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節
高力士不明其意,急問究竟。 李隆基微微抬起錦盒,示意道:“還記得這只蝴蝶的模樣嗎?你若記不清楚,可以再看清楚?!?/br> 高力士記性甚好,回答說不用再看。 “嗯,我待會兒將此蝶放出,你須瞧仔細了,看看這只蝶兒最先落在誰的身上。呵呵,她們今日盛裝來此最好,身上既有香氣,又梳有頭油,且珠釵滿頭,蝶兒定為喜歡?!?/br> 高力士此時方悟李隆基捉蝶的本意,遂微笑著答道:“如此說來,蝶落之處之人即是今日為陛下侍寢之人了?” 李隆基微微一笑道:“你僅記得侍寢之事。午膳之時,你讓此女在我身后侍奉用膳吧?!逼湔f完話,即伸手揭開錦盒蓋,那只五色蝴蝶乍見亮光,頓時展翅飛將出來。 高力士全神貫注,盯緊蝴蝶的飛翔路徑。 蝴蝶先越過李隆基的頭頂向來路飛去,再觀眼前似無花叢可依,遂折轉身子北飛。蝴蝶之所以如此,自是聞到了庭院之中透來的馥郁香氣。 是時,人們使用香料愈加熾烈,這些宮人雖難以用上名貴的香料,其身上衣裝皆被香料熏過,一些人身上還掛有香囊,由此香氣彌漫,引來蝴蝶反身。 這只蝴蝶忽高忽低飛入人叢之中,追尋自己最為喜愛的香氣所在。高力士緊盯此蝶,腳步不由得隨之挪動,漸至人叢之中。高力士緊盯上方,其挪動之時竟然撞到躲避不及的宮女身上。眾女眼觀顯赫的高大將軍如此怪異舉動,皆不識其意,心中駭異萬端。 那只蝴蝶最終落在一個身著翠綠衫子的女子頭頂,高力士行至其身旁,聞到此女身上散發出一股龍腦香的氣息,心中暗暗嘆道:這只蝶兒莫非也知香料的貴賤程度?龍腦香較之尋常香料,要名貴許多,蝶兒一路不顧他香直奔而來,定是識得此龍腦香氣了。 宮中尋常之人難得龍腦香料,此女能佩龍腦香,則其非為尋常宮人。高力士定睛一看,識得此女為典樂女官,其享有六品秩級,當然有財力使用龍腦香了。 此女午膳之時侍奉李隆基用膳,晚間則入興慶殿侍寢。另外九十九女后來得聞此女之所以被皇帝選中,原來是其使用的香料招來了蝶兒,不禁扼腕而嘆,一些有財力的女官深自悔恨,只怪自己那日為何不將好香用上呢? 經歷了這樣一場蝶選佳人的游戲,宮中之人使用香料量大增,更有許多人費盡心機尋來名貴香料常佩身上,渴望被皇帝再次選中。 李隆基兒子眾多,其于開元十年在長安東北角興建“十王宅”,隨著兒子日漸增多,“十王宅”中居住者早已不止十人。其南臨興寧坊,西靠長樂坊,東北兩面與城墻相鄰,漸漸有了一大片殿樓逶迤、飛檐相接的華麗宅宇。這片殿樓越建越多,除了安置李隆基的兒子之外,其數量眾多的孫子也要有自己的院宇,于是建筑越過北城墻向北延伸,其西墻與大明宮相接,成就了好大一片院落。李隆基這一次接受上次“十王宅”氣魄太小的教訓,將此院落取名為“百孫院”。 諸王之宅中,每宅皆配四百宮人侍候;“百孫院”中,每院也有四十宮人侍奉左右。 壽王宅約建成于開元十五年,此為武惠妃的親生兒子之宅,建造之人當然小心巴結。諸宅的大小規模以及殿宇高度有嚴格規制,建造之人不敢絲毫逾制,然在用料選材及精細程度上,還是有所不同的。這些人為了巴結皇帝寵妃,當然用錢時沒有節儉的意思,將壽王宅建得美輪美奐。 壽王李瑁自小在武惠妃的呵護之下,可謂身處錦繡叢中順風順水,若非武惠妃早逝,壽王進位為太子,并非不可能之事。 強勢母親養育大的兒子,大多恭順心慈。李瑁自幼在寧王府中長成,入宮后隨兄長們一起讀書習禮,養成了靦腆有禮、謙讓寬容的性格。