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同人)開局給秦始皇盤點四大發明 第22節
除了沉默,還是沉默。 除了震撼,也還是震撼。 無論是那恢弘盛大的萬國來朝局面,還是唐朝疆域之遼闊,天可汗威名遠播之震懾,亦或者是強漢盛唐并列,漢人唐人之稱不滅,以及那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等……都足可見唐太宗李世民之能,確可謂千古一帝,盛世明君也?。?! 漢朝未央宮。 劉徹也是震撼不已,久久不能回神,不禁于心中喃喃道: 這唐太宗李世民,可真是著實令人心儀啊…… 第21章 大唐白月光 盛世大唐,萬邦臣服,甚至大唐之盛名遠及海外,那是何等盛況啊。 不過……強漢盛唐? 強漢? 強漢! 震撼過后,劉徹又倏然回神,心臟開始咚咚快跳起來。 與盛唐并列的強漢之稱??! 如今大漢依舊受匈奴困擾侵襲,那所謂的強漢,是不是意味著……意味著功伐匈奴終將取得令人欣喜的偌大成效?! 而他之名又能與始皇并列…… 那這將締造強漢王朝的帝王人選……會是他嗎? 劉徹抬頭深深望著天幕,心想——天幕,你倒是何時能夠說說他統御下的大漢情況啊…… 秦王宮。 扶蘇看向高座之上的帝王,只覺得內心滋味復雜難言。 這是第一次,他在帝王臉上看到如此遺憾可惜的表情。 至于遺憾可惜什么……扶蘇不禁在心底苦笑,那位秦王,那位唐太宗李世民,連他都心悅誠服,滿心贊嘆,甚至想要得緣一見,相交相識,更何況是與這位秦王如此相像的秦皇之尊—— 都是如此遠不可及之人…… 大概如果可以的話,這秦王若是再早出生到現在的時間,怕不是將會成為帝王最為屬意的繼位者人選。 不,不是將會。 扶蘇忍不住在心底搖了搖頭,再次肯定到——是一定會。 再看嬴政—— 此時此刻,嬴政可算能意會到——先前天幕提起那位李淵和他之時,為何是那樣可惜又無奈的語氣了。 因為他現在也是既無奈又可惜,既遺憾又痛恨! 文治武功,定國安邦,知人善用,虛懷納諫……這樣各方面都出色的皇子,為什么不是太子! 若這秦王真的能到他身邊,他又何至于…… 嬴政再次在心底嘆了口氣,也不知是第幾次嘆息和遺憾無緣得見了。 隋朝。 直到現在,楊堅的心還在咚咚狂跳—— 先前他還糾結煩惱此子沒有楊家血脈的問題,可現在卻什么也想不起了! 原先他以為此子已經足夠優秀,可竟然還能讓他心生震撼與震驚!果然千古一帝,不外如是啊,竟能將一個王朝在短短二十年內推到一定的高度,這豈非常人能及也?! 相比于他,再思及那孽子造成的隋末亂世…… 民眾有多苦,社稷有多混亂,哪怕建立新國,也將會是一堆問題亟待解決。 可二十年,短短二十年啊。 那貞觀之治,那萬國來朝的盛況,那盛世之名永存的稱頌與贊嘆!試問哪個帝王不想擁有呢?! 楊堅突然記起天幕之前所說的話——若能將秦王送到始皇身邊…… 那必是不能的。 但于他而言,這卻是可能??! 難道要他守著這樣一個麒麟兒,卻要視而不見嗎? 楊堅驟然深吸了口氣—— “快來人??!” 如今李淵子嗣都未長成,隋朝也未經亂世,想必李淵聽到那天幕所言后,一定會帶著家人前來請罪。 而那才三歲的李世民必在其中。 可是如此幼子,又如何能經受得住長途跋涉的快速奔襲! 他必須要派人快快前去接應,并周全保護此子到來! 再觀唐朝李淵時期—— 沉默又是現在的朝堂。 只不過先前的沉默過于凝重,而現在的沉默,卻是心潮澎湃到無法言語! 貞觀之治,大唐盛世!萬國來朝,八方來儀! 這是唐太宗李世民治下的大唐!原來李唐的“李”,是真的自太宗而起! 李元吉已經徹底說不出話來了,一張臉慘白到底,完全沒了任何可辯駁的不甘和勇氣。 而就算再有不甘又如何,以現今朝堂之上的各種心思來看,恐怕是前所未有的已然達成一致了。 李建成緩緩吐出口氣,心底那股郁氣也只能再次狠狠往下又壓了壓。 而李淵…… 李淵也算是徹底認了命,死了心,真正的認清了現況,又覺先前應了長孫無忌的話,果然是個明智的選擇,否則等到再聽完現在天幕說的這些話,恐怕到時候他連主動更改訣意的機會都將沒有了。 不過—— “二郎,未來的你,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才短短二十年時間……” 聽聞阿耶主動與他搭話,李世民怔了一瞬,隨即回過神搖了搖頭:“我也不知……” 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嵌潭處拙湓?,并不太能讓李世民全面且深刻的想象到——究竟如何做到讓大唐休養生息并且國泰民安的,但可能等真坐到那個位置上后,望著普天之下勞苦民眾,他才能夠更真切的意識到肩上的擔子能有多重,從而所做之事,所行之策,只是皆為本心罷。 