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她馬上轉臉,沖廣場上的人揮揮手:“各位,別著急啊,請聽我說!” “用貝殼換麥子,什么時候都可以。只要你們想換,拿上你們的貝殼,到神廟的倉庫跟前,我以神.的名義承諾,你們可以隨時換到你們想要的麥子?!?/br> 好多人已經急急忙忙地準備回家要拿口袋去了,聽見這話,他們放緩了腳步——如果什么時候都可以換,又何必急在一時呢? “我再提醒你們一句,如果你們把貝幣換給了神廟,將來再想換回來,就做不到了?!币聊弦呀浤枚酥饕?,既然貝幣的使用受制于人,那么就應當逐漸減少對這種“代幣”的依賴。 她的目標是,讓這種貝幣在自然流通的過程中慢慢減少。 等到將來金屬貨幣出現,現在的一切問題就都能解決了。 “真心覺得貝幣方便的居民們,如果你們真覺得有需要,奉勸你們暫時先不要換,等到實在需要麥子的時候再換也不遲?!?/br> “反正呀,這神廟的倉庫一直都在這里。這一枚貝幣兌換20席拉的小麥,也不會變。早換和晚換,都是一樣的?!?/br> 聽見伊南這么說,馬上有人改了主意。 “是呀,以前咱們著急,是因為埃利都的人不承認這些貝殼了。但是現在女神承認了,貝殼的價值就和以前一樣,咱們沒有必要換??!” “是這個道理,像咱們這樣做牛羊生意的,難不成以后還用堆成小山似的麥子來做生意嗎?” “對,這些貝幣咱們先留在手里。反正女神也說了,啥時候來換都可以?!?/br> 倉庫跟前的長龍,頓時變成了“短龍”,只有幾個急需換些生活費用的,手里拿著一枚、兩枚貝殼,只打算少量地換一些麥子。 這樣看來,今天在神廟倉庫上演的“貝殼大兌換”,可能只會花費一千席拉不到的麥子。 伊南對自己的成果非常滿意—— 貝殼之所以能夠作為貨幣,是因為它在烏魯克與埃利都兩座城市之間,存在一種世人默認的互信。 一旦埃利都人失信,這種信任基礎崩塌,貝幣也就不值錢了。 而伊南的做法是,用神廟的小麥庫房給貝幣做背書,重新建立起這種信任——那么,不管這貝殼是從哪里來的,是埃利都出產的還是烏魯克沒有的,只要伊南肯讓它來換神廟的小麥,那么貝殼就依舊有其價值,照樣可以作為流通手段使用。 于是,伊南以一千席拉不到的麥子——差不多也就一個立方這么多吧,穩定了整個烏魯克的情緒,解決了這一場史無前例的“史前”金融危機。 伊南:想想都覺得自己好厲害! 這時,她一眼瞅見扛著搟面杖的大嬸兒依舊在排隊,知道面包房那樣的小本生意,很難使用貝幣這樣的貨幣。 但如果不使用貝幣,目前市面上可以用來交換的商品價值又很混亂,整個烏魯克很難形成穩定的“金錢秩序”。 而這確實是她現在順手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各位,請告訴我們,平時你們最需要的,最離不開的是什么?” 伊南站在高高的神廟階前,朗聲問她面前廣場上的居民。 “麥子!”烏魯克的百姓們齊聲回答。 “甭管是大麥還是小麥,只要是麥子,都是我們離不開的?!?/br> 烏魯克人的回答,直接反應了“民以食為天”的本質。 “那么我問你們,以后你們愿不愿意用一‘席拉’的麥子來衡量你們物品的價值?” 大家相互看看,努力嘗試理解女神這是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假設你想要挑中了一頭羊,想要買它,認為它值120席拉的麥子。剛好你的手里有一頭牛想要賣出去,你和羊的主人商量了一下,都認為這頭牛值200席拉的麥子。那么,你們雙方交換牛羊的時候,羊的主人還需要補給你80席拉的麥子?!?/br> “我這樣說,能明白嗎?” 神廟跟前,反應慢的還在觀望,反應快的已經狠狠地一拍大腿。 “懂啦!” 家中飼養牛羊的烏魯克人,這時像是解決了一個世紀難題一樣,高舉雙手,高聲說:“我們最最聰慧,最親愛的女神啊,您解決了一個最麻煩的難題啊——” 伊南稍許有些哭笑不得:她解決的,可并不是什么哥德巴赫猜想呀。 她解決的,竟然只是怎樣用一頭牛,來換一頭羊的問題。 但這看起來真的解決了烏魯克人最棘手最麻煩長久得不到解決的問題。 有些人甚至像新年慶典那天一樣,高興地唱著歌轉起圈子來了。 “那么也就是說,一枚貝幣值20席拉的麥子,羊主人補給我四枚貝殼其實也行,并不一定非得背麥子?!瘪R上有人舉一反三。 “這不就結了,看來這貝殼還是挺有用的呀!” 扛著搟面杖,站在神廟倉庫跟前的大嬸漸漸也反應過來:“等等,用這法子,是不是我的面包也都可以標價了?” “別鬧!您那面包,且得五個才能抵上一席拉的麥子吧?” 大嬸點點頭:“話是這么說沒錯,但是,我可以給我家的面包標上,五分之一席拉的麥子?!?/br> 伊南差點兒伸出手給這位大嬸鼓掌——說得太棒了。 她想想也十分開心:巫師丹當初為蘇美爾的子民們選擇了六十進制,這意味著蘇美爾人對分數,三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有一種天然的敏感,更何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