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節
書迷正在閱讀:重生成死對頭的迷弟[電競]、綠茶作精的千層套路[電競]、那山的宿靈人、[綜]白花花被雄英開除之后、劍至虛空、厲害了我的鏟屎官[寵物系統]、霸總穿成棄夫之后[穿書]、完美人設、[綜英美]金星女神、明明是你笨!
為此他還將總兵官唐通招入京城之中,親自提點了一番,對唐通給予了厚望,希望唐通能在這個時候發揮關鍵的作用,將洪承疇救回山海關,同時也召見了即將離京赴任的吳襄,希望他能守住山海關一線,不能再放建奴大軍入關。 唐通和吳襄開始都很感動,一個個拍胸脯保證不會辜負圣望,一定要擋住建奴入關,之后出京各自率部朝著山海關行去。 大批官軍在楊國柱和唐通的率領下,開始離開京畿之地,奔赴了寧遠城,頓時使得京畿之地更加兵力空虛了許多,為了防范刑天軍左路軍從居庸關叩關入犯京城,無奈之下的朱由檢只得下旨令現任的兵部尚書傅宗龍率部返回京師,鎮守京師一帶,并且派出了大將周遇吉去坐鎮居庸關,抵御刑天軍的攻勢。 于是整個大明最后可用的兵力,都開始朝著京畿一帶匯聚,沒幾天時間,在刁正的統領之下,大中朝中路軍便勢如破竹的拿下了廣平府,兵鋒直指真定府。 整個中國北方三股勢力就此在明崇禎十四年、大中天元元年、清國崇德六年間,展開了一場有關三方生死存亡的大對決。 這場對決的主角其實只能說是建奴和大中兩方面,至于貌似正統的大明王朝,在這場對決之中,已經徹底的淪為了從屬地位,已經不能稱呼其為主角了。 大中朝的北伐起兵稍晚于建奴軍幾天時間,但是對肖天健來說,大中這邊所面臨的局勢,卻要比建奴方面稍好一些,畢竟到這個時候,大明最后一支有一定戰斗力的軍隊,主要都集中在了關寧一帶,至于關內各地留守的官軍,卻基本上都已經沒有什么戰斗力了。 三月十七肖天健領兵出淮安府之后,沿著大運河便開始一路北上,沿途不斷的攻擊尚沒有投降的官府城池,在肖天健強大的右路軍兵鋒面前,各地方官府守軍,根本就沒有任何與之相抗的兵馬,于是在肖天健的督帥之下,沿途州府縣城可以說是如同摧枯拉朽一般的紛紛被大中朝右路軍攻破,更多地方官軍和官吏,則直接在大中右路軍兵鋒所指之下,紛紛主動投降,歸順了大中朝。 所以右路軍沿著大運河一帶的攻勢非常順利,一個月的時間不到,他們便在肖天健的統御之下,從淮安府一直攻到了臨清城下,沿途所經清江、徐州、濟寧、東昌府等運河沿線的重鎮要么直接投降,要么便在右路軍大軍兵鋒之下,迅速的被攻破。 為了阻止肖天健的大軍沿著運河北上,官府也想了一些辦法,比如說破壞沿途的船閘、在運河之中沉船堵塞運河,但是這些舉措對于肖天健的右路軍來說,收效甚微,在軍事力量上,各地官府根本無法和右路軍相抗,每每遇上官府試圖阻塞運河,肖天健往往振臂一呼,便有無數百姓應聲而來,幫著大中軍隊疏浚河道,修復破壞掉的水閘船閘之物,再加上此行軍中有精銳工兵營隨行,這些工兵部隊則承擔下了大量的修復工程,使得官府方面做出的努力,往往起不到足夠好的效用,右路軍如同一把利刃一般,繼續朝著北方勢如破竹一般的進展著。 天元元年二十二,徐州知州開城獻降,三月二十九濟寧城被右路軍攻破,守城知州被殺,四月初六東昌府被破,四月初七,劉耀本從東昌府分兵直撲濟南府,三日時間,濟南府宣告投降,一天后泰安州也宣布投降,四月十七日,剛好就是大中朝北伐滿一個月的時間,肖天健便率軍出現在了臨清城下。 