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頁
寒苓頷首應承:“姨媽請放心,兒臣有數的?!?/br> 崇元太后閉了閉眼:“我死以后,壽康宮獨尊內廷,你還是要受一些委屈的,但她是弘歷的生母,所謂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不必擔心壽康宮扶植旁人與你打擂臺,只要鳳印在你手中,只要永璽的名字放在正大光明殿的牌匾之后,總有你熬出頭的一天,切記不可逞一時意氣、因小失大,誤了永璽兄弟的前程!” 寒苓躬行大禮:“臣妾謹遵母后皇太后教導?!?/br> 相較之下,崇元太后對皇帝兒子的囑托明顯要簡潔的多:“弘晝任性驕橫、弘曕一團孩氣,汝為長兄,只看先帝面上,自該寬容忍讓,免步先帝后塵、不損仁愛之名?!?/br> 弘歷再拜領命:“皇額娘千歲、千歲、千千歲!” 寒苓順勢為祥常在求情,弘歷便于嫡母榻前恢復了表妹的祥嬪位份。 明眼人都看得出,崇元太后確實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 除了吩咐內務府為母后皇太后預備后事,皇帝自己帶著宗親王永璽、和親王弘晝、果親王弘曕在內廷侍疾,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九子永玨、和親王世子永瑛都被分派了祭祀天地、祈福禱壽的差事,皇后率領六宮妃嬪、公主福晉跪經求告,盼望神佛顯圣,增添母后皇太后的壽數。 天命不可違,孝子賢孫的孝心誠意終究抵不過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崇元太后于紫禁城寧壽宮升遐,享年七十八歲。 母后皇太后遺命,死后不許厚葬財帛、不許加恩親眷、不許坐罪御醫;自皇帝以下,孝期以日代月,不許耽誤朝政、不許因守孝取消來年春季的南巡之行;免有孕、七旬以上命婦哭靈守喪之禮;二十七日后除孝,后宮妃嬪、皇子福晉當以繁衍子息為盡孝之本;寧壽宮積蓄交予皇帝處分,宮人去留,聽憑皇后安排。 當媽的處處為兒子著想,與之對應,弘歷對嫡母的后事也算十分盡心了。 除親率文武大臣冒寒送葬以外,皇帝明發上諭,以“大行皇太后作配先帝四十年,母儀天下三十載”為名,額賜烏拉那拉氏一等輕車都尉世職,與承恩公爵位并襲罔替。 崇元太后的喪事規格比在圣祖康熙朝過世的孝惠章皇后還要隆重一分,原因是永璽向皇父諫言:孝惠章皇后為世祖繼后,但世祖元后被廢,孝惠章皇后的地位高于一般繼立皇后(依照規矩,皇后升祔太廟,應遵循元后、繼后、本生之母的順序,孝惠章皇后雖為繼立皇后,在祔廟時卻占據了世祖元后的位子);崇元太后則是大清開國以來第一位以元后身份升格為母后皇太后的正宮皇后,據此推論,大行皇太后的葬禮規制理應高于孝惠章皇后。 永璽本人是繼后所出,他要推崇嫡正名分,漢臣們只有大力支持的份兒,國喪總管是傅恒,身為孝靖皇后胞弟,富察國舅附和一個“好”字,朝堂上理所應當便失掉了許多異樣的聲音。 禮部奉旨為母后皇太后擬謚,呈“正、元、齊、賢”四字以備擇選,宗親王奏陳:“正”犯先帝年號,“元”與大行皇太后徽號相合,宜于“齊”“賢”二字之中擇定大行皇太后尊謚”,皇帝深以為然,御筆圈出“齊”字,追尊大行皇太后為“孝齊憲皇后”;雖遵大行皇太后遺命,以二十七日為國喪之期,仍命減免所有年節禮儀,自皇帝為始素服一年,以此表達對孝齊憲皇后的追思孝敬之心。 不能選“正”、不能選“元”的理由絕不是永璽陳述的那樣簡單:母后皇太后雖然過世,還有一個“不正”、“不元”的圣母皇太后在,如果一味抬高母后皇太后的身后待遇,崇慶太后當然不會沒有意見,這也正是宗親王的圓滑之處。 “主子,嘉妃娘娘的侄子病了,聽說她有意將鈕祜祿承恩公家的阿哥舉薦給十一阿哥做伴讀——”成霜點到即止,“咱們是不是要做些準備呢?” 寒苓微微頷首:“其他人呢?” 成霜躊躇了一下:“舒妃娘娘送給皇太后的年禮比往年厚重幾分,不止如此,還有外頭的幾家王府——” “要起風了!”于那拉皇后而言,崇元太后的離世絕非是少了一位需要侍奉的長輩那樣簡單,自此刻起,再也不會有一方強大的力量為其遮風擋雨,她所需要面臨的,將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中部完) 作者有話要說: 不出意料之外,這篇文的篇幅又超過了預期計劃的二十萬字上限,感謝陪伴至今的讀者! ☆、130 “皇后娘娘,微臣老邁昏聵,再這樣下去,必然耽誤宮里主子的病情?!眳侵t磕頭回道,“求主子娘娘恩準微臣致仕歸野,娘娘千歲、千歲、千千歲!” 這算是招弟嗎?一個引一個的半年光陰便收到了第三份退休報告,寒苓嘆了口氣:“劉裕鐸走了,黃元御走了,連你都要離本宮而去,在這內廷六宮,本宮還有多少能信得過的人呢?” 吳謙十分感慨:“主子娘娘內外歸心,太醫院人才輩出,微臣若要尸位素餐,反倒有損萬歲爺與主子娘娘圣明?!?/br> 哪怕有個能干的皇后頂在前頭,不能否認,太醫是一個壓力山大的行業,劉裕鐸和黃元御沒能享到幾天清福,致仕后數月便相繼離世,劉裕鐸倒也罷了,咽氣時已經是古稀之齡,黃元御才五十多歲,吳謙比劉裕鐸小不了兩歲,寒苓在頭疼之余也不好執意挽留:“人各有志,本宮不能強求,只一條,你得為本宮想兩個妥帖的接替之人出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