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建水陶器(1)
因泥土之靈,所以有紫陶。 泥土是有靈性的,因此女媧用它造出了人類。即便那只是個傳說,而且傳說已經很遠,但泥土的靈性,至今一直沒有改變,而且似乎永遠無窮無盡。 人類在大地上生存上百萬以后,在與泥土的無限親近中,終于漸漸讀懂并參透了泥土的部分靈性,并借此造出了陶。陶的出現,已有萬年之久。 人類最早創造而又能延續至今的物品,陶最老,而且是唯一。然而,陶是那種極為悠久又極為普通的器具,普通到一旦成型,就幾乎不值得再花費制造者更多的心思。所以陶之一物,能擺脫器物的宿命者少見,能修煉得道、自成大器者更加少見。 建水陶陶泥取自境內五彩山,含鐵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強度大,表面富有金屬質感,叩擊有金石之聲。經無釉磨光,精工細磨拋光,質地細膩,光亮如鏡。 有“堅如鐵、明如水、潤如玉、聲如磬”之譽。建水陶講究精工細作,尤其注重裝飾,它以書畫鏤刻、彩泥鑲填為主要手段,集書畫、金石、鐫刻、鑲嵌、等裝飾藝術于一身。 建水陶集實用性與觀賞性于一身,有壺、杯、盆、碗、碟、缸、汽鍋、煙斗、文房四寶等產品。 建水紫陶陶泥取自境內五彩山,含鐵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強度大,表面富有金屬質感,叩擊有金石之聲。經無釉磨光,精工細磨拋光,質地細膩,光亮如鏡。 建水縣地處滇東高原南緣,地勢南高北低。南部五老峰為最高點,海拔2515米;五老峰南至紅河谷地的阿土村為最低點,海拔230米。 境內南北分布有建水、曲江兩個盆地,海拔1300米。境內東西走向的山脈分南北兩支,將建水和曲江兩個壩子隔開。境內主要河流瀘江河、曲江河、塔沖河、南莊河等屬南盤江水系,壩頭河、瑪朗河、龍岔河等屬紅河水系。 截至2014年,建水地區耕地面積453萬畝。其中水田207萬畝;旱地246萬畝;有宜林荒山80多萬畝。建水地區的土壤分為黃棕壤、黃壤、紅壤、燥紅土、磚紅壤性紅壤、紫色土、沖積土、水稻土等8個土類,10個亞類,17個土屬,49個土種,適宜制作陶瓷。 在建水縣燕子洞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距今3500多年的陶丸、陶網墜,證明建水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原始制陶工藝。建水陶瓷萌芽于新石器時代晚期。 建水紫陶歷經漢唐宋,成長于元明清時期,民間有“宋代有青瓷,元代有青花,明代有粗陶,清末有紫陶”的說法。 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因產于云南建水呈赤紫色而得名。據現有史料和實物考證,建水紫陶產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間,是在明代粗陶生產昌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在建水陶瓷發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說。 建水古城北郊有一個窯火燒出來的村落——碗窯村。碗窯村始于何時已無從考證,后人只知道這里世代以陶瓷為業,村落由制陶而生。村子身后的紅土坡由東向西綿亙數里沉寂著一大片行跡清晰的古窯遺址和堆積如山的陶瓷殘片。 在1980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與建水工藝美術陶廠首次對建水古窯遺址和陶瓷殘片進行的叩訪中,他們驚喜地發現了大量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和清代紫陶的殘片,從此,人們從這種極富靈性的陶瓷語言里,破譯出了古人無意中傳遞出的歷史與文明。 在1953年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建水紫陶以其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合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坭興陶、四川榮昌陶一并被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內。傳統制泥方法是將不同的制陶粘土分別搗成粉末,篩棄粗砂后,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進行配比,再放入缸內加水制成漿狀攪拌淘洗,待含砂漿泥沉落缸底,便用勺取上面的漂漿倒入另一只缸內作再次淘洗。 