而負責鎮守山東的山東都督總兵官劉澤清在這一個月時間里,根本就沒有起到半點作用,他領麾下兩萬官軍,是一退再退,接連放棄多座城池,比肖天健麾下的右路軍要快兩倍的時間,先是從泰安州奔入濟南府,接著放棄濟南府又逃往了濱州,可以說一仗都沒有跟右路軍打,便在四月中旬逃到了濱州,開始在濱州喘息了起來,他麾下的兩萬官軍,在這一個月的奔逃之中,逃卒甚多,等他跑到濱州的時候,兩萬官軍逃得僅剩下了四千人還弱,根本上徹底的失去了和大中國防軍相對抗的實力,成為了一支驚慌失措的軍隊,充其量稱其為匪兵也差不多。 第九章 戰略失誤 與此同時,三月間在陜西潼關一帶也發生了一場激戰,這一仗是大中第二鎮軍一部和李自成大順軍之間發生的一場大戰,“大順皇帝”李自成怒于肖天健不承認他的身份和地位,一怒之下悍然發兵兩萬余人,在大順大將劉宗敏和李雙喜的率領下,試圖搶占潼關,進而打通道路,從潼關一帶兵發河南,趁著肖天健的大中軍正在集結兵力北伐之際,對肖天健的大中國進行一場所謂的征討,其實說白了,還是李自成想要趁著這個機會討巧,從肖天健手中搶奪河南的地盤,擴大他的實力。 但是他們的行動卻稍慢了一步,留守河南的第二鎮部分兵馬提前一步接防了潼關,并且在潼關嚴陣以待,劉宗敏和李雙喜率部抵達潼關之后,便立即遭到了他們的迎頭痛擊,雖說劉宗敏和李雙喜所部有兵力上的優勢,可是戰力上完全不能和正規的大中軍相媲美。 劉寶手下的大將范勝領兵出潼關正面迎擊大順軍,兩軍在潼關一帶激戰數日時間,劉宗敏和李雙喜損兵折將大敗而逃,兩萬大順軍在數千大中軍的兵鋒之下,死傷逾千,被俘數千人之多,劉宗敏和李雙喜二人麾下的大順軍整體崩潰,各自奪路而逃,紛紛潰逃回了西安府。 還有大明陜西總兵高杰,在西安府被破透圍而出之后,向北逃到了鄜州(現富縣),高杰到了這個時候,麾下殘余官軍不足兩千人,而且鄜州窮的叮當響,既無糧也無餉,軍心大散,可謂是窮途末路了,時下陜西的大明官方可控制之地已經僅剩下了西面甘肅一帶,可是那里卻人口極度凋敝,根本無法讓高杰立足,而且南面是李自成的大順軍控制區,東面和北面則已經是大中軍控制區,高杰連逃到其它省去都沒有路可走,困在鄜州一帶整日間惶惶不可終日。 高杰的身份天下盡知,他本來是李自成的一個部下,可是這家伙貪色,居然和李自成的妾室邢氏勾搭成jian,后來事發之后,他干脆拐了邢氏叛離了李自成,投降了官軍,被受官歸入到了總兵賀人龍的麾下。 高杰歸順朝廷之后,招降了不少李自成麾下的兵將,然后領兵處處和李自成作對,幾次打的李自成落荒而逃,險些被高杰給抓住弄死,而高杰也因功逐漸的被朝廷拔擢了起來,特別是賀人龍率部入湖廣的時候,高杰未能和賀人龍同行,結果賀人龍兵敗被俘,投降了刑天軍,高杰便隨即被提拔成了總兵官,繼續在陜西跟著傅宗龍和汪喬年圍剿李自成所部。 可以說高杰這么多年來,一直都在和李自成為敵,再加上他給李自成戴綠帽子這件事,讓李自成對他可以說是恨之入骨,恨不得生吃他的rou,喝他的血,以報高杰跟他之間的深仇大恨。 現如今李自成復振,高杰則兵敗逃到鄜州,可以說淪入了窮途末路之中,正在這個時候,高杰在鄜州的軍營之中來了一個人,要求見高杰,高杰一看頓時便哭笑不得了起來,原來來找他的人是他的故交,正是賀人龍的侄子賀方。 賀方也不跟高杰客氣,直接便對高杰分析了他時下的處境,告訴高杰他已經是走到了絕路上了,而他叔父賀人龍念在高杰在他麾下效力多年的情分上,不愿看到高杰就這么最終落得一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于是便派他來見高杰說可以給他一條活路。 高杰不用想也知道,賀方這是替大中軍來游說他投降的,于是思量了一下之后,想到現在天下之大,已經無他容身之處了,如果他想活下去的話,投降李自成肯定是送死,繼續頑抗,不管是李自成還是大中軍一方,都有實力一口吃掉他,所以他時下也唯有投靠大中軍一途了,于是兩個人沒有太多廢話,高杰便答應了賀方,投降大中朝,從今以后改為向肖天健效力。 