、豁羅剌恩等部落。待到羽翼漸豐,又將昔日的聯盟——蒙古草原上最強大的克烈部視為勁敵??肆也渴最I王罕本來就對這支草原新興力量疑慮重重,后來在一批敗逃貴族的挑唆之下,率先發動了戰爭。此舉恰好為鐵木真征服克烈部提供了借口,也為他向西方擴張創造了契機。在擊潰克烈部以后,鐵真木繼續西進,又征服了乃蠻部。至此,他不僅實現了統一蒙古各部的目標,而且基本完成了統一蒙古高原各部的大業。 15世紀時的手繪圖,描繪了成吉思汗攻下金中都(現北京)入城時的情景。 1206年,蒙古各部貴族聚集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的“根本之地”,舉行一場盛大的“忽里勒臺”(大聚會)。這次聚會誕生了一個龐大的草原帝國“也客·蒙古·兀魯思”,意即大蒙古國,鐵木真被尊為“成吉思汗”。此后,在該帝國的統治之下,無論哪個部落都有了一個統一的新身份“蒙古人”?!懊晒湃恕钡某霈F意味著一個新的游牧民族共同體在繼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契丹等民族之后,登上了蒙古高原的歷史舞臺。 1222年鑄造的蒙古大汗硬幣 此手繪圖描繪了1211年蒙古與金國之間的戰爭。 ◎歷代帝王開疆拓土 大蒙古國建立之后,驍勇好戰的成吉思汗繼續率軍征伐四地。從1205年開始,蒙古七次發兵西夏,這場戰爭持續了22年,最終以吞并西夏而告終。從1207年開始,成吉思汗追剿北方余部,占領了謙河(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畏兀兒(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等地。1211年,蒙古發起了征服金的戰爭,直至后來與宋朝聯合滅金。1212年,蒙古開始東進遼東,22年后平定遼東地區。1218年,蒙古又征滅西遼。 天光傳說 天光傳說和一位神圣的女人阿闌果阿有關。這位母親在婚姻中生了兩個兒子,丈夫死后又生了三個兒子。老大、老二懷疑弟弟們的父親另有其人,阿闌果阿聽說后讓五個兒子坐在火爐旁邊,告訴他們三個弟弟的父親是“天光”。接著,她遞給兒子們每人五支箭,要求一起折斷,結果誰也沒有做到。母親告訴他們一個道理,只要兄弟們保持團結,父親是誰并不重要。 1218年,蒙古一支商隊到達中亞花剌子模的訛答剌城,這支商隊被誣指為jian細,蒙古商人被下令處死。消息傳回國內,成吉思汗大為震怒,派出使臣前往質問,結果使臣又遭處死。1219年秋天,成吉思汗親率大軍發動西征,攻滅了花剌子模并橫掃中亞地區,在其后幾年里先后抄掠波斯、欽察、斡羅思、高加索、克里米亞等地區。直到1223年,成吉思汗才回軍西夏結束了第一次西征。1227年西夏陷落之時,這位偉大的帝國領袖不幸病逝,終結了數十年的征戰生涯。 成吉思汗去世以后,帝國政權在三兒子窩闊臺和四兒子拖雷及后裔之間頻頻更換,先有窩闊臺及妻子脫列哥那、兒子貴由,后又有拖雷的兒子蒙哥、忽必烈。除了無能的貴由以外,其他幾代帝王均秉承祖先的遺志,率領大軍四處征伐,尤其是蒙哥、忽必烈在位時期,蒙古又取得了第二次西征的勝利。 在成吉思汗及其后世子孫的連年征戰中,大蒙古國的版圖擴張到了遙遠的西亞和北亞,最遠甚至一度達到了東歐和埃及??v觀人類的古代歷史,沒有任何一個帝國征服過如此遼闊的疆土,即便后來由于王權紛爭,帝國的統治陷入分裂,也絲毫無損于成吉思汗的赫赫威名。 草原英雄鐵木真的出生地鄂嫩河 這座高達40米、世界上最大的成吉思汗騎馬塑像位于烏蘭巴托郊外50千米的長金博爾多格(tsonjin boldog)。整個塑像由250噸鋼鐵鑄造,建筑群的大門兩旁立有成吉思汗帳下的9位大將塑像。雄偉的雕像由36根圓柱支撐,代表蒙古人的36個部落汗王。 元帝國建立 成吉思汗和正妻生有四個兒子:術赤、察合臺、窩闊臺和拖雷。拖雷和正妻又生有四個兒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當蒙哥在征戰中受傷身亡,大蒙古國的帝位在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間引發了新一輪紛爭。 ◎忽必烈建立元朝 13世紀末,《蒙古襲來繪詞》中描繪蒙古派兵進攻日本時的手繪圖。 1260年,兩個兄弟公開宣稱自己是大汗的合法繼承者。忽必烈控制了中國北方廣闊的土地,阿里不哥完全控制了蒙古,一場兄弟間的內戰悍然爆發。四年之后,阿里不哥臣服,忽必烈成為帝國大汗。1271年,他改國號為“大元”,成為元朝的開國皇帝元世祖。 