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我能在諸天輪回 第100節
“崇明二十一年,安仁公主大婚,我得崇明帝大赦天下……” “僥幸逃過一劫……” “想不到今日,皇裔性命竟由本王一手cao控……” 前成王府,今刑天王府,會客廳內,徐行面見自家親信,語氣略帶感慨,說出了這樣一番話。 當年,他在天牢囚室中,聽外面鼓瑟吹笙…… 百鳥朝鳳的調子,一直不絕。 對安仁公主大婚排場所傾慕的人,何止趙蕓娘一人。 他亦是一樣。 錦衣玉食,都是人之追求。 “明公身授天命……” “僥幸逃過一劫,非是安仁公主之助,而是冥冥天意相幫……” 見此,公羊儀連忙暗示了一下徐行,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堂堂刑天王,怎么能話語有失。 “不必如此……” 徐行坐在主座上,他淺酌了一口茶水,笑道:“在場之人都是本王的親信,就無須說這種見外話了?!?/br> “做人,若大勝后不能人間得意,豈不是有若錦衣夜行?” 他話里話外,意在拉進與眾將之間的關系。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行事間若是與親信距離拉的太遠,可不是什么好事。此時的他已經有了足夠的威望,四明山內外皆敬服他,不再需要保持距離感,從而塑造自己的權力威嚴…… “天王……” “天王說的不錯……” 義軍將領露出了笑容。 誰愿意入場后一直繃緊個臉,做給人看。 天王讓他們不必拘禮,就是對他們的看重。日后,出了議事廳,他們亦能自覺高人一尺。 “李梁將安仁公主送到了神京……” 氣氛烘托的差不多了,徐行開始繞入正題,“這一舉動,可沒有安什么好心思。若我殺安仁公主,就是逼反他。而不換人質,也不能安天下諸侯之心……” 他殺了崇明帝、太子、永王…… 明面上,和皇室已經是血仇。 不殺安仁公主,固然會有人認為他仁義,不殺女流,或者心存仁念,對前朝不趕盡殺絕,但更多的人,恐怕會認為是他忌憚于鎮北王府的關外鐵騎。 至于鎮北王府送自家媳婦入京,看似怯懦,可在眾人眼中,這本就是一場政治聯姻,如今前朝覆滅,鎮北王沒必要自惹禍殃…… 一句話。 隨著崇明帝和他直系皇子的身死。 前朝已失其鹿,天下可共逐之。 只不過覆滅了鳳溪國社稷的四明山義軍,在這些勢力中,兵力最雄,占據的地盤也最多。又加之親力親為攻滅前朝,理應繼承大統…… 當然,若有人想要恢復前朝,扶持宋家子孫另立小朝廷,那就另當別論了。 鎮北王李梁將安仁公主送到神京為質,就是對徐行及其四明山勢力的一個試探。 一旦行錯一步,棋差一著,就會喪失政治優勢。 喪失了攻滅前朝,另立大統的先機! “鎮北王李梁能鎮守邊關數十載,不失恩寵……” “腹心若狐,不可等閑視之?!?/br> 常吉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他曾是邊關將領,在鎮北王李梁麾下聽命過一段時間,算是部將。相比其他四明山義軍將領,他更熟知李梁的老辣。 “暫隱忍一段時間?!?/br> “不能將李梁逼反,給他叛亂的把柄?!?/br> 徐行打算自退一步。 爭龍,和奕棋差不多。一昧的爭強好勝,反倒會輸了全盤。而退一步,看似丟了顏面,但實際上,卻會贏了全盤。 “明公圣明……” 公羊儀贊道:“對付鎮北王勢力,需以懷柔為先,穩住他,讓關外韃子牽制住他,不至于生出大亂。李梁此次試探,恐怕也是老而不死,想在臨死之前爭龍一次,若成,是他李家世代享受江山,若不成,亦好過在邊關等死……” “我等以懷柔,他心似狐,而不為狼虎,必不敢孤注一擲?!?/br> 他對徐行的大略做出了補充。 世間的聰明人,對未來的局勢都有過推演、預測。 鎮北王亦然。 南下爭龍,難免會讓關外鐵騎腹背受敵。所以,為了安將士之心,他必須有大恨。 此大恨,為殺父母、殺兒媳…… 為報自家主帥仇讎,關外鐵騎才能調動南下,有一爭之力。 否則,無大義名頭出師,首先軍心難安。 “公羊先生說的不錯……” “李梁已老,看似驍勇,實則早就存了怯戰之心?!?/br> 徐行點頭,認同了公羊儀的看法。 不管李梁到底有沒有敢戰之心,爭奪天下的血勇之氣,至少在明面上,他都必須這樣說,不挫自家將領信心。 “傳我王令……” “本王與鎮北王神交已交,深佩其是當今英雄?!?/br> “人質之事不必再談?!?/br> “送安仁公主、鎮北王父母出神京,前往邊關?!?/br> 徐行拍板道。 區區一個前朝公主,他還不看在眼里。 如今鳳溪國太祖宋刀尚在……著急殺宋媺娖沒用…… 有機會,斬草除根,他不會心慈手軟,就如殺死太子、永王二人一樣。 相反,此時不殺安仁公主宋媺娖,并將其和李梁父母一并送到邊關,送到鎮北王府。 就可借天下輿論將鎮北王抬上高架…… 一旦成了英雄, 李梁今后想下來,可就是一件難事了。 “明公良策……” 公羊儀再一次對徐行感到佩服。 縱然世人都知道人質在京,外地邊將真心反叛之時,用途不大。但誰又能真正的下定決心,將人質送走。 而送走安仁公主、李梁父母…… 一個不留! 誰又能說徐行對鎮北王的十萬關西鐵騎心存忌憚? 這完全是英雄惜英雄之舉! 第101章、君當繼承天命,建制稱帝! 在天王府內商討完對安仁公主的處置問題后,公羊儀、徐行、坤天王常坤等人開始勸說徐行建制稱帝,另立新朝。 等文武領頭官員表明意愿后,余下的中下層將領亦開始了“勸進”。 “天王……” “崇明帝已死……” “如今天下群龍無首……” “若天王不稱帝,恐怕有負眾望?” 義軍將領一人一句道。 只要徐行更進一步,成為皇帝,他們這些心腹親信也會跟著雞犬升天,一個個被封爵位官職,并享有從龍之功。 自古以來,除救駕之功外,就屬從龍之功最貴。 “本王……德淺行薄,今日有幸與諸位共謀大業,已是千幸萬幸。至于皇位,本王來神京是為了解民倒懸,非是……” 徐行假仁假義的謙讓。 眾將勸進,他也不能一下子就答允了。 顯得他太過急切,失了儀度。 至少得先走完三辭三讓的流程。 “明公……” “這是神京百姓的請愿傘,還有滿朝文武讓明公登基的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