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農場下凡塵 第16節
書迷正在閱讀:小石妖、靳總的隱婚甜妻又上熱搜了、宋醫生的心動報告、秩序之外(骨科 1V1)、You finally will be mine(1v1)、難以抑制【兄妹骨科】、誘媳(這是一篇公媳文)、殘缺的寶貝(1v1 骨科)、今天我的怨種上司搞事了嗎、小寡婦今日重振妻綱了嗎
而且今日和明日其實都一樣,畢竟左轉18、9萬字,一夜是溫習不過來的?!?/br> “沒錯,還是賢弟看的明白?!?/br> 于同甫哈哈一笑,而福叔則無奈的搖搖頭。 但心里對石仲魁卻隱隱期待起來,而且已經連中兩元的石仲魁還自稱侄子輩,說不高興那是不可能的。 石仲魁會這么說,除了心里那點拉攏和不得罪人的心思外,也因為福叔是于家老仆,又一頭白發,客氣點總沒有錯的。 賈雨村第一次當官,就是因為恃才傲物,被上司尋了個不遵禮儀的小罪過,而不是貪污的罪名罷官回鄉。 蹉跎好幾年,攀附上林如海,得了他的推薦,進京通過賈政和王子騰的關系,這才能坐上應天府知府的位置。 沒多久十幾本書被小廝抱了過來,頓時引得后院的一些仆役和丫鬟們,好奇的躲在正堂外的墻角,悄悄聽了起來。 石仲魁不等于同甫開口,就笑著從衣袖里拿出一把扇子,“兄長要考小弟,也得有個彩頭才更有趣?!?/br> “沒問題”,于同甫想都不想就同意,然后就聽石仲魁笑著道,“小弟雖小有宿志,卻一直遺憾于沒名師教導。 一手字寫的小弟自己都自慚行愧,所以要是小弟僥幸贏了,還望兄長對小弟開放家傳字帖才好?!?/br> “哈哈”,于同甫大笑起來。 見石仲魁并沒要求自己親自教導,肯定是顧忌明年自己也是要參加會試,于同甫不由對石仲魁的好感大增。 “就是賢弟不說,父親也會讓你多練習、練習書法。這事為兄答應了,而且只要為兄有的字帖隨你借覽?!?/br> 石仲魁大喜,“那就多謝兄長了?!?/br> 隨后兩人一個出題,一個背起后續文章。 一時間正堂里全是背書聲,還有驚嘆和稀奇聲。 于同甫不知道扇子的事,但管家福叔卻知道不少事情。 見他居然隨身帶著祖傳古扇子,難免驚訝起來。 看來石伯謙確實只看重科舉,而不在意外物。 這反而讓福叔更加高看他一眼,畢竟那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話,從古至今都通用。 同時又覺得這人功利心也太重。 一般人可不會,也不敢把祖傳之物,棄之如敝履。 但換個角度想,做大事者都是不拘小節的人。 又想到石仲魁之前被人稱呼為石呆子,福叔就和于洪高一樣,誤以為他以前是在藏拙。 而且故意營造出呆子的假象,來保護祖傳之物。 這么一想,福叔又覺得石仲魁此時拿出扇子,正是聰明之舉。 心里清楚的知道想得到,就得有付出。 又明白自己差在哪里,還想辦法提高自己,這是有自知之明。 雖然要了彩頭,卻沒影響于同甫讀書,這是知進退。 而這最后一點也最難得。 福叔甚至想到,自家老爺當年要是有石仲魁看的明白,就不會因為24歲二甲第五,而志得意滿、目無余子。 或者也和他一樣,家道中落吃夠了苦頭和受盡了人情冷暖,也不會蹉跎了十幾年,到現在年近40,還只是個從六品的大興知縣。 一般知縣,上縣正七品,下縣從七品,而省城或者京師直屬的縣,則又會高一級。 甚至包拯權知開封府知府時,直接高了兩級,要是再算他龍圖殿大學士的身份,就高了四級。 想著想著,就聽石仲魁大概是嫌麻煩,“兄長再不認輸,不如小弟倒背某一篇,你看如何?” 眾人本來就驚異于石仲魁連續十幾個段落背下來,居然能一字不差,現在聽到他居然還能倒背,頓時顧不上規矩,亂哄哄的議論了起來。 于同甫也被嚇了一大跳,哪里有心思管下人們是否鬧哄哄。 “賢弟莫開玩笑?!?/br> 然后不服氣的開口道,“賢弟要是真能做到,為兄幫你修書一份,從師祖哪里討要長安碑林的摹本送于賢弟?!?/br> “當真?” 要是說其他的碑林,石仲魁還真不一定知道,畢竟他以前也只是個普通上班族,更沒練字的愛好。 但說到長安碑林,只要看過國家寶藏的人,應該都不會忘了。 