如此反復五、六次之后,讓其在封閉狀態下自然凝干成泥,這時的泥料已經膩如膏脂,無絲毫砂粒。由于泥料的細膩,在濕潤狀態下的可塑性相對較弱。 因此,建水紫陶一般不采取灌漿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也不宜于制作大型器件,也因為此特性,也成就了建水紫陶可以在器物表面做細微雕刻填泥和無釉磨光的特殊工藝。這便是建水紫陶與其他含砂陶器最本質的區別。 建水紫陶的坯土是以氧化鐵為主要呈色元素的紅色粘土,填色的泥料則是含硅的白色粘土,一些灰綠的、淺絳的、橙黃的天然彩泥被奇妙的敷上了紫色的陶坯,這種人為的創新和發揮,極大地彰顯了建水紫陶的藝術表現力。 “殘貼”便是將在陶坯上施泥為彩的藝術演繹得出神入化。殘貼的做法是將坯上的字畫分別以陰、陽兩種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不過五六塊,少則兩三貼,讓觀者心隨神移,浮想聯翩。 建水紫陶生產之初,主要生產煙斗、茶具、花瓶、筆筒、印盒、燭臺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樸典雅,別具一格。 至清朝光緒年間開始生產一種用于燉雞的造型獨特的“楊林鍋”,即新中國成立后曾大量生產的汽鍋紫陶汽鍋,又稱為“楊捏”,為拳頭產品,特別是30年代建水藝人向逢春制作的陶汽鍋獨具匠心,外表飾有花鳥、蟲、魚、草、木、山、水圖畫、詩詞題,精美絕倫,具有“陶具一秀”之譽。 時至今日,建水制陶仍固執地沿用著數千年前發明的制陶工具,在簡陋的陶車上手工拉坯完成陶器的造型。拉坯是整個制陶過程大師級地位的環節,因為同一種器型的典雅與媚俗、雄渾與小氣,都是源于拉坯時的微厘之差。 文人的字畫移位于紫陶之上,是將古老的建水陶藝點化為一種經典。以陶為紙,既要保留筆墨的法備氣至,又要兼顧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濕潤狀態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須由厚實的懸肘運筆功底。 紫陶上的字畫不以斑斕的視角沖擊取勝,而以一種純潔安詳的淡雅與觀者交流,傳導出的是一種優美單純的寧靜。 建水紫陶的魅力,還在于其雕刻填泥工藝所構成的陶制泐痕與纖毫圓勁之間的對比融合。對陶坯落墨后,刻工藝人立刻將濕潤狀態下陶坯上的墨跡雕刻成模,刻痕切口光滑而棱角分明,并無刻石般線條自然崩裂的糙刺邊沿。 然而,妙處在于,刻模經填泥、修坯、風干、焙燒、分次打磨拋光以后,線條居然呈現出好似經千年銹蝕風化而斑駁陸離的肌理變化,于是便有了金石之氣的天生古拙??坦に嚾硕酁榕?,且大多不諳字畫之理,但她們對泥性和刀技十分熟悉。 汽鍋是紫陶產品中的一個重要項目。馳名中外的“云南汽鍋雞”就是用紫陶汽鍋烹制出來的美味佳肴,用汽鍋烹燉rou類菜肴,不僅rou絲細膩,味道鮮美,而且汽鍋具有耐酸、耐堿、保溫持久等特點,同時也是造型美觀的美術工藝品,使人看了賞心悅目。 1979年中央輕工部批準建水紫陶汽鍋為優質產品,同年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特地挑選建水紫陶汽鍋贈送美國副總統蒙代爾的夫人。1983年,紫陶汽鍋在同行業評比中被評為優勝產品。 云南汽鍋雞即建水汽鍋雞被記入《中國名菜譜》一書中。人民大會堂也把汽鍋雞列為國宴佳肴,款待外賓,受到稱贊。 傳統的建水陶窯稱為龍窯,一般呈豎臥狀依山由低向高逐臺而建,火門在下,切面為上圓下方馬蹄形。建水紫陶的燒結溫度一般在1000攝氏度以上,因陶坯中的呈色元素含量不同,高溫下窯氣的變化使得陶器在焙燒過程中會出現意外的顏色和花樣,形成可遇不可求的“窯變”。 因了泥料的無砂細膩,可經過精細的打磨而得到陶明如鏡的“無釉磨光”效果。高溫的焙燒,使得陶制堅硬如鐵,一件上好的紫陶要通過七八道工序,使用不同的磨具才能完成。 打火皮是第一道打磨工序,用粗砂石去磨,不宜用力過重,過重拉傷陶面則不可救藥。隨后用細砂石均勻地除去粗砂打磨留下的拉絲。 第三道工序用油石將坯面磨光,再用當地找來的鵝卵石做多次上光,直至用磨工各自珍藏的光石進行拋光細研。最后用油脂對陶器進行周身擦拭。經過如此細致繁縟的過程,粗糙無神的陶器,才會顯出誘人的光彩。 “無釉磨光”是建水紫陶最能區別于其他陶品的特色,一件上好的作品需要經過七八道工序。使用先粗后細的打磨工具才能完成,以粗砂石磨去火皮,再用細砂石打磨留下的拉絲,最后用鵝卵石拋光。 細致復雜的過程后,原本暗淡粗糙的陶體被磨出了鏡光,其細潤的質感和光澤的變化,會令你在反復展玩之中愛不釋手。 潘金懷在制作白陶煙斗中,發現燒好的煙斗上有一小塊紅色,別具特色,從中受到啟示,遂采用當地紅、白、黃、紫、青五色粘土,試驗研制成紅色陶泥,做成泥坯,焙燒后成為紫陶煙斗,產生了第一代紫陶產品,并發展為書畫篆刻、磨光工藝。