高杰投降肖天健是沒有什么顧慮的,他很清楚肖天健和李自成之間是不可能有什么回旋的余地的,今后有朝一日,肖天健和李自成肯定是要分出一個勝負生死的,而肖天健的大中朝實力,要遠超過李自成何止數倍,而他和肖天健一樣,都是李自成的仇人,只不過肖天健后來自成一體,繼續干造反的事情,而他叛離了李自成投效了大明朝廷,兩人之間沒有什么宿怨可言,他高杰這么多年來,也沒有一次和刑天軍正面為敵,所以他根本也不用擔心投降肖天健會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最最不濟肖天健也不會殺他,他大不了今后不再為將,去買塊地當他的富家翁好了。 于是高杰在三月間便投入到了大中朝的懷抱之中,他的所部就地在鄜州接受了整編,裁撤掉了軍中的兵油子兵痞子和老弱之士,高杰被授予大中國防軍營將之職,而賀方則留在了高杰軍中,充任了副營將的軍職,總之肖天健是擺明了態度,要和李自成為敵到底了,收高杰,重用高杰,都是做給李自成看,故意讓李自成暴怒,雖說這么做有點不太地道,但是爭奪天下沒有什么卑鄙不卑鄙只說,只要能打擊敵人,便可以無所不用。 事后李自成得知高杰投靠了肖天健并且被肖天健重用的消息之后,果真氣的是七竅生煙、暴跳如雷,聲稱要兵發鄜州,再一次和刑天軍分一個高下,幾乎可以說是陷入到了半瘋狂的狀態,何奈李自成雖然熱血上頭有點失去了理智,但是手下人卻還保持著一定的清明,他們剛剛在潼關新敗,眼下士氣低落,再和刑天軍過招的話,搞不好便又會吃一場大敗。 而且敗回西安府的劉宗敏和李雙喜等兵將們,一個個提起刑天軍,就有點不寒而栗,他們這兩年自認為他們大順軍已經是非常厲害了,而且火器也裝備了不少,本以為現如今可以和刑天軍正面相抗了,可是讓劉宗敏和李雙喜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實在是太高看他們的大順軍的實力了。 兩軍在潼關一戰之中,剛剛一列陣,還不等他們發動進攻,便被大中軍那邊劈頭蓋臉的用各種大炮給揍了一頓,頓時便將他們的陣型打得大亂,他們本來不是沒有大炮,但是他們帶去的大炮要么是太輕太小,根本打不著對方,要么就是太重太笨,很難cao作,而且他們沒有集中使用火炮的思想,大炮也來不及展開反擊,便被刑天軍的大炮齊射打的血rou橫飛,當即陣型便開始混亂。 而那些刑天軍的兵將們則趁著大順軍開始混亂的機會,如墻一般的朝著他們平推了過來,而后便是在幾十步之外放列,開始成排成排的朝著大順軍開火,打的劉宗敏和李雙喜根本是無力招架,大順軍轉瞬之間便開始潰亂,雖然李雙喜率領騎兵進行了一次反擊,可是卻還是未能突破大中軍的防線,大批騎兵便被打死打傷在了刑天軍陣列之前。 眼看著大順軍這邊如同被殺雞宰羊一般的屠殺,大順軍許多兵將便承受不住,開始崩潰,劉宗敏好不容易收攏住兵馬,可是大中軍那邊便又殺了上來,如此幾天下來,大順軍可以說是屢戰屢敗,他們的火器根本就無法和大中軍對抗,放列對射的結果,只能是他們的火銃手以極快的速度,便被大中軍的火銃手射殺,以至于最終整個劉宗敏和李雙喜麾下的大順軍都徹底失去了斗志,被范勝率領的大中軍殺了個屁滾尿流,逃回了西安府。 所以這些逃回西安府的大順軍兵將,將大中軍的厲害說的是神乎其神,一個個一提到和大中軍交手,便嚇得是有點魂不附體,這種恐懼迅速的在大順軍之中四處蔓延,以至于整個李自成的麾下兵將,都產生出了懼意,不愿意再跟大中軍交手了。 