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同人)開局給秦始皇盤點四大發明 第25節
而再聽其他大臣出言附和,甚至還有安慰秦王之語,李元吉驟然憋紅了臉色,卻是什么話都說不出來了。 ——此等沆瀣一氣之臣,他也不屑與其爭辯?。?! 再觀唐朝另一時空—— 李世民表情都僵住了。 他是怎么都沒有想到,造成大唐驟然出現亂世之局的,怎么還是他之前稱贊和感嘆過的玄宗李隆基? 而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所謂的安史之亂又是怎么發生的? 李世民不禁喃喃道:“這到底發生了什么……” 【安史之亂,起始至公元755年12月,到公元763年2月結束,總共足有八年之久?!?/br> “八年??!” 李世民驟然吸了口氣:“八年之久的戰亂內耗!要損耗多少國力?!大唐怎么可能不由盛轉衰??!” 【守業更比創業難,破壞更比建設易?!?/br> 【自唐太宗李世民起,這一代代守護和建設的大唐盛世,就在這八年里徹底崩塌了?!?/br> 【安史之亂,其中“安”和“史”指的是唐朝李隆基時期的將領——即安祿山與史思明?!?/br> 【這兩人在背叛唐朝后,發動了與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所以此次戰亂被稱為“安史之亂”?!?/br> 【在此之前,唐朝幾乎有百年之久未經歷過戰亂了,當時海內承平日久,所以直至戰亂發生的時候,百姓累世不識兵革,近幾代人都沒有見過戰亂,于是在聽到有人起兵造反,發動戰爭時,無論遠近的百姓,幾乎全部都震驚無比?!?/br> 【而就是這場八年之久的內戰,使得唐朝8000多萬的人口再次大量喪失,國力也迅速內耗且銳減衰落!】 “安祿山……” “史思明……” 李隆基咬緊牙關:“是這兩人——” 【雖說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是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變造反,但究其根本,也絕對少不了李隆基這個始作俑者的鍋?!?/br> 李隆基的臉上驟然火辣辣的疼,登時再也說不出話來。 【大概是自認為使得大唐進入了全盛時期,李隆基就開始志得意滿起來——】 【簡而言之就是,他覺得自己已經做到位了,開始滿足了,開始飄了?!?/br> 【于是,他覺得自己可以開始享樂奢靡了?!?/br> 先前的確開始有意氣風發,并且志得意滿感覺的李隆基:“……” 他想為自己辯白辯解,可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李隆基為帝的前半段的確勵精圖治,也提倡節儉之風,可后半段,大概是覺得這全盛時期的大唐,已經足夠他揮霍和糟踐了吧,節儉之風不再有,明君之相漸消,已然忘乎所以,被享樂奢靡所侵染,淪為一副昏聵又驕奢的模樣?!?/br> 【開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李隆基因所寵武惠妃進獻讒言,將個兒子——即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盡皆廢為庶人,并在之后被無情殺害,而后同年十二月,武惠妃病死?!?/br> 李隆基聽得簡直心驚rou跳,啞聲道:“武惠妃……” 還有他的個兒子,怎么…… 【武惠妃曾構陷于王皇后,致使王皇后坐罪廢為庶人,幽禁冷宮,而她女兒咸宜公主的駙馬楊洄,則很是擅長揣摩武惠妃的心意,對太子李瑛多次毀謗,再之后武惠妃便勾結權臣宰相李林甫,構陷于太子兄弟人——】 【她設計派人召王入宮,說是宮中有賊,遂請求他們幫忙,而太子兄弟人也答應進宮幫忙?!?/br> 【可是武惠妃卻接著告訴李隆基,說太子等人要造反?!?/br> “武惠妃?。?!” “還有……宰相李林甫?!駙馬楊洄?!” 李隆基瞬間陰沉著臉望向堂下,一人直接跪趴了下去。 現在的宰相還是張九齡,而并非李林甫。 然李林甫現今也是位高權重之能臣。 又牽扯出多人,李隆基只覺得心跳如擂鼓,耳中嗡鳴不斷。 【想當然,李隆基最后廢了太子人,將其都貶為了庶人,還處死了太子妃薛氏之兄薛銹?!?/br> 【而再不久后,已貶為庶人的人便接連遇害?!?/br> 【天下人都為太子等人的死感到冤枉,可是李隆基呢?】 李隆基心底驟然咯噔一下。 【因武惠妃陷害了太子等人后,就害了疑心病,恐慌恐懼,以為總看到人的鬼魂,所以竟一病不起,最后各種辦法都用盡了,也還是全都不管用,所以同年十二月也病死了,只能說是害人終害己,一報還一報?!?/br> 【然而在武惠妃病死了之后,李隆基非常的傷心,還追封了武惠妃為皇后?!?/br> 【不過她謀害皇子之事人盡皆知,后來又被唐肅宗廢去了一切皇后祠享?!?