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唐玄宗在線閱讀 - 第133節

第133節

    杜甫心中并不認同李白之言,然李白如今詩冠天下,自己名聲輕微,能得其青眼有加,也令他感動萬分。他聞言上前又與李白共飲一盞,說道:“誠如君言,杜甫敢不從命?”

    李白哈哈大笑,又俯身自己倒酒。高適事先準備好的燒春酒早已飲盡,此時所飲為滎陽“土窟春”酒,李白喝酒過了數盞之后,就不再辨酒之滋味,可見他但凡有酒即可,酒之品質如何尚在其次。

    四人皆飲得熟醉,最后相攜扶歸。是夕洛陽街頭上,有四人踉踉蹌蹌而行,路人聞其酒氣,觀其醉態,又見他們似癲狂般大聲說話,遂努力躲避這四個不知何處出來的醉漢。他們哪兒知道,其中二人實為有唐一代稱冠的詩仙詩圣呢?

    秋風再起,宜人的天氣將人們帶入秋色之中。忽如一夜之間,汴郡城內大街小巷里的菊花齊齊盛開,花團錦簇,其盛狀唯有洛陽牡丹盛開時方可媲美。

    汴城外東南三里處,有一個秀水環繞、古木參天的所在,居中有一個高約五丈的高臺,臺上種植有名花貴木,更有殿宇亭樓,到了此季節,滿臺被各色菊花遮掩得密密實實,菊花的香氣彌漫在高臺周圍。

    此臺名為“吹臺”,系漢代梁孝王在此修建梁園時,為了在此吹彈游樂,由此增筑高臺。梁孝王其實是在舊臺的基礎上增高加闊而已,這個吹臺古即有之,那是人們為了紀念晉國太宰師曠而建。

    師曠自幼眼盲,然聽力超群,琴藝卓絕,且滿腹經綸,能言善辯,深得晉悼公和晉平公的信任及重用。師曠琴藝卓絕,能以琴音描繪出飛鳥的動姿和鳴叫,其琴譜《陽春》、《白雪》和《玄默》等曲實為千古絕唱,其身逝之后,儀邑百姓就在師曠住過的地方筑臺建祠,并供上師曠撫琴的塑像,是為吹臺現在之址。

    李白、杜甫、高適三人果然依約齊集吹臺,他們賞菊游臺,憑吊師曠的古跡,由此逸興湍飛,詩興大發,各有佳作留存。

    李白眺望藍天白云,心中幽思頓發,感觸地說道:“遙想師曠當年,在此小橋流水,其焚香cao琴,將天地萬物動靜皆集于其琴音之中,此種美韻,我輩惜于只能遙思了。唉,人生若能如此,夫復何求?”

    高適笑道:“太白兄寄情山水,有仗劍游俠之風。若師曠再世,他專一處靜尋幽,太白兄如此性情,能與之長期相處嗎?”

    李白道:“偶然為之,亦無不可?!?/br>
    三人由是相視而笑,其意甚洽。

    此后高適被轉授為左曉衛兵曹參軍,赴河西節度使幕府掌書記之職;而李白在汴郡又結喜緣,娶了宗氏夫人,他或游歷天下,或與夫人舉案齊眉,日子過得相對平靜;至于杜甫,仍孜孜以求于考取功名,只是屢考不中,以致歲月蹉跎,可見命運造化,殊非強求而來。

    第十五回 君王惘識安祿山 權相欲謀王忠嗣

    安祿山現在身兼范陽節度使與平盧節度使二職,又得李隆基面授,當然要立新功表現一回。其回到營郡即召人開始謀劃,待從王忠嗣那里借來的二萬兵馬到位,即發動一撥攻勢。

    王忠嗣撥來的二萬兵馬主要從河西軍里抽調而來,王忠嗣令哥舒翰帶兵前往。這二萬兵馬到了涿郡地面,即接到安祿山將令就地駐扎。

    月余之內,安祿山縱兵向北猛攻,相繼擊破契丹人與奚人的營盤,捕獲人眾五萬,由此獲得東北大捷。捷報傳到京中,李隆基聞訊大喜,當即下詔旌揚安祿山,并對參戰將士給予了豐厚的封賞。

