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蠟染(1)
藍桉去湘西苗寨游玩,買了好多條蠟染的圍巾。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與絞纈、夾纈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 蠟染的發明以人們對物質特性的重復認識和利用為基礎,并需要具備一定的環境因素和技術條件,因此它是在特定的物質條件和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蠟染是基于人們對服飾美化的需要,在人類文明進步到一定程度后產生的,是在多種染織工藝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蠟染產生的時間應在紡織、印色和畫饋工藝成熟之后。 從原料上看,蠟染對面料沒有特殊要求,棉、麻、絲、毛織物都能采用防染材料也不拘于特定品種,動植物蠟均可使用,通常是用樹脂和蜂蠟染色只能用冷染工藝,一般是植物染色,以靛藍為主。 從范圍來看,蠟染技術存在與世界上很多地方,風格和使用方式也多種多樣。由于受地理和氣候的影響,北方寒冷地區不宜進行蠟染,因此蠟染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中國蠟染藝術,大多是集中于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因而具有獨特的民族特征、民間特色與地域個性。 這些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自然條件好,有山有水,適合種植靛藍和養殖蜜蜂,為蠟染的創造了必要條件。 中國民族民間蠟染藝術,盡管集中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但由于西南地域廣袤、民族多元,形成了不同形式與不同風格的蠟染藝術。 有的雖是多個民族居住在同一地區,其蠟染風格卻是相同,有的雖是同一民族,但由于分布在相距較遠的不同區域,其蠟染風格卻迥然相異。 對于這種多樣的蠟染藝術現狀,不管是從不同地域還是從不同民族來認識和理解,似乎都很難采用一種方法或一種分類。 因此,有學者按不同地域分析蠟染藝術的特征,有學者按不同民族理解蠟染藝術的風格,筆者以二者兼容方式,來分析與論述中國的蠟染藝術。 按地域來說,中國蠟染主要集中的地域是貴州、云南、廣西、海南、四川、湖南、廣東,臺灣、江西等地,按民族來說,中國蠟染主要是在少數民族中流傳與使用,如苗族、布依族、瑤族、水族、彝族、土族、白族等,按方言來說,中國蠟染主要集中在黔東方言、黔滇方言,黔西方言等地區。 不同民族服飾、圖案與不同民族語言是有著內在聯系的,“在服飾不同的苗族中,其語言有差異,如服飾差別大,其語言的差異相應也大,語言相同,其服飾基本款式也大同小異。 按風格來說,中國蠟染的風格可分為不同的類型、特征,如丹寨型、重安江型,織金型、榕江型、川南型、海南型、文山型等。2這種風格分類,是以藝術為主、跨地區的分類方法。 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相同民族和不同地域,其蠟染在用途、工藝、圖案、風格上各不相同。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大多集中在中國西南的邊陲地區。 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于布后以藍靛浸染,然后用沸水去除蠟,布面上就會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蠟會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 然而,隨著工業自動化的飛速發展,使得蠟染這項費工費時的手工藝逐漸衰落。此行走進貴州,了解這傳承千年的手工技術。 苗族是我國僅有的幾個人口超過500萬的少數民族,也是我國最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其祖先是蚩尤。 苗族人民有著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間工藝美術技藝,其中的蠟染藝術作品在整個染織界久負盛名、獨放異彩。 在苗族流傳著一個故事有一位聰明美麗的苗族姑娘總希望能在衣裙上染出各種圖案。一天,她來到一個百花園,園里百花爭艷,蝶舞蜂忙。 她看得入迷,連蜜蜂爬滿了衣裙也渾然不知。等她發現衣裙上已留下了斑斑點點的蜜汁和蜂蠟。她只好把衣裙拿到染桶中重新染一次,試圖覆蓋掉蠟跡。 當她取出衣裙時,奇跡出現了衣裙上被蜂蠟沾過的地方出現了各種圖案!她心頭一動,找來蜂蠟,用樹枝在白布上畫出了蠟花圖案,然后放到靛藍染桶中,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蠟,布面上就現出了各式的圖案。從此,蠟染技術就在苗族流傳開來了。 在貴州的苗族婦女,服飾使用蠟染十分普遍,衣、裙、圍腰以及其他棉織生活用品。 這種現象與苗族崇尚蠟染有關,她們以擁有多而精美的蠟染品為富為德為美,許多支系不僅在祭祖、婚喪、節日等重大場合都以蠟染為飾,而且生活中也離不開小巧精致的蠟染品。 