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同人)盤點千古風流人物 第117節
他醉醺醺地說:“我和你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以后要在縹緲的銀河之間相見??!” 月亮高懸,影子綽約,仿佛都在回應他。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br> 【從此,中國人月下舉杯,都會吟誦:“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明明在寫孤獨,最后卻還是走向李太白式的樂觀。那寂寞中不失積極向上的情緒深深感染了所有人。 陶淵明摸著胡子:“花間一壺酒,對影成三人?有我的影子,但寫 得比我還多?!?/br> 陶淵明也寫過:“顧影獨盡,忽焉復醉?!奔由咸諟Y明自己只有兩個人,不像李白寫了三個人。 陶淵明感慨道:“他真該被貶官!” 朋友正為李白的遭遇而感到憤憤不平呢,此刻非常不解:"那皇上不識英才,應該是皇上的錯啊,怎么是李白的錯?” 陶淵明搖搖頭:"李白沒有錯,只是如果沒有被賜金放還,這天下可能就少了一個酒中仙了。" 朋友這才恍然:“可是入朝為官,才是正途?!?/br> 陶淵明卻不這么覺得,他一直在當隱士,不屑為五斗米折腰。 他給自己滿上菊花酒:"他寫出了這首詩,就再也不會寂寞了。以后每個人獨自喝酒的時候,都會想起李白,想和他喝酒。這是當宰相能做到的嗎?" 朋友訥訥不言,頓時心生向往。 秦始皇心頭撲通撲通,眼神一刻也沒有離開天幕中。 天幕中的詩人風姿綽約,遺世獨立,仿佛下一秒要駕著白鶴,乘風而去。和這人相比,他曾經信任的那些方士都是歪瓜裂棗。 天幕一直說李白是詩仙,秦始皇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感覺。詩詞對他治國理政無用,他并不關注詩詞的發展,也并不關注李白這位詩中之仙。 可是直到這首詞一出,李白那種超脫天際的想象力被展示得淋漓盡致。 秦始皇難免有點被感染到,順理成章地想。 這人的腦子是怎么長的,才能想象得出這樣的詩詞? 昔日華胥有感而孕,玄鳥降而生商,神靈降世的情況是存在的。難道李白母親做的夢是真的?李白真的是太白金星轉世? 他若有所思:“永結無情游,相期邀云漢……他居然要跟月亮在銀河相見。他被稱為詩仙,難道真的是仙人下凡?” 李斯含笑說道:"李白出生玄異,得天幕神仙看中,臣覺得他未來必定會白日飛升,得道成仙!” 【744年,李白離開長安,來到洛陽,遇見了一個小年輕,也就是杜甫。他們一見如故,相約接下來繼續耍。 745年,四十五歲的李白和杜甫來到齊地,他們兩個共同去拜見了李邕。他就是瞎不上李白的那個文豪。 李白*傲天曾經放下豪言:"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而上九萬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 【如果在小說里,龍傲天可能會恨死反派。 可是李白并不是這樣的人,他在這里玩的時候,聽說了對方的事跡。這里發生了一起大案,一個女子的丈夫被害了,女子持刀復仇,按罪當斬。李邕上書朝廷,救下了女子。 李白覺得對方非常高義,于是給他們寫了首詩:“北海李使君,飛章奏天庭。舍罪警風俗,流芳播滄瀛?!?/br> 夸對方做得好,會在當地留芳很久。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和杜甫離開的兩年后,李邕得罪了李林甫。李林甫派爪牙到山東,把他殺了。這個時候李邕已經七十歲了。 李杜二人非常悲憤。李白發聲:“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br> 事實證明,李白很狂,但是不傲。