后曾制作花瓶、筆筒等產品,是建水紫陶生產的開創人。 建水紫陶產生于清代道光年間,是在明代粗陶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建水陶瓷發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說。 紫陶是用建水當地紅、黃、青、白、紫五種不同顏色的泥土,泡水濾漿后成紫紅色的陶泥,用以制成器皿胚胎燒制而成。 清道光年間,吸食鴉片的人越來越多。為了迎合吸食鴉片者的需求,建水的窯匠根據當地彝族群眾日常使用的一種粗陶煙嘴——“瓦得勒”,稍加改進燒制出一種吸食大煙用的陶煙斗。 這種煙斗先為粗陶品,后經過加工改進又變為細白陶品。光緒年間,陶工潘金懷將陶土泡水攪漿過濾成絳紅色陶泥,制胚燒成紫色或紅色煙斗,不上釉,用石料磨光,從而開創了建水特有的紫陶生產新工藝。 煙斗是伴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而產生的一種畸形手工業品,以“八家斗”著稱?!鞍思叶贰敝傅木褪侵谱鳠煻窌r的取泥制胚、寫字繪畫、刊刻雕填、燒造磨光等八道工序,分別由八家陶戶來完成,制作精美,售價昂貴,遠稍香港等地。 宣統年間,碗窯村張桂生開辦的“玉堂記”陶器廠,規模很大,技工較多,專門燒制煙斗。宣統二年,縣知事鄭光照推行禁煙,曾令潘金懷、張桂生改制花瓶、筆筒等器物。 但是直到民國時期,鴉片煙禁而不絕,煙斗生產依然不絕,葉子香等人即以監制煙斗而聞名于世。 除煙斗外,其他建水紫陶制品的生產制作也不斷豐富發展了這項古老的技藝。民國三年,建水選送陶壺一把至省城,準備參加巴拿馬賽會。 后因賽會取消,未能成行,這使得本來早就應該聞名于世的建水紫陶又沉寂了多年。但是在這期間,制陶的名匠仍不斷涌現,如張好、向逢春、谷潤等人。 他們所制的紫陶產品除煙斗外,還有花盆、花瓶、茶具、酒具、文房用具以及汽鍋等,品種和式樣比以前豐富了很多。 制陶藝人向逢春在原有粗陶汽鍋的基礎上,經過精心研制和改進,制造出的紫陶汽鍋以造型新穎、裝飾典雅、烹調出的rou食鮮美可口而聞名于世。 民國22年,選送汽鍋一只至美國芝加哥百年進步博覽會展覽,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建水紫陶終于聲名大振。 民國27年,私營永興瓷廠在建水縣東門外開辦。從云南曲靖聘請了多名技工,每年燒制青花瓷碗達3萬多件。建水陶瓷業的規模比以前擴大了很多。 1950年,永興瓷廠資金枯竭,工人被遣散。1951年,經資方申請由人民政府接管,投入部分資金,手繪被遣散工人,改為地方國營建水瓷廠。1952年,生產日用瓷16萬件,產值26萬元。 1953年,扭虧為盈,建水陶瓷業完成了由私人作坊向國家經營的過渡。大河漲水小河滿,正因為整個建水陶瓷業不斷發展壯大,使得建水紫陶業也有了更為突顯的進步。 1954年,在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碗窯村制陶手工業戶37戶組織成立陶器生產合作社。當年,向逢春燒制了汽鍋、花瓶、茶具等80多件紫陶工藝品送北京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展會展出,以其刊刻雕填、無釉磨光的獨特工藝受到好評,一部分展品后來還選送至國外展出。 1956年,入社社員110戶236人,總產值達20多萬元。產品以粗陶制品為多,后成立了一個美術陶車間,專門制紫陶產品。從此,建水紫陶有了固定的生產地點、固定的技師和工人,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方式。 建水紫陶在前進的道路中,也遇到了種種不利的因素,阻礙了正常發展。曾經一度,紫陶汽鍋被當做供“資產階級享受的黑貨“而被迫停止生產,直到多年后才得以正名,繼續燒造。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國宴中有一道名為”汽鍋雞“的菜正是用建水紫陶汽鍋來烹制的。周總理出國訪問時,也曾攜帶建水紫陶汽鍋作為禮物贈送外國朋友。因為上了國宴,因為被國家領導人”欽點“,建水紫陶汽鍋得以”正名“。 之后,便在國內外出現了一股”汽鍋熱“,人們皆競相追捧,爭相購買。為了滿足國內外客商訂購紫陶汽鍋的需要,當年于建水陶器社內興建了一座長93米、年產200萬件陶器的隧道窯,恢復了紫陶汽鍋的生產,陶器社也更名為建水縣工藝美術陶廠。至此,建水紫陶作為一種日常的生活用品,成為人名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大時代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