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節
“好呀,妾身邊自有畫眉高手,就不用詳記這些要領了?!?/br> “呵呵,看來諸事不可輕易沾手。譬如這畫眉一節,我難道今生要為你畫眉不止嗎?” 楊玉環嬌嗔道:“陛下若為妾畫煩了,自可轉為新人畫眉嘛,妾不敢攔阻?!?/br> 李隆基拿起畫筆,走至楊玉環面前,嘆道:“是呀,我也有此意。奈何這雙美目實在撩撥人,唉,恐怕今后會畫眉不止,竟然丟不開手了?!?/br> 楊玉環聞言心中感動,美目流露出的柔情蜜意更令李隆基心醉。 時辰已然進入七月,熱浪逐日升高,李隆基又興起入華清宮避暑之意。楊玉環在赴往華清宮的途中,眼望車外的山川綠樹,心中忽然憶起一事,側頭笑對李隆基言道:“三郎,妾如今忽然憶起蜀中風光了?!?/br> 李隆基笑道:“你十歲即離開蜀地,如今還能有清晰的記憶嗎?” “怎能沒有?兒時的記憶最為深刻難忘,妾有時夢中又回到舊地重游,故居邊的一草一木,皆記憶深刻?!?/br> “好哇,你若有此意,我們就往蜀中走一趟,正好瞧瞧你的故居?!?/br> 楊玉環搖搖頭道:“蜀道艱難,陛下若巡幸一方,勢必車駕龐大,如此費力不少,且會擾民,雅非陛下之愿,妾不敢胡作非為?!?/br> “如何成了胡作非為了?我巡視天下,實為本分,你何必有如此多的憂心?” 楊玉環嘆道:“妾自從隨了陛下,已是心滿意足。妾也讀過文德皇后所著《女則》,深知后宮之人須恪守本分,不得攛掇君王勞憂百姓?!彼f到此處忽然變換語態,眼神燦然如花道,“然有一件小事,不知陛下能遂妾意否?” “哈哈,小事?大事也可嘛?!?/br> “妾幼年在蜀中,每至此時最喜啖食荔枝。其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rou瑩白如冰雪,漿液甘甜如醴酪。妾自從離蜀之后,再未食過荔枝,每至此時輒想起荔枝美味,竟然舌中生津?!?/br> 李隆基見楊玉環提出此求,哂道:“嘿,我還以為有多難呢。如此小事,我囑人送來即可。你說荔枝何等美味,我也曾食過,只覺入口干澀,有何美味可言?” 楊玉環嘆道:“陛下其實不知啊。荔枝古稱離枝,須離枝即食,方有鮮美之味。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br> 李隆基聞言犯了難,說道:“蜀中到此,何止千里?荔枝如此嬌嫩,若輸入京師,定失原有美味?!?/br> 楊玉環眼珠轉動,似嗔似笑道:“陛下忘記剛才的大話了嗎?如此小事尚且難以辦成,遑論大事?” 李隆基最喜楊玉環如此嬌嗔模樣,就順勢將其攬在懷中,手指輕彈其臉,笑道:“嗯,你以為我果真辦不成嗎?我一生遭逢多少大事,尚且不懼,此等小事,定然手到擒來?!?/br> 楊玉環嘟起紅唇,說道:“陛下手到擒妾,自是百發百中。若輸來荔枝色退失味,妾萬萬不答應?!?/br> 車兒轆轆聲中漸至驪山地面,其清涼撲面而來,令車中的柔情蜜意多了一層舒適。 李隆基入華清宮之后,即與高力士商議荔枝的事兒。高力士聞聽楊玉環欲食荔枝,眉頭頓時皺起,嘆道:“臣生在嶺南之地,也知荔枝鮮美,然其離枝即失味,又如何能輸來京中呢?” 李隆基道:“嶺南離京既遠,那里荔枝又非玉環所食滋味,就想法從蜀中涪郡輸入吧?!?/br> 高力士搖搖頭,說道:“陛下,就是蜀中荔枝,也輸來甚難啊?!?/br> 李隆基有些焦躁:“若為尋常事兒,我還用尋你出主意嗎?” 高力士似自言自語地說道:“涪郡至長安,約有二千里路程。若用尋常驛馬傳遞,每日不過五百里,如此輸入長安,也須五日之后?!?/br> 李隆基道:“讓他們選備良馬,且日夜速遞,兩日內可到達長安?!?/br> 高力士搖搖頭道:“該果離枝失味,別說兩日到達,就是一日也不成啊?!