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桃花塢年畫(1)
藍桉去蘇州旅游,被桃花塢年畫吸引住了。 桃花塢年畫是江南地區的民間木版年畫,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四川錦竹的木版年畫,并稱為中國五大民間木版年畫。 桃花塢年畫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 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表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地區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中國民間傳統審美內容。 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傳世的文物來看,木刻書籍和木版畫差不多是同時產生的。起初,木版畫主要用作書籍的插圖,即繡象畫。 木版畫單獨印行成為年畫,大約是到宋代才出現的。蘇州年畫在明末已有完整的獨特風格,當時被稱為“姑蘇版”年畫。 清雍正、乾隆年間,蘇州年畫質量、銷量空前提高,當時有五十多家年畫鋪,分設在閶門外山塘街一帶,也有部分設在桃花塢報恩寺一帶,年產達百萬張以上,少時也有十幾萬張,行銷江、浙、魯等地,并遠達南洋一帶。 于是蘇州桃花塢年畫的名聲傳遍大江南北,與天津楊柳青成了中國南北兩大民間年畫的中心。 鴉片戰爭以后,膠版、銅版和石印等印刷技術有了發展,所謂“月份牌”派的年畫傾銷城鄉,桃花塢年畫大受威脅,盛況開始衰落 加上太平天國革命軍兵臨蘇州城下,清朝地方政府倉皇逃走,在戰事中,蘇州遭受到燒殺搶劫,楓橋、山塘一帶毀于一炬,年畫鋪俱遭焚毀。雖有幾家遷入。閶門內和桃花塢一帶繼續營業,但已無法振興。 光緒初年,一些畫師轉到上海舊校場工作,蘇州年畫鋪僅靠上代傳下來的老版片或翻刻上海舊校場畫來應市,甚至代銷石印洋畫,而門神、灶君之類年畫卻成了主要商品。 蘇州桃花塢年畫當時已瀕于人亡藝絕的境地,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得以迅速恢復。 抗日戰爭前,大部分藝人已改行轉業,年畫鋪僅剩下王榮興、朱榮記、朱瑞記3家,桃花塢年畫已瀕臨人亡藝絕的境地。 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對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并把散失在民間的藝人組織起來。在合作化高潮中,僅存的3家年畫鋪合并組成合作小組,印刷舊版年畫銷售。 清初至乾隆年間,桃花塢年畫有四個較為突出的特點 一是接近傳統繪畫形式,在藝術上成就較高。市民意識與城市文化的顯現,使得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偏重于城市習俗風景,非常接近傳統繪畫,風格雅致,不少畫面有詩句題詠。 在早期畫面的經營上,甚至可以看出宋代院體畫、明代界畫和文人畫的痕跡,有些已經難以區別。如,這一時期的桃花塢木版年畫大多采取傳統的立軸和冊頁的構圖形式,如,《琴棋書畫》、《調鳥圖》、《食果圖》、《三娃圖》、《五子登科圖》、《白蛇傳》等,無論從構圖、刀法、都很難看出與傳統繪畫有多大區別。 二是清雍正后蘇州經濟進一步發達,富甲天下,且文風昌盛,蘇州市民階層自然會要求在年畫這類實用藝術中反映出他們的生活面貌和審美趣味。 這些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既不是文人的“大雅”也不是農民的“大俗”,而是“雅俗共賞”。