這個世界唐宋元都有,但到了明的時候,稍稍拐了個彎。 前朝陳姓立國百六十年之后,北方再次被草原攻占,南北兩朝又百年,有了現在的大周一統天下。 所以碑林不僅存在,還從北宋開始一直延續到今時。 第22章 為自己楊名 摹本說他是無價,一點也沒錯,但要是身處長安,那價值肯定大跌。 雖然不是人人都能進碑林,但有功名的讀書人定是直接去碑林自己模仿、借鑒才是最好的辦法。 于同甫肯定的點點頭,“為兄從不說假話,也從不說大話?!?/br> 石仲魁點點頭,示意于同甫可以出題了。 等他一字一字的倒背某一段時,正堂內外就只剩下背書聲。 就連于洪高回來了,小丫鬟和小廝們都沒發現。 大概半個時辰之后,連續讓石仲魁背了十幾段的于同甫驚嘆一聲,“為兄今日方知人外有人的道理?!?/br> 說完站起來,抱拳對石仲魁行禮道,“賢弟聰慧如此,來日定然科舉傳臚、金殿唱名,為兄先在這恭喜賢弟了?!?/br> “這個”,石仲魁忙站起來回禮道,“兄長莫再夸了,小弟不過是會背書而已,要是連秀才都考不中,傳出去只會被人笑話?!?/br> “沒志氣?!?/br> 眾人一驚,回頭就見于洪高一身綠色官服走了進來。 ps:鞭子的官服應該沒幾個人喜歡,明代是紅青綠。 一到四品為紅,五到七品為青,七品以下為綠。 但大周既然是干掉前陳朝廷,用明代服飾的概率就很小了。 所以本書中七品以下用青色,五品以下用綠色,三品以下用朱色,三品以上用紫色。 于洪高剛才站在院子里,確實也被石仲魁驚到了,但他比于同甫要更了解石仲魁。 稍微一想就知道這小子是故意為自己揚名。 這種做法有好有壞,但只要謙遜、有禮,不惹人嫌,出名還是好處更多的。 “思成和伯謙跟我去書房,其他人都散了?!?/br> 一句話,頓時把下人們嚇的四散而逃。 跟著于洪高父子去書房的路中,石仲魁不由暗自想著,自己是不是太刻意了。 但他卻不后悔搞出今日之事。 古代道路不暢的情況下,名聲往往由親朋好友嘴里傳出去。 與其讓別人來形容自己,還不如主動,并且有計劃的營造自己的形象。 而且,古代士林和官場上,名聲太重要了。 官場先不提,科舉考試時,名聲有時候雖然會是負擔。 但絕大多數時候,才子之類的形象,肯定會給主考官和其他士子先入為主的印象。 主考官石仲魁沒那個資格和關系去影響他。 但要是士林認可某個人,不僅獲得一層金身外,今后你考了第一,議論的人就會少很多。 而且自己越出色,越出名,于洪高也就越有動力幫自己。 好老師非常重要,但好學生對老師來說,同樣難得。 而且等入了官場時,一些人會慕名上門結交。 這等于給了石仲魁一個接觸更多年輕官員的機會。 有句話不是說,多個朋友多條路。 還有政治的目的就是把自己人搞的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嘛。 還有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書呆子你就和他講道義、講理念。 追逐名利者,你就幫他達成目的,即便不行,也能認清這個人,先盡量不得罪。 必要時,下手也不會有心理負擔。 三人進入書房,就有小廝送上茶水和糕點。 看著精致的糕點,讓石仲魁明白,于家的家境應該不錯。 而且那么多小廝和丫鬟,可不是一般家庭養的起的。 但石仲魁沒想到的是,于洪高并沒說學問上的事。 而是嘆息一聲對于同甫說道,“思成,你外祖剛讓人送了一封書信給我,你先看看,再給伯謙看看?!?/br> 于同甫和石仲魁同時一愣,這家書即便是親傳弟子,也沒看的道理。 然后于同甫和石仲魁都誤以為,家書里應該是提到石仲魁。 石仲魁皺眉思索是什么事時,于同甫則想到親娘說的,要不是自己沒有嫡親姐妹,親爹說不定就想招石伯謙當女婿的話。 但此時于同甫心里卻沒多歲排斥的心理,可惜于家和繕國公府別說嫡親小姐了,就是庶出的女兒都有沒。 要是把,分支的女兒嫁給石仲魁,那又是看不起他。 之前他以為石仲魁只是個聰明點,運氣好點的新師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