這些用作蠟染的白色布料很多也是這些苗族婦女自己紡織,她們使用的是最傳統的紡織技術,純手工制作。 這些純手工打造的布料雖然工藝上優于機械,但制作時間過長,經濟效益不高,無法被現在的年輕人接受,傳承難度很大。 蠟刀是一種自制的鋼刀,常被稱為蠟刀。這種鋼刀是用兩片或多片形狀相同的薄鋼片組成,一端綁在木柄上。刀口微開而中間略空,以易于蘸蓄蠟液。根據繪畫各種線條的需要,來選擇不同規格的蠟刀。 苗族婦女蠟繪,一般不打樣,只憑構思繪畫,也不用直尺和圓規,所畫的對稱線、直線和方圓圖形,折疊起來能吻合不差。所繪花鳥蟲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蠟染繪成后,投入染缸漬染,染好撈出用清水煮沸,蠟熔化后即現出白色花紋。不過看到這染缸和cao作的這位奶奶時,我一下子好像明白了許多。 這雙常年不停翻動染缸中布料的手,已被染料染成藍色,染料已經滲入了她的皮膚,任你再怎么清洗也無法完全洗凈。這樣的cao作環境與手法,難怪現在愛美的年輕一代都不愿意去從事。 隨著苗鄉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傳統手工工藝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現在苗族人的價值觀念也發生了變化。 “民族傳統文化之所以能世世代代流傳下來,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傳統文化是在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下世代相傳的?!斑^去由于居住在高山峽谷中的苗族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他們的價值選擇就只能是祖輩所創造的文化。 苗族婦女服飾使用蠟染十分普遍,衣、裙、圍腰以及其他棉織生活用品。這種現象與苗族崇尚蠟染有關,她們以擁有多而精美的蠟染品為富為德為美,許多支系不僅在祭祖、婚喪、節日等重大場合都以蠟染為飾,而且生活中也離不開小巧精致的蠟染品。 這些用作蠟染的白色布料很多也是這些苗族婦女自己紡織,她們使用的是最傳統的紡織技術,純手工制作。 這些純手工打造的布料雖然工藝上優于機械,但制作時間過長,經濟效益不高,無法被現在的年輕人接受,傳承難度很大。 苗族婦女蠟繪,一般不打樣,只憑構思繪畫,也不用直尺和圓規,所畫的對稱線、直線和方圓圖形,折疊起來能吻合不差。所繪花鳥蟲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蠟染繪成后,投入染缸漬染,染好撈出用清水煮沸,蠟熔化后即現出白色花紋。不過看到這染缸和cao作的這位奶奶時,我一下子好像明白了許多。 這雙常年不停翻動染缸中布料的手,已被染料染成藍色,染料已經滲入了她的皮膚,任你再怎么清洗也無法完全洗凈。 蠟染藝術出現在中國,歷史悠久。根據二儀實錄記載,秦漢間已有染纈,六朝時開始流行,隋代宮廷特別喜愛這種手工藝品,并且出現特殊花樣。 至于實物的出土,比文獻記載還要早的,有長沙戰國楚墓出現一面染纈模樣的被面,花紋不詳。晉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圖案是重疊斑花,也就是唐宋時代所謂瑪瑙纈。 中國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成熟多了。當時的蠟染可分為兩種單色染與復色染;復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種之多。 后人可從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中的兩位婦女的衣裳及虢國夫人游春圖中的幾個騎馬人物的衣服,窺見唐代蠟染圖案之豪華美麗的情況。 由于唐代中國文化對于日本影響頗大,奈良的正倉院,從唐代一直保存著各種唐代以來之中國工藝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蠟纈屏風,也是唐代由日本赴唐的留學和尚帶回去的。 蠟染在中國,自宋代以降開始衰退,而在同時的南洋各地卻大為盛行,至今,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人的平常衣服幾乎都以蠟染布料制造。 丹寨縣、安順市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里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 按苗族習俗,所有的女性都有義務傳承蠟染技藝,每位母親都必須教會自己的女兒制作蠟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學習這一技藝,她們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秀、浸染剪裁,代代傳承。 在此狀況下,這些苗族聚居區形成了以蠟染藝術為主導的衣飾裝束、婚姻節日禮俗、社交方式、喪葬風習等習俗文化。 苗族蠟染是為生產者自身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其產品主要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裝、床單、被面、包袱布、包頭巾、背包、提包、背帶、喪事用的葬單等。 