其長大之后,此性格終究難改,與其母之性情相比大為迥異。 武惠妃與楊洄謀取太子李瑛之時,其間驚心動魄且曲折往復之處,李瑁其實一點不知。當然,武惠兒逝時,李瑁滿腔悲痛,這種悲痛并非基于從此失去了可以助力的大靠山,純粹是基于母子親情。 因為李瑁排行第十八,他從未奢想過自己能夠上位為太子。武惠妃明白這個兒子性情恭順,那么謀取大事之前沒有必要將企圖先向他透露。如此一來,李瑁覺得能成為一個養尊處優的藩王,則心已足。 是夜繁星滿天,月光下瀉,壽王宅前院的“春知堂”內燈火通明,遠遠可聞其中的鼓樂之聲。 此為壽王宅演習歌舞的所在,李瑁雖未有其父李隆基諳熟樂律的能耐,卻偏愛觀聞歌舞。 今日入樂之詩為王維的新詩《終南山》。王維現為兵部庫部郎中,其眼見張九齡罷相之后,李林甫對文學之士日漸厭惡,心中就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前面說過,王維不贊賞陶淵明棄官的做法,他需要繼續為官,又見當時朝中風向,就選擇了既仕又隱的路子。某一日,王維攜友入終南山游歷,偶然瞧中了一處半山腰間的破敗房舍,遂出薄資將之購買下來,稍加整修一番,閑暇時即離開京城入住其中。這首《終南山》,即是王維在終南山中探幽入微時的感遇之作,詩曰: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之迥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筆,陰晴從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此詩很快傳入京城入樂,成了京城近時演唱的首選之曲。 李瑁此時悠閑地寬坐于座中,聽完一青衣女子肩扛藥鋤將此詩清唱了一遍。既而樂聲次第響起,八名身著白紗之少女翩翩而出,隨著樂聲在臺上曼舞。 李瑁觀之覺得有點奇怪,心中暗想道:“明明為山中景色,她們如何舞出溪邊浣紗之狀呢?” 樂聲忽然變為一曲橫笛之音,只聽笛聲沒有嗚咽之狀,僅以短促的歡快之音奏出。臺上原來曼舞的八女忽然站立兩側,臉現期盼之色,面向后臺。 后臺有一女踏著碎步緩緩而來,她也穿著一襲輕薄的白紗衣,與臺上八女一樣頭上未飾以任何釵鈿,其烏發及肩,與白衣相映,對比強烈美不勝收。 該女行到臺中,另外八女在其身后聚成半圓狀,只見該女將長袖散出,八女也依樣揮袖,臺上頓時白袖翻飛,恰似廣寒仙子在月宮中寂寞而舞。 此后的舞意并非渲染月宮故事,她們間或跳躍,間或作浣衣之狀,分明演繹的是越國浣紗女在溪中浣紗歡暢的情景。到了最后,白衣女子又將王維的《終南山》吟唱一遍,與此前青衣女唱腔相比,此聲婉轉宛如黃鸝。 李瑁觀看臺上九女,心中暗自嘆道:一樣的裝扮,一樣的舞姿,一樣的歌詞,何以差異如此之大呢? 就見八女簇擁之中,后來之女肌膚如雪,眉目如畫,一招一式顯得雍容華貴,妙不可言。 這后來之女,即為壽王妃楊玉環了。 曲終人散,楊玉環施施然歸于座上,其身上猶不絕沁出細汗,香氣撲鼻。 李瑁笑道:“此曲舞若單獨觀之聞之,堪稱美妙。然集成一部樂舞,就有些不妥了?!?/br> 楊玉環輕啟香唇,臉上現出迷人的微笑,問道:“殿下是言,妾有些不明白,何處不妥?” “王維此詩多寫終南山之景,今日之樂曲可與此詩相配,唯舞意似為溪邊浣紗之姿,則與詩意有些相違了?!?/br> “殿下呀,知道妾今日扮相為何人嗎?” “當然為越女了?!?