元朝的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范圍的統一,首府由北方草原的哈拉和林移向中原內地的大都(今北京),漠北的“根本之地”成為元朝的嶺北行省。 忽必烈開始積極推行“漢法”,漢法與蒙古汗國的傳統體制雖然形成不小的沖突,最終仍然融為一體。在他統治期間,元朝向周邊各地積極用兵。 與此同時,忽必烈又不斷派出使節和暹羅(今泰國)、印度等國建立交聘關系,使節的足跡遠及非洲、中東和歐洲。在元朝的影響下,歐洲教皇的一些使節和傳教士,以及馬可·波羅、鄂多力克等旅行者也來到遙遠的東方。然而,這種強盛的局面僅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到了1333年,自元順帝妥歡帖睦爾繼位后,歷史再次進入朝代更迭的變亂時期。 忽必烈像 ◎四大汗國走向分裂 早在成吉思汗時期,大蒙古國便在征伐的過程中開始分封汗國。到了忽必烈時期,忽必烈推行的政策與蒙古的汗權體制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在此種情況下,除了宗主國元帝國之外,漸漸分離出獨立性很強的四大汗國,即欽察汗國、伊利汗國、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 欽察汗國又叫金帳汗國,是成吉思汗長子術赤的封地,主要包括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山的地區。術赤因被懷疑血統“不純”未能繼承帝位,與幾個兄弟間的感情也時有不和,欽察汗國自他而始便有了疏離本土的傾向。在14世紀初期,欽察汗國與元朝一度交好,但在元朝滅亡之后走上了完全獨立的道路。到了14世紀中葉,汗國內部出現分裂,再加上突厥人、俄羅斯人的相繼崛起,遂在衰落和瓦解中淪為俄羅斯帝國的臣屬。 伊利汗國也叫伊兒汗國,為旭烈兀西征之后建立的封地,是一個東濱阿姆河,西臨地中海,北界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灣的大國。它和元朝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長期保持著良好關系,但在元朝末期,由于內部權利斗爭不斷,再加上當時的欽察汗國率軍入侵,伊利汗國遂告瓦解。1358年,伊利汗國一支遺存的蒙古貴族意圖復興,建起了短暫的札剌亦兒王朝,不久即被帖木兒帝國所滅。 蒙古最后一任可汗丹巴圖爾臺吉在位時的城堡遺址 察合臺汗國是成吉思汗征服中亞以后封給二子察合臺的領地,包括天山南北路及今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廣大地區,它的東部即是窩闊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是成吉思汗封給三子窩闊臺的封地,包括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 在察合臺去世以后,察合臺汗國一度成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的焦點,后來又與窩闊臺汗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元帝國和伊利汗國。14世紀初期,由于元朝的軍事力量不斷加強,兩大汗國一度歸附。但在短暫的和平時期之后這兩個汗國又起爭端,窩闊臺汗國的大部分土地被察合臺汗國兼并。到了1308年,在元帝國與察合臺汗國的雙重打擊下,窩闊臺汗國終告滅亡,大部分人馬返回了嶺北行省。 此后,元帝國與察合臺汗國之間既有正常交往又有矛盾對抗,頻頻展開拉鋸戰。1346~1348年間,察合臺汗國分裂成東西兩部分。到了1370年,日漸興起的帖木兒帝國攻滅了西察合臺汗國,東察合臺汗國勉強維持到了16世紀。 四大汗國的分裂讓元帝國的遼闊疆土不復存在,另外由于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了元末農民起義頻頻爆發。1368年,朱元璋攻克大都,建立了明朝,曾經輝煌無比的元帝國至此滅亡。 分裂時期 明軍占領了大都后,蒙古皇室拒絕投降,元順帝帶著護衛和玉璽一路北逃。剛剛成為明朝開國皇帝的朱元璋很快生出了一種挫敗感,因為敗逃的蒙古人依然自號“大元”,并且宣稱自己才是中國的合法統治者,歷史上把他們在蒙古草原形成的政權稱作“北元”。 ◎從打擊到平衡 為了徹底消滅北元政權,明朝多次出兵北伐,與北元軍隊進行激烈戰斗。1370年,元順帝亡故,其子愛猷識理達臘(即元昭宗)繼承汗位,率部回到了哈拉和林,北元的統治中心重返“根本之地”。愛猷識理達臘去世后,其子脫古思帖木兒繼承汗位,但他在登位十年之后便被襲殺。北元的皇位傳襲自此而斷。1402年,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了韃靼,終結了北元。 在元帝國滅亡之后,昔日的遼闊疆土按照所居地域逐漸分為三大部分,分布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三省的蒙古稱作漠南蒙古,即科爾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國境內的蒙古稱為漠北蒙古,即喀爾喀部;分布在中國新疆、青海和甘肅一帶的蒙古稱作漠西蒙古,即衛拉特部,又稱瓦剌。 明朝的朱元璋和朱棣雖然經過多年征戰,把蒙古勢力趕到了大漠邊上,卻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蒙古對北方邊境的威脅。當韃靼和瓦剌漸成氣候,又形成了威脅中原地區的兩大主力。15世紀中葉,瓦剌部落大舉進犯,俘虜明英宗,造成了“土木之變”。韃靼人很快又舉兵來襲兵臨北京,造成了“庚戌之變”。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連遭重創的明朝和蒙古各部落時戰時和,進入了膠著期。 1571年以后,兩方關系變得非常微妙。明朝一方面通過分封“順義王”來拉攏漠南的部分勢力,另一方面又通過互市貿易來抵御漠南的另一部分勢力。在較長一段時期里,西北邊境出現了難得的安寧。 ◎從統一到分割 明朝后期,中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形成一股新的力量——后金。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開始起兵反明,漠南一帶歸附了后金。1636年,他的兒子皇太極登基后,將國號改為“清”。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 在清軍入關前后,塞外的蒙古諸部有的與清朝聯盟或聯姻,如科爾沁部;有的則被清朝征服,如喀爾喀部、和碩特部、衛拉特部、察哈爾部、準噶爾部。最終,除了布里亞特、土爾扈特等由俄羅斯統治外,當時東亞地區絕大部分區域的蒙古各部均隸屬于清朝的統治之下。 在清朝統治期間,官方文書中還首次出現了內扎薩克蒙古和外扎薩克蒙古的概念,也就是內蒙古和外蒙古,前者指大漠以南,后者指大漠以北。那時候,外蒙古即喀爾喀蒙古,又稱漠北蒙古(今蒙古國),是清朝轄下的一個省級行政區。 20世紀初謝纘泰描繪的時局圖,反映了當時列強對于中國清朝版圖的覬覦之心。 但在外蒙古的北方,沙俄一直虎視眈眈。從16世紀末期,沙俄便越過烏拉爾山一路東侵,到了17世紀中葉已基本占據了西伯利亞,而后又占領貝加爾湖以東的部分區域。清廷屢次出兵,收復了不少失地。17世紀末期,兩國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18世紀初期,兩國又簽訂了《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通過這三項條約,沙俄將原為中國清朝領土的貝加爾湖地區、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劃入了本國版圖。等到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列強入侵,清廷式微,外蒙古的喇嘛集團開始籌劃一場“獨立”活動。 共和國成立 1911年,中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國內各地起義不斷,無數革命群眾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了搖搖欲墜的清政府。1912年初,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宣讀了退位詔書,此舉意味著清王朝二百多年的統治終告結束。 ◎從“獨立”到“自治” 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前,中國時局早已陷入一片風雨飄搖之中,以哲布尊丹巴為首的喇嘛集團趁此機會,與俄國悄悄建立了聯系。