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蠟染(2)
蠟染的冰紋就是它讓人們為之贊美不絕的性格特征。冰紋的形成,是蠟畫胚布在不斷的翻卷侵染中,蠟跡破裂,染液便隨著裂縫浸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難以摹繪的天然花紋,像冰花,像龜紋,真是妙不可喻,同樣的圖案的蠟畫布料,侵染之后,冰紋就似人的指紋一樣決不相同,展現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蠟染的“冰裂“紋,類似瓷釉之“開片“極具藝術效果。裂之大小走向,可由人掌握,可以恰到好處地表現描繪對象,特點鮮明。要染多色彩層次的花口,可采用分色封蠟的手段,表現力更豐富。蠟染多用于制作工藝服裝、壁掛、臺布等。 苗族蠟染是苗家人的生活、生產、戰爭、遷徙等場景按照自然的規律和心理活動邏輯進行簡體、變形、夸張和抽象而成的“人化自然”的心靈符號,組成一種理想化的完形關系。 這種“人化”作用溝通了人們心靈的聯系,架起一座人類共同審美經驗的橋梁。它像一條紐帶,把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傳統、不同文化氛圍中的人從深層意識中聯結起來。 這種溝通作用使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標與角度,從積淀下來的形式中,感受到不同層次的內容。 苗族蠟染在現今的歷史條件下,已由原有功利內容的意念標記轉化為用做欣賞的審美形式,人們在對這藍白相間的幽遠、神秘象征符號的聯想與品評中,重新領悟并充實了它的內容。 當人們站在現代文明的角度去審視與評價這種傳統的文化藝術品時,它實際上已超脫了自身,作為一種藝術元素進入了現代藝術生活,實現了向新的文化氛圍與審美境界的跨越,展示出新的文化意義。 蠟染藝術在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經過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中國極富特色的一株民族藝術之花。 蠟染圖案以寫實為基礎。藝術語言質樸、天真、粗獷而有力,特別是它的造形不受自然形象細節的約束,進行了大膽的變化和夸張,這種變化和夸張出自天真的想象,含有無窮的魅力。 圖案紋樣十分豐富,有幾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般都來自生活或優美的傳說故事,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蠟染是古老的藝術,又是年輕的藝術,現代的藝術,它概括簡練的造型,單純明朗的色彩,夸張變形的裝飾紋祥,適應了現代生活的需要,適合現代的審美要求。 先將自產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凈,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狀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曬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臺。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蠟放在陶瓷碗或金屬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殼火使蠟融化,便可以用銅刀蘸蠟,作畫的第一步是經營位置。 有的地區是照著紙剪的花樣確定大輪廓,然后畫出各種圖案花紋。繪出大輪廓,便可以得心應手地畫出各種美麗的圖案。 浸染的方法,是把畫好的蠟片放在藍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淺藍色。再放入浸泡數次,便得深藍色。 