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做法以陜西朝邑、同州為最佳,其薄等與韭葉,其細比于掛面,可以成三棱執行,可以成中空之形。 油潑面的香味兒實在過于霸道,花椒與辣椒特有的香味被熱油刺激出來,在后廚里飄蕩著。 下午惡補了司星以前視頻的急性子差點直接摔鍋鏟。 唉,看完司老師的美食好受打擊啊。急性子愁眉苦臉,我但凡能有十分之一,我早就成了三級廚師了。 紅棉襖也在后廚,聞見了空氣里的鮮香味默不作聲。 他很想說不過這樣,然而猶豫了一下,還是認栽一樣繼續切著手里的蘿卜片。 蔣老倒是不客氣,直接說:我嘗嘗你這面。 司星做的有多,便給他下了一小碗。 面很薄,送進嘴里卻有些筋道,更先嘗到的的是附著在表面的辣椒面和花椒面,鮮香麻辣,司星知道蔣老吃醋,給他放了一點,這面里就帶了一點兒酸辣味。 蔣老兩口就把面嗦完了:吃著很痛快! 司星彎了眼。 陜西那一塊的美食都這樣,粗獷中帶著一點細,譬如羊rou泡饃,饃饃開頭吃的時候有點干硬,在羊rou湯里泡上一陣子就變成細軟的,能抿進胃里,叫人一下子就能想起高原荒漠之上漂浮的細沙。 司星曾經自駕游,從南方某座小城一路開到了川省,路上經過了徽省、鄂省、陜西,徽省給他的感覺是空曠,鄂省則像是個過渡帶,從平坦慢慢上升,陜西就是標準的高原了。 司星依舊記得,那天早上他睡得朦朦朧朧,從霧蒙蒙的汽車窗子往外看,黃沙裹挾著風吹亂枯草的場景。 他去過許多的城市與省份,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土人情,光走著逛著,都會生出油然的自豪之情:這一大片土地,都是他的祖國。 各種文化都在這一片土地上蓬勃發展著,江蘇的六朝古都、北京的京劇、河北的多民族建筑、內蒙古的草原文化和少數民族的民謠、山東的士林風氣等等。 唉。 越想越覺得惆悵。 為什么到了星際時代,這些文化就開始沒落了呢? 司星甚至想再來一次自駕游,去往各地,看一看各地的美食。 等國宴結束以后吧。 司星想。 做完了北京的炸醬面和陜西的油潑面,就到了河南的燴面。 燴面屬于豫菜體系,中國有八大菜系:魯菜、川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和徽菜。前四者成名于清代,后四者成名于近現代。 豫菜卻不屬于其中,原因是它的成名時期更加得早,在北宋時期,豫菜就開始形成并且盛行了,后面的八大菜系多多少少有受到豫菜的影響,而且,有烹飪鼻祖之稱的伊尹就出生在河南開封,業內也有說豫菜是各大菜系之母的。 豫菜的主要傳統是五味調和,強調和諧、適中,因此,才會有燴面。 燴面的面條與油潑面的面相同。 而它的精華就在于燴面的湯。 最開始窮人不講究的時候,什么配菜都愛往里頭加,雜七雜八混在一起,菘菜、蘿卜之類的,都加到面里頭,熱氣騰騰的一碗,稀里呼嚕就能灌進胃里,再冷的冬天都能冒出一身的熱汗。 后來人們就講究了。 湯換成了羊湯,羊rou與羊骨混合燉在一起,講究大火猛滾,小火輕煨,過后再撒上七八味兒的中藥:黨參、當歸、白芷之類的,為的是營養豐富、養生。 配菜也更豐富了,什么鵪鶉蛋、海帶絲、海參之類的都往里頭加。 相傳八國聯軍侵華過后,慈禧太后落難逃亡,還不忘讓大總管給她來一碗燴面。 這后廚房準備的菜都是最新鮮的,司星挑了一些味道鮮美的放進去。 本來羊rou湯應該要燉煮5個小時以上,但是時間來不及了,司星只能動用了星際高科技,加速燉煮,不過半小時就能好,表面上看來是一樣的,色白湯濃,但這種加速燉煮的到底口感不如正常燉煮的食材,勉強湊活。 這一碗燴面司星沒有加辣,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羊rou湯。 燴面講究大碗,司星直接挑了廚房最大的一個,藍底青花的大瓷碗,色澤濃白的羊rou湯,翠綠挺括的小青菜、滴溜圓滾的鵪鶉蛋 蔣老忽然就無心做菜了。 他現在最想做的就是坐在司星旁邊,端著大碗哧溜哧溜吃面。 過后司星又做了四川的擔擔面、河北的龍須面、山東的打鹵面。 擔擔面也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最開始是小販挑著擔子叫賣得來的名字,與其他面條相比,擔擔面的調料很多,除了基礎的醬油等,還會加碎米芽菜,也就是腌制好的芥菜絲兒咸口的,炒rou末特別好吃,混進面里很香。 除了一些差不多的配菜,四川擔擔面還會加一樣特殊的菜:豌豆尖尖。 四川人是真的很喜歡吃豌豆尖尖,平常下面必定都要放一把,吃火鍋也要燙一把,就饞它一個嫩。 打鹵面就主要是用鹵的東西拌白面,分清鹵和混鹵,比較重口。 龍須面就是現代人常吃的掛面了,本來是二月二龍抬頭吃的多一點,后來機械化生產以后就流入了千萬家。 外頭坐著的都是大男人,司星全都用大碗盛的面,直接用托盤端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