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
距離盛明安開始仿真建模過去不到半個小時他就真的完成了十分之一的進度?! 這什么開掛了的速度?! “不是吧?” 有人不敢置信,立刻回頭問津大學子:“電子屏進度是不是出錯了?盛丑逼是真的在仿真建——呃!” 詢問戛然而止,卻見身后的仁兄面色通紅、難掩激動的情緒:“臥槽臥槽居然是這個思路?設計太tm的絕了!臥槽——哪來的數學模型?什么時候建立的?靠!我就頓了一秒居然錯過一個數學模型的建立?啊啊啊這怎么算的?用哪個公式?” 不止他如此,他身旁的兄弟更瘋狂,面色猙獰、咬牙切齒:“為什么節目組禁帶手機?!為什么?!垃圾節目組誤我學業??!這么快的演算速度怎么可能記得下來?” “手機!相機!速寫!啥都好,能快速記下來就好!” “啊啊啊啊我又錯過一個算法!” …… 看不懂的人見狀目瞪口呆,甚至連學業不精的津大學子或是新生都對同校校友瘋狂的表現瞠目結舌,而他們不約而同陷入狂熱狀態的原因明顯只有一個—— 盛明安的仿真建模! 他們下意識將目光從進度條上面移開,轉移到底下被放大的顯示屏內容,盛明安小組的跟拍顯然很懂得什么才最刺激,因此鏡頭幾乎快懟上盛明安cao作的那臺電腦的顯示屏。 但見顯示屏下面的任務欄全是打開的軟件,可電腦卻沒有太大的卡頓,而居中的建模軟件里,隨著編程代碼的完成和運行,模塊插入、導出、存檔,然后迅速跳入下一步,進入另一個軟件,導入模塊、輸入數據,立刻跳出灰青色的動態圖片。 那是實驗數據覆蓋區域的衛星動圖,仔細看能看到星羅棋布的城市建筑,充滿了金屬科幻感。 衛星動圖飛快跳過,驗證成功,趕集似的進入下個模型建模! 原本枯燥、無聊、漫長而且完全看不懂的建模過程在提速幾十倍后卻無端呈現出壯觀雄渾、慷慨激昂的氣勢,那些飛躍的英文字符和數字,那些本就是自然界最美麗的數學模型線條……實在難以置信它們交織得那么和諧! 難以置信不過是簡單的字符組成就能在運行的那一刻,組合成奇妙的模型。 在這一刻,他們忽然領略到數學的美、信息的美,還有物理的奧妙。 他們的腦海里不約而同浮現黑色的宇宙,閃耀的群星,阿拉伯數字10,精巧的齒輪運轉一輪后無比契合地咬合……那是他們對高深領域學科的美好而奇妙的想象。 觀眾席突然而至的變化自然瞞不過節目組的眼睛,潘沃、張平兩導演,場務、監制等十來個人順著人群的目光看向頭頂的電子大屏,先是瞪大雙眼,緊接著便是無法掩飾的震驚。 這是廢柴小組的仿真建模? 這是弱智盛明安的cao作? 時間如水流逝,很快逼近結束的時刻,剩下最后三十分鐘,第三和第二小組的進度還剩十分之一,黎驕小組則進入恒虛警率處理過程,這意味著他們到了檢測結果的時候。 反觀最晚起步,僅用了四個半小時的盛明安,也開始了最后的運行。 時針‘嗒嗒’有條不紊的向前走,倒計時掉數字,幾乎滿格的進度條不動了。 館內所有觀眾、工作人員、選手們全神貫注投入到最后決定輸贏的時刻,而實際上看過盛明安建模過程的人心里都明白,不管誰先沖到終點,他都是最終的無冕之王! 因為他僅用5個小時就完成了別人60個小時的工作量!速度是別人的12倍! 最后二十秒倒計時,許若東長舒一口氣,按下enter鍵:“跑?!?/br> 黎驕等人露出放松的笑容。 同一時間,盛明安忽地停下,趙達和王箬小組緊張的看著他,連陳驚璆的情緒也被感染。 盛明安的手因長達5個小時不間斷高速使用而神經性抽搐,他顫抖著手,按下運行鍵,累得說不出話來。 rou眼看不見的數據如洪流自九天傾瀉而下,落地時卻輕飄飄化作輕風似的,輕描淡寫的呈現出最終結果。 時間59分49秒,盛明安小組出結果,仿真建模成功。 時間59分52秒,黎驕小組出結果,仿真建模成功。 時間22點59秒、22點02分,第二和第三小組分別建模成功。 快了三秒,僅僅三秒,絕地反擊!粉碎性碾壓! 盛明安小組,贏了??! “啊啊啊啊大神牛逼??!” 觀眾席上忽然有人尖叫,此人是津大雷達工程考研黨,短短5個小時內已被一個高中生俘獲男兒芳心。 接下來,其他人紛紛送出夸贊和激動的尖叫,而前座黎驕粉絲和小組粉絲互看一眼,紛紛沉默。 她們不承認在剛才的幾個小時內也被盛明安帶入緊張異常的心情,仿佛在看愛豆選拔賽決戰之夜,仿佛班級籃球比賽晉級賽恨不得踩死對方扛著自家人送上寶座,可是一放松下來就…… emmmm,盛明安是不是偷偷場外求助?是不是作弊? 不止粉絲們這么想,節目組的人也是這個想法,尤其潘沃和張平兩個導演,他們全程沒怎么關注盛明安、也沒看過盛明安創建數學模型、改進算法的過程,只見到最后5個小時里,盛明安的建模軟件仍然一片空白,只知道5個小時贏了別人60個小時的工作量未免太離譜! 關鍵第二名的許若東還是津大研究生,而盛明安只不過是個高中生。 一個高中生碾壓了一名本專業研究生,說出去誰信? 