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53 章
理論上分五等, 但一、二等是虛設, 會特意空缺出來。 據最初推出分等設置的試官所言,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讓考生心懷謙卑,哪怕是在這場考試中脫穎而出, 也并不代表著你就是最好的。 換言之,考生得了三等, 就是甲科,也就是最好了。 科舉里的甲科還會有一甲、二甲和三甲之分, 制科就沒那么麻煩了,只有“甲科”一種叫法,因為一場制科考試里能得三等的人, 一般不會超過三個。但這三個名額并不是硬xing規定, 可以多,也可以少,只要遵循寧缺毋濫的原則就行。 在過往制科中, 三等連三個人都難以湊滿, 一個、兩個都是家常便飯,有時候甚至會沒有任何一個考生可以得到三等的評價。 顧喬參與的這回考題極偏,是試官們有意為之,他們不能反抗武帝為了給太后祈福就增開制科的異想天開,只能暗搓搓的讓所有人都通不過。但是偏偏這期的考生意外的爭氣, 從成績來看, 反倒是成了一個制科大年,他們的驕傲也不允許他們給好文章打低分。 總之, 結果就是入了三等的足有五人,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以后也很難再遇。 太子,顧喬,溫篆,閣老的外甥白雁,以及寒門出身卻在江南一帶已因詩詞名聲大噪的才子陸南鼎。 幾乎涵蓋了當今所求人才的所有方向,幾人各有側重,卻皆是文采斐然,難分伯仲。 試官們有意在殿試之前加一場復試,從五人里再刷下去兩個,變成最符合規矩的三等三人。 但是,奏折報上去之后,武帝卻并沒有同意。 因為……當武帝看到太子的名字也在里面的時候,他就直接喜上眉梢,再顧不上其他了。五個就五個唄,刷什么刷,不許刷! 武帝甚至開心的拿著寫了名單的奏折,去了太后的寢宮,和他還在“熟睡”的老母親聊了好半天。這是自太后昏迷之后,武帝的一個日常了,把很多能說的、不能說的,都一股腦的傾訴給了太后聽。今天的主題就主要是來報喜。 武帝激動的甚至有點語無lun次,翻來復起的就那么幾句話,語義簡單的仿佛隨便叫來一個啟蒙的孩子都能比他詞匯量大。 “安邦真的出息了啊?!?/br> “安邦,我的兒子,我和梓童的兒子?!?/br> “您快看看啊,他多厲害,您最喜歡的嫡孫?!?/br> 安邦是太子的又一個小名,武帝給起的,前面幾個皇子都有類似寓意的小名,什么保家、衛國諸如此類?;首觽冮L大后,基本也就只有武帝還會在私下里這么叫他們了。每個孩子都是武帝的驕傲,只是太子格外的讓武帝更加驕傲一點。 “他們想再加個復試,朕沒讓?!?/br> 萬一,那個,一不小心把太子刷下去了,可怎么辦,對吧? “兒子這絕不是對安邦沒有信心,只是……”武帝覺得太子太辛苦了,實在是沒必要再經歷一次那樣的考試環境。武帝對太子把自己關在殿內一天一夜的參與制科答題,一直頗有微詞,雖然考試結果很給他長臉,說參加就真的拿回來了一個三等的好名次。 武帝離開太后寢宮后,還故作謙虛的和近臣在私下里聊了聊:“啊呀,他才多大,小孩子瞎胡鬧,沒想到考的還行,沒給他老子丟臉?!?/br> 其他大臣還要像古已有之的中華家長一樣,瘋狂的給上司捧臭腳,三百六十度的花式吹。 太子殿下才德兼備,陸海潘江,是大啟之幸,是吾輩之福??! 武帝笑的見牙不見眼,還要艱難的擺手說“沒有沒有,哪里哪里,你們這樣會讓太子驕傲的”,可以說是相當虛偽了。 總之,為了保住太子的好成績,武帝堅決不同意復試。 直接就宣布了盡快進入下一個環節——三四等一并可以參與的殿試。 和科舉一樣,制科也有殿試,真正的名次和能不能授官,都會在殿試之后見分曉。在貢院里考的有點類似于預試,又稱閣試。在殿試結果出來之前,一切都還皆有可能。 “溫篆等人也要繼續嗎?”試官們不確定的再次來詢問武帝。不是說溫篆等人只是下場陪著伴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