如果需要在同一織物上出現深淺兩色的圖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淺藍色上再點繪蠟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現出深淺兩種花紋。當蠟片放進染缸浸染時,有些“蠟封“因折疊而損裂,于是便產生天然的裂紋,一般稱為“冰紋“。 有時也根據需要做出“冰紋“。這種“冰紋”往往會使蠟染圖案更加層次豐富,具有自然別致的風味。 實際上,蠟染是一種“蠟防染色法”蠟被點繪在麻、絲、棉、毛等天然纖維織物上形成圖案,然后把織物放在靛藍染料缸中進行侵染,有蠟之處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后織物即顯示出美麗的白色圖紋。 蠟染紋樣說不完道不盡,大自然里的鳥獸魚蟲、花草樹木、水風湖水均可繪制成蠟染紋樣。甚至宰牛祭祖時套牛用的藤套或是連著頭蓋骨的牛骨形狀曾治愈過苗婦疾病的厥草,也是蠟染的吉祥紋樣。 圖案題材主要來自對自然環境中物象的模仿以及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記錄和表達,不僅如此,這些紋樣還有一些傳說故事。蠟染紋樣在造型上不受自然形象細節的約束,而是做了大膽的變化和夸張的藝術處理,充滿了“野趣“。 蠟畫胚布在不斷的翻卷侵染中,蠟跡破裂,染液便隨著裂縫侵透在白布上,留下人工難以摹繪的天然花紋,這就是蠟染冰紋。象冰花,象龜紋,冰紋就似人的指紋一樣決不相同,擁有清新自然的美感,妙不可喻。 在整個蠟染過程中,冰紋的自然美在整個藝術構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能協調圖案的布局和色彩,增添畫面的朦朧藝術情感。裂的大小、走向可由人掌握,要染多色彩層次的花口,可采用分色封蠟的手段,表現力更豐富。 在苗族神語里,蝴蝶mama是世界萬物的始祖,包括神、鬼、人、動植物和雷電的產生都源于蝴蝶mama。因此,蝴蝶被認為是生殖和美的化身,最受尊崇,成為蠟染重要的紋樣。 和蝴蝶紋一樣,蜈蚣紋取材于苗族神話古歌。古歌傳唱了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相傳遠古雷、龍、虎、蛇、蜈蚣是親兄弟。五兄弟各司其職。小弟弟蜈蚣開荒種地、起房造屋、子孫昌盛、安居樂業,于是受到人們的尊重,成為人們心目中美麗的昆蟲。它也被認定為美麗的蠟紋主要圖案之一。 龍在苗族意識里,向來就是造福人類的吉祥物。苗族概念里對龍敬而不畏,苗族蠟染的龍沒有固定的模式,千變萬化,有鳥頭蛇身、牛頭魚身,或飛、或曲、或伸,變化自如。 和蝴蝶紋相近,魚鳥紋是歌頌生殖和美的紋樣。苗族人民認為,鳥是男性,魚是女性。魚鳥同圖組成比喻夫妻恩愛的圖案。 這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紋樣,相傳苗族的先祖在遷徙途中,曾經到過一處叫梨花坳的地方,正逢梨花盛開。 在長期遷徙中的先祖耗盡精心,差一點就被奔波不定的生活拖垮,但忽然見滿山遍野生氣勃勃盛開的梨花,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美麗,于是又增強了生活的信心,也因此,梨花留給苗族深深美感。小孩穿梨花紋的蠟染衣裝,就可平安地健康成長,梨花紋也是苗娃的吉祥圖案。 銅鼓是苗族文化的特征,銅鼓上的古老紋樣,往往也是苗族蠟染傳統紋樣的來源。 繪制蠟染的織品一般都是用白色土布,但也有采用機織白布、綿綢、府綢等布料的。由于布料的天然纖維中含有雜質和漿料,會影響蠟染品質,必須經過洗練除漿才能使用。 將布料放入水中浸泡、捶打,反復數次,一邊揉搓,一遍過水清洗,從局部到整片布料都經過再三揉搓和清洗。 在水中洗凈布料,把洗凈的布料掛起晾干,稍稍拉抻使其平整。 按所需大小裁剪,并粘在木板上,用刻刀或指甲劃出大致的范圍和紋樣輪廓,如果有喜歡的圖案可以照著繪制,這個環節可以理解為我們所謂的打板。 用瓷碗盛蠟放在炭火盆上,加溫到攝氏一百三十度左右。在點蠟的過程中,蠟液必須一直維持這個溫度,同時準備好一大一小兩把銅質蠟刀。在其中使用的蠟主要是蜂蠟,也有摻和白蠟使用的。 先將蠟碗置于火盆等熱源之上加熱,并放入蠟塊進行溶化。 