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穿越五零搶夫記、我,異能女主,超兇的、兄奴、服軟、尋歡作惡、穿成六十年代女炮灰[穿書]
遺詔言——朕以菲薄,獲嗣祖宗大位,兢兢夕惕懼,弗克負荷,蓋今十有一年矣,而德澤未洽于天下,心恒愧之……國家重務交由皇太后處置。 同年。 八歲的英宗繼位。 大明改國號正統。 手握大權的張太后,日常工作只有三件事:皇帝的吃奶上學、國事交給三楊、心情不好就將內侍太監,王振喊來罵個狗血淋頭。 而大明江山,在內閣三楊的管治之下,仍舊有條不紊的運行著,維持著國富民強的盛世姿態。 于謙,則在送葬完宣宗之后。 馬不停蹄的,返回他心心念念的地方。 這位江南書生的目光不在升官發財,身披紅袍! 他總是年年不忘,自已第一年,被調去河東州,中原州,巡撫的時候,看見的景象……村落甚荒涼,年年苦旱蝗。老翁傭納債,稚子賣輸糧。壁破風生屋,梁頹月墮床。那知牧民者,不肯報災傷。 不肯報災傷……為何不肯報災傷啊,還不是因為官不為民,報了也無用嘛! 仁宣之治,創建出來的盛世,剛開始也沒幾年。 自已要做的事情還有太多。 正統四年。 于謙依然蹲在田地頭搞扶貧,多年心血,終于換來糧食大豐收。他看著無邊無際的金色麥浪,他難得有閑心做了首詩。 楊柳陰濃水鳥啼,豆花初放麥苗齊。牙逢盡道今年好,四月平陽米價低。 正統六年。 他巡撫的中原州,河東州,收獲糧食數萬石。也就是幾百萬斤! 換了其他官吏,這個政績,足以被調任回京。 但是于謙,沒這么干…… 他繼續寫奏疏——大明各州府,府庫存糧方式,尚不完備,不能予民康樂,朝堂此后,應當每年統計貧苦田戶,官府無息預支日糧。秋后給官府還糧,年老病患家庭全免。立監察隊,巡查抽檢各地存糧。安全儲備糧食不足,一把手不得升遷…… 京城的內閣,三楊,面面相覷。 楊土奇撫著胡須。 “這小子,不想回京了是吧!他啥意思?他覺得自已,在中原州,河西州,存儲的糧食,還不夠多?” 楊榮略微沉吟。 “還是遂了他的意吧?不把河東,中原,徹底治理好,他回京也不安心?!?/br> 楊溥則把于謙的奏疏,反反復復又看了好幾遍。 “他的提議很好,可以推廣所有州府……” 同年,中原州,女媧河,多次決堤。于謙又跑去修壩,他把大壩,按段劃分到鄉,若大壩修建,偷工減料,直接剁負責人。 大壩修建好之后。 他又折返回到河東,組織河東百姓在路邊挖井種樹,蔭涼寬闊的八車道外加井水供應,自此,商賈開始在河東州內外流動!甚至出現了有名的晉商。 之后,他又聽說,河東大同,山區眾多,百姓苦疾。往屆巡撫遠遠瞧一眼就走了。畢竟這種爛地方,治理好了,也沒有政績!當地村霸盤踞多年,欺男霸女,巡撫去了又能如何?據說那里的軍籍軍戶,若不投靠村霸鄉紳,都吃不上飯。 強龍不壓地頭蛇。 但是于謙偏不。 他上奏,調集了河東的邊軍,直接闖入! 他帶兵,把那些鄉霸全抓了,退還他們強占的民田,又將權貴們私墾的千畝田地收歸朝廷。 也是在那時。 他在一處偏僻的村落里,遇到了一個青年。 那青年是大同軍籍的軍戶,但由于耕種的軍田,被村霸搶占了,他又不愿意向村霸低頭,所以被打得渾身是血。 家里的糧食,在那時也要吃沒了,家中還有母親要贍養,母親已經好幾日未食正餐了。 他絕望的在田埂低頭痛哭……想著,要不就去跟那些村霸低頭吧! 男兒尊嚴,若是連娘親都供養不了,有個屁用。 但就在這時。 噠噠的馬蹄聲傳來。 有人翻身下馬,走到他的跟前。 “我是大明朝,河東巡撫,于謙,要為大同百姓做主……漢子,你叫什么名字?” 渾身傷疤的青年,抬起頭,臉上掛著淚痕。 “我……我叫郭乾!” …… 于謙,在河東一共十年,那十年間,威惠流行,太行伏盜皆避匿。 正統七年,大明朝堂,再起風云,張太后病逝,執掌內閣的三楊,也到了退任的年紀,而在三楊退任同時,于謙,被升任左侍郎,調任回京。 回京之前,河東知府,來信給他——京城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為正統皇帝,朱祁鎮寵信,如今大明朝的官吏,都正想巴結。于大人歸京,也應送去禮??!不要偏執…… 于謙呵呵一笑——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這一年的于謙,四十四歲,兩袖清風,袖子里連塊煤疙瘩都沒有。 他歸京之后,別說送禮,看都沒去看王振一眼。 宮廷里,王振,被這個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的新任左侍郎,氣得傷病發作。 王振下面的官吏,通政使李錫逢,為了巴結王公公,立即上書彈劾于左侍郎! 京城之內,于謙,還在家里看兵部的卷宗,就被東廠的人抓走了,關入了死牢。 他在死牢里呆了三個月,每日披頭散發,但是他也不氣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