當聽李自成又要派兵去打鄜州的時候,這些文臣武將們于是立即紛紛勸解,說現如今他們立足未穩,糧秣皆缺,實不易現在和大中軍大動干戈。 宋獻策更是提出一個建議,時下大中軍正在肖天健的率領下北伐大明京師,這個時候他們可以坐山觀虎斗,一邊加緊經略陜西西北各地,一方面觀望一下大中軍這一次北伐的戰事情況,因為這一次大中軍北伐,大明已經不是他們最主要的目標了,而他們最主要的目標卻是要在京師一帶,和建奴軍進行一場大會戰。 一旦大中軍這一場決戰之中落敗的話,他們大順軍利用這段時間的擴張,便順勢可以趁著大中朝虛弱之際,揮師東進奪占他們所控制的地盤,眼下他們實力尚有不足,還是最好不要和大中軍進行太大規模的作戰! 李自成震怒之后,冷靜下來考慮考慮,也是這個理,他還是小看了肖天健麾下的兵將的厲害,本來他以為派出劉宗敏和李雙喜這兩員大將,率領兩萬余大順精兵,趁著這個機會,完全可以攻下潼關,順勢攻入河南境內,搶占一部分肖天健的地盤,充實一下他的實力,但是沒成想肖天健手下僅僅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軍將范勝,僅僅率領著四千不到的少量大中軍,便將劉宗敏和李雙喜打的大敗虧輸,損失了近半的兵馬,逃回了西安府,可見的大中軍雖然集兵北上,但是卻還是留下了足夠的實力,來守御他們的地盤的,以他目前的實力,想要從肖天健嘴里面掏出rou來,卻是有點不太現實。 如此一來,他便不能再小看肖天健麾下的那些兵馬了,現如今他剛剛攻下西安府,根基尚且不穩,地方勢力還屢屢在進行著反撲,許多地方的地主豪紳們,還沒有被他降服,各自結堡自衛,對他的大順國進行抵抗,再加上他眼下糧秣已盡,也無力對肖天健的地盤發動大規模的戰事,現如今倒不如先聽宋獻策的建議,先盡快占領陜西大部地盤,穩住自己的陣腳再說,觀望一下這一次肖天健北伐的結果。 宋獻策說的不錯,如果是肖天健這次北伐,一旦和建奴大軍決戰失利的話,那么無疑對肖天健將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打擊,他到時候也正好利用肖天健最虛弱的時候,趁機去再奪占肖天健的地盤,趁他病要他命,到時候他便可以名正言順的稱皇了! 于是李自成最終還是暫時壓下了這口氣,沒有兵發鄜州,而是轉而開始調動兵馬,開始朝著隴州、慶陽府、平涼府一帶攻進,并且調集兵力,對西安府、鳳翔府一帶的地主豪紳們的莊堡發動清剿,以此來獲取部分糧秣。 其實肖天健這一次北伐之前,發詔惹怒李自成,在戰略上并不是一件明智之舉,因為他北伐在即,麾下的主力兵馬基本上要投入到北方的戰場上去,各地留守的兵馬數量便會相對有限,大中國后方便會比較空虛,而他這個時候選擇下詔激怒李自成,肯定會激怒李自成,使得李自成發兵和他作對。 這么一來,他們大中朝便要同時在幾個方向上用兵,出了他調集的北伐大軍之外,在西面他還要和李自成打,而李栓柱和羅汝才這個時候還在攻打四川,大中國新立不久,各種基礎還不算很穩,同時應付這么多方向上的大戰,顯然是使得他們的物資供應和財政方面捉襟見肘。 故此當初他在南京城下詔不承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的時候,朝中許多文臣便提出過反對的意見,建議肖天健暫時不要去激怒李自成為妙。 可是肖天健在這一段時間里,也自尊心有點嚴重膨脹了,而且變得有點剛愎了一些,以至于放棄了他早年那種韜光養晦的策略,還是悍然下旨不承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以至于招致李自成的大怒,試圖派兵攻打潼關,兵發河南之地。 