此時桃花塢木版年畫畫法最精、刻工最細、結構最復雜、幅面最宏大的就多為城市風景畫,是寄興于充溢著市民情趣的都市風光。 不僅刻畫了各種繁華的實際場所,熱鬧的貿易集市,同時穿插著人們的種種活動,不厭其煩的反映著當時的社會背景、人文活動和民間生活,更像是一卷卷鮮活直觀的歷史畫軸。 如,《姑蘇閶門圖》、《三百六十行》、《山塘普濟橋》等等都是將市井生活淋漓盡致的加以展示的作品。 三是本土藝術受到西方藝術影響并大膽借鑒西方藝術,在如《蘇州萬年橋》、《陶朱致富圖》、《西湖十景》、《山塘普濟橋》、《三百六十行》、《百子圖》、《三美人圖》、《兩廂記圖》等作品中,都能看出對西洋銅版畫雕刻風格的模仿。 甚至有的還在畫面上題明“仿大西洋筆法”,“法泰西畫意”,“仿泰西筆法”,“仿泰西筆意”等字樣。 這一時期這一類的作品在畫面上,多采用焦點透視,除人物面部外,衣紋、樹石、房屋等表現技法上,還保留著本土繪畫的特點。有些學者認為,這部分桃花塢木版年畫中有一些可能是為了出口而迎合歐洲受眾的需求所制。 四是這一時期的桃花塢木版年畫出現了許多宏構巨作的作品。都是三至四尺,甚至整張紙精印。如,《蘇州萬年橋》、《山塘普濟橋中秋夜月圖》、《西湖勝景圖》、《西湖行宮圖》等,幅面高達一米左右,寬度為半米多。 在如此大的尺幅上,純以手工雕版套印,其技術難度和cao作的精細度,正是該時期桃花塢木版年畫繁盛發達的又一重要表現。 乾隆后期至嘉慶、道光年間,桃花塢木版年畫雖仍然延續著市民階層的審美情趣,卻已呈衰落趨勢,在作品的風格上缺少了之前的古樸與典雅,在技法上,“仿泰西筆法”逐漸消失,在篇幅上,巨幅作品非常少見。 民初時期的桃花塢年畫因先進印刷術的興起,已在城市失去了市場而基本面向農民,與之前“雅”的風格、“洋”的風格不同,是“俗”的農民藝術。并且創作了一些描寫洋場生活的作品,以吸引農民的眼球。 新中國成立以后,桃花塢年畫獲得了應有的重視,美術工作者和藝人們以滿腔的熱情和責任感投入了桃花塢木版新年畫的創作。 并且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年畫已不再只是過去的功能,而是將其列為藝術品進行收藏,無論形式與功能在現代審美觀的重新審視下,都被注入了新鮮的解讀,桃花塢年畫的生命力和獨特的傳統民間藝術魅力,也在此得到了綿延。 桃花塢木版年畫具有一版一色的特點,構圖豐滿,造型夸張,色彩鮮艷,線條流暢,不失清雅,富有裝飾性和樸實感,具有強烈的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 其內容豐富、取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鳥、民間傳說,還有戲文故事及裝飾圖案等,尺幅規格有門畫、中堂、條幅、斗方等。 清初至乾隆年間是桃花塢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乾隆一朝的年畫,風景畫是主流,畫法最精,刻工最細,結構最復雜,畫面最宏大。 年畫的外銷也非常繁榮,特別是銷往日本的數量最多,其中也不乏有大量年畫轉口到西方各地。在這種情況下,蘇州年畫形式與技法受外來風格的影響尤其明顯。 而由于年畫的大量外銷,西方客戶的審美趣味也為蘇州年畫的“西化”了動力。年畫工匠們,在作品中毫不猶豫地使用了“陰陽”“遠近”之法,甚至在一些作品上明確題有“仿泰西筆法”,但在構圖、人物塑造、樹石等表現技法上,仍保留有傳統繪畫的特點。 但隨著清后期經濟的蕭條,內外戰爭的連綿不斷,繁華的姑蘇盛景一去不返,市場規模也日趨縮小,年畫外銷也逐漸停止,桃花塢木版年畫逐漸走向農村,接近民俗的形式。 當時的發行對象主要是農村人群,趣味上也就更接近于鄉土,內容和風格上也更好地反映出農民的生活愿望和欣賞習慣。