/br> “嗯,越女之中何人最有名呀?” 李瑁笑道:“莫非為西施嗎?” “對呀,正是西施。當日西施功成身退,終與范蠡泛舟于五湖之間。王維之詩多敘隱者之情,其意正與西施相通啊?!?/br> 李瑁稍微愣了一下,說道:“若如此攀扯,就過于牽強了。須知樂舞最宜直觀,如此大拐其彎,就失去了歌舞本意?!?/br> 李瑁如此評論,說明能識歌舞之妙。楊玉環聽罷,微微將頭一晃,嬌嗔道:“妾偏喜如此舞,難道不可嗎?殿下若想依王維詩本意,大可自扮王維入空山而舞?!彼绱苏f話,明顯有些強詞奪理了。 李瑁當然熟知楊玉環的心性,新婚之后,當他第一次看到楊玉環露出此種神情時,如癡如醉,心中油然生出對母妃的感激之意,因為只有母妃方能為自己訪來這樣的佳婦。 李瑁此時莞爾一笑,起身道:“時辰不早了,我們這就安歇吧?!?/br> 李瑁與楊玉環離開“春知堂”,然后各歸自己的寢室。 二人新婚之際,有說不出的柔情蜜意。此后二年,楊玉環一方面承載著丈夫的雨露蜜愛,另一方面享受王府的優裕生活,本來有些柔弱的身子日漸豐腴。其艷麗風情如舊,又新增了動人心魄的誘人之美,李瑁坐擁美婦,心中更覺甜蜜。 如此又過了一段時辰,李瑁本來火熱的心田漸冷,其原因甚為簡單:李瑁眼瞅著比自己小的弟弟都有了兒女,眼前的佳婦雖美貌無比兼風情萬種,奈何數年間其肚子卻毫無動靜。 本分的李瑁望兒心切,漸漸將楊玉環拋在一邊,轉而再尋其他佳人。這并非難事兒,唐制規定,親王可有正妻二人,稱為孺人,媵十人,妾無定數。李瑁宅中有宮女四百,他可以令任何人侍寢。若娶孺人與媵,需要朝廷冊封,比較麻煩,然讓宮女侍寢,則相對簡單得多。 李瑁從此很少讓楊玉環侍寢,轉而挑選其他人入室。效果非常明顯,一年之后,李瑁就有了一子二女,其兒女的母親也因此被朝廷冊封為媵人。 楊玉環現在獨寢許久,已然變得十分習慣了。 按:李隆基兄弟及諸子名字改動甚多,如廢太子李瑛初名嗣謙,開元二十四年改名為瑛;現太子李亨初名為嗣昇,開元十五年更名浚,開元二十八年更名紹,天寶三載方更名為亨。本書為就簡略,僅取其后名,其他類似者也按此例。 第六回 李林甫勵精圖治 溫泉宮歌舞傳情 張說將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其下設五房總理天下庶務,使朝廷大政集于一體,由此打破了歷來三省分工制衡的局面。李林甫任中書令之后,這種局面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李林甫任中書令并兼知吏部尚書,總文武官員選事;牛仙客為侍中兼兵部尚書。李林甫當初向李隆基舉薦牛仙客的時候,正是瞧中了牛仙客向為“獨潔其身、唯諾而已”的性格,牛仙客為侍中之后,果然唯唯諾諾,一切政事皆聽命于李林甫。如此一來,李林甫真正成為了朝廷的中樞。 李林甫近來又有了一項新舉措,這日在中書省召來諸道采訪處置使十人,然后面授機宜。 采訪處置使于開元二十二年設置,其本意為加強朝廷與諸道的聯絡而設。這些使者可以在道內諸州巡視,然后將巡察情況書面奏報至中書省,使朝廷能知諸州之情,其時采訪處置使沒有任何處置政事的權力。 這十人入中書省再至李林甫案前,皆躬身而立。其時李林甫威權日重,這些人憚于其勢,見了李林甫如同面圣一般。 李林甫抬眼看了看眾人,說道:“你們明日必須出京分赴各道,不得延誤?!?/br> 眾人齊聲答應。 