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節
“臣現為度支郎中,主事天下財貨。然臣名中有‘金刀’之意,臣深恐與天下財貨相克,故請陛下另為臣賜名?!?/br> 李隆基聞言哈哈大笑,環視楊氏姐妹道:“哈哈,看來人若官職上升,眼光也為之一新。你們看,這位度支郎心中已存天下之念了?!?/br> 四姐妹聞言不禁莞爾。 李隆基又目視楊釗道:“好嘛,你心系天下,即是對國家有了忠心,就賜名為‘國忠’吧?!?/br> 楊釗又復跪倒謝恩:“謝陛下賜名,臣國忠銜恩叩拜?!?/br> 楊釗從此更名為楊國忠。 楊國忠因為李林甫力薦自己,就專門備些禮物登門拜望。 李林甫待人因人而異,譬如他見安祿山之時,將恩威并重用得恰到好處,力圖使安祿山對自己產生畏懼之心。安祿山為胡人,在朝中無根基,他現在雖得皇帝信賴,然世事變遷,若其在朝中無重臣維護,那么皇帝圣眷也可能隨時轉變。楊國忠則與安祿山不同,他倚仗的是楊氏姐妹的裙帶,觀如此光景,皇帝專寵貴妃的局面恐怕短期內難以改變;加之楊國忠本人為人靈動,又頗有理財之能,就不可小視。李林甫再思楊國忠的出身,知道此人好賭成性,又一貫困頓,這樣的人最為勢利,且心有自卑之感,李林甫于是待之以禮。 楊國忠見李林甫滿面含笑迎出門外,急忙躬身說道:“下官前來致謝,怎敢讓丞相出門相迎?如此,下官就叩謝了?!彼f罷即作勢當庭跪倒。 李林甫急忙上前攙扶他,不許其跪倒。其實李林甫知道楊國忠根本無真心下跪,他無非作勢而已。李林甫輕輕一扶,楊國忠也就不再堅持了。 二人入室后分賓主坐下,李林甫笑吟吟地說道:“楊郎中鉤校精密,實為朝廷棟梁之才,圣上量才使用,楊郎中前程似錦啊。我為宰輔多年,頃年以來難見君似才俊,看來,我朝后繼有人啊?!?/br> 楊國忠斂身謝道:“下官蒙丞相錯愛,不料能越級晉升,國忠日夜感恩,不知所云,唯旦夕禱祝丞相身體康健,則為舉國之福,大唐之幸?!?/br> 李林甫此時已知李隆基賜名之事,遂贊道:“楊郎中蒙圣上洪恩,舉目朝中,何人能得圣上賜名?則楊郎中實為朝野側目之人。假以時日,楊郎中前程不可限量。對,就是不可限量,我這里也深深祝賀楊郎中了?!?/br> 此后二人你來我往,互相恭維,種種諛詞聽來雖rou麻無比,二人卻說得異常認真。李林甫見楊國忠攜來禮物,先是推辭,最終收下。然又喚人當場準備回禮,其物價值,又甚于楊國忠所攜禮物許多了。 楊國忠辭去之時,李林甫欲將之送到大門之外。楊國忠起初堅決不許李林甫行如此大禮,說道:“丞相官重年高,下官前來拜望,實為本分。若丞相如此多禮,下官今后就不敢登門了?!?/br> 李林甫怪道:“楊郎中許是不知,若外客來訪,我向來皆送出大門。禮為萬物之首,我現在忝居丞相之位,終有一日會致仕歸養,莫非禮數需依官職而定,我要前倨后恭了嗎?呵呵,只要我走得動,外客來訪皆要送行。你今后不敢登門?若長時不來,我就要喚人前去促請了?!?/br> 楊國忠心中不知是真感動或是假感動,就在那里贊嘆連聲。他們下臺階之時,楊國忠例行在前,然他乖覺地與李林甫并排行走,又主動伸手相扶,極盡殷勤之意。 