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4 章
到3毛一斤,黃鱔4毛,其他小干魚一毛多。 他賣完不敢久留,也不敢在大馬路上細數賣了多少錢,趕緊收拾又匆匆往回趕! 走到半道,又熱又渴,兄弟倆沒法,只得在樹蔭下坐著休息。 李隆趕緊把一直緊緊捂著的口袋松開,掏出一大把零錢,一張張認真的展開,一分一毛的數了五六遍。 “哥,哥,你猜多少錢?”,李隆的嘴都笑的咧開了。 ”20塊錢有的吧“,李和隨口應付道,不想打擊弟弟的積極xing。 ”31塊3毛5,5斤rou票,9斤糧票,哥,咱發了“,李隆趕緊興奮的湊到李和耳朵邊小聲說道,路上雖然這時候過往人少,但也生怕人家聽到了。 ”躲一邊去,這么熱,不要擠過來,瞧你個出息“,李和把李隆推到一邊,真的太熱了,身上都汗透了,不過也難怪李隆這么興奮,對這樣的家庭來說二塊錢都是巨款。 上大學后李和的學校補貼也寄回家里,可畢竟杯水車薪,也就大學畢業分配了工作,拿了工資才幫襯到家里,高中的時候一心的想脫離農村,進入大城市,做城里人,對家里不管不問。 對于這個家的愧疚,也是真正在三十歲以后才有體悟,那時候他才是真正的懂事吧。 想想他以前,確實沒心沒肝的,只管上學,基本不cāo心家里。 至于親爹,親爹是橫豎不問事的。 前世的他沒錢上學,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掙錢,只會指望家里到處借。 有一段時間還一直抱怨他的親戚不幫襯。 后來他想明白了,人家不借有人家的道理。 他家里沒有頂門立戶的,借了錢誰來還呢? 他們兄弟姐妹年齡小,親爹是個不靠譜的,舅舅姨媽也好,叔伯姑姑也好,借給這邊錢都是不指望他家里能還得上的。 這時候的農村哪家不是三四個孩子,哪家又比哪家的日子好過,人家借你一次兩次可以,不能一直借下去啊。 常年吃的都是地瓜干(紅薯干)、苞米,大米就是比較奢侈的糧食,小麥吃得很少。只是逢年過節才有白面吃,吃頓餃子就是最大的美食了。 就是這樣的日子,人家也沒少幫襯他。 李和現在是徹底是看明白了,兩輩子了,能不明白嗎,有恩就報恩吧。 當然有仇也要報仇了。 ”錢回家給大姐收著,不要給媽,就她那xing子,咱爹一回來,保準留不住“,李和低頭看了一眼李隆那開口笑的解放鞋,已經不成樣子了,“路過鎮上割點rou,再給你買雙鞋” “哎,那我回去幫大姐藏,保準都找不著”,李隆也是個鬼精的,他自己親爹還能不了解,說不怨也是假的,方圓十幾里地,哪家有像他家這樣把日子過成這個鬼樣子的,“哥,錢咱存著,不買鞋,天熱不穿鞋都行”。 一路沒歇,鄉鎮到縣城主道都是簡單的石子馬路,很顛簸。要是騎著自行車,屁股要是能說話,倒也會叫上幾句,“哎呀喲,我的媽,都要開花了?!?/br> 要是剛好想如廁的話,保證黃泥巴都要給顛出來。 李和記得九十年代才修成了水泥路。 直接到了鎮子上,門臉最大的就是供銷社了,集市也散的快差不多了。 他吩咐李隆去割rou,他自己就在攤子上買2毛錢的麻花糖,家里不是還有個小的嘛。 會zhà麻花的人多數是老人,他們挑著擔子在各個鄉村游走,鄉里稱作麻花擔子。 雖然也是挑擔子的營生,但跟賣香煙洋火桂花糖的貨郎不同,貨郎邊走邊要吆喝,有時還在手里搖動一把小鈴鼓,以吸引村人們的注意,麻花擔子,李和卻從未聽見他們吆喝過。 李和買完麻花,在供銷社把手里的糧票換成了白面,九斤富強粉也才一塊八毛錢,2毛錢一斤不到,咬咬牙,直接付了錢,這些天吃苞米,嗓子吃的疼,關鍵沒營養不說,還不抗餓,家里算工分的也就三個人,分的小米只夠熬稀飯。 不過也不得不說,這個時候錢值錢,購買力強悍,在城里做工人一個月拿個二十幾塊工資,比后世的公務員還吃香。 3、稻花香里說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