彼殖了计?,心中想到一個主意,稟道,“陛下,臣想到了一個主意。不過此法太過勞煩,臣恐陛下不喜?!?/br> “既有主意,但說不妨?!?/br> “臣知鮮果若以冰鎮之,即可常保鮮味。涪郡那里現在炎熱,斷無冰雪可尋,然蜀西高山之上,卻有常年積冰。若將積冰運至涪郡,將荔枝自樹上卸下來,即以積冰裹之,然后驛馬日夜相替速遞,所送荔枝應該能保鮮味。此法雖可行,只是勞力太多,恐怕陛下不喜?!?/br> 李隆基未有不喜之意,凝思道:“此法果然可行嗎?譬如山上積冰到了地面,肯定很快融化,又如何能到涪郡呢?” “臣想過此節??闪钌仙借彵藬y帶厚厚棉胎,再鑿以大塊積冰,以棉胎裹之。如此到了地面,厚厚棉胎可將外面熱氣阻住,就是馳傳之時有些許融化,畢竟不能全部化完?!?/br> 李隆基聞言大喜,上前輕拍高力士之膀,贊道:“好一個高力士,如此犯難的事兒竟有法兒化解,實為睿智之人。我聽說荔枝成熟之期不過一月,你這就去辦吧。嗯,除了冰雪保鮮之法,我也有一法可同時嘗試?!?/br> 高力士想不到李隆基還有新法兒,急忙問詢究竟。 李隆基道:“荔枝離枝失味,可使它不離枝嘛。若將荔枝樹連根拔起,且根上固有原土,如此整樹輸來長安,肯定能得其味?!?/br> 高力士鼓掌贊道:“對呀,臣為何就想不起來呢?此法簡略得當,比臣的笨法兒要強許多?!?/br> 君臣二人為了將荔枝保鮮,可謂殫精竭慮。二旬之后,李隆基與楊玉環果然食到鮮嫩可口的荔枝。后人有詩寫道: 長安迥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其傳遞荔枝到底用了貯冰之法或是連棵搬運之法,抑或他人另想新法,惜未可知。不過李隆基所提整棵搬運之法,恐怕難以實現,因為單騎單人難以將整棵樹輕松攜帶,何況還要疾馳如飛呢? 李隆基與楊玉環情愛日甚,終不能長期讓楊玉環如此無名無分。楊玉環此時身份依然為號為太真的女道人,外人稱呼時也有呼之為“太真妃”的,實為不倫不類。那日李隆基想起此節,笑對楊玉環說道:“太真妃?呵呵,莫非大唐天子后宮無人嗎?他們如此說話,心中會不會暗笑朕呢?” “他們如何敢暗自取笑?” “哼,知人知面不知心。他們許是心想,皇帝后宮無人,只好尋一個女道士來濫竽充數了?!?/br> 楊玉環聽到李隆基如此說話,知道他又在調笑自己,遂嗔道:“濫竽?妾如此濫竽,在陛下身邊無聲無音,早該裁撤才是?!?/br> “對呀,該是裁撤的時候了?!笨吹綏钣癍h的臉色有些焦慮,李隆基知道她會錯了自己的意思,遂補充說道,“人嘛就不用換了,這‘太真’之名應該裁撤?!?/br> 楊玉環回嗔作喜道:“陛下要予妾何名號呢?” “嗯,此事需從長計議?!?/br> 李隆基所說的從長計議,即是要定楊玉環名號,需先辦好壽王妃的事兒。 自從楊玉環度為女道士,壽王妃的位置空置至今。如此之事,若無李隆基發話,李瑁萬萬不敢自專。 宗正寺根據李隆基的吩咐,在名門中選出韋氏擬為壽王妃。李隆基認可后,即冊韋氏為新任壽王妃。冊封韋妃之時,其排場不亞于冊楊玉環為壽王妃之場面。冊書中既贊韋氏出身名門,又贊其性柔溫婉,有輔佐之德。并遣左相兼兵部尚書、宏文館學士李適之為正使,門下侍郎、集賢院學士兼崇文館大學士陳希烈為副使,前往韋氏家中冊封。 李瑁有了新妃,一顆懸了數年的心方才踏踏實實放了下來。父奪子妃,若李瑁這些年有怨言沖尊,或死或廢,實為易如反掌之事。李瑁這些年小心謹慎,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又主動提出替寧王守孝,如此孝順恭敬之態,終于得到了回報。 不說李瑁歡顏得妃,李隆基也因此使冊封楊玉環為妃有了前奏。既然壽王妃新立,昔日的壽王妃被度為女道士已歷數年,許多人不知道這個太真女道士與壽王有何瓜葛。過了十日,李隆基冊楊玉環為貴妃。 