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之士[科舉] 第171節
丹徒知縣很識趣地退下了,直至此刻,看著高不可攀的縣官老爺在柳賀面前如此做派,村里人對柳賀敬畏更深,便是方才和柳賀稍稍拉近了關系,此時也都畏懼得不敢靠近。 這是踏上仕途之后不得不面對的,柳賀也無可奈何。 第223章 農事 “家里久不住人,雖然你三叔三嬸常過來收拾,可到處還是顯得舊了?!?/br> 柳賀當官之后,村里的這棟老宅子一直有人照料,舊家具都是一直用著的,紀娘子沒舍得丟,柳賀打開原先柳信的那間書房,書卷的排列還與他少時一模一樣。 柳賀打開一冊《論語》,有他記的字,也有他爹記的字,都泛著舊。 “相公少時便是在此處讀書的吧?”楊堯望著屋中陳列,“娘那時必然很用心?!?/br> 柳賀點了點頭:“娘有什么好的都先緊著我,還常請三叔撈些江鮮給我補身體,她出門不便,村里人就常去集市給我捎些吃的喝的?!?/br> 下河村中,雖柳義與二嬸令人生厭,可其他人還是很照顧他的,柳賀很承這份情。 即便他有了出息,柳賀也沒有叫人將家中老宅修得多么壯觀,一切仍如舊日一般。 柳賀輕撫著門框,他當時常常讀書到天黑,紀娘子便在屋中守著他,當時的辛苦到今日只剩懷念。 柳賀往外看,妙妙抱著滾團在院子里跑來跑去,她剛進門不久,便央著紀娘子帶她去看雞鴨,隔壁人家養了一只小羊,妙妙聽見羊叫,也催著紀娘子帶她去看。 柳賀此次返回下河村,也是應族老之請,將知兒寫進族譜。 柳賀不知曉的是,因他成婚多年只有妙妙一個女兒,紀娘子未催促他,村中族老反倒十分憂心,時不時便詢問紀娘子一二,柳賀估摸著,若是知兒未出生,族中恐怕有人惦記著給他過繼一個兒子。 柳賀為官之后一直不肯多用免役名額,他愿給三叔等親人免丁役,但竟有人為免丁要將兒子記在他名下,柳賀實在是不愿,這些人說不動柳賀,便來鼓動紀娘子。 …… 柳賀在村里住了半月,辦席宴請了下河村中的好友親朋,柳義與二嬸仍住在他家隔壁,但自柳義被關進牢里過后,他便徹底老實了,此次柳賀回鄉他也沒出來找事。 官場傾軋,縱是柳賀也有如履薄冰之感,何況柳義本身見識不高,以為自己是揚州知府的親叔叔,就能在揚州城中橫著走。 他自己落入旁人的圈套而不知,反倒得意洋洋,紀娘子提起他就來氣:“倒是可惜了禮哥,挺乖的孩子,偏偏攤上這么個爹?!?/br> 柳賀穿過來時禮哥還小,如今也成家了。 他的親事還是紀娘子找人替他談的,親事剛定下不久,柳義就去揚州蹲了牢,禮哥又羞又愧,都不想成親了,幸虧那家女兒并未嫌棄他。 禮哥因此沒臉見柳賀,柳賀在京及回鄉時,他都托人給紀娘子送了補品等,對外也不說自己和柳賀的親戚關系,和妻兒一道住在鎮江府里,和岳父岳母一道平平淡淡過日子。 禮哥小時候紀娘子就挺疼他,覺得柳義的錯處怪不到他身上。 在鎮江府中柳賀閑不住,回了下河村,他反倒過了一段滋潤的日子。 有空的時候,他便坐在河邊釣釣魚,這時候妙妙便抱著滾團坐在他旁邊。 柳賀對妙妙比劃:“滾團來咱們家的時候只有這么一點大,它膽子很小,你祖母叫它往哪兒去,它就往哪兒去?!?/br> “滾團還畏懼臨家那只滾地錦,那貓也好些年沒見著了?!?/br> 柳賀說什么便來什么,他剛提那只滾地錦,便看到一只玳瑁慢悠悠地出現在他背后,看著樣貌很像是當年那只,但柳賀也并不確定。 滾團精神一向懨懨的,回下河村之后倒是稍好了一些,此刻見了那只玳瑁,它便自妙妙身上跳下來,兩只貓一起玩了會。 妙妙便不看柳賀釣魚了,專心致志盯著兩只貓看。 柳賀不外出便在家陪著妻兒,若是外出, 便繞著通濟河和茶山走一走,他注意到,柳家的族田似乎種了不少甘薯。 據族老說,《育言報》是柳賀這右宗伯所推的報紙,丹徒縣衙自然比別處更重視些,下河村畢竟是柳賀宗族所在,因而《育言報》中所提的作物,甘薯、玉麥、土豆及番柿族中都種了。 柳賀于是多出一樁事來,將這些作物的生長狀況記載下來,等驛差來取信時,將之交到京城。 