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一章 公孫瓚與劉虞
書迷正在閱讀:meimei如此多狡、牽絲(下)、超英的陰陽師房東[綜英美]、[西幻]我爸和我爹是死對頭、[綜英美]都鐸王冠、一胎三寶,蜜婚總裁輕點寵、網游之潛行吧巫師、我的飛船炸了、[綜漫]求你讓我狗帶行不行、[綜漫]非人類秘史
死人得一xue之地,歸寂?;钊藸庺~死之命,希冀。一番慘勝,雖勝了黃巾,卻跑了郭太。黃巾之害在于帶頭之人,否則便如無邊的野草,春風吹又生。一看戰報,呂恒心疼不已。沒想到因為蔡敏的原因,一縱隊與二縱隊兩萬大軍僅剩五千不到。后來支援的三四縱隊也損失了八千多人,好在現在什么不多,兵員卻是很充足,礙于鮮卑騎兵的威脅。呂恒也不介意,直接從現有的黃巾俘虜中,補齊了損失的士卒。 “劉州牧,鮮卑大軍轉眼即到。我等所在城池,根本不足以防守鮮卑鐵騎。在下認為,我等唯有孤注一擲率先發起進攻。只要吾等將界橋奪下,便可將鮮卑大軍堵在幽州以東。不知劉州牧,城中軍械可足吾等一戰?!币驗轷r卑大軍以騎兵為主,所以呂恒只要連夜奪下界橋,便可將鮮卑騎兵堵在幽州以東。(中山郡轄境相當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安國二市以西,唐縣、新樂以東及滹沱河以北地區。因為時代太過久遠,很多地方早已變遷。本文以《三國群英傳》的地圖為準,希望各位歷史愛好者莫要嫌棄。) 劉虞雖名為幽州牧,可惜如今卻只得中山一郡。之前還被黃巾圍城,根本無法得治下補給。劉虞在 “呂將軍,旦請放心,老夫已經對郡國的世家發出請求,城中軍械只管用便是?!眲⒂莠F在還不是歷史上的那個地方諸侯,因為時間緣故,雖然做了州牧,可是還沒上任便遇到了如此情況?,F在呂恒率大軍解圍,當然要滿足呂恒所需,以便將鮮卑趕出,隨后他劉虞便可趁機奪下幽州軍政。 得了劉虞答復,呂恒看著公孫瓚等人,便有了想法?!皠⒅菽量煞窠鑾讍T戰將,助在下迎戰鮮卑?!眲⒂萋犃藚魏阋?,不由感到疑惑,他劉虞可是個光桿司令。在呂恒看來,劉虞為幽州牧,應該掌幽州軍政大權,所以公孫瓚等人應該是劉虞的手下,其實卻不是這樣。 公孫瓚的一生和劉虞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從發跡到滅亡都和劉虞息息相關,“成也劉虞、敗也劉虞”,真可謂是一對冤家。 公孫瓚這個人,既不屬于胸懷天下的英雄豪杰,又不是暗藏禍心的亂臣賊子,連jian詐小人都談不上,充其量只是一個好勇斗狠的一介武夫。雖然早年他同后來的昭烈帝劉備,一起在漢末大儒盧植門下學習四書五經,但顯然他的頭腦比起劉備來要差的太遠了。 早年幽州邊界鮮卑與大漢常年激戰。公孫瓚被任命為遼東屬國長史,作戰勇猛,但在同北方少數民族長達幾年的交鋒中也沒有討得什么便宜。后來因劉虞安撫政策的成功,才基本解除了邊境問題。公孫瓚跟著這一大功沾了點光,在劉虞升任為大司馬的同時,公孫瓚也被提拔為奮武將軍,封薊侯。按說公孫瓚應該十分感謝劉虞這個好上司、大恩人,而結果卻是雙方在一系列問題上發生重大沖突,從一個戰壕的戰友逐漸發展到反目成仇,兵戎相見,最后先后丟了性命。 劉虞就任幽州牧后,對待北方各少數民族主張采用安撫的政策,而公孫瓚主張窮追猛打,武力解決。結果事實證明劉虞的政策還是正確的。公孫瓚和各少數民族交戰幾年,對于這些少數民族的戰斗力是有一定了解的。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烏桓丘力居、張純叛亂時期。公孫瓚與張純、丘力居激戰,公孫瓚追擊過程中,由于被丘力居圍困于遼西管子城(今遼寧錦州西北)二百余日,糧盡士潰,士卒死傷大半,到最后“力戰不敵,乃與士卒辭訣,各分散還”,也就是分散突圍,各自逃命,無疑這一仗是打敗了。至少通過這次的戰斗,公孫瓚應該明白用武力解決問題的艱巨性。但當劉虞準備主張用安撫手段解決民族問題的時候,公孫瓚唱起了反調,他的理由是:“胡夷難御,當因不賓而討之,今加財賞,必益輕漢,效一時之名,非久長深慮?!?/br> 觀點沒錯,但于當時的局勢不合,我們聯想一下到后來曹cao北征烏桓,前前后后也花了近十年的時間,可見劉虞在朝廷政局混亂的當時提出這一主張的正確性??上Ч珜O瓚不但沒有聽從劉虞的命令,反而在劉虞安撫工作已有成效,烏桓丘力居等外族派遣使者前來溝通歸附之時,公孫瓚竟然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殺這些使者。對于劉虞為了增進同各少數民族的感情而送去的禮物,公孫瓚也是派人進行搶掠。至此劉、公孫二人的關系開始出現裂痕。為什么公孫瓚要與劉虞這位上司作對呢?史料上說是公孫瓚嫉妒劉虞,害怕劉虞立功對自己不利。這種看法似乎有些欠妥。不管怎么說,劉虞是自己的上司,上司立功,下屬自然也跟著升職,這是一條定律,公孫瓚此時已是為官多年,應該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這可能同公孫瓚幼年的經歷有關。公孫瓚是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西)人,這一地區在漢朝一直飽受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之苦,公孫瓚可能是早年親眼目睹外族的燒殺搶掠,對于家鄉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深有感觸,對這些少數民族懷有強烈的民族仇恨,所以才會被仇恨掩蓋了理智,不顧一切地阻撓劉虞。