在取得俄國的支持后,該集團于1911年年底宣布外蒙古“獨立”,并組建了一個臨時權利機構,號稱“臨時總理蒙古國務衙門”,哲布尊丹巴本人則登基稱帝,自封為“大蒙古國日光皇帝”,又稱“博格多汗”。 在定居點,許多家庭仍然愿意住在傳統的帳篷里。 從1911年年底至1913年年底,這個臨時政權基本上完成了對整個外蒙古地區的實際控制。在此期間,中國的民國政府多次派出官員趕赴庫倫(烏蘭巴托)交涉,均遭到哲布尊丹巴政權的拒絕。俄國反以“調?!钡拿x向民國政府提出維持外蒙古“現狀”、承認外蒙古“自治”的要求,并單獨與哲布尊丹巴政權簽署了所謂的《俄蒙協議》,迫使民國政府承認既成的事實。 現代蒙古軍隊士兵 在1913~1915年間,俄國、中國及哲布尊丹巴政權展開了艱難的三方談判。最終,三方達成一致,簽署了《中俄蒙協議》。該協議確認:俄國承認中國在外蒙古的宗主權,承認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承認外蒙古的“自治權”,保證不在外蒙古駐軍、派官與移民。至此,宣布“獨立”的哲布尊丹巴政權改稱“自治”。 到了1917年,俄國的十月革命取得勝利,沙俄政權覆滅。哲布尊丹巴政權失去了靠山,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外蒙古“自治政府”的王公大臣于1919年聯名上書民國政府總統,呈請撤銷“自治”,廢除中俄蒙一切條約和協定。1919年年底至1920年年初,民國政府先后發布幾條政令,正式取消了外蒙古的“自治”。 ◎決定國家命運的公民投票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地影響和推動了中國革命,外蒙古地區也開始了推翻封建統治的斗爭。當時,外蒙古地區的形勢非常復雜,一批俄國的資本家、地主、白匪軍官逃到庫倫一帶,此地變成白匪活動異常猖獗之地。 與此同時,由蘇赫巴托爾和喬巴山領導的兩支革命小組也迅速合并,組建起了蒙古人民黨。1921年,白匪頭目溫甘倫發起一場突然襲擊,與駐守在庫倫的中國守軍展開一場激戰。戰爭結束后,溫甘倫占領了庫倫,扶持哲布尊丹巴重新登上“蒙古皇帝”的寶座,成立了所謂的“自治政府”。當年7月10日,以哲布尊丹巴為皇帝的蒙古君主立憲政府正式成立并宣布獨立,7月11日后來被定為蒙古國慶日。 在這種環境下,蒙古人民黨迅速正式成立蒙古人民革命政府,及時把住了權利的韁繩。隨后,蘇赫巴托爾率領軍隊與蘇俄紅軍共同剿滅了盤踞在外蒙古地區的溫甘倫白匪幫。遺憾的是,這位年輕的領袖在休養期間突然離奇死亡,去世時年僅30歲。在他去世以后,喬巴山成為蒙古國的首腦人物。到了1924年,哲布尊丹巴病死,蒙古取消君主立憲政體,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庫倫被更名為烏蘭巴托。 當時,中國的民國政府并不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2月,俄、美、英三國首腦簽訂了《雅爾塔協定》,規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并以此作為蘇俄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之一。當年12月,庫倫又舉行了一場有關外蒙古獨立的公民投票。正是這場投票決定了蒙古的國家命運,投票結果表明,絕大部分蒙古人都贊成獨立。1946年1月,民國政府正式承認外蒙古獨立。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為聯合國成員國。1992年2月,蒙古人民共和國改名為蒙古國。 阿瑪爾巴亞斯噶蘭特寺,又稱慶寧寺,為蒙古的第一世哲布尊丹巴的行宮,位于色楞格河附近布倫汗山腳下的伊楞山谷中,現為蒙古三大佛教中心之一。 瘋男爵 溫甘倫在蒙古歷史上被稱為“瘋男爵”,這位白俄叛變軍官深信自己是成吉思汗的轉世,身負重建大蒙古國的使命。他的前額有一條傷疤,情緒激動時那傷痕像條紅色的蚯蚓一起一伏,他的眼睛一只比另一只略高,說話聲音高亢嘶啞,整個人看起來“就像洞xue里的動物”。攻下庫倫后沒有幾個月,蘇赫巴托爾率軍逼近,溫甘倫被迫棄城而逃。后來,一群牧民在草原上發現了受傷的他,正在遭受著螞蟻的咬噬折磨。最終,溫甘倫被押上軍事法庭判處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