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同人)開局給秦始皇盤點四大發明 第26節
【然而李林甫的為所欲為行事還不止如此——他擔心武將立功之后會躋身相位,從而威脅到自己的權勢地位,所以為了杜絕邊將入相之路,就向李隆基建議,說胡人忠勇無異心,淳樸單純,讓李隆基用胡人為鎮守邊界的節度使?!?/br> 【可是李隆基給了胡人兵權,卻又放任他們擁兵自重……】 “此子是不是瘋了!” 李世民此時的臉色已經難看到不能再難看—— 兵權旁落,豈不是猶如待宰的…… 李世民深吸口氣,到底還是沒能將余下的字眼說出口。 宋朝趙匡胤時期。 一直聽到這里,趙匡胤仍是忍不住搖了搖頭。 盡管他早已知曉唐朝如何顛覆,也一直引以為戒,可再聽到李隆基此等cao作,也還是禁不住心生感慨啊。 不過大宋定然是不會再出現此種狀況,他會將一切都杜絕于搖籃之中! 想到此,趙匡胤不禁嗤笑一聲,像安祿山那等擁兵自重的情況,絕不會出現在他大宋朝! 可是隨即,趙匡胤又臉色一僵—— 天幕之前說過宋朝尤甚……這到底又是個什么情況啊…… 【李隆基自以為是的擺弄著權衡之術,實際不過是將情況推向更糟糕的地步——】 【也因此,身為胡人的安祿山等人得以取得愈加強盛的權力與實力,軍隊驍勇勁捷,到最后,安祿山甚至直接獨掌大兵鎮,兼有十八萬千九百多人的兵力!至此完全具有了叛唐的實力及野心……】 【這可是李隆基一步步的,將安祿山等人的胃口給填滿,甚至喂大的,就這樣,安祿山等人還能憋著不反?】 【——于是擁兵自重如安祿山等人迅速崛起,最終成為了唐王朝的心腹大患?!?/br> 李隆基顫抖著嘴唇,臉色青了又白,白了又紅,紅了又青,真可謂是好不精彩,難堪至極。 唐朝武則天時期。 十歲的李隆基也是臉色難看,但此時他只是皇嗣,一切甚至都還未開始,所以更多的是感到不可思議,以及難以置信——他不敢相信,更是難以想象……天幕所說之人真的是未來的他?! 他可真是恥于與其同為一人??! 【藩鎮崛起,節度使雄踞一方,尾大不掉,勢力大到一度無法指揮調度的情況?!?/br> 【李林甫為相十九年,是李隆基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后期大權獨握,蔽塞言路,排斥賢才,使得朝綱紊亂,又建議重用胡將,使得安祿山等人勢力坐大,大唐政治每況愈下,可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之一?!?/br> 【而在李林甫之后為相的,便是楊玉環的族兄楊國忠?!?/br> 【楊國忠此人,更是不堪?!?/br> 【他早年嗜酒賭博,品行就不端,其后任相期間,兩次派兵攻打南詔,兩次遮掩敗績,并且偽造捷報上書朝廷,損兵折將無數,最終南詔不僅背叛了唐朝,還投靠吐蕃……】 【除此之外,楊國忠還專權誤國,敗壞朝綱,致使官吏貪瀆,政治**,民怨沸騰?!?/br> 【而這期間,楊國忠與安祿山互相傾軋,一直排斥和想要牽制對方,并且因為自覺牽制不了安祿山,便經常向李隆基說安祿山有謀反的野心和跡象,但安祿山是誰,他可是被楊玉環收作了養子的人……】 【而且李隆基對他很有好感和喜愛非常,甚至安史之亂發生時,太原以及東受降城的人奏報安祿山造反,李隆基都仍然認為是有人厭惡安祿山,所以才編造出來這種假話謊言,以至于根本就不相信這種話……】 【所以,就算李隆基曾召安祿山入朝,想要試探安祿山有無謀反的心思,可在此之前,安祿山早事先就得到了楊玉環的通風報信,于是將計就計,裝模作樣說自己一片赤誠之心,由此倒是讓李隆基更加信任他了?!?/br> “收胡人為養子?還有那楊玉環之兄……” 李世民猛地喘了口氣,聽得簡直血壓升高—— 寵妃,寵臣,放權至此,兵權旁落,如此無德無才之人竟還能出任宰相…… 這楊國忠莫不是因為…… 【李隆基是真的寵楊玉環,為了討楊玉環的歡心,專門為她服務做衣服的都有七百多人?!?