潘導和張平耳語了幾句,很快就有人去攔住盛明安小組,言語似乎有些沖突,趙達他們明顯露出怒容。 另一邊,工作人員跑去請學歷資歷最牛逼的專家、西電教授吳順德過來,想讓他證明盛明安作弊。 觀眾席sao亂。 “盛明安作弊被導演組抓了?!?/br> “我就說太夸張了,肯定有問題?!?/br> “這怎么作弊???” “電腦遠程cao控什么的啰?!?/br> 還沉浸在盛明安那神得一批的cao作里的津大學子紛紛擠到前面去偷聽:“如果不是盛明安,誰才是大神?” 吳順德正在看許若東的仿真建模,拒絕工作人員的請求。 潘導拍桌,拍攝不能中止,兩邊觀眾席議論紛紛,選手們不明所以,場面一時混亂。 而就在這混亂的時刻,張群芳和沈衛國離開位置、穿過人群來到盛明安跟前,工作人員認不出他們,津大雷達專業的學生也認不出物理系教授和金都大學教授。 他們只見到那頭發花白的老者指著電腦問:“你剛才用的相位解纏怎么得出這么精確的數據?里面的噪聲濾除和條紋信息怎么同時兼顧?” 盛明安:“我用了新的相位解纏算法?!?/br> 津大學子:……?? 新相位解纏算法? 那個干涉雷達監測里最困難、最容易出錯但不得不應用的相位解纏? 那個支撐該步驟的相位解纏算法出現了新的、更加精確的算法?! 老者追問:“新算法哪來的?” “我算的?!笔⒚靼矁墒诌€在顫抖,全身很疲憊:“我這三天時間里算出來的,數學模型就存在d盤里?!?/br> “……” “?。?!” 前排津大學子齊刷刷:“——是不是人??!” 第13章 驟雨[13] “什、什么叫相位解纏算法?” 有人一臉懵逼地問。 “這得從相位解纏說起,所謂相位解纏就是對去平和濾波后的相位進行解纏處理,從而得到真實相位。insar、就是干涉雷達從監測目標到成像的過程中,需要對獲取的數據進行處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insar數據處理?!?/br> “數據處理是干涉sar成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一部分還包含了濾波處理、相位解纏、大氣改正值等關鍵技術。其中相位解纏最難、也最容易失敗,但它的數據準確性卻直接影響dem和dinsar技術測量地表形變量的精度!” “三十多年來不斷有人提出各類解決、改進、改善相位解纏的算法,目的就是為了獲取精度更加準確的相位數據,從而得到更清晰直觀的成像和形變數據!” “在實際的應用中,相位解纏作為一個嵌入式模塊被嵌入處理干涉雷達數據的軟件里,這樣的話,在雷達軟件運作時,就會自動使用該模塊處理測量回來的數據?!?/br> “說回相位解纏算法,主要的算法有兩大類:路徑跟蹤算法和最小二乘算法?!?/br> “最小二乘算法是最優類算法,就是精度沒那么好……” balabalabala。 問話的人已經頭暈目眩,完全聽不懂,只知道所謂的相位解纏算法很復雜、很重要就對了。 “總而言之,”這人意猶未盡的說:“如果盛明安算出精度更準確、更適合應用于實際的相位解纏算法,那就意味著我國現有的干涉雷達技術在這一方面很可能比國外先進!” 這也太厲害了吧?! 旁邊的人接著問:“我國現有的雷達技術水平和國際水平相差很大嗎?” “至少在sar對地觀測成像這塊差了一大截,國產雷達衛星干涉技術達不到毫米形變探測,沒有一套自主知識產權的干涉sar毫米級形變測量的成套技術和軟件體系,每年花費巨大從別國購買……”說到一半,這名津大學子突然掃去臉上陰云,摩拳擦掌,十分興奮的說:“所以你知道我們為什么反應這么大了吧!” “懂、懂了?!?/br> 津大雷達工程專業的學子在觀眾席上激情科普,以至于一開始還不知道新相位纏解算法的人都有了‘它很重要!很牛逼!’的基本概念。 但是這么厲害的新算法出自‘弱智’‘高中生’盛明安之手也太假了吧?! “那個老人是誰?他的話能信?這是真的嗎?” 沒人能給出回答。 他們默契的盯著館內的盛明安和兩名老者,紛紛安靜下來、屏住呼吸偷聽他們之間的對話—— “你怎么算的?” “基于最小二乘平差,對干涉sar進行噪聲消除算法,在兼顧噪聲濾除和條紋信息的前提下,建立量化綜合目標函數……作出最優濾波的理論技術體系……” 盛明安慢吞吞的解釋,借著停頓的檔口喘氣,便是在精神如此疲憊的情況下,仍然思路清晰而完整的解釋了全新算法。 “原來如此?!鄙蛐l國若有所思:“你是不是還改進了大氣改正值的算法?” 津大學子:what? 盛明安點頭。 津大學子:?。?! 沈衛國盯著盛明安:“和國際通用的大氣水汽空間插值技術相比如何?” 盛明安想了想,回答:“精確度達到70%?!?/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