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琺瑯表(4)
除卻鏡像的對表藝術就不說了,繪畫文化積淀使得我們對比如說金雕表殼,比較不感冒,我們最愛的,就是琺瑯繪畫,琺瑯微繪,有些是畫的是歐洲風格主題的,貴族們覺得新鮮。 百達翡麗博物館里還有一個是穿著官服的清朝官員的琺瑯懷表,我忘記拍照片。鐘表史上重要的時計上畫的只有歐洲皇室?并不是。 微繪琺瑯要極度精美,就算是有些價格比較低廉的銀質表殼懷表,也有琺瑯。對藝術,對繪畫的這種美的追求,堪稱無以復加,這是文化底蘊使然。 另外,清朝人對彩色寶石喜好一般,珍珠才是超愛。所以表殼一圈都鑲有珍珠。今天再來看,珍珠潔白溫潤,與微繪琺瑯搭配,華貴卻不搶眼,比鑲嵌一圈方鉆不高級多了。 琺瑯工藝是相當神秘的。也許是因為,此工藝年代久遠,抑或是,其為手表工藝中最珍藏的秘密之一?,m瑯工藝的生命始于“熔罐”內,這或許也為其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接下來,我們還要將琺瑯片搗碎。最后,它才會成形于煉獄般的窯爐中。 來自l’atelier琺瑯工坊的doiebaron琺瑯工藝大師,她就是擁有如此神奇“魔法”。一頭金發,年輕迷人的她,用一臉的微笑來迎接我們,并且很樂意地為我們“施展她的魔法”。在她開始獨立,并創辦l’atelier琺瑯工坊之前,她已自學成才,而且還在一些最負盛名的表廠里工作和學習,讓自己的技藝得到完美升華。 工坊雇傭10名員工,為那些追求藝術煉金術的品牌工作。baron夫人非常友好地向我們展示了琺瑯表盤的制作步驟,整個過程既神奇又神秘,可謂是藝術,化學和魔法的完美結合。 琺瑯就是一種用在金屬體上的玻璃,中國人俗稱釉。用陶瓷或玻璃來作支撐,并把其加熱,直到兩者融為一體。它的屬性為一種二氧化硅混合物,屬砂質材料,按照古方,其中還含有多種其他物質,像蘇打,碳酸鉀和硼砂。 制作琺瑯最基本的工具,是一個粘土做的“熔罐”,手工制成,并在攝氏30度的溫度下,用7個月的時間來晾干。一旦準備就緒,就將其放在窯爐內慢慢加熱,然后保持攝氏1400度的高溫,連續燒制8天。 而琺瑯原料就需要放在這個“熔罐”里受熱,直到它變成像水晶那樣的無色透明液體。這時,便可向其中加入各種金屬氧化物,用以生成多種不同的顏色銅可變綠和寶石綠,鈷可得藍,鎂成褐,鉑金變灰,混合氧化銅,鈷和鎂可得黑,而錫酸硼會變白。 在其熔化前,需要在窯內平均燒制14個小時。之后,可用長柄勺將“熔液”舀出,置于鑄鐵桌之上,或將其舀入鑄鐵模具中,進行冷卻。 冷卻后,你就可以得到像玻璃一樣的片狀硬物,你需要將之壓碎并碾成初粉。一般情況下,琺瑯工匠都是采購不同顏色的釉粉。當然,也可以買到釉片,甚至像浴鹽般大小的晶體狀釉。然而,以上各種形式的釉,他們的純度,離可運用到表盤上,還差得遠。 現今,對于琺瑯工匠來說,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釉的品質。這并不是供應商在使壞,只是因為99的生產都是工業用途,像路標,砂鍋,浴缸,而這些都是不能用于琺瑯表盤工藝中的。除此之外,很多上色后的釉,如黑色和一些紅色,一般都含有重金屬鉛和砷。因此,出于安全的因素的考慮,這些配方都已經過了修改,從而,也大大地降低了現在很多琺瑯的品質。 “我們必須要找到其它辦法解—新技術,來決這個難題”doiebaron解釋到,“其實,我們已經可以算得上是幸運了,因為我們有大量的庫存釉,超過250種顏色?!?/br> 琺瑯工匠還得繼續他的工作,接下來就是一個清洗的過程,但是整個過程都需要非常地小心仔細。先是在瑪瑙杵臼內將釉片碾碎。然后,用蒸餾水小心清洗,過硝酸,再次清洗,直到雜質被完全去除。硝酸不但可以溶解混合物中非同化金屬微粒,而且還能處理掉其中的有機物,并使琺瑯質地變得更硬。最后,把秞保存在一個小罐子內,用三層蒸餾水保護起來,而現在才是真正可以將琺瑯運用到表盤上的時候。 關于可用的釉的品種,有兩種歸類法從它們受熱后的外表或它們的熔點來歸類。 乳濁釉能完全覆蓋底層金屬表盤。比如說,常用于全白表盤的覆蓋。半透明或透明釉,就像彩色玻璃一樣,讓下面的金屬底盤清晰可見。而乳色釉則是鑒于乳濁釉與半透明釉之間,能產生一種貓眼效應。此外,還有透明釉和彩釉。 透明釉,也被稱作“軟糖“,用在表盤之上作為保護層,或在上其他釉之前使用。