    哥舒翰帶兵駐扎后方,又為客軍,朝廷的封賞沒有他們的份兒,頒下的詔書中也未提他們的功勞。如此又過了月余,哥舒翰漸漸變得焦躁起來,遂修書一道,派人快馬送至王忠嗣手中。

    哥舒翰系突厥哥舒部的后裔,其能讀《左氏春秋》、《漢書》,又仗義疏財,由此將士歸心。王忠嗣之所以看重他,卻是緣于哥舒翰英武絕倫。某日吐蕃兵盜邊,侵入苦拔海并擊殺唐軍守將。王忠嗣即令哥舒翰前去主持防務,哥舒翰僅帶年僅十六歲的一名家奴前去接管。孰料駐軍副使倨傲不肯服從,哥舒翰遂拔出刀來一刀將他砍翻,由此震懾眾人。

    這里的唐軍因為主將被殺,早嚇得龜縮壘中不肯出戰。哥舒翰驅趕眾人出壘,令他們在后掠陣,看自己如何廝殺。

    哥舒翰常使一桿蘸金虎頭槍,此槍重六十二斤,通體系用鑌鐵打造。卻說兩軍對陣,哥舒翰一馬一槍行至兩陣中間,身后僅有那位名為左車的家奴步行跟隨。雙方擂鼓聲中,就見吐蕃軍陣中也緩緩走出三騎。

    哥舒翰驅馬跑動,口中大喝一聲,瞬間就沖到敵騎面前。那桿金槍左右閃動,就見兩人已然倒撞下馬,剩下一人大驚,驅馬斜刺里好歹躲過了金槍的招呼。倏忽就沖出了數丈之遠。他又聽到腦后馬蹄聲響,知道哥舒翰正在追趕,遂低頭策馬狂奔,于是八只馬蹄在陣前“嗒嗒”亂響,馬后揚起的塵埃形成了一道長煙。

    驀地,一聲斷喝如雷鳴似的,那吐蕃將領聞聲一驚,不由得回頭而顧,就見哥舒翰已將金槍高高舉過肩頂,然后凝力前刺,此將頓時感到喉間一涼,刺痛后再無意識。哥舒翰挑殺番將,又奮力將尸體向空中一拋,竟然有五丈余高,眾人眼睛一花,那尸體已然跌落地面。

    左車飛奔而至,手提利刃斬下首級。眾人這時才發現,左車的手中已提有兩顆首級,敢情他隨哥舒翰上陣,竟然是辦如此的善后事兒。

    哥舒翰揮手令唐兵沖鋒,吐蕃兵由于遭此大挫,竟然折了銳氣,陣腳很快大亂,由此大敗。

    王忠嗣得知哥舒翰的英勇事跡,贊道:“一槍連擊三將,真英武也?!笔且壑?,王忠嗣奏請朝廷,授哥舒翰為右武衛將軍。

    哥舒翰在涿郡候王忠嗣復書,這日終于候到,他閱罷回書即馳往范陽。

    安祿山此時已從營郡回到范陽,聞聽哥舒翰在門外求見,遂同意入內。哥舒翰入衙后向安祿山欠身為禮,說道:“安大使,末將奉王大使將令,刻日就要返回河西,今特來辭行?!?/br>
    安祿山聽了覺得有些不順耳,遂冷顏說道:“哥舒將軍此話從何說起呢?這二萬兵馬奉圣旨歸入本大使統轄,又哪兒來的王大使?哥舒將軍,你率本部兵馬欲往何處,須奉本大使將令才是?!?/br>
    哥舒翰的祖上系突厥部族酋長,歸入大唐節制后,也官至大都督之職,這安祿山雖號稱突厥人,其身上流淌的血液實在說不明道不清,殊非突厥正宗。哥舒翰此前與他人談起安祿山的來歷,語氣中頗有不屑之意。他現在見安祿山臉現倨傲之色,心中的不屑又騰然而起,就強壓火氣說道:“末將奉旨來此,此前謹遵安大使將令,不敢有絲毫差池。然末將之所以領兵前來,圣旨里說得很明白,即是安大使暫借一時,待此戰完畢,可當即歸回河西。如今戰事已畢,末將奉王大使將令返營,有何不可?”