【貞觀之治期間,唐朝政治清明,經濟復蘇,文化繁榮,唐太宗李世民不僅知人善任,廣開賢路,虛懷納諫,更克己復禮,以農為本,加之平定外患,穩定邊疆,使得天下大治,社會上難得出現了安定的情況?!?/br> 【如三省六部制分權行政,最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曾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而這樣的一個決定,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帝王決策上的不慎重?!?/br> 【這也并非尋常帝王能夠做到的地步?!?/br> 【再有君臣論治,以隋亡為戒,克己復禮,甚至常與大臣探討王朝興衰之原因,糾猜疑之失,虛懷納諫,完善科舉選人制度,用人唯賢,不問出身,使得李世民之下,能人輩出,真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皆為棟梁之材啊?!?/br> 【整飭吏治,完善體制就更不用說了?!?/br> 【要知道,在李世民厲行節儉的率先垂范下,貞觀時期可是我國歷史上基本沒有貪污的歷史時期!】 【還有于民方面,均田制,租庸調制等各種制度的實施與發展,極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并擴大穩定了唐朝統治基礎?!?/br> 【同時李世民還注重法治,甚至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的法家之論!】 【也由此,在重視法治的情況下,諸如貞觀三年,唐朝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集權社會法制的最高標準!】 重視法治,不是嚴刑吏法! 貞觀三年,判死刑的才29人?! 嬴政幾乎呼吸一滯,驀地站了起來。 唐朝之穩定,吏治之清明……竟能做到如此嗎…… 那究其根本…… 【無論從哪種舉措上來看,唐太宗李世民的種種做法和決策,都在很大程度上維護和安定了民眾的生活——】 【在李世民掌管下的大唐王朝,輕徭薄賦,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由此減輕了百姓的負累重擔,讓真正的庶民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百姓這才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衣食有余,安居樂業,促進經濟文化等的繁榮發展?!?/br> 【而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的例子——】 【就比如我們的太宗皇帝李世民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宮殿中,但他卻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里住了很久?!?/br> 嬴政驀地抿緊嘴唇,心下受到不小震動。 【華夏民族,向來是有極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 【秦皇漢武,強漢盛唐?!?/br> 【偌大的華夏民族,秦皇鑄骨,漢武畫魂!】 【而強漢盛唐之勢,更是將我們整個民族更為厚重的凝聚在一起!】 【所以漢人唐人之稱不滅啊?!?/br> 【那是縱觀古今,都難以忘卻,并引以為豪的強國盛國之勢!那是民之所向,庶民百姓真正心之所往的安定之所??!】 百姓!民心! 民之所向,心之所往…… 這就是大唐鑄就盛世的根本所在嗎? 為國為民,則千古一帝也。 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所有人都不禁再次望向秦王所在的方向。 那時秦王所接管下的唐朝,那眾多庶民百姓又該有多愛戴? 【大唐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究竟有多得民心,可以先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即哭昭陵?!?/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