不過,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好,公孫瓚和劉虞這梁子開始接上了。 劉虞為三國前期最杰出的政治家,東漢末年,漢獻帝被迫遷都長安后,想東歸洛陽。于是暗中派劉虞之子劉和逃出長安去找劉虞,讓劉虞率兵前來相迎。劉和在途中經過袁術的地盤,告訴了袁術漢獻帝的愿望。袁術大概是想搶功,便把劉和扣住,假意答應將一起行動,讓劉和致信劉虞派遣幾千騎兵前來,其實是打算拖延時間。劉虞接信后信以為真,果真派兵前去。公孫瓚看出了袁術的意圖,曾經勸阻劉虞不要派兵,結果劉虞沒有采納。本來這是一番好意,就算沒有被采用也沒什么。但后面發生的情況卻是匪夷所思(公孫瓚的一番好意被劉虞拒絕后,害怕袁術因為知道自己曾向劉虞提出建議會因此而怪罪,就偷偷派堂弟公孫越帶領一千騎兵到袁術那里,以示友好,同時竟然暗中唆使袁術繼續扣留劉和,搶奪劉虞派去的兵馬。) 原本劉虞只是想勤王救駕,不料被公孫瓚給擺了一道,兩人的關系立刻變得緊張起來。這件事情,公孫瓚做的實在不光彩,對自己也沒有多大的好處,還把劉虞得罪了,政治眼光的確不怎么樣。 按照當時東漢政權的任命,劉虞是公孫瓚的上司,而從前面的幾個沖突中可以看出二人的根本就談不上是什么上下級關系,反倒象是同級官員,各行其是。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個現象的源頭還是出在公孫瓚身上。當初劉虞重返幽州之時,有事情還是會找公孫瓚商量的,可公孫瓚卻沒有把劉虞放在眼里,經常是“稱疾不往”,使劉虞也很是惱火,這樣一來,雙方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誤會、矛盾就隨之增加。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一片戰火,而劉虞是獨善其身,置身事外。公孫瓚卻是積極參與,奈不住寂寞,終于同袁紹發生武裝沖突。雙方先是在界橋展開激戰,公孫瓚大敗而回,之后公孫瓚再次發兵進攻袁紹,在龍湊一帶又被袁紹打敗。兩次作戰令公孫瓚的實力大為削弱。在這一段時間里,劉虞作為公孫瓚的上司,不但沒有派兵助戰,反而是袖手旁觀,眼睜睜看著公孫瓚的失利不聞不問,可以想象公孫瓚應該是異常憤怒的,要不然他也就不會在戰敗后干脆在幽州治所薊縣東南自筑一個小城,擺開架式讓劉虞難堪;劉虞擔任幽州牧后,“為政仁愛,念利民物”,而公孫瓚“但務會徒觽以自強大,而縱任部曲,頗侵擾百姓”,這也讓劉虞非常不滿,矛盾越發加深。 就是這種種矛盾造成了劉虞、公孫瓚的關系終于發展到敵對狀態。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劉虞就想利用公孫瓚兵敗之機干掉公孫瓚。為了慎重起見,劉虞向手下進行了咨詢。東曹掾魏攸勸諫劉虞曰:“今天下引領,以公為歸,謀臣爪牙,不可無也。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辈荒懿徽f這是個餿主意,對公孫瓚缺乏本質的了解,可偏偏劉虞這時的心腸軟了下來,實在是養虎為患。一年以后,也許是公孫瓚越來越不象話了,劉虞又與手下進行密謀,“密令眾襲瓚”。率兵進攻公孫瓚。 當時,公孫瓚的部屬都散布在外地,身邊軍隊很少。不得已,公孫瓚只能固守,伺機突圍。而劉虞派出的士兵作戰能力又太差了,加上劉虞又下令不準sao擾百姓,因此居然出現了久攻不下的局面。公孫瓚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于是招募精兵數百人,“因風縱火,直沖突之”,不但成功突圍,挫敗了劉虞的企圖,不久乘勝追擊,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劉虞及其一家,最后反倒把劉虞殺了。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么作弄人,原本以為劉虞一死,公孫瓚和劉虞這一對冤家的恩怨應該就可以結束了,可偏偏公孫瓚自己又不爭氣,在他統治下的幽州民怨沸騰,烏煙瘴氣。老百姓自然也就懷念以前政績顯著、勤政愛民的劉虞了。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劉虞的舊部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于銀等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率兵為劉虞報仇。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及鮮卑騎兵七千余騎為之復仇,最終大敗公孫瓚于鮑丘,斬首二萬余。袁紹乘機聯合了鮮于輔及其它少數民族的隊伍,率兵十萬進攻公孫瓚。此時的公孫瓚眾叛親離,無法抵抗,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被袁紹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