    “對呀,不過小勝一場,又何談此戰完畢呢?哥舒將軍,本大使正在籌劃下一場戰事,你且靜待時日,本大使還有倚重你的時候呢?!?/br>
    哥舒翰見安祿山施出了耍賴之法,心中的怒火更熾。若依安祿山所言,這戰事什么時候是個頭兒?大唐與契丹人的戰事已斷斷續續打了數十年,那么自己就要這樣長久地耗下去嗎?他于是堅決地搖搖頭,說道:“王大使來書言道,當初安大使與王大使在圣上面前,圣上說過為保首戰成功可借兵二萬,戰事完畢即歸還。安大使取得大捷,捷報滿天下,朝廷又有封賞,則首戰已畢?!?/br>
    安祿山之所以借兵,又將之放在后方,實有他的考慮。別看安祿山生得蠢笨無比,內心的詭計卻是花樣百出。他知道河西軍久歷戰陣,將士驍勇,就向李隆基出言借兵。然河西軍若為此戰的主力,豈不掩了自己的功勞?他于是將之放在后方,使用“拖”字訣,假以時日,將這二萬兵馬分解,最終由自己統轄。誰知王忠嗣較真,這個哥舒翰也對王忠嗣忠心聽從。他思念至此,臉上就浮出笑容,笑道:“哥舒將軍何必性急呢?許是王大使當初記差了圣上的言語呢?這樣吧,你先安心回涿郡駐扎,本大使再向圣上請旨。你應當知道,圣上如今頗重東北境軍事,你若離去,引起陣腳大亂,還是要穩妥一些最好?!?/br>
    安祿山的言語中隱含有威脅的意思,哥舒翰當然聽得出來,然他并不畏懼,平靜地說道:“好呀,若有圣上諭旨,末將定當遵從。然現有王大使軍令,末將唯有聽從,克日拔營回歸。待安大使請得圣旨后,我們再反身不遲?!?/br>
    安祿山大怒道:“哥舒翰,本大使亦為你之上官,且你現在在我統轄之下,你到底要聽誰的將令?”

    哥舒翰此時依然平靜無比,淡淡地說道:“末將為朝廷的命官,現忝居右武衛將軍,由安西節度使統轄,和范陽節度使與平盧節度使并無干系。安大人,末將若由你統轄,須請得朝廷改一下末將的職號為好?!?/br>
    安祿山聽到其話音中有譏嘲之意,心中怒火更甚,遂冷冷地說道:“哼,若無本大使的將令,你能走出范陽地面嗎?”

    哥舒翰毫無畏懼之意,拱手說道:“安大使,末將這就告辭了。末將所部為官軍,所行之處為大唐地面,則行軍之時并無阻礙。若有人敢妄自阻撓,我手中的金槍也不是吃素的,至于能否行出范陽地面,就不用安大使勞心了?!彼f完此話,即昂然而出。

    安祿山那雙被推擠在rou面中的小眼冒出火來,他雖說出威脅之語,也知哥舒翰果然離開并無阻礙,他說什么也不敢領兵相阻。

    安祿山確實在籌劃下一場戰事,他此時早已與契丹人和奚人達成默契。只要唐軍進攻,他們稍稍抵抗一下即退走,并捎帶著讓唐軍抓獲一些俘虜。安祿山憑借這些俘虜可以向朝廷邀功請賞,而契丹人與奚人也沒有什么損失。譬如上次戰事俘虜五萬人,這五萬人已被逐批放還本族,且安祿山還贈與他們一些錢物。

    兩者皆有利的事兒,當然一拍即合。自此以后,安祿山這里捷報頻傳,并得到了朝廷的大批封賞。

    安祿山深諳為將之道。某將鎮守邊關,將所轄地境治理得平平安安,安祿山絕不為此等傻癡之事。因為邊關太平無事,就少了皇帝和朝廷的注意,得不到封賞不說,肯定還會被遺忘;至于驍勇廝殺之事,安祿山也不想為,因為斃敵一千,自傷八百,萬一某戰失敗,則前功盡棄,那張守珪不就是現成的例子嗎?