在鄉的日子實在輕松愜意,柳賀許久未動筆,自然覺得手癢,因而一日晚上,哄過知兒后,他便到書房,寫了一篇《鄉居小記》。 散文這類篇章柳賀并不常寫,主要是沒有那等閑情逸致,在京城的日子他一直繃著,腦子轉得快,但也累。 這類講鄉間生活的文字還是適合閑下來之后再寫。 “相公,娘煮了些甜湯,出來喝?!?/br> 聽見楊堯喊他,柳賀應了一聲,甜湯微甜,喝著十分爽口,柳賀忍不住感慨道:“若是在京里,喝一碗甜湯也覺得無滋無味?!?/br> “因為相公的心思不在湯上?!睏顖虻?,“回鄉了便不必想那些?!?/br> 下河村中近日有一幅奇景——自村中走出的狀元郎不寫文章了,反而整日在田間地頭,問農時,問如何伺候葉子,他那股勁頭倒好似要當種地的狀元一般。 和村里人請教時,柳賀也一點沒有狀元郎的架子,久而久之,大家便都愿意教他,反將他身份忘得一干二凈。 柳賀任親民官時也讀過不少農書,此時雖有致力于農事的官員,可成書者少,更缺少系統性講農業種植的書,眼下徐光啟只是個十多歲的少年郎,距離他寫下《農政全書》還有許多年,而其余農書,如《汜勝之書》、《陳旉農書》、《齊民要術》等,除了元代王禎的《農書》外,其余距今都太過久遠。 柳賀便想著,待《育言報》發行一段時間,便要將報中所載的農事、水利、醫藥、番文”各方面的經驗集結成書。 他少時讀書便覺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今萬卷書恐怕已讀得差不多了,行萬里路的境界他卻仍未達到。 回鄉之后他也享受到張居正的特殊待遇——一期《育言報》發售,便會快馬送至鎮江,交到柳賀手上。 柳賀覺得不必如此大費周章,可潘晟卻覺得,《育言報》雖被放給了張元忭等人,但這報紙畢竟是柳賀的心血,還需他多加審核、關注。 柳賀自己上手翻了田,又將鎮江府中所藏的農書讀過,再聽取老農的意見,于農事上見解漸漸深厚了起來。 甘薯是他極力推廣,其余如玉麥、土豆等作物也各有其效用,但柳賀也不只關注這幾種新作物,稻、麥等如何增收也是他關注的話題。 楊堯對柳賀也十分無奈,不過她早已習慣了柳賀如此——在京城時,柳賀cao心朝事,每日不得閑,到了地方上,即便此刻無官無職,柳賀同樣忙得熱火朝天。 剛回家不久,他已經黑了瘦了。 他和鎮江知府林應雷、丹徒知縣甘世價都打過招呼,二人十分樂意將本府知農事的吏員交由柳賀指派,那小吏便帶柳賀下鄉去,詢問何處,以探尋作物增收的方法。 林應雷與甘世價皆十分疑惑,兩人卻不敢輕易問詢柳賀。 但再過一月,兩人便自《育言報》農事一欄瞧見了柳賀所撰的文章。 《育言報》問世不過半年,卻已是朝廷官員、士紳、讀書人必讀的報紙,各地書肆進報十分積極,報紙到手的速度遠比一般書籍更快,即便在鎮江府地界,官員們讀到的《育言報》也只比京城慢上一兩期而已。 事實上,《育言報》農事一欄依舊不為官員所重,《育言報》所收的稿件大多來自對農事有興趣的讀書人和吏員,其中有功名的并不多,進士更是屈指可數 。 而林應雷與甘世價所讀的這一期《育言報》,在農事欄中撰文的竟是柳賀! “右宗伯這是何意?莫非真不愿爭閣臣之位了?” 也有人覺得,柳賀這堂堂三元郎真是墮落了,他詞臣出身,官至禮部右侍郎,所掌的是天底下最重的規矩,可謂清貴到了極致,然而他不僅不爭入閣,竟自甘墮落,為區區農事撰文去了! 他們雖知柳賀大力推廣甘薯,也知這甘薯產量驚人,可正統讀書人不該專于此事,有此空閑,不如多讀幾篇圣賢文章,日后也能有佳篇存于世間。 柳賀在農事一欄中早已寫道,“士農工商,農為根本,農之盛,在地利也……” 他強調,太/祖重農,然重農一事不僅要重視糧食的種植本身,也要注重產量的增長,結合天時、地利,用正確的方法引導百姓種植,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柳澤遠這文章,細讀之下,當真功底扎實?!