比之前期作品,后期桃花塢年畫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表現形式上顯然單純得多,樸素得多,作品題材增加了不少反映農村生活的內容。 畫面上多采用富有裝飾性的夸張手法,色彩運用上以大紅、桃紅、黃、綠、紫和淡墨組成基本色調,畫面更豐滿熱鬧,與勞動者更為貼近,因而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 自從石印畫風行以后,蘇州桃花塢曾一度用木刻翻印,雖不能與石印為敵,但加上了桃花塢傳統色彩,也有它的獨特銷路。同時,桃花塢年畫也適當吸收了西洋畫法中的透視和解剖知識,因而畫面上的遠近、人物比例等,看來都很悅目。 在構圖的處理上,是從現實中去吸取,因而真實而有變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多為畫家從現實人物中觀察和感受得來,因此他們畫的面孔是當時人的,畫的服裝以至背景道具,也是當時現實的很好反映。這些藝術特點,在后來的人物畫、連環畫、年畫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桃花塢年畫一方面繼承了傳統文人畫及民間藝術的優秀形式,另一方面亦不斷吸收西洋畫如透視、關注現實等藝術元素。 開放的模式,使其應對不同時期、不同消費人群的狀況下,一直處于不斷變革之中。正是因為順應潮流,桃花塢年畫才給人一種清新、活潑的朝氣。 刻制工具主要是拳刀,形如月牙,因裝木柄,拳握方便而得名。輔助刀具有彎鑿、扁鑿、韭菜邊、針鑿、修根鑿、扦鑿等。 另外還有敲底時要用到的敲方,敲方使用檀樹制的方形榔頭;用來擦稿紙以顯示墨線的油棉、用以刷去刻版時細縫中木屑的小棕帚、用以刻直線的鐵尺、用以刻圓圈的圓規、大小兩種磨刀石以及水缽。 顏色包括墨汁和套色用色,墨汁是選用上等煙煤與面漿調和,發酵沉淀一個月后方能使用,套色使用的顏色調配時,用水用膠要適當,通常用膠冷天宜少,熱天宜多,配色濃淡程度要“四重兩輕”,即紅、綠、黃三色中,紫色更重,桃紅、淡墨宜輕,這樣印出來的年畫色彩既鮮艷明亮,又協調勻稱。 年畫印刷用紙宜用白凈、薄韌的紙,以前桃花塢木版年畫多采用“毛太”、“白管”、“本連史”等,后來改用“洋連史”,即白有光紙。 印刷的主要工具包括棕帚、棕擦、印臺、色盆、膠水、石蠟等。 桃花塢年畫的制作,可歸納為創作、刻版、印刷三道工序。個別還需要人工著色、敷粉、掃金、掃銀和裝裱等手續,工序繁多復雜,是一門獨特的手工技藝。在畫稿完成后,刻工將畫稿粘貼在梨木板上,稱“上樣”。 一般將畫稿分成線版和套色版若干塊。然后刻工運用拳刀,根據畫稿上的線、點、塊,先后采用發、襯、挑、復、剔等技法刻制,達到線條流暢、圖稿不走樣的效果。 桃花塢年畫在自身發展的歷史脈絡上,有著明顯的風格傾向;前期表現的是江南城市文化,后期則為近代鄉村文化。 如,早期的桃花塢木版年畫套版印色的比較少,雍正、乾隆年間的制作,以填彩為主,填彩有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平涂,一種是暈彩;也有先用濃淡兩種墨套印,然后敷色的。 前者如《牛郎織女》、《美人對弈》和《五子奪魁》等,后者如《百子圖》、《西湖十景圖》和《戲貓圖》等。 而到了主要面向農村銷售的時期,桃花塢年畫只有部分采用暈染的方法,如門神的臉部及一些細部;雕版轉為簡率粗狂的風格,出現了優美的裝飾意味的變形和富有夸張裝飾意味的色彩。 這時桃花塢年畫的色彩有著強烈的對比,除三原色外多采用紫、紅、桃紅、深紫和朱紅等鮮艷而明快的顏色配色,充滿了熱情的活力、明快簡樸。大時代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