李林甫緩緩起身,然后踱至眾人面前說道:“本官稟得圣上同意,你們此次巡視道內所轄諸州時,其處置事體與往日略有不同。 “其一,諸州若遇天災之時,你們可當即與該州刺史商議開倉賑糧,不需要事先奏報。 “其二,若發現有貪贓枉法之官吏,包括諸州刺史,你們有權停其職務,并選人代理,同時向朝廷上奏具知其情。 “其三,戶部現在正在簡化度支旨符,以行折納制度。然諸州之情各異,你們須詳細了解各州賦稅實情,使朝廷知聞?!?/br> 眾采訪使得聞自己有了這些權限,皆喜形于色。其中的第二條最為緊要,昔日諸州刺史知道這些采訪使并無實權,明面上雖恭謹有禮,心里卻不以為然,從此以后,諸州刺史見了他們肯定會有恐懼之感。 李林甫似乎知道這些采訪使心中所思,又厲聲說道:“你們到諸州巡察,不可自恃威權欺凌諸州,須以謙遜之心善待官吏。你們臨機處置之事,御史臺會一一核查,若有人敢胡作非為,當知其后果?!?/br> 眾人唯唯諾諾,皆言不敢胡作非為。李林甫揮了揮手,令他們退下,又喚回京畿道采訪使王鉷說話。 王鉷是時任戶部員外郎,是為六品職,其掌天下租賦、物產豐約之宜、水陸道深之利,這一次被李林甫點將兼任京畿道采訪處置使。 李林甫說道:“我剛才所言第三點,估計他們并未放在心上。王鉷,你在戶部任職多年,應當明白我的深意吧?” “下官明白。李大人之深意,即是諸州貢獻賦稅之時,既要行折納之舉,又要視各自情況變通征收,使賦稅有所增長?!?/br> “不錯。圣上多次說過,朝廷在租庸調之外,不得額外征收。你在戶部應當有所感受,這些年營造之事日多,圣上也動輒賞賜,若僅用法度內的賦稅花費,圣上就有些不太順手了?!?/br> “大人的意思,想讓下官另辟財賦渠道以供圣上取用了?” 李林甫向王鉷投去意味深長的目光,說道:“是呀,你可在京畿道巡視之時琢磨這件事兒,若有想法,可及時與我溝通。嗯,你明白這件事兒也就罷了,也就不足為外人道也?!?/br> “下官明白?!?/br> 李林甫摸準了李隆基的心思,他已然識出了皇帝心間的微妙變化。這些年連年大熟,可謂國富民豐,貨物盈積,然國家賦稅統一征之戶部,支付時皆有定例,皇帝并不能隨意花錢?;实壑杂腥绱司骄?,主要緣于開元之初,李隆基決意依貞觀故事行事,那么皇帝須抑奢侈之心,則朝廷規制中多有戒奢侈之條例,皇帝因而不能隨心所欲。李林甫知道,若讓皇帝公然沖破這些禁錮,李隆基礙于名聲,那是斷斷不可為的,自己唯有另辟蹊徑。 王鉷甚得李林甫青睞,將之授為采訪處置使,李林甫正是想讓他結合諸州的實際,探索出一條生財之路。難得王鉷心思靈動,領會甚快,李林甫也就不再過多叮囑。 王鉷欲辭之時,又向李林甫央求道:“李大人,下官妻兄的那件事兒,果然無法通融了嗎?” 王鉷妻兄為萬年縣丞,欲謀縣令位置。奈何吏部循資格授官,其妻兄論起任職年限,尚差一年有余。王鉷此前認為自己在李林甫面前說得上話,就替妻兄央求即時升遷。李林甫得知其年限不夠,當即拒絕。 李林甫正色道:“天下官吏眾多,吏部須公平公正待之,方使他們心服口服。我為中書令力倡循資格授任,天下皆知,今日若讓你妻兄破例,即是自毀規矩。王鉷,我甚為看重你,你不可恃此讓我辦違心之事?!?/br> 王鉷只好訕訕而退。 第二日的朝會上,李林甫奏道:“陛下,集賢修書院經歷十余載,已將《六典》及《大唐開元禮》修成?!?/br> 李隆基道:“朕算著日子,這兩部書該是修成的時候了。