    安祿山于是就祭出此招妙法兒,果然屢試不爽。

    哥舒翰帶領二萬兵馬返回河西,將此行詳情一一向王忠嗣進行了稟報,王忠嗣聽得認真,還讓他將向安祿山辭行的情景再復述一遍。

    其時封常清被授為安西節度使遠赴安西四鎮,高仙芝作為節度判官隨行。王忠嗣身邊僅有李光弼跟隨,李光弼是年剛滿四十歲,時任云麾將軍、安西節度使軍府兵馬使。李光弼性格嚴毅,沉靜果斷,善騎射,有韜略,其任赤水軍使之時,獨力連破敵軍,由此大獲王忠嗣賞識。此后王忠嗣待之甚厚,雖哥舒翰等人也難以與之相比。

    王忠嗣聽完哥舒翰的敘述,贊道:“哥舒將軍毅然領兵回歸,不畏安祿山恫嚇利誘,真將軍也。哼,這安祿山故意曲解圣上的旨意,是何居心?”

    李光弼一直在側聽哥舒翰講話,此時微笑著問道:“哥舒將軍許是初識安祿山吧,不知對他的觀感若何?”

    哥舒翰道:“一個如圓球似的死胖子,實在難看。也不知此人到底有何長處?圣上竟讓他身兼二職。嘿,他時常以突厥人自居,我突厥人上馬能戰,下馬健步如飛,哪兒生出這樣一位憊懶人物?真令突厥族人蒙羞?!?/br>
    王忠嗣也笑道:“呵呵,想不到哥舒將軍范陽一行,竟然對安祿山反感如斯。安祿山不過有一名突厥養父而已,血脈中并無突厥淵源,哥舒將軍勿引以為恥。其實觀人非看模樣,這安祿山智計戰功,實超乎常人。圣上將之倚為股肱,并非沒有道理?!?/br>
    李光弼凝眉說道:“王大使剛才的問話,頗有深意。我此前也聽說安祿山雖模樣蠢笨,然智計百出,頗有遠識。他此次既不讓河西軍出為前鋒,又欲長期滯留不歸,肯定有他的圖謀。王大使,這圖謀說來簡單,安祿山不過想將這二萬人馬納入其下轄罷了?!?/br>
    王忠嗣道:“光弼說得對,我剛才也有如此想法。何況,契丹人與奚人能與吐蕃人相比嗎?其如游寇相似,范陽軍與平盧軍合計有十萬人馬,如此官軍對付這些游寇綽綽有余,安祿山為何還要想吞并這二萬兵馬呢?”

    王忠嗣話說到此處,三人心中其實皆晃出同樣的念頭:安祿山心思遠大,要不懈地加強自己統轄的軍力。

    王忠嗣心中另有想法,卻不便對二人明言。是夜掌燈修書,然后派專人將此密奏送給李隆基。

    李隆基閱了王忠嗣的密奏,心中不以為然,又對西北軍事有了許多想法。

    原來王忠嗣密奏中所言,詳述了安祿山欲扣留河西二萬兵馬的企圖,進而言說安祿山所轄兵馬鎮撫東北境綽綽有余,他為何還想繼續擴充實力呢?如此只有一個解釋,即安祿山想擁兵自重,心有異志,因建言皇帝早作防范。

    李隆基由此想到安祿山當初被執入京的情境,張九齡不過觀其面相就認為其有反骨,故建言殺掉安祿山。自己未聽張九齡之言,結果呢?安祿山從此在東北連戰皆捷,并取代張守珪,成為大唐鎮撫東北的良將?,F在王忠嗣因安祿山欲留河西軍一事,竟然又如張九齡一樣言說安祿山有異志,實為未卜先知的妄言了。

