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進擊的工匠
進入長葛的官營作坊,鄭忽明顯感受到一種不同于以往的氣氛。 工匠們都很忙,是真的很忙,有的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討論問題,有的則是專注手中的活,壓根頭都不抬。 鄭忽從這些人的眼中看到了一種叫做興奮的東西。 顯然,他因為陶孟制作瓷器有功而賜其五十金的影響依舊沒有消散。 這種暴富的太大了,這就好比一群經濟類的學生見證了自己的同學買股票發了財一樣。 所有人都會想,都是差不多的水平,甚至他的成績都不如我好,家底還沒我家豐厚,沒理由他能行,老子就不行! 雖說這樣的理由比較牽強,但是在財富面前又有幾人能保持一貫的理智。 中國的有句古話說的好,重賞之下必有匹夫! 隨著鄭忽和鄧荒的臨近,討論問題的工匠們也發現了他們的到來,紛紛向鄭忽行禮,鄭忽在回禮的同時將鄧荒介紹給他們認識。 鄧荒也不敢怠慢,一一向眾人行禮。 之后,經歷了短暫沉默,也不知誰起的頭,紛紛請鄭忽前往自己負責的作坊里面蒞臨指導工作。 話雖說的客氣,但歸根結底都是錢惹的禍! 不過,對于此事,鄭忽卻是不憂反喜。 想要錢,自然要拿出相應的成果出來。 而這些請他前去指導工作的人,說明他們至少在他們各自的領域取得了一些成果。 沒看到很多人根本沒開口嗎?甚至還有些人面有羨慕之色。 對于這些工匠的熱情,鄭忽自然是一一回應,謙虛的表示感謝,并拍著胸脯保證自己稍后一定會去,絕對不會落下任何一個。 在這之前,鄭忽決定還是先去新辟的造紙作坊去看一下,順便看看造紙的進展如何,同時竹紙的事情也該提上日程了。 畢竟不同的樹造的紙,質量是不同的,鄭忽也只知道桉樹是造紙的頂好材料,至于其他的樹木適不適合,質量好不好,鄭忽也不清楚。 而且來說,桉樹的原產地是澳洲大陸,鄭忽現在是拍馬也難及! 他命人將棘樹送來,一來是存了些僥幸的心理,二來則是讓工匠們積累一點經驗。 造紙最主要的是纖維,樹木都有這些東西,用棘樹能造出紙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質量問題,鄭忽保證不了,也不敢保證,因為前世他就沒聽說過有用棘樹造紙的。 而竹紙材料易得,也不用擔心造不出來,或者質量太差的問題。 當然了,用竹子造出來的紙在質量上肯定不如木漿紙,因為竹漿屬于草漿,草漿纖維短,強度差。 不過,這也算不上什么大事,誰讓他現在是首創,從無到有,這種開創性的事情向來都是要驚爆世人眼球的,獲利自然也是巨大的,這是必然的。 去造紙作坊之前,鄭忽和鄧荒先去了一趟瓷器作坊找陶孟。 陶孟自從被鄭忽重賞之后,不但錢有了,而且在整個作坊中的名望地位也隨之上升。 工匠們遇到一些爭執,或者工藝上的問題,都喜歡到他這里來,讓他幫忙評理決斷,或者提著建議,做點參謀。 陶孟處事公允,凡事皆以和為貴,技藝也高,在其不擅長的領域也不隨便插手,只是分享一下他自己燒制陶器瓷器時的經驗,讓其他自己去領悟,這就更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現在年輕的匠人誰見了他,不得尊稱一聲陶老,恭恭敬敬的執弟子禮。 所以,在鄭忽和鄧方無暇管理作坊的時候,具體的一些事宜基本上自動的就轉移到了陶孟這里。 可以說,現在整個長葛作坊的大部分具體事宜都是陶孟在負責,造紙作坊也不例外,是由他親自兼管。 剛至瓷器作坊,鄭忽便看到陶孟正拿著一個成品瓷器仔細觀察,可能是察覺到此次進來的人和以往不太一樣,才抬起頭看了一眼。 正好看見鄭忽笑著看向他,見狀,他急忙放下手中的瓷器,向鄭忽行禮,道了聲見過世子。 鄭忽回禮,向陶孟問道“陶老如此駐目于瓷器,可是出了什么問題?” 陶孟道“倒不是出了問題,前次世子令木匠作風箱,此物大妙,而今瓷器的燒制已經基本穩定,方才老朽只是觀察在各種不同火候之下燒制出來的瓷器有何差別,希望借此可以達到最完美的程度!倒是讓世子見笑了!” “陶老哪里話,陶老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吾深感佩服,豈敢言笑!” 這確實是鄭忽的實話,如果沒有這些工匠默默無聞,精益求精的付出,也根本不可能有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 別的不說,就像青銅和鐵器的冶煉一樣,如果沒有這些匠人不斷改進技術,諸夏民族拿什么保護自己的文明,發展自己的文明。 就像辮子朝,拿大刀和侵略者的槍比快嗎? 這和s有什么區別! 所以,鄭忽不介意以最大的敬意來對待這些工匠們,因為他們肩上扛起的是整個民族! “成品瓷器現在有多少?”鄭忽接著問道。 “二百余件罷!主上并未下令多燒,老朽不敢擅專,只是教授或驗證技藝時燒制而已,平常并未開窯!” 鄭忽點點頭,心卻在滴血,費了這么大的精力搞了這么好的一財源就這么沒了,真是褲衩都給虧沒了! 關鍵是有苦還不能說 “如此也好,陶老只需專注于工藝與授徒之事,一如往常便可,毋需增減!” 這也是無奈之舉! “唯!” “風箱可曾交到鑄造坊內?” “主上放心,此事早已按主上吩咐安排下去,絕無紕漏!” “那便好!” 不得不說,鄭忽將風箱提前弄出來確實是個明智的選擇。 別看風箱是個小玩意,技術含量也不高,但是它在提高爐溫上的作用,在沒有任何現代工具輔助的情況下,那絕對是逆天級的。 中國古代無論是煉鐵還是燒制瓷器,只要是需要高溫的地方都少不了風箱這玩意。 實用性那絕對是杠杠的。 像此時鼓風器叫橐,一般燒制陶器和冶煉青銅都是用這玩意來鼓風。 用這玩意也就偶爾能燒制個瓷器出來,燒制陶器倒是綽綽有余,因為陶器需要的溫度在百至一千一左右,有的甚至在百以下。 而燒制瓷器的溫度,一般來說必須得達到一千二以上,這基本上都快達到冶煉鐵所需要的溫度了。 這樣高的溫度,用橐自然是無法穩定達到。 所以,鄭忽直接將風箱這個大招放了出來。 這算是為未來鐵農具的制作先預一波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