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長葛(1)
三日后,太陽雖高升,卻如白盤子般朦朧的掛在天上,并無夏日那種強烈的仿佛能刺穿人心的灼人光線照射下來。鄭忽用過早飯,便召集人馬,準備前往自己的湯沐邑長葛。 鄭忽之所以會在新鄭又停留兩日,完全是因為齊使的到來。 也正因此,鄭忽不得不推遲了自己原本的行程計劃。 說起來,此次來訪的齊使,鄭忽還挺熟悉,乃是老齊侯的同產弟,齊國上大夫夷仲年。由此也能看出老齊侯對于結親之事的重視。 而至于這次訪問的內容卻讓鄭忽覺得特別毀三觀。 大致內容總結起來就是,在此次訪問中夷仲年重申了齊鄭兩國關系的穩定對于維持中原地區的和平與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并對鄭忽尚未婚配表示出重大的關切,提出齊君有意讓其女文姜嫁入鄭國以推動齊鄭兩國關系持續健康的向前發展。 鄭忽他老爹對于夷仲年的發言表示深刻地認同,并闡釋了兩國的結盟結親之事的重大意義,最后回顧了兩國關系發展史上所經歷的種種坎坷與不平,說到激動處更是眼眶發紅。 這看的鄭忽一愣一愣的,在心中大呼影帝之余,也第一次對這個時期的外交活動有了大致的了解。 果真是外交活動就是睜著眼說瞎話,即便是再過兩千年也還是這個尿性。 最后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中,兩國就結盟結親之事達成了共識,并約定兩國元首在來年的仲春在石門再次會盟。 見此事已經敲定,鄭忽便不愿再多做停留,迫不及待的向他老爹請命,要求回返自己的湯沐邑。 花了小一半天功夫,鄭忽將該帶走的東西一樣不落的封箱打包,待命人抬走之后,鄭忽這才帶著百余人的隊伍浩浩蕩蕩的從新鄭出發。 俟一出新鄭,鄭忽遠望四野空曠,頓覺縈繞在心頭幾日的壓抑之感霎時煙消云散,心胸開闊,好似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微一瞇眼,鄭忽突又將視線拉近身邊,此時雖近晌午卻仍有零星的人們或肩帶或手提著可憐的貨物,三三兩兩的結伴朝新鄭趕去,面露的菜色,匆匆的身影,仿佛訴說著求生的不易。 “人生本就多艱,活命實非易事,自己既已貴為王侯,不為一日三餐發愁,又有何不滿意的呢?”想到這,鄭忽嘴角勾起一絲微笑,綿柔的陽光打在鄭忽臉上,更有一絲剛毅自信的韻味。 看著在陽光照耀下面露微笑的鄭忽,燕微微有些失神,恍然間感覺自家公子跟剛才有些不太一樣,又說不上來究竟是哪里起了變化。 拋開心中雜亂的念頭,燕開口問道“公子為何發笑?” 聽此一問,鄭忽緩緩收回視線,見與自己同乘一輛車的自家小侍女,在華蓋的遮擋下依舊可以清晰的看出其粉嫩的俏臉微紅,嘴角似揚未揚,兩眼不時閃出迷惑,額頭上更像是打了個大大的問號。 此情此景,鄭忽有心逗逗她,便開口道“我見有一美人在我面前飄身而過,故因此而笑!” 燕聽到自家公子這么說,兩腮微鼓,頗有些不服氣的問道“哪呢,我怎么沒看到?” 鄭忽朝前一指,她便伸頭往前看去,不待她仔細觀瞧,鄭忽又將手指向左慢慢移動,直到在左后方停止。 燕剛開始只是隨自家公子指的的方向移動視線,后來見公子的手指到左后,心內本就疑惑加之腦子思維的慣性使然,身體便隨著視線跑到了自家公子的身前,卻依舊小聲問道“哪呢?哪呢?” 鄭忽看著她可愛的模樣,憋著笑道“就在我眼前??!” 燕聽到自家公子的話后,急忙抬頭回身,正欲將視線移到遠方,又好似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俏臉粉色更濃,兩腮更鼓,像一個充滿氣的氣球一樣,扁著嘴氣哼哼的道“公子又取笑我!” 鄭忽見狀,心中暗樂,面上未有絲毫表露,故作驚訝道“哎呀!大美人竟然飛到我眼前來了?!?/br> 燕聽聞此言,羞不可抑,三寸的小腳跺在木制的馬車上發出“踏踏”的聲音,引的華蓋都有些輕微的晃動,扭過頭似嗔還喜的道“不理你了!” 鄭忽聞言,并未因自家小侍女的逾越而有絲毫的惱色,反而,哈哈一笑,遵循著偉人“宜將剩勇追窮寇”的英明指導,故意將她的臉轉到自己面前繼續調笑道“咦!你臉怎么紅了?害羞了?”說完又似笑非笑的看著她。 燕稍一抬頭便看到自家公子正用“可惡”的目光看著自己,又急忙將頭低下去,只感覺自己的臉越來越燙,仿佛能將自己燒熟了一樣,用嗡嗡的聲音回道“公子壞人,燕不想理你?!?/br> 鄭忽見此情形,感覺也逗的差不多了,便不再繼續調笑下去。 說起來,鄭忽原本并沒打算帶著燕去自己的食邑,實在是自家母親擔心自己到了食邑后沒有人照顧自己的飲食起居,非得讓自己把燕帶著,鄭忽對此也不好違拗。 而且,當時鄭忽聽著自家母親的話語,總感覺不大對勁。后來想想也就了然了。 燕原本就是自家母親的貼身侍女,后來被派去伺候原主,原主作為一個守禮的君子,自然并未將其收入房中。而且來說彼時原主尚未娶親,自家母親也沒當回事。覺得時間長了總會成就好事?,F在突聞自己即將要娶齊女,自家母親自然就有些著急,想讓自己先文姜一步將燕收入房中。 鄭忽對此事可以說是毫無意見,作為一個前世被灌輸以平等、自由、博愛、公正、法治思想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鄭忽并沒有所謂的等級觀念,而且偉人不是說過嘛“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所以鄭忽為了“入鄉隨俗”只好卻之不恭了。 經歷了這么個小插曲,鄭忽明顯感覺自己和燕的距離拉近了不少,一路上少不了又出言調笑幾次。 又緩緩行了半日,已近黃昏時刻,長葛已然遙遙在望,鄭忽便命人先行一步至長葛通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