用銅蠟刀垂直伸入蠟碗中蘸蠟,蠟液蓄于斧型的銅片間,借銅傳熱保溫,蘸蠟后輕敲碗邊抖掉多余蠟液,并將蠟刀呈水平移動到布面上防止誤滴。 用大蠟刀畫口水兜的輪廓,線條較粗。用小蠟刀畫出細線圖案。 點蠟的關鍵在于掌握蠟液的最佳溫度,當蠟液浸透到布料纖維以后,防染的效果就能達到了。 入染前先泡濕,再提起來滴干水,并抖抻布料。 布料慢慢放入染缸,不斷輕輕翻動,約染二十到三十分鐘。 取出布晾起來,經風干使染料氧化。循序入染缸三次后,如水清洗,洗后晾干,再繼續浸染。 在最后幾次浸染前要先刷豆漿一兩次,可增加染料的固著力 此時蠟的表面沾有染液,布上也有浮色,因此脫蠟前先入冷水中漂洗去浮色。 將染布投入沸水中煮,蠟質融化脫去,用勺舀出浮面蠟液,倒入其他容器中。 用筷子挑起染布在沸水中提涮幾次,涮盡殘蠟。 這是蠟染的最后一個步驟,圖案是否清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一步的處理。 將盆中清水換成肥皂水,一公升水約兌三克肥皂粉。肥皂水煮沸后,將染布放入煮三十分鐘。 經皂煮除盡布面上的浮色后,用筷子夾出。投入清水中洗凈。 染布在清水中浸泡一晝夜后,略為清洗,晾干之后,整個蠟染的制作工序即告完畢。 民族村寨苗族是我國僅有的幾個人口超過500萬的少數民族,也是我國最為古老的民族之一。 其他人文蠟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 民族村寨苗族是我國僅有的幾個人口超過500萬的少數民族,也是我國最為古老的民族之一。 蠟染古稱“蠟纈”,“纈”的意思是染彩,它與“絞纈”、“夾纈”一起被稱為。 蠟染古稱“蠟纈”,“纈”的意思是染彩,它與“絞纈”、“夾纈”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藝。 而革家蠟染起源于古時革家男人上山打獵,被蜂液滴在身上,回家后衣服上的蜂液與花草混合的顏色清洗不掉,發現蜂蠟是衣服最好的保護色,因此革家人發明了用蜂蠟畫圖的技藝。 革家沒有文字,蠟染技藝只能口口傳。革家蠟染技藝重在意識的表達,記載著革家歷史征戰、民族遷徙等文化,革家蠟染中的每個圖案和紋樣都有著深刻的內涵。 蠟染圖案的寓意和觀念,培育著革家族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大自然的熱愛情懷,對民族興盛傳承的熱烈情感,體現了革家的民族性格含義和藝術氣質。 革家婦女用蠟染做成衣裙,配以紅纓帽、披肩,即馬甲、圍腰、紅綁腿、銀飾,便形成了革家婦女的盛裝。革家這種對蠟染熱愛的崇高習俗和紀念,一代又一代的保留了下來,使這一技藝得以承襲,也使自己的民族文化得以傳承。 革家蠟染工藝復雜,革家女孩從七、八歲起就開始學習畫蠟,先用兩塊銅片制成小三角形的點蠟工具,名為“點蠟刀”,再用白布鋪在一塊平面光滑的正方形木板上,將蜂蠟放在土碗中用火熔化,待蠟煮熱到80c左右之時就用點蠟刀蘸蠟點畫在白布上,形成各種圖案,這個步驟稱為點蠟。 點完蠟后,將蠟布置于藍靛染缸之中連染三天三夜,待養化染好后,用沸水煮蠟布,這個步驟為脫臘。脫蠟之后需要將蠟布清洗干凈才算制作完成,晾干后的蠟布,未點蠟處為藍底,點有蠟處為白色圖案,形成了革家蠟染特色鮮明的藍白樣式。 革家蠟染的圖案大都是以太陽為中心,幾何抽象的圖形。萬物生長靠太陽,反映了革家的宇宙觀,將蠟染花紋中的螺螄、魚蝦、青蛙、瓜子、星、齒、鶴、龍、鳳、蝴蝶、蝙蝠、鐵鉤、山水、花草等圖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點繪講究結構對稱、精細嚴謹,造型古樸大方,給人以和諧美感,這是革家人對世界萬物認識的結晶,對美的認識和追求,充分體現了革家獨特的歷史文化。 蠟染藝因神秘怪異的抽象圖案、工序繁多的制作過程、手工制作的高端技術掌握以及依靠祖祖輩輩的傳承方式,這些種種因素使得革家蠟染的傳承發展之路困難重重。 會畫蠟的不一定會染,會染的不一定會畫蠟,隨著老一輩藝人的老去,年輕人迫于生活在外打工,精湛的傳統工藝后繼無人,革家蠟染面臨艱難境域。大時代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