    第二日,李林甫與陳希烈依例入宮奏事,李隆基未向他們透露王忠嗣密奏安祿山有異志的事兒,卻主動提起西北戰情。

    李隆基說道:“此前皇甫惟明和王忠嗣還算妥當,與吐蕃大小十余戰,遏制了吐蕃的攻勢,使吐蕃人龜縮在石堡城之中,從而使大唐傾力對付東北軍事。這安祿山不負朕望,自從身兼二節度使之后籌謀大戰,一戰使契丹人與奚人逃竄北荒。如今河西軍已歸建,該是說說西北軍事的時候了?!?/br>
    陳希烈以左相兼知兵部尚書,其到任后確實如李林甫預想的那樣,不管事情巨細皆要稟知李林甫討要主意,真正成了擺設一般。如此李林甫真正做到權傾天下,由此大稱其心。李林甫現在聽了皇帝的言語,心中暗暗想道,看來安祿山東北一戰重拾皇帝信心,現在要對全國戰局籌謀一番了。如今突厥人相對安穩,則西方、北方無戰事,那么皇帝現在關注西北軍事,自是與吐蕃有關。他于是拱手說道:“如今天下殷富,邊關兵強馬壯,陛下欲謀西北軍事,定然勢如破竹?!?/br>
    李隆基曾在開元之初答應姚崇,三十年以內不輕啟邊事。如今已過去三十余年,大唐國力已今非昔比,李隆基就無比輕松地將昔日諾言輕拋腦后。他于是說道:“李卿說得不錯,如今四方安瀾,唯吐蕃人占據石堡城讓朕掛念?!?/br>
    李林甫與陳希烈見皇帝提到石堡城,頓時知道皇帝心念何在。

    李隆基憤憤地說道:“吐蕃如今國弱內亂,然其占據石堡城卻堅如磐石。朕就不信了,舉大唐之力,難道拿不下這個石堡城嗎?”

    陳希烈雖無主意,倒是一個誠實之人,他現任兵部尚書,熟諳石堡城的詳細,遂躬身稟道:“陛下,那石堡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上次王大使入京之時,臣曾與王大使議論過石堡城。臣當時問王大使,那石堡城雖險,并非攻不下來,為何讓其堅守至今呢?王大使說道,如今吐蕃國內亂象頻生,其無力侵犯大唐之境,然自恃高原地勢尚能自保。他們知道石堡城位置重要,遂傾舉國之力來堅守此城。王大使更說道,那石堡城并非打不下來,然攻打艱難,唐軍若取得勝利,勢必血流成河、疊尸如山,由此須萬分珍重?!?/br>
    李林甫聞言說道:“左相未親往石堡城親眼觀察,僅憑王忠嗣的片言來作定論,太過簡單。那石堡城易守難攻不假,然吐蕃人往往憑此大掠唐土,若不除之,實為心頭之患?!?/br>
    陳希烈看到皇帝的眼光中頗為贊賞李林甫之言,遂嚇得不敢再說。

    王忠嗣用兵雖驍勇無比,然非莽夫。他愛惜兵士性命,雅不愿傷折兵力太多以取軍功。其與吐蕃對陣多年,與皇甫惟明聯手進行了十余戰,皆是以逸待勞取得完勝,由此遏制了吐蕃人多年橫行西域的勢頭,使吐蕃人處于完全的守勢。他現在對石堡城采取了圍而不攻的戰略,只要吐蕃人不去侵擾內地即可。王忠嗣采用如此持重的戰略,既穩妥又暗藏凌厲之招,若吐蕃人妄動或者有機可乘,唐軍大可乘隙而入。

    李林甫敏銳地發現,皇帝關于石堡城的想法與王忠嗣一貫的做法有了相左的勢頭。李林甫扳倒了皇甫惟明,其目的志在太子李亨,而王忠嗣則為太子幼時的玩伴,那么李林甫如鷹隼一樣的目光早已罩在王忠嗣的身上。他現在既然看到皇帝與王忠嗣之間可能存在著的裂隙,肯定會支持皇帝的想法,再觀下步行止,以取得更大的機會。

    李隆基得李林甫鼓勵,愈發堅定了自己的信心,遂說道:“欲謀其事,先利其器。朕剛才想了,隴右、河西兩鎮與吐蕃面對,朔方、河東與此兩鎮相連,可倚為支援。王忠嗣現任隴右、河西節度使,不如另兩鎮節度使也讓王忠嗣兼知。如此四鎮皆由王忠嗣統轄,四鎮連成一線,所有兵力由王忠嗣提調,假以時日,定能一鼓作氣攻下石堡城?!?/br>
    李林甫聞言心中大驚,他實在沒有料到皇帝竟然如此行事。若王忠嗣成為四鎮節度使,那么大唐兵力,有一大半皆歸王忠嗣統轄。王忠嗣今后的地位及勢力,又有誰人能夠撼動呢?

