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2章
作為讀書人,想來林如海愿意留下這樣的名聲,比讓他在官場身居高位還要讓他欣喜。 “由朝廷管理企業,這樣真的好嗎?”林如海依然有顧慮,管理企業就是商人,朝廷官員好不容易考上進士,哪里愿意從事商賈工作。 他們一定會死抓著與民爭利這一點不放,再有,鋼鐵的前景他看得見,未來收益一定是龐大的數字,那些人守著寶山,真能忍得??? “這是必須的,”蘇葉頓了頓,說出朝廷目前的困局,“大楚現在主要稅收是農業稅,人頭稅,商業稅,海關貿易稅。農業稅讓百姓負擔極重,且隨著糧食產量逐年提高,價格越來越低,收上來的稅比往年打了一個折扣?!?/br> 要知道從海外進口糧食,是不收稅的。 蘇葉為了讓大楚實現人□□發式增長,早在開海禁時,就讓大臣上折,促進部分商品零關稅進口。 糧食就是其中一種,糧食多了,就養得起更多的人,就能占更多地盤。 因此這些年進口的大宗商品中,糧食是主要產品之一,其中包括稻谷,玉米,土豆,大豆,以及多種農產品。 這些商品沖擊著大楚糧食市場,讓糧食價格一降再降。 當然了,其中糧商會的作用毋庸置疑,各種手段齊上陣,糧價是十年前的四分之一。 這是個極其恐怖的數字,無數農民差點被糧價拖垮,好在官府收稅依然收的是糧食本身,而不是要求折算成錢。 如此一來,農民手里的糧食保住了,能吃飽了,就是更窮了。 為此他們不得不謀求更多賺錢方法,比如出去找一份工作,比如種植經濟作物,再比如上山下河,怎么賺錢怎么來。 樹挪死,人挪活,最怕的就是一灘死水,按照祖祖輩輩的方法生活,完全不去動腦筋想法子改變。 現在的大環境是,愿意動腦子,愿意主動去改變的人,總歸能找到一條來錢的路子。 俗話說,人在風口,豬都能飛。 現在的大楚,可不就是正在起勢的風嘛! 不說別的,許多村子會在村長和里長的帶領下,種植果樹,開挖池塘,為的不過創收而已。 加上近年來商貿發達,尤其是海商,愿意收各種商品,哪怕是一些野果子野菜,只要味道好,弄上船,運到別國去,也能翻幾倍賺。 再不濟縣城鎮里也有越來越多的店鋪,鋪子多了,需要的活計就多,商品交易頻繁,運輸業就跟著繁榮起來,上貨卸貨,需要的苦力也就多了。 加上之前小農經濟,大部分婦人都會織布縫衣服,紡織工坊縱然產量多,也遠遠不夠賣。 因而如果農村婦人能織布的話,或許賺的少點,也不是沒得賺。 當經濟活躍的時候,只要肯干肯改變,就一定活得下去。 因此蘇葉沒急著去解決底層百姓的困境,即便知道因為她的各種cao作,讓一部分農民生活更加貧困,只能保證吃飽肚子,可別的花銷就少的可憐。 但她也不會永遠放著不管,只是讓一部分腦子靈活的,先自己掙扎出去。 掙扎的人多了,整個社會的活力就有了,原先就是一灘死水,大部分人活著,牢牢被社會和宗族束縛著,想掙扎都無法。 只有到了絕境,加上看到希望,那些保守人士才愿意動一動。 當一部分開始改變,生活變好了,其他人自然會跟著效仿。 沒有人天生是麻木的,只是不愿意當出頭的椽子罷了,活在人群中才會覺得安全。 而從眾也是本能,尤其那個眾雖然是少數,卻代表利益的時候,也沒人會死腦筋硬是不肯。 因此這幾年底層百姓的思維已不知不覺發生變化,不再懼怕改變,不再死守著一個地方不出門,也不再按照祖祖輩輩生活方式。 當改變一旦開始,自然而然會接受新事物,越來越多的新事物,思想枷鎖松動,人不再故步自封! 而現在,蘇葉打算把他們身上另外一層枷鎖去掉,那就是人頭稅! 華夏歷史上,人頭稅歷經千年,因雍正攤丁入畝最終取消。 可那觸犯了地主階級利益,把每個百姓頭上的稅收,攤派到田畝上,多的就多交,少的就少交,這種做法看起來很合理,就是太合理了,讓權貴階級沒了階級優勢。 要不是雍正本人強硬,清朝又是集權制達到頂峰的國家,還真辦不下來。 像宋朝,幾次改革都以失敗告終,原因之一就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改革必然侵犯士大夫階層利益,自然有一部分人強烈反對,以至于新政推行步步艱難。 很多地方官直接敷衍了事,甚至逆向cao作,借此大肆斂財。 改革從來不容易,因此蘇葉沒想過,在自己還未當權的時候,就進行這種根本上的變動。 現在她成為帝王,且大權在握,軍權在手,政權也基本把控,至少朝廷重要官員,都是她自己人。 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帝也不例外。 朝臣以為,她的第一把火燒向宗室,殺雞儆猴,其實不然,那不過是順手為之罷了。 真正的動作是人頭稅,農業稅沒辦法,大楚尚且沒發展到那種程度,等工業到達一定水平,百分之七十的百姓成為工人,取消也就取消了。 畢竟那時候,或許農業會成為最不賺錢的產業之一,那給農商一些福利也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