睉舨可袝鴱垖W顏贊道,“且條陳在理,我再令各地踐之,待明歲夏稅秋糧收繳時,或許會有別樣收獲?!?/br> 張學顏與柳賀關系只是平平,柳賀力推甘薯算是搶了戶部的活計,當時張學顏并不高興。 可甘薯在陜西、河南等地種植后,效果十分之好,二地所報的餓殍、饑荒數減了不少,于戶部而言,這也是一項功績。 因而《育言報》上的農事一欄,張學顏可謂期期不落,對戶部來說,辟一塊地開荒并非麻煩事,但若實踐有效,其效用往往遠超張學顏的預期。 張學顏和柳賀沒有深仇大恨,他是張居正鐵桿,柳賀在張居正歸政一事上如此知進退,所攬的各項事務成效又非同尋常,他眼下雖離了京城,在官員中的口碑反倒比在京城時還強了些。 第224章 見王錫爵 張學顏當著張居正面夸贊柳賀,其中有吹捧張居正的意思,也對柳賀重農一事頗為欣賞。 柳賀人在鎮江府,心中卻依舊掛念著百姓溫飽,為官到這種地步,已經十分了不起。 張居正早已讀過這一期《育言報》,報紙登載先由內閣核查,他與柳賀又常常通信,自然清楚柳賀近日在忙些什么。 柳賀離京之時和他說過的話,都在一步步慢慢實踐。 張居正心中明白,柳賀與那些戀棧權勢的官員不同,他在京為翰林也可,在地方為親民官也可,但張居正私心里認為,以柳賀的才能,必得放在天下權勢最尊貴之處方可有為。 他年輕時在官場失意,由京城返回家鄉江陵,一路多見官員貪腐、百姓窮困,然官員也有精干圖治者,但其所恵不過一地百姓罷了。 因而越是有能力者,越應當到能徹底發揮其能力的地方。 不過張居正心中也十分欣慰。 他未將心中真實想法告知柳賀,然而無論柳賀選擇暫退返鄉,還是在家鄉促農事、助文教,都令張居正覺得,他張太岳還是有弟子緣分的。 隆慶五年這一科進士榜,先是柳賀將他長子篩落,之后傅應楨、劉臺上疏彈劾他,張元忭、鄧以贊二人成日只知說他錯處,之后奪情一事,吳中行、趙用賢意圖上疏……于師生之緣,張居正已無太多所求。 他不是沒有想過培養門生,可他所重之人大多反他。 柳賀心中同樣有自己的堅持,但遇上大事,他仍愿站在張居正這一邊。 奪情一事后,他與柳賀算是將話都說清了,于政事上柳賀依舊有許多不贊同他的地方,但在他一眾門生中,能理解他的也只有柳賀一人。 張居正其實不愿柳賀返鄉太久,但他新讀了柳賀所寫的《鄉居小記》,便覺得也該讓柳賀悠閑幾日。 柳賀人不在京城,卻仍在《育言報》上撰文,也有許多人對此不太服氣。 翰林院中,沈一貫便道:“這報歸禮部,而非某人私有之報,若致仕返鄉的官員人人都在報上撰文,其若戴罪,天子讀了他文章恐怕還會憐惜,令其早日返朝?!?/br> 羅萬化聽得此言不由皺眉:“肩吾兄,不如讀過文章再行批判,如何?” 羅萬化是狀元,沈一貫為三甲,然而羅萬化不受天子及內閣器重,官運只是平平,他一開口,沈一貫便道:“一甫兄,我只就事論事罷了,并未針對誰?!?/br> 沈一貫雖未提柳賀之名,但他實則句句不離柳賀,誰都能聽出來。 事實是如此,柳賀人雖不在京城,《育言報》的影響力卻一日勝過一日,人人皆知這《育言報》是柳賀所辦。 本月將是太后圣壽,揚州鹽商主動獻銀為太后祝壽,民間主動捐錢,天子與太后十分高興,便見了這些鹽商,誰知這些鹽商談著談著竟提起了柳賀,贊他為揚州百姓出力甚多,揚州鹽業的秩序由他整頓,秩序一清,鹽商們只專心掙錢就足夠了,獲利反倒比過去更多。 聽在不喜柳賀的人耳中,柳賀簡直是陰魂不散的存在。 柳賀是不知曉宮中有這一遭,若他知曉,恐怕要感慨一句,哥雖不在京城,京城卻有哥的傳說。 不管旁人想法如何,他是意志堅定之人,只做自己必須做的事。 這一期《育言報》,柳賀因寫農事所得受到滿朝矚目,論科第,滿朝文武沒有能與他相較者,他都如此重農,日后官員士紳誰若對農事不屑一顧,旁人便要問一句,您科第如何?在朝中又當什么官? 有柳賀帶頭,官員士紳看《育言報》時便對農事多了一份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