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警戒 第1423節
書迷正在閱讀:甘愿臣服、小醋精、心肝寵、悄悄、舊時春( 1v1 師生 破鏡重圓)、楊花落盡、即興偏愛、病美人和冥主先婚后愛了、職業反派[快穿]、姑娘今生不行善
他聶山是在維系規則,而不是維護著善良,他聶山害怕的不是失去親人、忠誠,而是畏懼失去他賴以生存的丑陋根基。 沒人回答天涯的提問,或許他們心中早有答案,就像孫思邈在反問時已有了抉擇一樣。 “孫思邈決定實施他的計劃?!?/br> 天涯輕聲道,“他足足用百來年時間研究兩個世界的合并。他親眼目睹北周昌盛、北周被取代;他親眼看到隋朝興盛、強盛而衰,他也就知道大唐改變不了破落的結局?!?/br> 沈約神色微有澀然。 歷史證明,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會永久的存在下去,可就像帝王堅信可以長生一樣,無數身在局中的人,始終堅信這個時代會至永恒。 人類從歷史吸取的教訓從來只是——人類根本不會正視歷史。 “于是在大梁國興起,百姓開始安居樂業的時候,他居安思危,終于選擇將真相話于蕭布衣?!?/br> 天涯所言讓所有人都有些意外,完顏婁室不由道,“蕭布衣如何對待此事?” 蕭布衣乃開國之君。 開國之君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清除老部下。 為何? 因為開國之君清楚知道所有人的實力,也深知自己的子女很難達到自身的能力,只有鏟除舊部,才能讓子孫繼承他的位置后鎮得住局面。 歷代開國之君若是知道孫思邈的真正實力,恐怕都會對孫思邈產生極深的戒備。 “蕭布衣初聽孫思邈所言,只感覺到不可思議?!?/br> 天涯緩緩道,“可蕭布衣畢竟是非凡之人,也有高明的見知,等孫思邈帶蕭布衣到達昆侖后,蕭布衣這才感慨世界奇妙,認為他自身雖然為中原之君,仍如井底之蛙般,然后他請教孫思邈,為何要告訴他這些事情?” 完顏希尹贊道,“蕭布衣是個清醒之人?!?/br> 天涯贊同道,“不錯,他雖成為帝王,卻是少有的不為帝位沉迷之人,因為他知道所謂的統領天下,不過是段過程?!?/br> 沈約目光閃亮,“有轉機?!?/br> 水輕夢立即道,“什么轉機?” 沈約沉聲道,“自黃帝以后,世界所有的帝王都是局限認知,或醉心王圖霸業、千古一帝;或沉迷長生不死,千秋萬世,只有蕭布衣非常人,才會清醒的明白,人生不過是段過程?!?/br> 聶山忍不住道,“是過程又如何?” 沈約提醒道:“過程就如花開花落,落紅入泥,泥護花開?!?/br> 完顏婁室感慨道,“聽沈先生一說,人生似乎全無意義?” “并非如此?!?/br> 沈約搖頭道,“你認識了人生不過是段過程,你就會減少對這段過程的貪執,從而尋找更有意義的人生。這就和修行般,去除五蘊遮掩絕不意味著讓你厭世,而是讓你不再受到五蘊的擺布,看得更清楚,才能更好的進行你的人生?!?/br> 天涯贊道,“若是世人都能理解你的說法,那這個世界無疑會好轉許多??上У氖恰@般簡單的道理,他們卻始終不能聽懂?!?/br> 沈約沉吟片刻,“蕭布衣明白生命不過是個過程,那他就不會執著的想要留存什么?!?/br> 執著是因為認不清,當你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看得清楚明白,你如何還會對其執著? “正是如此?!?/br> 天涯感慨道,“孫思邈認為蕭布衣是個極為清醒、不執的帝王,這才將自己的想法說給蕭布衣聽。孫思邈認為無論任何制度,最關鍵的不是形式,而是首腦的清明!” 沈約贊道,“的確如此?!?/br> 他對孫思邈的見解由衷贊同,一個人頭腦不清,自然陷入五蘊泥塵,不能掙脫,同理可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都要有個清醒的大腦來調度運作。 在沈約那個時代,西方的人人民主更像個笑話,這世上絕不是三個臭皮匠就可以頂個諸葛亮,而是太多臭皮匠,只能將世界推入混亂的深淵。 你如何能希望諸多分裂的人,奇跡般有個一統的看法? 而以某某的名義更像是嘩眾取寵,混亂的世人,會有什么名義?他們自己都不清楚。 老子對此早有清楚的論述——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常人一聽此語,就將老子打入愚民的行列,認為老子是丑陋的代表。 事實真的如此? 大謬不然! 老子強調是圣人之治! 圣人之治中,真正的大腦自然是圣人。治理中所有人前行的途徑,是由圣人來策劃。 這種管理,不比亂糟糟的各種意見要明智百倍? 虛心實腹是強壯其體魄,弱志強骨并非弱智,而是凝聚其精神。 佛渡有緣人,可有緣之人有智力區別,有六祖聽《金剛經》中的一句就幡然醒悟,自證自修終成大道,也有人一輩子誦讀《金剛經》卻是更增癡行。 對于實在不聰明的人,釋迦如何處理?釋迦不是讓其“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而是讓其維系一念。 