這一點上,肖天健可以說是犯下了一個不小的戰略上的失誤,但是他這種失誤,最終卻并沒有釀成大禍,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他麾下有大批驍勇善戰的兵馬,再加上他的名氣這個時候正是如日中天之時,潼關守將很乖巧的配合他大中朝,投降了他,使得范勝輕取了潼關這個戰略要隘。 而范勝更是以少擊多,在潼關大敗了李自成派出的大順軍,取得了一場關鍵性的勝利,打的李自成和他手下的兵將們害怕了,沒敢繼續集結兵力,對大中國所控制的地盤發動進攻。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一旦劉宗敏和李雙喜率軍先于范勝控制住了潼關的話,那么范勝想要再在潼關一帶取得這樣的大捷就非常困難了。 到那個時候,李自成的大順軍出潼關猛擊河南的話,他大中國便會腹背受敵,最終甚至可能會影響到他的北伐大計,一個不小心,便可能會招致巨大的戰略失利,導致他大中朝全盤盡輸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肖天健這一次的失誤,可以說很僥幸的沒有引起大禍,但是在后世,許多軍事學家和史學家,在研究這段歷史的時候,都發現了肖天健在這一次決斷上的失誤,為此后世有不少人撰文專門討論這一次的事情,為此還引發了一次學術大討論,鬧的是不可開交。 但是失誤歸失誤,歷史就是歷史,肖天健雖然有很大成分的失誤,但是有一點誰也不能否認,肖天健這個時候,手中擁有的精銳兵馬,無疑是他最大的本錢,他麾下的精兵強將,卻最終彌補了他這一次戰略上的失誤,這可是實打實的實力表現,誰也無法不承認這一點。 事后就連肖天健仔細回想當初在南京城發布的這一連串的詔書的時候,自己也驚出了一身冷汗,在他晚年所寫的回憶錄之中,還專門分出章節,對這一次的決斷進行過一次檢討。 (今天周一,先奉上一個大章,今天鳴謝一醉人朋友的打賞?。?/br> 第十章 定四川 再說一下羅汝才和李栓柱那邊的情況,崇禎十三年年末的時候,李栓柱便率領了一萬多他麾下第三鎮的兵將,攻入到了四川,并且攻克了夔州,奪取了這個重要的入川的橋頭堡。 隨即在崇禎十四年也就是天元元年年初的時候,羅汝才便也趕回了荊州坐鎮,征發物資和兵馬源源不斷的開始進入夔州,支援李栓柱所部。 李栓柱這個老將,現如今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將領了,完全已經具備了獨當一面的能力,在率部攻下了夔州之后,他便開始穩扎穩打的朝著重慶府方向進兵,先是在一月間打下了萬縣(今萬州)進而很快攻下了達州,在達州一戰之中,李栓柱遭遇到了四川名將張令,張令此人乃是四川非常有名的一員猛將,善使強弩,有著神弩將的稱呼,在四川一帶的大將之中,身份僅次于女將秦良玉,在這個時候,張令其實已經是一個七十歲高齡的老人了,可是在李栓柱率軍入川之后,他還是奉四川巡撫邵捷春的命令,披掛上陣,率軍在達州抵住了李栓柱的大中軍。 張令在達州一帶,率麾下官軍和李栓柱進行了一場激戰,張令果真乃是一員猛將,在兩軍陣前,連連發弩,一連射殺了李栓柱麾下幾員軍將,險一些導致李栓柱麾下一支人馬崩潰,但是張令的勇猛畢竟抵不過大中軍手中犀利的火銃,在張令率軍試圖突擊李栓柱麾下的兵陣的時候,老將張令身先士卒,結果當即便中槍倒地,被他的手下家丁搶回去的當晚,便死在了軍中,隨即張令麾下的官軍便自行瓦解,李栓柱這才得以打下了達州。 