朕這些日子未到集賢殿走動,呵呵,李卿,你們事先為何不透一絲風兒?” 李林甫躬身答道:“臣等妄自認為,陛下對此兩部書期盼甚殷,則書成之時給予陛下一個驚喜最好。稟陛下,兩部書由人奉至殿外,請予御覽如何?” 《六典》及《大唐開元禮》實為歷史沿革及有唐一代相關制度集成之書,此時修成,彰顯“盛世修書”之說,更顯李隆基治世功業。李隆基此時心中愉悅無比,情不自禁立起身來,臉上笑容燦爛,連聲呼道:“呈進來,呈進來?!逼淇释⒖桃姷絻蓵钠谂涡那樵谀樕险蔑@無余。 在黃門官導引之下,一行人捧著書函魚貫而入,他們躬身將書函放在御臺之上,轉眼間就堆成小山之狀。 兩書先后經張說、蕭嵩、張九齡、韋述四人負責總管修撰事宜,不料最終由李林甫領銜獻上,就應了“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古話?!读洹饭卜譃槿?,其中詳盡輯錄了大唐衙司設置及官吏任用制度,注文中備述歷史沿革,使內外上下,曉然究悉;《大唐開元禮》共一百五十卷。 李隆基行至書堆前,俯身拿起一本書冊翻動,書頁卷起時可聞到其中彌散開來的墨香。 李林甫看到皇帝臉色燦爛,遂伏地叩首說道:“陛下,國家繁榮昌盛,此書修成,可使國家循格令而治,則大唐千秋功業,可歷萬世。微臣恭賀再拜?!?/br> 后面的群臣見狀,也急忙叩拜稱賀。殿堂內由此嗡嗡聲起,可聞諸種頌詞賀詞。 李隆基令群臣平身,轉身歸入御座,手指書堆說道:“好呀,此書就存于此殿,以便朕隨時取閱。李卿說得對,治天下最忌朝令夕改,此二書修成,我朝就可依格令行事,不可隨便逾越。李卿獻書有功,可賜彩絹一千匹,至于其他修書之人,就由李卿擬出一張單子,要對他們或升秩或賞賜,朕決不會吝嗇?!?/br> 想是由于國庫充溢,李隆基近年來賞賜群臣時,出手甚闊。 李林甫急忙謝恩領旨,又躬身奏道:“陛下,臣忝居中書令以來,抽調人力修訂律令格式,年底前當能完成。如今大致框架已成,共刪輯七千零二十六條,計總成律十二卷、律疏三十卷、式二十卷、開元新格十卷。待此律令格式修訂完成,即可與此兩書相映配套,天下政事可循格而行?!?/br> 唐朝的律令格式自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頒行后,分別于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和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四次修訂。李林甫與牛仙客主持此次修訂,共刪去一千二百三十四條,隨文損益二千一百八十條,僅三千五百九十四條未變。該律令格式秉持貞觀時寬法慎刑之精神,誡約不得法外征收,經此修訂顯得更為簡約。 李隆基聞言更喜,說道:“李卿條理眾務,增修綱紀,諸事皆循格令而行,朕最為放心。朕剛剛看過大理少卿徐嶠之奏書,言說去歲天下斷死刑僅五十人。如大理獄院,長久以來相傳殺氣太盛,鳥雀由此不棲,今歲卻有喜鵲在院中樹上筑巢。呵呵,此為何等的祥瑞之事??!李卿、牛卿,你們將天下治理得如此順暢,朕心甚慰?!?/br> 李林甫與牛仙客當然不敢貪功,急忙躬身說道:“陛下自開元以來勵精圖治,以圣賢道理教化天下,終于治成國泰民安、風俗淳樸之局面,臣等躬逢其盛,萬萬不敢貪天之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