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吳知州和幾位同僚心里都有計較,這位顯然是外放歷練,將來要被圣上弄回宮中重用,入內閣的料。 他們再看林如海風姿,遠遠看著就卓爾不凡,湊近一看長相。 怪不得京中那美探花的名聲傳了一年又一年。 真真,名不虛傳。 林如海一笑,作揖還禮,幾位大人好似在初冬日里吹到春風,十分陶醉。 京城里的露水,沐浴圣上天恩,養出來的大臣都帶著仙氣兒。 林如海笑道:“本官初到此地,諸事不達,還望諸位同僚,多加相助,赴任一事本不欲驚動諸位,諸位盛情,在下惶恐?!?/br> 說罷又拜,幾位大人再度還禮,百姓們平常不得見官,今日卻在城外能見那么多官老爺,早就忘記自己還要趕路進城,停住腳步伸著腦袋,探頭探腦。給他們十個膽子也不敢湊過來圍觀。 林如海露出為難神色:“恐在此處逗留太久,有礙觀瞻,而今道路已通,下官想要進城去?!?/br> 這樣的陣仗,像是在折他的壽??! 幾位大臣聽林如海的話,又上了馬車,非要林家的馬車進城,他們才跟在后面慢慢走。 林如海無奈,只能先讓家里的車馬載著賈敏和兩個兒子到下榻之處歸置,自己還沒穿官袍,就跟著知州一齊進府衙。 前任知府年又六十三,沒見病痛,一早仆人去看,躺在床上沒有氣息,聽說走得安詳。 知府七月身故,廬州府諸事由吳知州代為打理,現下林如海一來,吳知州小心謹慎,擔心上峰責備自己僭越,故而忙不迭請林如海過來,表明自己不敢越權。 吳知州也有五十歲上下,天然一副笑顏,說話帶著三分怯:“下官剛好是大人后面那一科的進士,那時聽說大人尚在孝中,是以無緣得見?!?/br> 吳知州話畢,其余幾個負責六房、出納、司獄等事務的官員也跟著點頭附和。 他們聽過林如海的名聲,先前在京里時剛好是林如海孝期,誰都沒見過小探花。 這群人看著客氣,實則以退為進,心底肯定存著幾分試探,還未出京時,林如海就打探過,這位吳知州是山東人,性子卻不像山東那邊的官員,謹慎膽小,油滑的貓兒。 他不結黨,沒靠山,自然只能謹慎說話辦事。 林如海進到衙內,想到一處知府下設六處、還有典獄、卷宗、出納、稅收等事,冗雜的讓人頭痛,還是原先只管收稅簡單。 府衙打掃歸置齊整,青石板路干干凈凈,候在一旁的衙役也衣衫干凈整潔,沒有萎縮之態,不知是為了迎接他特意打掃過,還是原先就如此。 齊洪忙不迭的,要衙役搬來將近半尺高的書冊,“大人,這是今年秋收之后,收上來的稅目,大人請過目?!?/br> 怪不得那么慌張,林如海來的還真不是時候,不上不下,州府稅目收了半截。 吳知州摸不清林大人的性子,畢竟前一位知府大人在收稅一事上,很有斂財心得,吳知州只怕這位新大人,新官上任三把火,從稅收一事找眾人麻煩。 林如海瞧著案頭上的賬目,眼皮也不抬,不曾伸手翻動一下。 回身對著幾人道:“前任知府作猝然辭世,吳大人將府衙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條,本官必定要呈報圣上,為你請功?!?/br> 政令最怕朝令夕改,縱使林如海如今發現稅收的法子不妥,對著收了半截的稅目,他也不能改弦更張。 吳知州見林大人沒有動賬冊的心思,心底石頭落地,聽見林大人的恭維,連忙作揖惶恐:“下官分內之事,大人過獎?!?/br> 其它大臣也心里嘀咕,林知府果然是圣上派來視察地方的心腹,這是在敲打他們呢! 向圣上請功,還是向天家告狀,不就是林大人一份折子的事? 林如海側身避過,臉上掛著笑容,清雅的氣質,把一干大臣迷得七葷八素。 雖不曾多言,眾人心里是福氣的,怪不得圣上如此看重林大人,觀其言行舉止,他們未嘗見過如此卓然之人。 林如海萬萬沒想到 ,今日還沒說上幾句話,自己就能憑著樣貌儀態,在將來要共事的同僚心里得到如此之高的地位。 林如海莞爾一笑,躬身再拜:“秋收乃朝中大事,大人當得,諸位同僚也當得!” “哪里,哪里,吾等為官應盡之責?!?/br> 其他大人又是一陣恭維推辭,來回幾次方才罷了。 林如海只怕自己牙酸倒,見諸位大人之中少了通判一人,于是另起一個話頭問道:“通判大人可是有公務在身,是以不在?” 吳同知:“上月底安慶府上一伙賊人逃逸至本地,相關審案事宜,安慶府需要通判協助,故而他往安慶府去了,不能相迎,下官正想和大人說?!?/br> 林如海眉頭一皺,通判親自過去,不像尋常案子。 他又恢復那樣溫文爾雅的模樣,“職責所在,不知是何等大案,還請取來卷宗,供某一閱?!?/br> 見林如海問起,吳知州向專管卷宗的照磨使個眼色,那人忙道:“下官這就去??!” 林如海瞧出當下幾人神色不尋常,照著常理地方官員交割事務,常有不愿放權者,前后需好一番磋磨,他初到廬州城,未免太過順暢。 這一群大人們像是遇見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巴巴就等著有人來為他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