張令一死,對于四川的官府和官軍來說,無疑使一種精神上的巨大打擊,邵捷春嚇得連忙派人將四川名將也是大明鎮東將軍秦良玉和他麾下的白桿兵請到了重慶府,保護他和重慶府的安全。 而秦良玉這個時候也已經是年近七十的老人了,可是還是奉命率領她麾下的五千白桿兵趕至了重慶府駐防。 可是秦良玉見到邵捷春之后,聽罷了邵捷春的打算,不由得哀嘆了一聲,對手下將領說:“邵捷春終歸是一個文人,根本不知軍事,現如今他將軍力盡數收攏在一馬平川的重慶府周邊,而刑天賊則控制了夔門,就如同騎在我等頭上一般,隨時可以居高臨下殺入下來,而我們則無力與之相抗! 于今之計最好的辦法當是集結兵力,反攻夔門,將夔州府克復,將刑天賊軍擊退出夔門,死守夔門方能救得了四川!只可惜邵巡撫卻沒有這種見識,畏敵如虎,不敢派兵反擊,如此下去,四川恐怕要完了!” 果不其然,李栓柱在二月拿下了達州之后,便開始分兵對重慶府周邊用兵,連連擊敗數員川將,將先是拿下了重慶府北面的廣安州,進而又打下了重慶東部的涪州,四川官軍幾乎沒有能一戰之軍,在大中軍猛烈的炮火之下,往往是一觸即潰,損失異常慘重。 三月初的時候,李栓柱便基本上率部將重慶府周邊的州縣給掃蕩一空,四川富庶這一點確實不假,李栓柱自從入川之后,幾乎便不再需要后方的物資支援了,出了需要彈藥上的補充之外,軍餉糧秣可以說全部都依靠著他們的繳獲自行解決,而且還將大批繳獲之物,源源不斷的運出了四川,轉送到了武昌府交給了設在武昌府的總后勤部。 所以戰爭對于勝利一方來說,是有著巨大紅利的一種行動,某種程度上,也是推動戰爭的一種動力,肖天健讓李栓柱攻打四川,除了有不讓李自成先期奪占四川的想法之外,便還有通過攻略四川,來獲取大量的財物,來補充他大軍北伐的用度的想法,四川水系發達,灌溉便利,而且歷史上受自然災害以及兵禍較少,所以四川在明末之前,一直都非常富庶,大明崇禎初年的時候,財政困難,便從四川調出了很多銀兩,解決了財政困難的問題,實際上四川民間也是非常富庶,家財萬貫的有錢人,在四川是非常多的,歷史上張獻忠入四川,掠獲的金銀財物,據說可以裝滿幾百條船,這個傳聞雖然可能不太真實,可是從一個側面上也印證了四川的富庶程度。 所以李栓柱率軍入川之后,所過之處根本就不擔心征集不來糧餉的問題,所以入川之后,基本上便不再需要后方為他的兵馬提供太多的物資支持了,即便是需要,也只是需要彈藥方面的補充,再加上他們的繳獲,有時候連彈藥他們都可以一定程度上讓隨軍工匠們自行解決。 邵捷春竭盡所能,想要守住重慶府,可是在三月底的時候,李栓柱還是集結起了入川的兵力,開始對重慶府發動了猛攻。 鎮東將軍秦良玉領兵在重慶府城外和李栓柱所部進行了最后一次決戰,可惜秦良玉麾下的白桿兵,基本上是由長槍兵構成,這些石柱兵將們,雖然在秦良玉的率領下很是勇猛善戰,但是當面對這個時代武裝十分先進的大中軍的時候,卻再也無法再現他們的勇猛無敵了,長射程武器的缺失,使得他們根本就沒有公平的機會和大中軍正面交手,所以會戰的結果是秦良玉所部大敗崩潰,秦良玉只得率領殘部,突圍逃回了老家石柱,無力再出戰和李栓柱為敵了。 秦良玉白桿兵一敗,整個重慶府的軍心頓時大衰,李栓柱率部猛攻重慶府通遠門,邵捷春恐慌之下,下令死守重慶府,守軍無奈之下,只能在通遠門一帶死守,李栓柱猛攻通遠門數日不克,氣的李栓柱站在城外直罵娘,眼看守軍在城門和城墻上矢石俱下,使得他麾下的兵將屢攻屢挫,而重慶府城城墻基本上都是以條石壘筑而成,異常高大堅固,炮轟也無法轟塌城墻,接著天又降下大雨,使得攻城不得不停止了下來。 