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356 章
券。此事與大局無礙,國庫券上早已寫明息錢,不論升降,朝廷花費皆為定數,不至虧損。況且高價買來的田畝,必然是要耕種的。將來秦州糧食增產,也有利邊防?!?/br> 道理是沒錯,趙頊還是有些肝痛。不過這話也不好跟臣子明說,他咳了一聲:“券價驟升,終歸不是好事。將來若再發行國債,還是減少質田吧?!?/br> 沒有質田的一年期國債賣的不也不差嗎?看別人炒自己頒行的債券,滋味真是不好受啊。 這話倒是讓王安石眼前一亮,果斷道:“官家明鑒。邊郡墾荒,也能改為軍屯,由弓箭手墾種。如今秦州施行不差,旁的邊郡也能依例而為?!?/br> 趙頊當然知道王安石對于國庫券的態度。但是低息借錢,實在是件讓人yu罷不能的事情。讓他放棄,又有些為難。想了想,趙頊還是道:“此事還要看將來河湟局勢,不妨等國債到期后再議。倒是軍中新法,可有計較?” 這才是趙頊目前最關注的事情。以前國庫空虛,入不敷出,他滿心都是賺錢。但是現在修鹽田,開礦山,連銅鐵產量都大有增益,錢倒不是他最在乎的東西了。軍隊疲不堪用,才是心頭大患。 王韶如今已經勸降了十二萬番部,若是軍隊改制趕不上,他要如何發兵征伐吐蕃?更甚者,天下皆是弱兵,如何能征西夏,平遼國,收復燕云十二州?故而此事,方為當務之急! 王安石自然也清楚天子的心思,立刻道:“臣等正在修改保甲法,不出月余就能定案。涇原路經略安撫使蔡挺,在陜西著力推行的將兵法也頗有成效。恰逢首倡此法的張載入京,官家亦可問對?!?/br> “可是呂卿所薦之人?”趙頊思量片刻,終于想起了這人來歷。只是呂公著推薦時,言其學有本原,乃是當朝大儒。未曾想此人對軍事還有見解,登時來了興趣,“那便招來入對吧?!?/br> ※ 張載也沒料到,剛剛進京,就被天子召見。天子問政,他自然也以“復三代之治”作答。這本是個中規中矩的答案,未曾想問完政事,天子竟然又提起了兵事。他在渭州時,曾是蔡挺幕僚,為其軍府提過不少建議。其中就有“兵將法”,旨在訓練邊民,與軍旅一同作戰。還有提議罷除戍兵換防,招募邊民為邊軍駐防等等策略,大多被蔡挺采用。如今天子突然問起,莫不是要用他的法子了? 對于張載而言,這當真是個意外之喜。當年他有心從軍,也是范文正公相勸,才選擇了潛心經學。然而考取進士后,他擔任的多是邊郡司法參軍、軍事判官等職,對于國朝兵事更有了深刻了解。若是這些法度能通行全國,說不定真能一改弱軍的弊病。 然而心動之余,張載也不免有些犯難。畢竟舉薦他的御史大夫呂公著并不贊成新法,哪有一進京就轉身投靠王安石的?再說新法初行,局面尚不穩定,冒然為之反倒不好。故而張載稱自己對政事還不熟悉,推掉了二府的差事,轉任崇文院校書。 確定了官銜后,他也稍稍放松了些,開始走親訪友。自然也要見見兩個遠房外侄。 “叔父來京,恰逢其時?!背填U見到張載,就笑著道,“如今氣學在京中可是名聲大震啊,不知叔父有何見解?” 這也是張載急急入京的原因之一,他輕嘆一聲:“我之學說以氣為本,未曾想精研十數年,還只是知其皮毛。這‘大氣壓力’之說,恰似醍醐灌頂。太虛之氣分清濁,有動靜,卻難驗造化根本。只是無形無狀的氣,如何能成就世間萬物?如今始知,氣也有力,能作用萬物!” 在他的學說體系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物兩體,動必有機”。就如氣化水,水化氣一般,氣聚時生萬物,氣散時成太虛。故而才有了yin陽變化,成了天地萬物。只是如何讓人相信萬物皆為氣化?草木禽獸焚之為氣,不足為奇。但是山川河流也為氣,怕是世間大多數人都不會認同,更難想象這些東西是如何從氣變為山川的。然而“大氣壓力”的發現,很好的解釋了這一點。正因天地之間的氣始終在用力,才能塑造山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