/br> 【而那句著名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也是因為楊玉環——就因為楊玉環喜歡吃荔枝,所以為了讓楊玉環能夠吃到新鮮的荔枝,李隆基便下令讓人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走的是從嶺南到京城長安的幾千里專屬貢道?!?/br> 【自從有了楊貴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br> 【朝中大臣投其所好,不斷巴結逢迎,楊玉環的jiejie們也由此各自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她的族兄楊國忠就更是平步青云,一路坐上了宰相的位置,其他兄長自然也有封賞,都做了朝中的高官?!?/br> 【而楊國忠,因為楊玉環的受寵,一時權勢堪稱無人能及,兄妹二人在當時可當真是輝煌無比?!?/br> 【顯然,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已經戳滿了窟窿漏洞的唐朝,終于開始混亂起來——】 【最終加之楊國忠與安祿山的矛盾逐漸更加尖銳激化,所以使得安祿山在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發動了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實則為行奪取皇位之實的叛亂,也因此,這兩人之間的矛盾斗爭,是直接導致安史之亂發生的導火索!】 李世民臉色難看的閉了閉眼睛,只覺得有些暈眩。 他就知道……他就知道! 這一步步的,簡直是毫無意識的,甚至閉目塞聽的,任由各種人拿著利劍在大唐之上肆意妄為! 而這戳的豈止是大唐的天下,也是他的心啊…… 李世民不禁雙目泛紅,是氣得,也是急得,更是恨的! 【問題不是一日就積累起來的,混亂也不是一天之內就全部發生的,可唐玄宗李隆基始終沉溺在溫柔鄉中,毫無改弦更張之意,對于唐朝之下所發生的危機更是絲毫沒有察覺!】 【甚至他還反而對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加之受當時朝政黑暗**風氣影響,邊鎮將領多貪功求官,想借軍功謀求高位,于是對外多次肆意挑釁,最終致使邊境戰亂不斷,而李隆基的好戰,無疑是對此火上澆油,以至于邊境沖突日益升級,先后戰死,病死的唐朝士兵多達二十萬人?!?/br> 【除此之外,唐朝內部矛盾也是逐漸**激化?!?/br> 【地方割據勢力壯大,安祿山等節度使把持兵權,內部如李林甫,楊國忠之流更是霍亂朝政,專權獨斷,排除異己,加之楊玉環得寵后,整個楊家都可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所握權勢滔天,聲色犬馬,過著極其荒yin糜爛的生活?!?/br> 【而這無疑加重了當時百姓的負累重擔,使得暗地里的矛盾也不斷加劇?!?/br> 【當然,這一切的始作俑者,無疑是唐玄宗李隆基?!?/br> 【無論是邊疆節度使的擁兵自重,還是楊家諸人的權欲熏心,亦或者是李林甫和楊國忠之流的專權獨斷,敗壞朝綱等,都絕對少不了李隆基的放之任之,甚至直到戰亂發生時,還不能驀然驚醒!】 【在他執掌下的大唐盛世之景,已經完全遮蓋住了李隆基的耳目,讓他志得意滿,自鳴得意,依舊被大唐盛世的假象光環所籠罩著,甚至尤覺得自己的一切決定,一切政策都毫無問題可言!】 【所以到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叛軍最終占領了洛陽,而同年六月,叛軍又長驅直入,開始攻陷唐朝的都城長安,也是由此,安史之亂進入最高峰——在長安淪陷之前,身為皇帝的李隆基只能率眾敗走,倉惶又狼狽的逃亡……】 “嘶……” “逃亡??!” 