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413 章
,既然出口沒有問題,剩下的就是新成立公司的股權分配問題。 1980年,厲以寧前后兩次提出要實行股份制,各地出現了股份公司形式的企業。這一新的經濟組織形式雖然尚處于萌芽階段,官方既沒有認可,也沒否定,但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在合資比例上,我們堅持集體所有制,我認為我們至少是占有51%的合資比例”,曾所長肯定的說道,這個核心點是不能動搖的,什么都可以有錯誤,路線是不能有錯誤的。這階段他們開會研究什么呢,就是這個合資比例的問題。 沈道如笑笑,這個比例有點多了,按照李和的要求就是20%就差不多了。 柳聯想發展的好,有一部分原因是國企的身份,有國資委、財政部、計算機所這樣的大樹,如果沒有了依靠,也許會成為無根浮萍,這也會是一筆失敗的投資。 股權拿大頭什么的問題,李和是真心不在乎,他也沒有想過去參與管理,而且將來真的控股,加錢做個股權稀釋就是了。 沈道如直接問道,“那你們計算機所可以拿出24萬?”。 曾所長笑著道,“這個是沒有問題的”。 “那么專利這一塊呢?你也知道,我們本身來投資,就是看重技術這一塊的,如果專利這一塊不歸新公司所有,我們的投資也就沒有什么意義”。 下面有人說,“這有什么關系嗎?既然大家合作了,以后我們計算機所的不就是你們的?”。 沈道如問,“曾所長你也是這樣認為的?”。 曾所長瞪了一眼那個亂說話的人,開什么玩笑,計算機所是國家所有,國家的東西怎么可能是私人的。 “那沈先生你的意思呢?”, “我是在英國學習法律的,我只信白字黑字的東西。我希望計算機以部分專利入股新公司,我方可以適當的減少持股比例”。 兩方都是迫切合資的,并沒有什么談判波折和唇qiāng舌劍。 最后商議下來,計算機所以雙方的名義組建合資公司,提供場地、相關的注冊手續。同時以包括漢字處理在內的十項專利入股新成立的公司,而合資比例達到了67%。李和這邊就只有33%了,不過李和也非常的心滿意足了。 雖然20萬港幣不是一筆大投資,但是依然舉辦了一次簽約儀式,畢竟是一次象征意義的外商投資。象征意義比實際意義要大。 簽約儀式的時候,市里的相關領導、中科院的相關領導都有出席,那么電視臺和報紙的記者自然是隨同。 在李和的授意下,沈道如當場宣布向中科院捐贈10萬港幣,用于支持國家的科學事業。 這就叫刷好感度吧。 沈道如就這樣上了一次報紙封面,也當了一回愛國港商。 不過接下來的影響,都讓沈道如和李和兩個人始料未及。 沈道如所住的建國賓館門口,已經讓各家科研單位堵得水泄不通。 人家計算機所能搞合資,為什么我們不能? 我們也要掙外匯??! 我們的專利不比計算機所少啊,說白了,大家都是缺錢,缺外匯,每年國家下撥的科研經費就那么一點,當然要學著計算機所搞自力更生了。 搞科研項目是有付出的,沒有錢也不可能搞出什么名堂。 李和把那一長串的名單拿在手里,采油工藝研究所,金屬壓力加工研究所,玻璃搪瓷研究所,化工部ru膠工業研究所,寄生蟲學研究所,甚至外地的研究單位都有,包括什么四釧維尼綸廠研究所,萍鄉煙花鞭pào科學研究所。 李和仔細數了一下,居然有123家。 他感覺壓力有點大,每一家都是非常不錯的合作對象。 但是這些合作對象無一不是奔著外匯來的,他們都是要求出口,李和哪里有這個本事啊。 至于合資搞內銷? 十之八九人家都不樂意搭理你。 李和無奈的對沈道如說,“都推脫了吧,每人送個小禮品,不要得罪人,現在合作不了,以后還有機會,通信方式都留著”。 沈道如借用賓館的會議室,給了各家研究所一個統一的答復,“各位迫切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