一般而言,染色材料的利用、染色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應該早于蠟染工藝。也就是說蠟染工藝的產生,必然要經過一段漫長的對染色材料認識與應用過程。 這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與過程,為蠟防染工藝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追溯歷史,舊石器時代的中國山頂洞人,就已經使用礦物顏料來著色。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國就已經使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藍、菘藍、紅花等進行著色。 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才使用茜草和靛藍,比中國晚了500年。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藍和紅花,比中國晚了1000年??梢?,中國紡織染色的歷史極為久遠。 在這里,我們研究中國染色的萌芽及發展過程,就是為了探討蠟染產生前的一些基本條件。 探討蠟染起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種研究所依據的材料,除文字記載之外,更重要的是實物的發現。 遺憾的是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蠟染物品是貧窮百姓使用的,而百姓階層的生老病死大多數是從簡的,因此,古代蠟染的實物出土實在少之又少,這和皇宮貴族死后所留下的大最豪華的紡織品簡直無法相比。 這種現狀勢必會給研究中國占代蠟染帶來困難。那么,如何研究這份寶貴的遺產呢?除了根據文字記載和出土實物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依靠邏輯推理作出分析和判斷,以此來研究中國蠟染才有一定的說服力。 盡管這些推斷也許不盡完善,但也可以為進一步研究作出一定探索,一種思路。為此,可以認為,從北京山頂洞人使用單一的礦物顏料到后來豐富多樣的染料;從原始先民的單一色彩涂繪到后來的多樣色彩浸染,媒染,套染等,必然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道路。 但其發生與發展總趨勢應該是從使用色彩材料來說,古人是從自然色彩物的使用發展到對自然色彩物的加工后使用,或者二者同時發生,從色彩裝飾對象來說,古人是從利用色彩著色于自身發展到利用色彩著色于物體,或者二者同時發生;從織物染色工藝來說,古人是從單一的手繪色彩于織物上發展到多種方法賦彩于織物上,或者多者同時發生。 上述推斷,可根據文字記載與出土實物的比較來做進一步的證實。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人類對色彩及染料的認識與應用遠早于紡織色彩。 人類使用色彩的行為經歷“人類從著色于自身開始——發展為著色于物體?!笨脊挪牧弦呀涀C明人類最早認識的顏色是紅色,5萬年前的北京山頂洞人就已經開始使用紅色礦物顏料。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已經知道染色。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曾發現赤鐵礦粉末和涂染成赤色的石珠、魚骨等裝飾品。 新石器時代的涂彩更多。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七的酒器和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紅、白、黑、褐、橙等多種色彩。當時所用的顏料,大都是礦石研成的粉末。 除粉狀赭石外,青海樂都柳灣墓地發現朱砂。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發現彩繪和研磨礦石等工具。這些礦石的粉末,曾用于紡織品著色。 商、周時期,染色技術不僅運用于衣飾,而且廣泛采用礦物染料和植物染料。在礦物染料中,最先使用的是朱砂。朱砂即我國史書所載的“丹”。 最具說服力的實例是陜西茹家莊西周墓中出土的紡織品,其上的朱紅色用朱砂染成。當時,染色技術運用比較廣泛,官廷手工作坊中設有專職染色的官吏,管理染色。 另外還專門栽培一些染料植物,較普遍的有藍草?!断男≌分幸延小拔逶?,啟灌蓼藍“的記錄。就色彩品種而言,《詩經》提到的有“綠兮綠兮,綠衣黃里”、“素衣朱繡”、“載玄載黃”等。 染色的工具,相傳有染缸和染棒。根據顏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別采用膠黏劑和媒染劑,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并用等工藝。 彩陶繪色、織物染色等歷史事實說明蠟染產生已經具備充分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