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給漢武帝直播世界地圖 第16節
天街踏盡公卿骨! 只要一想這句詩,曹時就覺著骨髓發寒。 匈奴,距離長安只有三百里! 這個距離,實在是太近了! 若不能將匈奴驅逐長城之外,他寢食難安! 只是大漢無將這點,還真是個問題。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沒有合適的將領,那就是給匈奴送菜。 不想榮華富貴都消失的危機,讓曹時將目光投向了關內侯衛青。 權衡利弊,曹時開口道: “陛下,臣舉薦關內侯衛青為大將軍,領兵出征匈奴!” 他這話一出,瞬間炸鍋。 曹時無兵權,可其他人不是??! 文官沒什么利益關系,算一算,自陛下登基以來,也就衛青一人取勝,其他人戰績……呃,實在是慘不忍睹,那還不如舉薦衛青! 但武官和打仗封侯的權貴就不干了。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爭的不只是第一,還是地位,是權,是財,是名! 是自己嫡系,自己子孫的富貴前程! 衛青這小子才多大,不過是勝了匈奴一場,真以為自己有本事了? 爺爺我和匈奴作戰的時候,你還在當馬奴呢! 憑什么這大將軍之位讓給你! 所以瞬間,這些人就分成數派。 有和曹時一樣贊成的,直接數起來衛青的功績。 “關內侯奇襲龍城,斬七百匈奴,此等功績,還有人能比嗎!” 有人認為主父偃說得對,不能太過冒進。 “匈奴強勝,騎兵廣勝,的確不可冒進,關內侯之前未曾領大軍,貿然上手,實在是太過冒險!” 還有人因冒犯利益,極為激烈的反對起來。 “衛青不過是一個乳臭未干的小子!他之前可從未領過大軍,如此重任,他怎么擔得起!” “臣舉薦李息將軍!” “李息帶三十萬大軍在馬邑設計埋伏,還能放走匈奴單于,就這本事,你舉薦他當將軍,是何居心!” “可衛青從未領大軍出征,若是敗了,你來擔責!” “爾為漢臣,竟只想著擔責!” 劉徹看著這群人又開始分派爭吵起來,不著痕跡的點了點頭。 對味了。 文武百官和功勛權貴能目標一致,還不如讓太陽從西邊出來。 和主父偃罵的那幾句沒關系,他罵了,不過是爭吵提前,不罵,到調兵選將的時候,照樣得吵。 這是利益之爭! 更何況—— 這群人要是真那么團結,劉徹也得給他們挑到不團結。 沒別的,就一個理由,臣子抱團,天子還有用? 剛剛的請出兵,不就是在攜百官之意,強逼自己出兵嗎! “好了!” 看這群人已經要打起來,劉徹終于開始調停。 “丞相,你先帶人去安撫太學學子,告訴他們,今年一定會出兵征伐匈奴,讓他們先回去吧?!?/br> 薛澤將自己握成拳頭,即將打向一位權貴的手收回,理了理衣冠,對著劉徹行禮應到: “臣這就去?!?/br> 處理完太學學子血諫,劉徹再次掃過面前的文武百官。 不一樣了。 之前自己想要出兵,阻力極大,幾乎整個朝堂都在抗拒,就算明面上不說,可自己的心腹每次提出來進攻匈奴的提議,都會迎來沉默。 而現在,問題已經變成了,匈奴要怎么打,派誰去打,怎么防著其它胡人。 從匈奴不能打到匈奴必須打,對劉徹來說,實在是太順心了! 天幕助朕! 如果沒有該死的五胡亂華,漢人不足八百萬人,劉徹說不定睡覺都會笑醒。 偏偏有這么一個讖言! 還是后世之人根據史書說的,這都不是讖言,是‘真會發生’的事情! 南北朝,漢人,難道大漢遇到了什么,改了國號,甚至因為某些特殊的原因,分成了兩王朝? 還沒有打出大漢疆土,打出一漢當五胡、打出四海之內,皆為臣妾,打出華夏之民以漢人自稱的劉徹,根本沒辦法理解這是怎么一回事。 自他以前,人前的稱呼,都是國屬。 有秦國,才有秦人,有楚國,才有楚人,有韓國,才有韓人。 在這種情況下,誰能想象的出,漢人,會成為華夏人的種族自稱呢? 第12章 朕真大度 劉徹再聰明,也沒辦法跳出現有的框架,去思考目前不存的東西。 還有非常巧的一點是,現在的大漢,它就是打不過匈奴! 所以,劉徹不僅將‘南北朝’認成了漢朝,還自然而然的,將五胡亂華,認成了大漢的亡國之禍。 甚至他這種認知,往上找找,還能找到依據。 就比如周幽王敗周,根本不在于寵幸褒姒,真正令周亡的,是犬戎入侵。 可就算是周被犬戎入侵,其它諸侯也很快將其趕了出去。 從周至秦,就從未有過胡人入主中原,出現‘亂華’的情況! 秦末亂世打的那么慘烈,高祖建國時也有一千七百萬左右的人口。 可這些人口,已不足以支持國家對抗統一草原的匈奴。 而五胡亂華之后,竟不足八百萬漢人! 還沒有建國時的一半! 這樣的戰爭減員,中原恐怕已經十室九空。 后世史書上,大漢全都得是罵名! 已經知道歷史,要是還造成五胡亂華,劉徹都不知道自己死后還有何顏面,去面見先祖。 不能冒進。 劉徹告誡著自己。 說起來也好笑,兩刻鐘前,群臣反對出征匈奴,劉徹滿腦子都是賭一把。 現在群臣都支持抗擊匈奴了,劉徹反而謹慎起來,一點都不敢賭了。 看著百官,劉徹慢慢的說道: “衛青資歷不足,不能服眾,這大將軍之位,還是算了吧?!?/br> 朕想提拔他為車遲將軍,都擔心軍中不服會不會在作戰的時候坑他,真給個大將軍掌管一切軍務,那衛青能不能活過明天都是個問題! 真是胡亂推人上位! 就是說你,曹時! 按耐住心中不滿,劉徹繼續說道: “至于攻伐匈奴,主父偃說的有理,還是要防大漢與匈奴兩敗俱傷,被其它胡人撿了便宜。 今年,就先謹慎些,莫要空耗國力?!?/br> 這便是不打算大舉進攻匈奴了。 一眾大臣頓時啞言。 以曹時為首的部分功勛權貴和文臣,只覺著像是見了鬼。 陛下,你醒醒啊,你不是一直要打匈奴的嗎?我們之前強硬出兵攻打匈奴的陛下,他去哪了! 至于客觀條件—— 笑死,之前他們不讓打匈奴的時候,考慮過客觀條件嗎? 當即有權貴跳了出來。 “萬萬不可啊陛下!” “陛下,馬邑事后,匈奴已與我大漢不死不休,不全力出兵,怎保我大漢安穩??!” 這類人還沒有說完,另一批自認為理中客的人又跳了出來。 “非也!陛下,臣認為,應重新修復與匈奴關系,和匈奴單于和親,一同清理周邊胡人,再做打算!” “陛下,天幕未提匈奴亂我大漢,真正要防的,是其余諸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