自大唐立國之后,唐因隋制,貴妃之號相當尊崇,在后宮中的地位僅次于皇后。到了高宗皇帝之后,因迭出強勢皇后,貴妃之號再未輕易授人;到了李隆基即位之后,取消了“貴妃”之號,別出心裁地設立了“惠妃、麗妃、華妃”的封號,如今再恢復貴妃之名授予楊玉環,意味著李隆基再復舊制。自從王皇后之后,李隆基不再議封皇后,那么前有武惠妃,后有楊貴妃,實為后宮之主。 皇帝納皇后或納妃,均有一套繁雜而隆重的禮儀。楊玉環今被立為貴妃,非是以父家閨女受冊的,其儀式也就從簡,李隆基僅在內宮中舉辦了一場小范圍的歡慶宴樂而已。楊玉環受冊后覺得今后有名有分,內心早就喜動非常,并不在意儀式的大小。 所謂一人得寵,合家升遷,此前楊玉環沒有貴妃名分,其家族也非外戚,也就無法討到便宜。如今貴妃之名已定,那么皇恩浩蕩、惠澤周流,李隆基肯定會推恩于楊門。 楊玉環的養父楊玄璬早年因養女之故,已從河南府士曹參軍的位置上升為國子監同業,從七品官員驟升至四品官員,可謂大討便宜。然此時已逝,也就沒有必要再升遷了。 楊玉環親生父母早亡,如今女兒成了貴妃,他們雖在墓中也要追贈一番以顯榮耀。李隆基贈其父為兵部尚書,其母為涼國夫人。楊玉環之父生前不過官至蜀州司戶,至多為七品官員,如今夫婦二人在地下享受著正三品的秩級,可惜人鬼殊途,不過成為活在世上的家人的虛榮罷了。 楊玉環還有一個親叔叔楊玄珪在世,此時為光祿寺太官令,李隆基超擢其為光祿卿。 楊玉環的親哥哥楊铦,被任為殿中少監,是為四品職;其堂兄楊锜,即叔父楊玄珪的兒子現任侍御史,當楊玉環被冊妃后的第二日,李隆基命楊锜娶了武惠妃的幼女太華公主,楊锜由此成為駙馬都尉。 楊玉環為壽王妃時,太華公主常入李瑁宅中,見了楊玉環例呼為“嫂”,如今楊玉環被冊封為妃,太華公主也就成了晚輩。令今人不可理解的是,楊玉環的堂兄卻娶了皇帝的女兒為妻,如此一來,這輩分豈不是亂得一塌糊涂?其實唐人對此等事兒不太重視,李隆基奪兒媳為妻也就變得比較正常了。 楊玉環還有三個美貌的親jiejie,這三女相繼嫁給了崔家、裴家、柳家,此時也在京居住。李隆基此次賜三女豪宅,以示推恩之意。 楊門上下皆蒙榮寵,引來京城之人的極端羨慕,不久就有民謠流傳開來,“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歡”,可見楊玉環升為貴妃加重了人們生女的信心。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首詩名為《南陵別兒童入京》,作者為遷居南陵的李白。 孟浩然此時已發癰而逝,李白聞訊登門吊唁,其回家后不久,許氏夫人也染病而逝,膝下留了一雙兒女。這時,李白在越中漫游時相識的劉姓女子尋上門來,二人未經明媒正娶,也就生活在一起了。 劉姓女子不喜荊州風土,就攛掇著李白遷往越中,李白于是攜帶兒女離開荊州。一家人行到南陵之時,李白看到這里風光甚好,就決意在這里居住下來。那劉姓女子不喜南陵,又見李白無財無物,就在一日悄然離去,不知所蹤。 李白被女人所棄,心中憂憤無以復加,就在南陵度過一段黯淡的日子。他某一日翻檢書信,忽然翻出了張九齡的薦書,猶如看到了救命稻草,就央求公人將此薦書及自己的一些詩稿帶入長安,并轉交于賀知章。 張九齡當初寫此薦書的本意,是想讓李白親身入京面見賀知章。然李白如此境遇尚且顧及身份,并不親身入京。 張九齡于開元二十八年請得李隆基同意,得以歸鄉掃墓,是年五月七日,病逝于家鄉曲江,終年六十三歲。賀知章收到張九齡的薦書,睹物思人,不由得老淚縱橫。賀知章是時已八十余歲,實謂高壽之人,身為集賢院學士,又新被授為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 賀知章再睹李白詩稿,就見其詩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偉絢麗,實為繼屈原之后最為可稱的詩人。