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頁
這就是皇宮。 嘉和公主和嘉柔公主跟妙玉一樣都是皇家養女,而且還是跟妙玉一起被冊封為公主的,但是她們跟妙玉之間的往來并不是很多,除了每天跟著各自的母妃來皇后宮中給皇后請安,然后就是在皇后的帶領下先去寧壽宮給太上皇請安,從太上皇跟前出來之后,再一起去太上皇后的壽康宮。 她們姐妹五人每天說的話都屈指可數。 是的,除了每天在皇后宮前登上儀仗,姐妹幾個客氣禮讓一番,然后到寧壽宮前又互相客氣一番,等寧壽宮出來前往壽康宮的時候需要再度登上儀仗,又要客氣一番,到達壽康宮之后客氣一番,離開壽康宮的時候再客氣一下,然后就沒有接觸了。 跟另外四個相比,妙玉還少了在到達皇后宮的時候與姐妹們的客氣禮讓,就少了這一點點,就把她與另外四位公主劃成了兩個陣營。 說是客氣禮讓,也只有第一天廢話了幾句,其余的日子,都是互相笑笑、點點頭,然后按照順序排隊出入各宮室罷了。 雖然皇后在潛邸的時候就夭折了嫡子,但是宮規在那里擺著,沒有哪個皇妃敢明著對皇后不敬。真正敢對皇后不敬的人,根本不用皇后自己出手,祖宗家法先敲打一遍,然后皇帝敲打一遍,之后就沒事兒了。 因為哪個妃子在這樣兩遍敲打之后還不醒悟,也就只能在冷宮里面渡過余生了。 皇帝只要不蠢,就不會縱容妾妃冒犯皇后,而皇后只要不算計皇嗣又不妨礙到皇帝,最多也就無寵,就是惹了皇帝的忌諱,也只是病死或者是幽禁,一般不會被廢。 因為廢后實在是麻煩,比廢太子還麻煩。 因此,每日晨昏定省之時,在儀仗前的打招呼,就成了妙玉的宮廷生活的重要儀式。但是,想從這短短的一日五次的儀式中獲得足夠的訊息,對于打記事以來就在宮外的妙玉來說,實在是太難了。 ——謝天謝地,我走的是非常規公主版宮斗路線。 妙玉覺得,這宮里的每一個人都是演技派,獨獨她不是。也虧得她走的是非常規宮斗模式,不然,怎么死都不知道。 為什么會這么說?自然是因為太上皇后打發人賞了妙玉幾盤首飾。 太上皇后第一個就發現了不對勁。 她跟甄貴太妃是老對手了,這個比她晚了三年進宮的女人仗著對太上皇的了解后來居上處處壓了她一頭,連帶著她的兒子都要在甄妃的兒子面前低了一頭,如果不是她的兒子登上了皇位,太上皇后毫不諱言,她還要繼續看甄貴太妃的眼色過日子呢。 事實也是,就是太上皇退位兩年來,甄貴太妃背地里沒少狐假虎威,太上皇呢?裝聾作啞實際上還是在打壓皇帝的權威,使得太上皇后母憑子貴登上了太后寶座卻依舊要禮讓甄貴太妃三分。 不過,這種日子不會太遠了。 太上皇后很清楚太上皇是什么性子,她知道,太上皇從來就是愛則欲之生恨則欲之死。以前甄貴太妃處處可太上皇的心,所以太上皇對她的事兒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下面的人也幫著隱瞞,一旦她失了太上皇的心,她這里在加把勁,距離太上皇徹底厭棄甄貴太妃就不遠了。 這樣一想,太上皇后對妙玉就更加滿意了。 她也是宮斗出來了,雖然信福星啥的,可是她比任何人都清楚,甄貴太妃會漸漸失了圣心,還是跟妙玉有關,鑒于敵人的敵人就是盟友,不看在這孩子是老義忠親王的女兒,就看在她堅定地站在自家兒子這邊,太上皇后都要表示一二。 太上皇后表達對妙玉的喜歡的方式很簡單粗暴,那就是送首飾。而妙玉回復的方式很也簡單,除了公主的份例首飾之外,她也只戴太上皇后和皇后賞賜的首飾,而且還是戴在顯眼處。 第二日晨昏定省的時候,太上皇后見了,越發喜歡。 她道:“這孩子有點像我年輕那會兒,性子直,不喜歡那彎彎繞繞的?!?/br> 又把妙玉叫到跟前,問她近日在做什么。 妙玉就道:“回皇祖母的話,孫女兒這些日子在盤算著是修路還是修湖?!?/br> 太上皇后非常驚訝:“修路我知道,那是好事兒,大富之家做好事,除了施粥舍米之外便是造橋修路了??墒沁@修湖卻是什么說道?” 妙玉答道:“京畿的田地可不好買,孫女兒在京畿西部買了一塊地,不想一打聽,那地方怕旱又怕澇。孫女兒就查了地方志,您猜,孫女兒查到了什么?” “什么?” “孫女兒發現,數百年前那里本是一片湖泊,后來漸漸變成了澤地。再后來就有官員鼓勵開荒。孫女兒對比了相關檔案,卻發現,本來這塊地方雖然不是風調雨順的魚米之鄉卻也相差不了多少,結果越是開荒這災害就鬧得越厲害。孫女兒就想著,是不是因為開荒壞了風水之故,因此琢磨著想多買些容易澇的水田把水文修回來,也許有一天,這水文回來了,風水跟著好了起來也未必可知呢?!?/br> 太上皇后一聽,立刻道:“阿彌陀佛,這要是做好了,可是大好事!跟你父皇說過了沒有?!?/br> “父皇說,論理,這本應該是朝廷的事兒,只是國庫緊張,實在是抽調不出銀錢,還說,既然孫女兒喜歡做,就去做。父皇還預備著把紅薯歸入了賦稅納糧呢?!?/br> 聽的太上皇后直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