所以三月間李栓柱在重慶府城外頓足不前,整整大半個月時間都未能破城,直至肖天健領兵北伐之后的三月底,李栓柱才利用火藥炸塌了一小段通遠門一帶的城墻,率部攻入到了重慶府城中。 邵捷春這個巡撫一聽說通遠門被破,便立即帶著家丁從城西水門乘船逃出了重慶府,逃往了成都府,但是城中瑞王和許多官吏卻沒有能逃走,大部分被李栓柱率兵俘獲。 說起來這個瑞王朱常浩也是倒霉孩子,他本來是被封在漢中的,而他的瑞王府本來也在漢中,修的是極盡奢華,可是沒成想前兩年漢中卻被李自成奪占,朱常浩于是倉皇從漢中逃竄,一溜煙的入川,跑到了重慶府之中,這兩年便留在了重慶府,現如今重慶府卻又被大中軍攻破,結果他這個瑞王也算是當到頭了,被李栓柱給抓了個活的。 李栓柱抓住瑞王之后,得知這廝在重慶府城中這兩年作威作福,憑著他的身份在重慶府城內外欺行霸市,欺男霸女,沒少干壞事,當地官府因為他是王爺,拿他也沒有辦法,現如今落在他的手中,李栓柱自然不給他客氣,當即便將瑞王剁了腦袋,掛在了通遠門城樓之上。 不過對于重慶府城中的百姓,大中軍一如既往的軍紀嚴明,對普通百姓秋毫無犯,很快便贏得了重慶府城內外的民心。 傳說歷史上張獻忠攻下重慶府的時候,兇性大發,不但殺了瑞王,還殺了四川巡撫以及城內所有官吏,就連城中百姓也不放過,來了一場大屠殺,即便是活著的人,也斬去他們的右手,這件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大中軍到了重慶府之后,這里的百姓卻并沒有遭到任何禍害,李栓柱入城直呼,相反按照刑天軍的舊例,先是開倉放賑,解決了城內外百姓吃飯的問題,進而才派憲兵對城中一些豪紳勛貴以及官吏的家進行抄沒,起獲了大批的財物糧食,滿足了他們大軍的需求。 四月初李栓柱再次率兵出重慶府,開始攻向了成都府,在北方三路北伐大軍正高歌猛進期間,李栓柱在四月底的時候又一次攻克了成都府,將四川巡撫邵捷春給擒拿了起來。 邵捷春這個四川巡撫也就此當到頭了,歷史上邵捷春因為沒有能擋住張獻忠入川,被朝廷給抓起來逮問,邵捷春自知無法逃過一刀,便在獄中仰藥而死!但是在這個時代,邵捷春也算是徹底盡忠到底了,被李栓柱抓住之后,大罵不降,最終被李栓柱一怒之下砍去了腦袋。 至此四川基本上便被大中軍控制了大半,接下來李栓柱便開始逐步的對四川北部進行清剿,逐步的將一座座州府縣城給攻克下來,至天元元年十月間的時候,李栓柱基本上已經將四川全境給大部收入了囊中。 至于大明鎮東將軍秦良玉,在重慶府兵敗之后,便帶領殘部撤回了石柱老家,對于她這些土家人,李栓柱也按照肖天健的意見,對其采取懷柔政策,不發兵侵入他們生活的領地之中,并代表大中朝,承認他們的地位,并且派人為其送去了大中朝新頒發給秦良玉的告身,繼續任命秦良玉為土司,并且保留大明給予她的封號,一切待遇從舊。 秦良玉對大明很是忠誠,拒絕接受大中朝給予她的告身,但是考慮到族人之后的生存,而且她也了解了大中軍的可怕,所以在重慶府被破之后,她也沒有繼續再率兵出戰,和大中軍為敵,兩方就這么暫時互不侵犯,使得四川境內的土家人漸漸的安撫了下去。 對于秦良玉這個大明朝著名的女將軍女英雄,肖天健給予她了極大的尊重,重慶之戰之后,打掃戰場的時候,李栓柱奉旨對于戰死戰傷的白桿兵也給予了優待,傷者給予妥善的照料和救治,死者則收殮其尸體,派人讓其家人前來收尸運回家中安葬,并且為其提供棺材和通行上的便利,這些舉措都使得土家人沒有了繼續和大中朝為敵的欲望,也沒有人想跟著大明朝一起殉葬了,雖然秦良玉對大明忠心耿耿,但是重慶一戰大敗之后,她麾下的白桿兵損失慘重,族中大部分人不愿意再跟刑天軍為敵,而她在返回老家之后,也生了一場大病,故此替大明討伐刑天軍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第十一章 忠臣赴死 而北方關寧一帶的戰事,在三月間開始之后,便打的十分激烈,洪承疇以及祖大壽等兩萬余多官兵,被建奴軍十幾萬大軍包圍在了寧遠城之中,皇太極數次派人對城中洪承疇以及祖大壽等人勸降,但是都盡數被他們斷然拒絕,于是皇太極便派出大批建奴軍,對寧遠城發動猛攻。 