賀知章此前已從王維那里知道一些李白的事跡,得知他經常漫游訪道,實為得道之人。為謀李白出身,賀知章入玉真觀求見玉真公主,將李白詩稿奉上,又言李白之道法。 經過賀知章和玉真公主引薦,李隆基又觀李白詩稿,對李白也是大加贊賞,遂囑有司召李白入京。 李白將兒女安頓好,然后獨身奔赴長安。其行走之際,驛路兩側秋色正濃,田野與山間多以紅黃葉兒點綴于淺綠之中,白云伸展于藍天之上,這秋高氣爽的快暢之意正合了李白此時的心緒。李白的性情向來曠達,如今懷揣皇帝見召的詔書,其心情激蕩,每至驛所時便輒取美酒相飲,一路上又寫出不少佳詩,其中一首最顯此時心情,詩曰: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 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 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 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 詩中歌詠魯仲連卻秦救趙的故事,描繪出其倜儻豪邁的氣概以及功成不居的高尚,李白實以此詩自比。 經過一路跋涉,這一日李白終于進入長安,是時正是薄暮時分,他得人指引徑直尋到賀知章府前。門人入內稟報,他就在門前等候。 少頃,就聽門內雜沓腳步聲響起,一個既蒼老且粗洪的聲音喊道:“來客果真是太白嗎?”其話音剛落,李白就見一名老者帶領一幫人迎出門外。 李白拱手答道:“在下正是李白。來者莫非為賀公嗎?李白冒昧來訪,請恕唐突?!?/br> 賀知章哈哈大笑,上前攜起李白之手向內引走,說道:“老夫算著日子,覺得這幾日該是太白入京的時候了。哈哈,我等早已望眼欲穿了。走、走,且請入堂中,待坐定后,我再向你介紹諸位?!?/br> 李白見賀知章身后數人皆笑容燦爛,奈何其手被賀知章相攜無法施禮,只好頷首示意。眾人入堂后坐定,李白被迎至主賓位,賀知章仰頭笑道:“今日老夫邀友聚飲,尚未開宴,而太白即至。呵呵,想是天意如此,讓我等今日特意替太白洗塵。來,來,太白,老夫先將在座諸位向你介紹一番?!辟R知章手指李白的對面,介紹道,“這位名為李適之,卻是當朝左丞相兼知兵部尚書了?!?/br> 李白起身拱手道:“李丞相之大名如雷貫耳,不料今日有緣相見,李白實在幸運?!?/br> 李適之也急忙起身還禮。 賀知章依次介紹下去:“此人名蘇晉,現為太子左庶子,也有詩名;汝陽王李琎,系讓皇帝之長子也;齊國公崔宗之,現任侍御史,為功臣崔日用之子;這名焦遂雖為布衣之身,卻以嗜酒聞名;張旭又稱‘張顛’,其草書最似本人?!?/br> 李白一一與他們見禮,心中又暗自嘀咕道:“這幫人中既有王公,又有布衣,他們緣何聚在一起?” 賀知章似乎猜出了李白的心意,笑問道:“太白,老夫現在已能熟背《將進酒》,其中有句‘會須一飲三百杯’,莫非你也為嗜酒之人嗎?” 李白欠身說道:“好叫賀公得知,李白此生須以酒相伴,今日若非行路,早已酒意醺醺。賀公剛才言道要為李白洗塵,李白早已心癢難耐,恨不得及早痛飲一回?!?/br> 在座之人皆會心大笑。 賀知章笑道:“呵呵,太白今日入席,果然為天意。太白呀,知道我們這幫人為何聚在一起嗎?” “李白其實不知,正想問詢賀公?!?/br> “呵呵,看來我們皆為同道之人嘛。太白,在座之人身份不同,然共同有一件喜好之事,即是嗜酒如命?!?/br> 李白聞言大喜,擊掌贊道:“好哇,看來我李白此次入京果然為上策,不說其他,能夠結識如此一幫酒友,足令人歡喜若狂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