    李林甫每每遇到皇帝有所主張的時候,他斷斷不會出言勸諫的?;实郜F在欲授王忠嗣為四鎮節度使,他雖心中不是滋味,卻依然當即出聲贊同并遵從。李林甫相信,任何人皆有疏失的時候,王忠嗣若擔任四鎮節度使,看似得皇帝信任風光無限,然所轄地域廣甚,諸事紛紜,難保不出疏漏。李林甫現在欲扳倒一人,絕不會赤膊上陣與之相搏,他會耐著性子等待機會,待其人出現一些缺失的時候,他會上前抓住緊緊不放,再使出諸法無限擴大其缺失,從而一擊而中。

    李隆基又忽然想起一事,說道:“李卿呀,吏部現在循資格授任,則官吏循序漸進。然天寶年間之后,為何沒有新人入朕目之眼呢?”

    李林甫近年以來逐年減少生員的名額,且從試題的命名到試卷評判,皆用一班老成古板之人主持,選出的人員既少又皆循規蹈矩,難有超卓之人入選。就拿開元年間與天寶年間相較,由于選才格式稍改,且李林甫一直兼知吏部尚書,其中就多浸潤了個人的興趣和指向,選才路向就趨向平庸。以進士科為例,雖依然以詩賦取士,卻再也難見到如王維、王昌齡那樣才華橫溢之人。

    李林甫對皇帝的問話并不驚慌,坦然答道:“陛下力倡循資格授任,則會試得中者皆須依序入官,他們從低秩做起,數年磨煉后方小有名氣,如此方堪大任。天寶以來不過數年,他們其中誰為庸才誰為俊才,尚在觀察之中?!?/br>
    李隆基早失卻了開元初年時諸事較真的精神,對李林甫胡扯的鬼話信以為真,于是又扯到另外一個話題:“也罷,如此就慢慢觀察吧。然天下之大,真才俊者未必皆循科舉之路入仕,朝廷須為他們另辟入仕通道?!?/br>
    “陛下于開元之初即詔各郡縣舉賢良,吏部每歲之初皆重申陛下此詔,此通路一直向天下人洞開,請陛下勿慮?!?/br>
    “然近十年以來,朕未見到各郡縣舉來之人呀?李卿,這樣吧,速速擬詔公布天下,若有能通一藝者皆可集于京師,朕屆時親與他們對策殿中,以選賢才?!?/br>
    李林甫想不到皇帝這日竟然有了選才心思,且還要親自殿試。李林甫絕對不允許這樣的場面出現,他相信草莽之中定有異人,僅以科舉取人而論,自己這些年逐步減少錄取名額,不知有多少人由此流落江湖;再者,若殿試之時有人口不擇言,當面向皇帝敘說當今選才之弊,豈不是讓皇帝明白了自己的心思嗎?

    李林甫什么時候也不會當面頂撞皇帝,何況其中有著自己的幽暗心機呢?李隆基這些年來覺得李林甫使著順手,李林甫的恭順可意實在是討了很大的便宜。他于是躬身答道:“陛下求才若渴,實為天下庶民之幸。臣遵旨擬制,并公布天下,使天下人知聞。只是舉薦過程中,是否稍作改動呢?”

    “改動何處?”