最終竟到了逃亡的地步?! 劉徹簡直復雜難言,從盛世到亂世,從明君到昏君,這唐玄宗李隆基當真是讓人瞠目結舌,難以置信啊。 衛青眉頭也是緊皺:“難道這大唐就沒有其他得用的將領嗎?” 一代帝王竟然要淪落到放棄都城逃亡,簡直是奇恥大辱??! 秦王宮。 嬴政等人也是緊鎖眉頭,尤其是蒙恬王翦等將領,最看不得此種境況景象! 叛軍逼近,就要倉惶敗走? 怎么就落得個逃亡的下場?! “這唐玄宗李隆基怎么回事?” 王翦沉著臉:“棄都城而逃,也虧是做得出來!” 蒙恬更是直言:“膽小如鼠之輩?!?/br> 棄都城何異于棄國而逃,怎么都得殊死一戰才是! 就連扶蘇也是聽得眉頭緊蹙—— 這盛世大唐,即使驟然衰落混亂,也不見得就毫無抵抗之力吧? 緣何到這種地步??? 唐朝李隆基時期。 聽到這里,李隆基臉上已然毫無血色可言了。 他搖晃著身體,甚至幾乎喘不過氣。 “陛下??!” “陛下——” 高力士急喊了兩聲,連忙給李隆基順氣:“陛下,一切還可避免啊,一切還可避免!” 李隆基急喘了兩口氣,卻幾乎無言以對。 堂下眾臣見此情狀,也不由得出言安撫。 至少對他們來說,現下的唐皇李隆基,還未曾到之后那等昏庸昏聵,并且只知享樂奢靡的地步,哪怕在眾臣心底,卻依然對天幕所說的一切而感到悲憤悲痛,可他們到底都身為臣子,只能暫且先按下心中所想與各種思量考量等。 不過敗逃都城長安之后呢? 還有大唐究竟為何沒能抵擋住那叛軍之勢??! 【大概因為長時間荒廢政事,所以導致李隆基在安史之亂發生后,不僅多次saocao作失誤,決策昏頭昏腦,還加之楊國忠的錯誤cao作等,于是致使原本完全可以在兩年左右平定的安史之亂,竟前后足足歷時了八年之久?!?/br> 【也是由此,大唐的盛世光輝,從此便一去不復返?!?/br> 眾臣:“……” 張九齡實在忍不住開口道:“陛下,天幕所說這些人,必要提前扼殺!” 說完,又實在忍不住繼續開口道:“還有陛下之責……” 未盡之言心知肚明,張九齡深深躬身俯首下去,其意不言而喻。 李隆基深吸口氣,像是找到了臺階下,終于能啞著聲音開口道:“卿快快平身,朕自當自省己身,而天幕所提之人……” 【安祿山,史思明等叛亂者都該死,李林甫,楊國忠等危害社稷者也該死,但楊玉環等,我不知道該怎么確切的說?!?/br> 【楊玉環無辜嗎,她其實算不得無辜?!?/br> 【楊氏兄弟姐妹五家,可以說楊玉環是“五楊”集團的重要成員之一,而當時唐朝內部派系林立,互相傾軋,爭權奪利,楊玉環作為其中的重要人物,其起到的作用顯然不小?!?/br> 【她確實算是參與了唐朝內部的權利爭斗?!?/br> 【李隆基率眾逃離長安之時,也帶上了楊玉環及其家人,這一路到了馬嵬坡前,將士們饑餓疲憊不已,六軍具憤怒不休,陳玄禮認為是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于是請李輔國去轉告太子想殺掉楊國忠的意圖?!?/br> 【而這個時候,恰逢吐蕃使者正率領二十多人圍堵楊國忠,向楊國忠抱怨沒有食物可吃,于是有官兵趁機喊道——“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楊國忠聽后懼怕,連忙騎著馬欲逃到西門,結果最終被眾人殺死肢解?!?/br> 【楊國忠死后肢解,腦袋還被槍挑著豎在了驛站的門口,而楊家其余人也盡皆被殺死,當然還有楊貴妃——】 【高力士勸說李隆基要保軍心安定,所以必須將楊貴妃殺死,于是李隆基只能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了楊貴妃?!?/br> “好!殺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