洪承疇和祖大壽等人,則在城內外拼死抵抗,城中軍民在這個時候基本上可以說是上下一心,死守寧遠城,城中百姓集體為軍方運送矢石彈藥,照料傷員,而兵將們,則據稱死守,架炮轟擊城外建奴軍,雙方打的是異常的激烈,而且洪承疇以車營為防線,在寧遠城外構筑工事,阻止建奴軍攻城,這寧遠城一圍便是一個多月的時間,守軍屢屢擊退了多次建奴大軍的攻擊。 但是形勢對于寧遠城來說,卻是非常不妙的,本來關寧軍就缺糧少餉,雖然前段時間得到了一部分大中軍提供給他們的糧秣,但是寧遠城之中卻并未運至多少糧食,這一個多月下來,寧遠城中的軍民雖然省吃儉用,但是卻還是糧食吃盡,彈藥矢石也幾乎耗光,漸漸的開始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到了四月之后,寧遠城中便已經殺光了所有的騾馬,供兵將們吃掉,騾馬殺光之后,城中軍民便只能吃樹皮草根,后來連樹皮草根也吃完了,便吃陣亡者的尸體,后來甚至發展到了把一些老弱之人殺掉吃rou的慘劇。 而建奴軍經過這些年的經營之后,攻堅能力也比早年要強了很多,特別是他們開始大批量裝備紅夷大炮之后,火力上已經不弱于關寧軍,此次建奴軍南侵,更是攜來了很多門重型的紅夷大炮,這些大炮在開始攻城之后,被建奴的漢軍架在城外,幾乎是日夜不停的轟擊寧遠城,雙方在城內外展開了一場炮戰,守軍火力明顯弱于建奴大軍,以至于一個月下來,雖然洪承疇率軍擋住了建奴軍屢次進攻,但是城中兵將卻也死傷慘重,寧遠城的城墻更是被轟的千瘡百孔,搖搖欲墜,城內軍民不得不在炮轟間歇日夜對城墻進行搶修,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抵抗也已經到了強弩之末。 可是他們盼望的援軍,卻一直都沒有出現在寧遠城外,雖然崇禎最終下決心要派兵救援寧遠城,試圖將洪承疇和寧遠城中的官軍救回山海關,可是大明可用的兵馬在這個時候實在是太少了,楊國柱和唐通受命之后,在監軍張若麟的率領下,于三月底之前便出了山海關,可是張若麟這個家伙,卻只是一個虛有其表的混帳東西,他身為關寧軍監軍,為人很是驕橫,這兩年來,沒少給洪承疇找麻煩,以至于軍中上下有人說,可以不知洪督臣,但是只識張監軍!可見這個張若麟在軍中是多么的驕橫了。 此次建奴軍南犯,洪承疇坐鎮寧遠,可是這個張監軍卻借故不肯留在寧遠城,卻跑回到了山海關,并且在山海關坐視洪承疇的兵馬在寧遠城被圍,也不想辦法予以救援,現如今朝廷下旨派楊國柱和唐通二人領兵四萬,出山海關救援寧遠城,張若麟便沒辦法,只能督軍出山海關本寧遠而去。 可是張若麟膽小如鼠,山海關到寧遠城,也不過只有二百多里的路程,快的話,兩天時間便可以抵達寧遠城下,可是張若麟壓著大軍的速度,卻始終不肯加快行軍,雖然楊國柱一再請命加快速度,可是張若麟卻嚴厲呵斥,說要小心行事,不能中了建奴的埋伏,其結果是二百多里的路,他們十天時間也沒有走到不說,每天行軍只有十幾里最多不過三十里,張若麟便命扎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