它可以為金葉片,錫箔片固定出空間,也可用于固定某些片狀物體和為其上涂層,這便是此類釉的定義。 彩釉組合排列則可能產生大量不同裝飾效果,這都是因在燒制過程中,金屬氧化物受熱會發生反應而變色??梢园巡煌挠苑刍煸谝黄?,然而所得到的結果,并不一定與那些常規的混色一致,比如說,寶石紅是用白色釉粉反應得來的。 因此,不同顏色的釉混合的結果,會因窯內不同金屬氧化物進行反應而不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們需要做大量的實驗。 人們需要非常清楚釉的熔點,可分為易熔,中等易熔,難熔和超難熔,以上這些釉對熱度的反應都不同。通常工匠師傅會從超難熔的釉開始實驗,因為它們更耐火,然后依序往下試,試到易熔釉為止,往往此時的釉遇火更容易熔化。 金屬底座的成分通常是金,銀,銅,也會有大量不同類型的合金,而他們和釉起的反應也是各不相同的。在上釉之前,大多數金屬都得過酸,以去掉金屬內全部的氧化物,當然,這并不包括那些不會發生氧化的貴金屬。 某些金屬可與彩釉發生劇烈反應,比如說,淺藍色釉上到銀制底座上,會變成深海藍色,而在金制底座上則會成灰色或者綠色,在銅制底座上就會得到深灰或者深綠。對于某些底座來說,這些變化都是可以計算好的。 但是,如果他們是不被需要的,工匠師傅在上彩釉前,往往會涂上一層透明釉,來保護金屬底座。 此法是在為表盤上釉過程中另一基本步驟。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在表盤的反面涂上一層,但實際cao作卻是在表盤兩面都要涂一層釉,這樣可以防止表盤變形。 在保持了表盤硬度的同時,還可以保護其形狀的完整性。如果一個圓形表盤,只在其中一面涂釉,在窯內,表盤就會拱起和變形。但雙面都涂的話,金屬就不會扭曲變形。但是,對于厚金屬表盤和待會我們要提到的鑲嵌工藝來說,此法是沒有必要的。 可以說成敗全在窯中。擁有一雙閱“盤”無數的眼睛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經驗豐富的工匠能夠看準時機,將表盤放入和取出。從前,窯爐都是放置在一個黑暗的房間內,以便能更好地看清楚窯內顏色的變化。這也是唯一一點線索,能夠幫助工匠猜測窯內的真實溫度。如今,窯爐都裝上了溫度壓力表,但一雙訓練有素的眼睛和經驗仍然非常關鍵。 金屬的變化,會隨著溫度的升高和降低而不同。baron對藍桉講“在高于800攝氏度時,金屬會起熱反應,黃金會熔化,所以你必須要非常小心,保持一個限度?!?/br> 和制作蛋糕相比,制作表盤有一個好處,就是迅速的一瞥或者幾瞥,并不會對表盤造成損害。而實際上,我經常建議工匠這樣做,將某些透明琺瑯表盤從窯中取出來檢查,這樣還可以增加顏色的活性。 表盤上釉有兩步第一步,將精心準備的釉粉上到表盤底座上面;第二步,就是將兩者在攝氏840度的高溫下,融合在一起。如此高溫的運用,都是由于釉的熔點高,那也就是為什么,這種上釉法被稱作“高溫明火法”。在上釉過程中,會用到非??季康乃⒆踊蛘哚?,并且還會借助顯微鏡。有許多不同的技法會帶來不一樣的藝術效果。 鑲嵌上釉法–它是最古老的上釉技法。在厚金屬板上打磨出凹槽和紋路,然后用釉粉來填充,通常選擇乳濁釉或半透明釉。當所有空間都被填滿后,把盤放入窯內燒制。冷卻后,用砂紙磨光表面,然后再次入窯燒制來再上釉。 景泰藍–用上層的金屬絲掐出圖案的輪廓,并固定在表盤上。之后,用釉來填充圖案不同的區域或空間,最后將表盤放入窯內燒制。 淺浮雕釉法–底座用雕刻或雕花來裝飾,并用半透明釉或乳色釉將其覆蓋,這樣的話,可以透過琺瑯看到下面的圖案。這些雕花紋路同樣也保證了釉對金屬更好的粘性。 鏤空釉法–這種技法和景泰藍相似。金屬線或絲粘在薄薄的銅片上,然后用半透明釉將不同空間填滿。燒制完成后,將銅片溶解于酸中,最后就會出現像彩色玻璃那樣的效果。 浮雕式灰色裝飾釉法–這種技法只需用到兩種顏色—黑色和白色。這種技法起源于16世紀法國城市利摩日。起初,人們用它來裝飾碗碟?,m瑯工匠會先上一層黑釉,然后往上加一層利摩日白釉。在每次燒制后,白釉熔入黑釉,便形成灰釉。白釉層越薄,灰釉的顏色越深。 錫箔片–它是小片的金葉圖案,像花,葉子或者星辰,置于兩層釉之間,用于裝飾表盤。 微型肖像琺瑯彩繪–底座被單色釉所覆蓋,通常為白色。一旦底座上好釉后,將彩釉與一種油性粘合劑混合,然后借助顯微鏡將彩釉繪在表面。 