    “天下之人通一藝者甚多,其中不乏卑賤愚聵者。若令他們蜂擁至京,再不分良莠皆入見陛下,臣深恐其中的俚言會污濁圣聽。微臣以為,須為之規定相應的選薦程序?!?/br>
    李隆基聞言微笑道:“李卿行事最依規矩,如此大規模選人,當然須有一套儀注程序。如此甚好,卿試言之?!?/br>
    “微臣以為,對于自言通一藝者,可先由所在郡縣長官精加檢試,有卓然超絕者,再選送入京。這些人入京后,由吏部覆試,由御史臺監之,最后取名實相符者聞奏陛下?!?/br>
    李隆基聞言極為贊成,頷首道:“好哇,如此依序選才,超卓者定然能脫穎而出。李卿,就這樣辦吧?!?/br>
    李林甫此后認認真真地辦理此事,他先嚴令各郡縣長官務必嚴格選人,后來選送入京者寥寥無幾,此后吏部又依科舉之制對來京之人覆試一遍,竟然無一人能與李隆基于殿中相會。后來李隆基問起此事,李林甫臉現寂寥之色,遺憾地答道:“經過一番選拔,竟無一人得中??磥硖煜沦t才皆入官序,由此野無遺賢了?!贝耸掠谑亲髁T。

    李林甫那日又向李隆基舉薦楊釗,說道:“陛下重視選賢與能,實為天下之幸。那楊釗自得陛下圣目識中,其隨同王鉷辦事,果然鉤校精密、處事縝密,王鉷多次向臣夸贊楊釗呢。想那楊釗當初不過為蜀中閑漢,陛下圣目能識其能,臣等萬萬難及?!?/br>
    李隆基微笑道:“哦?楊釗果然能助王鉷辦些事嗎?”

    “稟陛下,楊釗行事謹細,自從成了王鉷轄下,尤使王鉷省了許多計算之力。陛下,楊釗現任金吾兵曹參軍兼閑廄判官,不過為八品職,臣以為其秩級有些低了,乞陛下另擢授其職?!?/br>
    “李卿向來堅持循資格授任,楊釗此前無品無秩,現為八品實為驟升,且剛剛授任不久,又如何另為其擢授呢?”

    “循資格授任為朝廷之制,然有超卓之人,陛下超授其職,既為陛下的恩澤,也體現陛下求賢若渴之恩情,臣以為并無不妥。陛下,那楊釗善于計算,擅長理財,如今戶部度支郎中正好空置,臣以為可使楊釗補之?!?/br>
    戶部度支郎中掌天下租賦、物產豐約之宜、水陸道涂之利,歲計所出而支調之,秩級為從五品。若楊釗果然被授為度支郎中,就由從八品驟升為從五品,從此邁入朝廷高官之列。

    李隆基沉默片刻,一個從五品的官員在他眼中實為平常,現在李林甫主動推舉,且楊釗也確實有理財能力,他又為貴妃之親,若超授可以一舉三得,于是順水推舟地同意了此事。

    李林甫之所以力薦楊釗,既有楊釗近來刻意靠攏李林甫與王鉷的舉動,也有李林甫拉攏楊釗的考慮。事情很明顯,楊釗不過為蜀中一閑漢,何足道哉?然他身后有皇帝寵妃,他又經常入宮中伴于皇帝身邊,李林甫想藉此與楊玉環姐妹修好,那么力薦楊釗不過費些喉舌,實為惠而不費之舉。

    楊釗被授為度支郎中之后,依然入宮替李隆基及楊玉環姐妹點算籌數。他這日依然點算精細無誤,戲罷后,李隆基少不了又夸贊他,卻依楊釗的新官職來言:“好度支郎耶!”

    楊釗聞言當即跪倒謝恩:“臣以微賤之身得陛下圣恩,竟然超擢如此。臣感激涕零,不勝惶恐?!?/br>
    李隆基笑道:“呵呵,加上這次,朕想不起你已然叩謝幾回了。起來吧,李右相向朕薦你,那是不會錯的?!?/br>
    楊釗叩謝后起身,就見虢國夫人抿嘴笑道:“這個李林甫倒挺知趣,看到楊釗系圣上欽點之人,竟然向圣上力薦大討便宜。呵呵,他若有目力,為何不早一些在蜀中發現楊釗???”

    楊釗卻知自己的榮華富貴與李林甫無關,自己之所以能與皇帝挨近,憑的還是這幾個如花似玉的楊家姐妹。四姐妹之中,以虢國夫人最愛說話,且話語直率又嗓音甚大。李隆基對虢國夫人如此說話并無反感,反而眉開眼笑,心中甚美。

    楊釗又拱手請道:“陛下,臣有一請,乞陛下恩準?!?/br>
    “嗯,有何事相求???”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