一念可是咒語、可是善心,可是清明…… 只有等這人通過此行削除雜念后,精氣神才會增長,方有領悟的可能。不然你一天有千萬個念頭,就足夠拖垮你的意志身軀。 神經病從來不是想的少,而是想的太多! 老子的方法同樣如此。 你如果太笨,那就照著圣人的引領做好了。虛心為無知,弱志為無欲,等你無知無欲后精氣神大漲,才有領悟、驗證、甚至超越圣人之行的可能。 可惜老子提及的“智者”,卻以為得窺天機,以不清楚、滿是欲望的頭腦,愚民縱欲來蠱惑世人,那早就離圣人之治遠矣! 第2101節 念即現前 智者未見得清醒,只是諳熟了某些規則,習慣用這種規則玩弄世人,卻不知道不清醒的自己,在玩弄旁人的時候,不過是紅塵傀儡的代言,勞心勞力,終究化為紅塵泡影,有人臨終醒悟一切成空,有人卻是至死還覺得值得。 但下一次輪轉,智者親手制造的規則,就可能成為他自身的桎梏,他處心積慮設下的鍘刀,很可能斬下自己的頭顱,他將眾生當豬狗,自身同樣可能成為豬狗。因為只有修行者才能穩定選擇自己的道路,而智者掌握了太多規則,唯獨不解靈明點轉換的規則。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是以愚者取極,圣者守中。 極有正反,中卻不變。 智者沒有清醒的頭腦,和愚人無異,但他有了清醒的頭腦,就近圣人。 一念凡夫一念佛說的就是類似的道理。 或者更應該說一念凡夫、一念覺! 愚者念“佛”,求神保佑,只向外尋;慧者念“覺”,觀想清明,是為內建。 蕭布衣本是智者,若非智者,如何能在魑魅魍魎橫行的亂世勝出?亂世中勝出的只有一種——堅信自己信念的人物! 無論善惡! 蕭布衣意志堅定,孫思邈正是看清這點,才想借蕭布衣創下的世界,做一場人類改變的實驗。 已有太多人做過這種實驗。 從黃帝、蚩尤等人的尋求改變,到明暗界的李巨人對世人的微調,再至末世人對世人混同動物般的大改特改…… 可結果似乎都有很大的問題。 孫思邈也在改,那他能給這個世界帶來什么結果? 沈約很是期待。 他期待,因為他發現這是修行者一次主動的改變。 歷來的修行者均認為紅塵如火坑,尋求解脫為樂、苦苦尋覓跳出火坑的機會。更有甚者,因為修得的意外產物——神通,加入到火坑的混亂中。 孫思邈要改造這個火坑。 空中有文字不停的閃爍。 天涯竟將沈約所思所想捕獲,然后顯示給眾人。 眾人伊始不解,等連續看下去,又駭然沈約剎那間的念頭竟是如此繁雜錯亂,其中偏偏還有條明確的主線。 水輕夢嘆道,“佛說動念不染,我一直困惑此事,直到見到沈約你這般人物,才知道佛所言不虛?!?/br> 眾人各有醒悟。 修行者自然也會動念,可修行者的念頭和常人又有區別——常人在偶遇心許的人物,會將這念頭延展到一生一世,比如說相戀、婚嫁、生子、柴米油鹽、三年之癢、七年之痛,甚至到白頭偕老或者反目成仇…… 修行者則不然,他同樣會見到心許之人,因為修行者也是人,被基因驅動就會產生七情六欲,但他能很快覺醒這些念頭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在貪嗔癡的驅動下,這些念頭會變成脫韁的野獸,毀壞他自身的根基。 常說的修行三境——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就是類似的道理。 第一層境界中,見山是山是說見山引發各種思春悲秋之感,徒自說愁,自損根基。 山是山,本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你不正確的念頭,引發你的自毀,若是無法突破,那一輩子就會困在五蘊之中。 第二層境界中,見山不是山,是說修行禪定后,觀察到的世界組成已非眼根色塵所識別的世界。 修行者在禪定中,見到的是微觀世界的組成,是以山崩地裂,不復存在。 等到第三層境界中,修行者見山又是山,是說不但在禪定中,修行者能意識到六根起六塵,成五蘊遮擋,讓人迷亂其中。而是在任何時刻都明白所見真幻,只是真幻。 真幻不動心性,是為如來! 何為如來?當然就是如同來到這個世界前的狀態。 如來之境,就是一切本源那種狀態。 沈約對亂局分析極快,卻不擾內心正念,聽起來簡單,可若非有著極為深厚的修行,再有堅定的信念堅持,絕做不到這點。 眾人有的想通這點,更增驚嘆之意。 天涯緩聲道,“你這些想法對清醒的世人極有用處,是以我未經你的允許,就將這些說法展現了出來?!?/br> 沈約緩望眾人,突然道:“你弄暈了蔣興等人?” 天眼并不否認,“他們癡迷厚重,太多念頭貫注給他們,就如蒙塵之水攪動后更是渾濁,只會增他們的癡迷,是以我讓他們昏迷,加以靜意,他們醒來或許收獲不多,但終究會有些進展?!?/br> 聶山突然跪倒在地道,“求沈先生收留指點?!?/br> 他數次塵起念動,再被沈約多次洗清剔濁,驀地感覺自己以往的一切行為有著難言的可笑,知道眼下的機會絕不能錯過。 沈約輕聲道,“你心漸明,只要勤修正念,自有領悟,已不必我多說什么?!?/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