王鉷當然隨李林甫的眼色來對待楊國忠,日常待楊國忠沒有一絲兒上官的架勢,實有兄弟之誼。王鉷現在位高權重,又能替李隆基撈錢,因此極得皇帝器重。他此前在京中見了外人,除了皇帝和李林甫之外,往往以鼻孔看人,現在待楊國忠如此,實為異數。 某日李林甫召來王鉷議事,其時堂中僅有二人面對,他們議事之后,王鉷不覺提到楊國忠的話題,王鉷說道:“恩相,這些租賦事兒,下官是否向楊國忠知會一聲?” 李林甫臉露不屑神色,斥道:“我們好好說話,你提他干什么?真是好沒來由!” “他現任度支郎中,職掌租賦之事,恩相又待之以禮,為何不讓他知聞呢?” “嗯,王鉷,你以為楊國忠如何?” “楊國忠如今得圣眷正隆,且為人靈動,精于算計,下官以為不可小視此人?!?/br> “哼,說到底,此人不過一賭徒罷了。常人玩樗蒲,不過玩樂一會兒就此丟開,他卻是以賭為樂。王鉷,你了解賭徒的習性嗎?” “下官不知?!?/br> “這等人心中無禮儀廉恥之心,其心性浸潤賭性。由此處世行事,皆以賭性為要。這等人往往大膽、執拗、不計后果、毫無禮儀約束,與人交往最是無情無義。王鉷,你既知楊國忠心中滿溢賭性,知道與其往來進退之法嗎?” 王鉷得李林甫一番教訓,頓有醍醐灌頂之感,恍然大悟道:“恩相識人,入木三分,下官深蒙教誨。這楊國忠初入京城,畢竟羽翼未滿,因潛伏爪牙忍受,假以時日,其真正嘴臉終究要顯露出來。如此說來,許多事兒還是不讓他知聞最好?!?/br> “嗯,你與他相處時辰最多,也不可明里招惹他,須不卑不亢,妥當相處?!?/br> “下官明白,下官定會妥當待之?!蓖蹉p既知李林甫對楊國忠的真正態度,此后與楊國忠交往之時便更加謹慎。 李隆基念著西北軍事,這日又向李林甫和陳希烈問詢詳情。 陳希烈稟告道:“王忠嗣自從兼知四鎮節度使,知道圣上如此授任的深意,就進行了一些兵力調整。他令李光弼領赤水軍屯積石,令哥舒翰領大斗軍屯墨離,兩軍以鉗形之勢壓迫石堡城?!?/br> “可曾接仗嗎?” 陳希烈向李林甫看了一眼,然后小心答道:“王忠嗣來書說道‘平世為將,撫眾而已’,他其實不愿讓兵士甘冒矢石,硬攻石堡城,由此傷折不少。他派出兩軍向前壓迫,意在觀察吐蕃人下步行止,以找尋交戰機會?!?/br> 李隆基聞言大怒,斥道:“這個王忠嗣,昔日年少時何等勇猛,為何官職愈高,膽兒卻變得愈來愈小了?他手握四鎮之兵,卻對一個小小的石堡城畏若蛇蝎,竟然裹足不前?哼,真是沒用?!?/br> 陳希烈又瞧了一眼李林甫,看到其目光中有暗示之意,遂小心翼翼地說道:“陛下,主帥有如此心結,恐怕一時難改。微臣以為,若使圣意順利通達前線,最好考慮主帥易人?!?/br> “主帥易人?卿有人可薦嗎?” “陛下,如今大唐國力鼎盛,王忠嗣竟然連一個小小的石堡城都拿不下來,許多軍士皆引以為恥。他們義憤填膺,紛紛要求上陣殺敵,以建軍功。右武威將軍董延光數次上書,懇言奔赴前線?!?/br> “這董延光此前可有戰功嗎?” “董延光此前一直在京中宿衛,未曾在邊關建功?!?/br> “哦?!崩盥』p輕應了一聲,然后默默思索,他知道邊關易人務須持重,讓一個沒有實戰經驗之人領如此重任,那是萬萬不可的。他于是搖搖頭,說道:“王忠嗣雖對攻石堡城不積極,然他在那里經營多年,西北近年無戰事,他實有大功,不可輕言廢之。