/br> 【但盡管如此,李隆基的這個做法,也真是沒得說,確實寵啊,也難怪武惠妃死后,他能將楊貴妃再寵天上去?!?/br> 楊……楊貴妃…… 竟然又來了個楊貴妃…… 這人還能一添再添嗎……昔聞太宗身邊盡是能臣武將,而他身邊的這些人…… 可楊貴妃此人? 他后宮之中好像沒有—— 【兒子死了沒什么感覺,寵妃死了倒是追封為皇后,還又給自己找了第二春——】 【楊貴妃,原武惠妃之子——壽王李琩的妃子?!?/br> 【在武惠妃病死之后,李隆基日夜寢食不安,覺得后宮里的美人雖然多,但卻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然后聽人說武惠妃的兒子,即壽王李琩的妃子楊玉環很美貌絕倫,艷麗無雙,于是……】 【于是當然是把兒子的媳婦召進宮,當自己的媳婦寵啦?!?/br> 【至于所謂的禮節什么的,他是皇帝,他說了算,就是這么霸道強寵?!?/br> 李隆基驟然腦袋一懵,只覺得眼前一陣暈?!?/br> 天幕語氣戲謔又不屑,簡直猶如千斤重錘,狠狠擊在了他的臉上身上??! 而此時,他已經不敢再看朝堂之上了—— 那里站著的可不止有諸多大臣…… 【關于李隆基和楊貴妃的爭議有許多,后世作品中,經常將兩人比作真愛,可事實當真如此嗎?】 【不過是文學影視作品多為了美化罷了?!?/br> 【畢竟設身處地想一想,當時李隆基都多大年紀了?而楊貴妃又多大年紀了?你會心甘情愿愛上一個都能做你爹的老頭嗎?再者說,楊貴妃和壽王李琩成親后的日子,又不是過得不幸福不美滿?!?/br> 【結果李隆基先是讓楊玉環出家為女道士,然后又下詔讓楊玉環還俗,將其接入宮中,后正式冊封為貴妃?!?/br> 【呵,男人,果然在面對女色上,真的是慣會耍弄心眼子,這招掩耳盜鈴用得好啊?!?/br> 【只可惜自古以來無權做主的女人了?!?/br> 李隆基…… 李隆基已經不知道該作何表情,只覺得臉皮異常發熱發脹,幾乎無言以對,也更是無顏以對堂下諸人。 其他時空眾人更是不知道該擺出什么表情,尤其是唐朝時空聽著的人。 這一系列cao作下來,怎么說呢……雖然類似事情不是沒有,但聽著天幕用這樣的語氣敘述,就是覺得……丟人至極啊。 【提到楊貴妃楊玉環,就不得不提她的族兄楊國忠?!?/br> 【安史之亂,也少不了楊國忠的影子?!?/br> 很好,又新添了一人…… 【安史之亂究竟是怎么一步步的積累矛盾,直至驟然爆發的?】 【我們從李隆基的這幾個cao作中,不難看出他后面已經被享樂奢靡之風侵染腐蝕,腦袋已經不好使了,驕奢yin逸,揮霍無度,再加上一些大臣投其所好,說什么就信什么,于是奢靡揮霍的時候,竟然就從不過問經費來源?!?/br> 【還有在李隆基對政事倦怠后,就將政事交給宰相處理,可張九齡是個直臣,李林甫卻不是?!?/br> 【張九齡認為看見不對的地方就要諫,皇帝不聽更要諫,但李隆基已經就想著放松身心,以犒勞自己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了,能愿意和喜歡聽張九齡的勸告和建議?】 【反倒是李林甫也投其所好,私下里警告那些言官,說如今明主在位,天下大治,負面的話,諸位應當少說,以彰明主之偉大,否則出什么事的話,后悔都來不及,于是言官們再也沒有人敢直言進諫了?!?/br> 【而之后張九齡等能臣更直接被先后罷官,于是這朝堂之上,便開始由李林甫一人專政獨權?!?/br> 漢朝未央宮。 劉徹嘖了一聲:“宰相專權,挑還不挑個好的,怎么想的?” 秦王宮。 嬴政又想起了已經處死的趙高,不禁冷哼一聲,這李林甫顯然與趙高一丘之貉也。 唐朝李世民時期。 李世民和眾大臣聽到這里,更是臉色難看,話到嘴邊,簡直不吐不快??! “既然先前虛心納諫,為何不貫徹到底?!” “前面所為如何就先不說了,國之政事,如何就敢直接放手!” “那張九齡顯然才是賢臣之范??!” 李世民更是直接氣到拍椅子:“糊涂!糊涂??!” 為君者,竟到后期只圖享樂?! 莫不是腦子真的壞了! 這李林甫竟讓言官不再諫言,那以后這朝堂之上,豈非他一人說了算了? 還有李林甫此等作為,恐怕不單單只是投其所好那么簡單…… 【李林甫其人,“口有蜜,腹有劍”,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李隆基所重視的,他都會千方百計的將其除掉?!?/br> 【不僅忌妒并且陰謀陷害有學問之人,還收買李隆基左右之人,致使李隆基的一舉一動都在其掌握之中?!?/br> 【而這樣一來,李林甫就可以隨時采取各種措施,去迎合李隆基的需要?!?/br> 【加上李隆基開始不理政事,李林甫陽奉陰違的手段可謂是發揮到了極致?!?/br> 【不過李隆基也沒什么好說的,因為由此,他曾在天寶六載,把天下所有的貢物都賞賜給了李林甫,真的是既眼瞎又眼瘸,活該被人蒙騙,從一個耳聰目明的君王,淪為了一個只知享樂奢靡的蠢貨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