琺瑯工匠在幾乎每上一種顏色后,都要燒制表盤。當然,要從最耐熱的顏色開始繪,因為只有它可以經得住連續的火燒。最后,繪上最易熔的彩釉。想要完美地做到這一切,需要經過廣泛的研究,計算和實踐。在以上步驟完成后,最后一步,就是為其穿上一件透明釉外衣,來將彩繪固定在表盤上面。這種技藝被稱作日內瓦技法。 日內瓦技法–這種技法源自瑞士城市日內瓦,是將透明琺瑯涂于琺瑯彩繪上面,起保護作用,也正好算作一個完美的拋光,同時也增加了彩繪的深度。最多涂三層透明琺瑯,然后在窯內要燒制幾次。如果cao作不當的話,可能會造成色彩亮度會消失,表盤會起泡或許彩繪也會變形。 單單制作一枚琺瑯表盤,就要面臨這么多挑戰,那你以為把表盤裝在腕表上后,一切工作都結束了嗎? 但實際上,真正最艱巨的工作,卻是在手表店鋪的柜臺后面。那就是,解釋清楚為什么同款腕表,裝琺瑯表盤的不是貴三倍,至少也得貴兩倍。這不是一個能輕易能完成的任務。 和那些兩分鐘就能制作完成的工業表盤相比,當顧客明白制作任意一個琺瑯表盤,都需要花上十幾個小時,甚至上百個小時的時間;當他理解在窯內的30道燒制工序,任何一道都可能會產生燃燒,起泡或者爆炸;當他了解只有那么極少數的能工巧匠,才知曉怎么制作琺瑯表盤,只有在此時此刻,他或她才能真正開始懂得如何欣賞每件琺瑯作品。 “甚至到現在,每次把東西放入窯內時,我都會秉住呼吸,祈禱”,baron說到。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細節,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那就是琺瑯質地出奇地堅硬,而其色澤也絕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去。這就是為什么那些琺瑯古董,現在看起來還是那么地鮮艷,就像剛剛制作完成一樣。 把這門藝術傳下去 現今,人們已很難相信琺瑯表盤工藝近乎失傳。但就在19世紀七十年代,其流行程度銳減。然而,那名不見經傳的石英表,卻對瑞士制表業造成巨大的沖擊,琺瑯表盤也因此幾乎絕跡。幸好,有像doiebaron這樣的藝術家,和其他一些人站一起,成功挽救了這門工藝,當然,一些腕表品牌也是功不可沒的,像卡地亞cartier,昆侖ruerdubis,江詩丹頓vacheronnstant和梵克雅寶vancleeaaaaaaaaaaaaaarels,因為他們都深知傳承這門擁有百年歷史的工藝的重要性。 他們都做了最正確的選擇,因為現在琺瑯腕表已成為一些最受歡迎的收藏品之一。與此同時,許多新顧客也正在開始發現這門微型藝術的美。然而,琺瑯藝術真正的魅力所在,卻是它的制作過程和最后結果同樣的迷人。 琺瑯工藝打造的琺瑯鐘表一直是一種高貴、神秘的存在,同時也是各大拍賣會上令人驚嘆的逸品,讓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們為之癡迷。 琺瑯有玉石的溫潤、珠寶的光輝、瓷器的細膩,最重要的是這種材質歷久彌新、不會氧化褪色。即便經過上百年,琺瑯明亮的色彩也不會消散,就好似逃脫了時間的束縛。 2016年,首次推出o自動腕表60周年紀念限量款計時碼表,搭配白色琺瑯表盤。作為正裝機械表來說,定位比普通精工表高在情理之中;但以這款表的設計、材質與品質而言,是同等價位計時碼表的佼佼者。 a系列再次推出了四款琺瑯盤設計的腕表。面盤上的刻度參照了精工在1895年發布的首枚懷表“tikeeer”,黑色羅馬數字盡顯優雅風采。 而琺瑯工藝源自西方,簡單來說就是將玻璃或陶瓷質粉末熔結在基質表面形成外殼。其中,有一種更上乘的工藝叫“大明火琺瑯”,像是雅克德羅就最擅長使用這種手法。 大明火琺瑯需要經過多層次的上色以及燒制工序,其面盤上的時標與刻度也是經由琺瑯工匠手工繪制而成,并且最后還要再經過一次爐火焙燒,細膩程度可見一斑。 精工resa系列琺瑯表均出自日本琺瑯工藝大匠橫澤滿及其專業團隊之手。每塊表面盤上的時標刻度被反復描畫十余次,以提升微浮雕的質感;指針頂部在技藝純熟的工匠手中,微微彎曲,從而與弧形藍寶石表鏡的彎曲角度相匹配。 一般來說,我們只會在一些瑞士或德國的高級制表中能見到琺瑯面盤的運用,在日本表中已屬罕見。再加上上述如此細致的做工,對比它們的價格來看,真的是無可挑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