然眼前局面亟需改變,二位愛卿,朕意再下詔書,其中厲言促王忠嗣出戰,你們以為如何?” 李林甫微笑著答道:“陛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王忠嗣心意如此,恐難改變,他接旨后許是會出戰一次,然不出全力,不痛不癢,實無關宏旨?!?/br> 李隆基嘆道:“如此說來,除了易人,別無他法嗎?” 場面上由此沉寂片刻。 李林甫率先打破平靜,稟道:“陛下,臣有一法,可能會對王忠嗣有所觸動。臣知道石堡城正面狹窄,若大舉兵力難以展開,則有三萬勁兵足可攻關。若陛下另任戰將一員,自京畿之中募兵三萬前赴石堡城,再讓王忠嗣為后援,不知此計可行否?” 李隆基默思此計,覺得若能因此力促王忠嗣下定攻取石堡城之心,倒不失為一條好計,然他也有憂心,遂問道:“天下承平已久,京畿之兵多年來專職宿衛之事,他們若驟然上陣,能行嗎?” “陛下所言甚是,臣之所以如此建言,就是想讓他們上陣得到磨煉。再說了,他們上陣攻關就是遭遇小挫,也無關大礙,王忠嗣坐擁雄兵,他不會坐視不管吧?” 李隆基于是下定決心,決然道:“也罷,就依卿此計而行。那個董延光不是數次上書請戰嗎?就授他為兵馬指揮使,讓他領兵三萬,克日出征;另詔王忠嗣為董延光后援,董延光但有所求,他不得拒絕?!?/br> 二人躬身接旨。李林甫見皇帝果然依了自己的計策,頓時心中大樂。他知道,董延光此次領兵去攻石堡城,不管是勝是敗,王忠嗣皆在皇帝面前討不到好處。若董延光取勝,可見石堡城易攻,王忠嗣畏縮避戰,你到底有何居心?若董延光遭敗,大可將取敗原因歸罪到王忠嗣不配合協助之上。其實李林甫十分明白,以王忠嗣之智之勇,對攻取石堡城持重萬分,那么這個石堡城肯定不易攻取,董延光以無戰陣經驗之身率一幫京畿承平之兵,又如何能取得勝利呢? 既然這樣,李林甫心中就拿定了主意:董延光出征之前,自己須派人向他密密囑咐一番。 吉溫是日入夜后,又悄悄入李林甫宅中,自是有隱秘事兒稟報。 李林甫未曾向吉溫明言自己對太子李亨的真實態度,然吉溫已從上次李適之、皇甫惟明和韋堅一案中,大致瞧出了李林甫的真實目標,由此心領神會。 自從太子妃韋氏被廢后,太子李亨的身邊之人皆成為吉溫的觀察對象,良娣杜氏由于太子妃缺位,由此成為東宮內官之首,也就得到了吉溫的重點關照。 吉溫雙手遞給李林甫一封告辯,李林甫快速看了一遍,嘴角間就漾出了笑意。 這道告辯系左驍衛兵曹柳勣所寫,柳勣的夫人即為杜良娣的jiejie,柳勣所告之人卻為自己的岳丈杜有鄰。 李林甫笑問道:“這個柳勣竟然首告自己的岳丈,其岳丈又為太子良娣之父,不會有詐吧?” 吉溫道:“請恩相放心,那柳勣與小可約談數回,小可核實多次,應該不會有詐?!?/br> “嗯,他們翁婿之間,到底有何深怨呢?” “小可都問清楚了??磥硭麄兾绦龆?,性情大為不同。杜有鄰為東宮贊善大夫,行事向來持重;而柳勣則輕傲狂放,喜交豪俊之士,他與淄川太守裴敦復、北海太守李邕、著作郎王曾等人交好,其在宅中輒喜聚飲。杜有鄰不喜柳勣如此行為,多次訓斥不已?!?/br> “僅僅性情不同,柳勣也不至于翻臉首告嘛?!?/br> “稟恩相,他們翁婿不和,如此就有了嫌隙,小可再從中敘說利害,那柳勣當然會反戈一擊了?!?/br> “哦,怪不得,若無你從中相助,柳勣能想出如此罪名嗎?” “對呀。柳勣與杜有鄰為至親,現在柳勣首告自己的岳丈,如此所行大違常理。外人聞言,皆會以為杜有鄰有大逆之罪,雖至親之人也不敢為之隱瞞?!?/br> 李林甫微微一笑道:“你與羅希奭現在行事,愈發爐火純青了。嗯,既有首告,即可興刑獄之事,這的確為一樁大案子?!?/br> “若恩相允可,小可這就開始動手吧?” 李林甫臉色凝重,沉思片刻又堅決地搖了搖頭,說道:“現在尚非時機,先押后一段時辰吧。那個柳勣,現在果然在你掌控之中嗎?” “請恩相放心,柳勣何時說話,又如何來說,須憑小可言語?!?/br> “這就好。你須對柳勣說知,事發之前,不可一字一語流出?!?/br> “小可明白?!奔獪孛靼状耸孪葦R置一段時辰,也就乖覺地不再多言,又面含笑容另稟他事,“恩相,小可剛剛尋來一名絕色女子,若得恩相允可,晚間就送入尊府吧?!?/br> 李林甫府中現在媵妾成群,因人數眾多,分兩處居住。吉溫深明李林甫老來彌堅,深愛此道,多年來堅持為其覓人不已,已為李林甫選來佳人七名,由此大獲李林甫賞識?,F在吉溫欲再贈佳人,李林甫當然來者不拒,笑答道:“好呀,此女從何處覓來呀?” “稟恩相,此女系契丹絕色佳人?!?/br> 李林甫聞到“契丹”二字,臉上的微笑頓時凝成冰霜之態,沉聲問道:“契丹?看來你與安祿山來往頗多,此女定是安祿山托你轉贈于我的吧?” 吉溫見李林甫臉色嚴肅,又知李林甫對安祿山的態度,心中頓時一沉,只好硬著頭皮答道:“稟恩相,此女確為安祿山所贈。小可知道恩相嚴謹,然又思此女已送入京城,再送回頗費周折,如此就請恩相笑納了吧?!?/br> “嗯,你既知我之態度,為何還要前來招煩?就物歸原主吧?!崩盍指ψ詮囊娺^安祿山,深知此人面似蠢笨,內心其實機警無比,由此有了警惕之心。不料安祿山被自己拒去贈物,現在又來贈人。人與物相較,人又比物兇險多了。自己若接納此女,焉知此女是否為安祿山埋在自己身邊的眼線?那么自己的一舉一動,安祿山許是會了如指掌。 吉溫與安祿山交往密切,李林甫心中其實并不舒服。李林甫由此想到,這個安祿山倒是頗有手腕的,吉溫跟隨自己多年,不料東北一行,兩人竟成莫逆之交。他于是不動聲色地說道:“哦,看來安祿山待你,果然非同一般??!吉溫,那安祿山到底有何長處呀?” 吉溫察言觀色,感到李林甫所言非善,他久侍李林甫身邊,深知其習性及手段,心中由此大懼,“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叩首說道:“恩相,那安祿山不過胡人一個,他縱有長處,到了恩相面前,實屬螞蟻一般,小可與其相交,無非想藉此獲得一些訊息,以為恩相出力?!?/br> 李林甫輕聲警告一聲,看到吉溫如此乖覺,心中就大為妥帖,說道:“好好說話,你又為何如此多禮了?起來吧,你有如此想法,我很欣慰?!?/br> 吉溫依言起身。 李林甫又囑咐道:“我如此提醒你,實為你好。你為御史中丞,列為朝廷高官,那安祿山為胡人邊將,你們若來往頗密有了痕跡,傳入圣上耳中,你豈有好處?” 吉溫躬身道:“恩相訓誡,小可謹記心中,今后定注意言行?!?/br> 二人皆為聰穎之人,凡話點到為止,不用多說。李林甫于是又轉往另一個話題,問道:“西北諸吏中,可有相信之人嗎?” “不知恩相問的是哪一類人?” “嗯,就是近三年中,能與王忠嗣有過交往的郡縣官吏?!?/br> 吉溫默默想了片刻,實在想不出有此類人,只好答道:“恩相,小可實在想不出?!?/br> 李林甫橫了他一眼,斥道:“再想!西北之郡官員眾多,難道竟無一個可相信之人?” 李林甫如此問話,吉溫當然知道其本意何在。這人既要與王忠嗣有過交往,又要與吉溫相熟,則李林甫實想尋出不利于王忠嗣的憑據。然一時之間,這樣的人兒須從何處尋來呢? 吉溫就在那里苦思冥想,眼光中忽然一亮,急忙說道:“恩相,小可想起一人,只是此人已不在西北了?!?/br> “此人為誰?又在何處?” “此人姓魏名林,現任濟陽別駕?!?/br> “如此不相干之人,有何用處?” “恩相閱人甚多,想是記不起此人了。魏林昔為鄯州刺史,其時王忠嗣為隴右節度使。某一日王忠嗣向朝廷奏報魏林解送糧草不力,魏林由此被貶為一個八品之吏?!?/br> 李林甫道:“鄯州刺史?天寶初年改州為郡,那么魏林貶官實為開元末年的事兒了。時辰那么久遠,我真是想不起來。多年過去,不料還為一縣小吏?!?/br> “對呀,若追根溯源,魏林以刺史之身降為小吏,還是要歸咎到王忠嗣身上。小可也是近來偶然得知,說那魏林現在怨氣很大。然王忠嗣現為四鎮節度使,又是皇帝假子、太子摯友,他終究無計可使?!?/br> 李林甫得知濟陽竟然有這樣一個妙人兒,頓時來了興趣,就吩咐道:“好呀,你不妨尋個緣由將魏林召喚入京,你們兩個可以好好敘說一番?!?/br> 第十六回 折糧換絹入左藏 遭誣興獄去良將 定昆池經過近兩年的修繕,終于整修一新。其中山水依舊,而樓閣亭殿因原件破敗,故拆掉重建,又在池中華岳山下別筑百尺高臺,以為演舞之用。園內青林繁茂,綠水彌漫,波光瀲滟,池水清淤后又多植千葉白蓮,到了秋風起時,滿池之側白蓮盛開,人或俯視或泛舟其中,宛如仙境一般。 李隆基得知定昆池整修完畢,遂攜楊玉環前去觀看一番。他們行至池中高臺上站定,舉目四觀,李隆基不由得贊嘆道:“好呀,一個破敗的園子,不過稍稍一修,就成為一處好景致。玉環,若在此高臺上演舞,是否更加盡興呢?” 楊玉環笑道:“此前歌舞,多在殿堂之中,若在此高臺上起舞,似融入天地之間。那滿池的白蓮,又似在足底,確實別有韻味。陛下匠心獨運,常人又如何想起這等好主意?” “呵呵,不過舊物利用罷了。想那悖逆庶人用了多少國家財貨營造此池,一旦棄之竟然破敗無比,實為暴殄天物??!我令人稍加整修,頓時再換新顏,豈非惠而不費之舉嗎?” 李隆基在這里自詡得意,又哪里知道修繕此池所費巨大呢?僅以其中的亭閣而言,將作監知道皇帝與貴妃最喜香味彌漫,遂將其中亭柱、圍桿皆用沉香木造成,此次修繕土方工程量不大,而所用諸物皆為精貴之物,則所費也不輸于安樂公主當初的造池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