他也沒那么記仇?!?/br> 天幕此話一出,很多人對李白的好感頓生,換成是他們,高低也得記仇。結果李白心胸開闊,跟普通人完全不一樣。 誰不喜歡這種灑脫的人物? 他們不免羨慕起了杜甫等李白的好友,能和這樣的人做朋友,真幸運! 天幕下,李邕心情復雜,啥,他未來要被李林甫殺了? 他已經六十多歲了,算算時間,再過幾年就是他的死期。 他重重地拍著大腿,心中有無數話想說,最后化為了一句:"我沒看錯那小子!" 至于沒看錯的是誰,當然是李白了。 他看不上李白,但李白卻是個就事論事的人。李白不會因為曾經的過節而恨上自己,反而為自己發聲,這是何等的高義? 他就說李白不像是那種斤斤計較的人,果不其然,他沒有看錯。 家人本來覺得李白可能心思狹隘,以后會報復李邕,現在尷尬得都說不出話來了。 “果真是詩仙,無論是文采還是品性,都非凡人所能及也?!?/br> —— 【中年的李白漫游到齊州的時候,看到當地有很多游俠。李白二十多歲的時候就跟游俠混在一起,太熟悉這種風氣了。 他有感而發,寫下了一首《俠客行》?!?/br> 【很多人都說這里面形容的是李白自己,由此證明李白武力很高。其實大錯特錯,他說的是趙國的俠客?!?/br>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瘋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俠客穿著普通的衣服,腰間的寶刀銳利無比,騎著銀鞍白馬,像天上的流星一樣馳騁。 “霜雪明”“銀鞍白馬”,都是冷色調,閃著凜冽的寒光。 仿佛一部電影的開頭,一下子就將人牢牢地抓住。 這首詩一出,無數少男少女心中涌現萬丈豪情,這天底下怎么會有這么英俊瀟灑的詩! 連漢高祖劉邦都深深的被感染到了。 他情不自禁地放下酒杯,浮想聯翩,沒人比他更清楚這首詩用的典故了。他年輕的時候特別崇拜信陵君,不惜狂奔千里去投奔對方。 對方竊符救趙, 力挽狂瀾,以一己之力拯救天下,簡直酷斃了??上降臅r候,對方已經死了,他只能輾轉投奔了他的門客。 這首詩前面一韻到底,讀來覺得酣暢淋漓。他看著這首詩,仿佛回到了那個瀟灑的年代,看到了真正的燕趙悲歌人士,看到了一生的偶像信陵君! 他的兒子劉如意長得非常強壯,直接從席間站起身來:“父皇,這首詩寫的好呀??!聽說燕趙多慷慨悲歌人士,我將來也當游俠。也要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他年紀還小,說的是童言童語,逗得大家都樂了。 漢高祖劉邦卻喃喃低語:“當不了的,已經沒有了?!?/br> 劉如意歪頭說道:“為什么?” 漢高祖劉邦:“你們只看到了游俠的外表,沒有看到游俠的氣節啊。游俠是不講究得失的。你能做到□□不留名嗎?” 劉如意愣了一下:“這……為何不留名呢?這是做好事??!” 漢高祖劉邦搖搖頭:"那你就不是真正的游俠。" 普通人能做到“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可誰能做到深藏身與名呢?只有真正的游俠能做到。 如今大漢天下一統,路邊的游俠大多是街頭混混,根本算不上游俠。真正的游俠已經消失了。 漢高祖劉邦有感而發:“那李白是真的會寫!” 他也會寫詩,多讀幾遍,心里已經有了感覺。李白寫的是趙國的俠士,其實寫的也是自己的政治理想。 像俠客一樣拯救天下,最后深藏身與名,可偏偏大唐沒有這樣的土壤。 漢高祖劉邦感慨,倘若李白生在大漢,就憑這首稱贊他偶像的詩,自己高低也會封他個官當當 秦始皇望著天幕:“……” 在竊符救趙這個故事中,秦國可是大大的反派。秦國圍困趙國首都邯鄲,信陵君于是竊符救趙。如果沒有對方,秦國的東出之路會加快不少。 而且這種描述讓他想起來了一個人———荊軻。 秦始皇陷入沉思,秦朝的名聲怎么這么差?怎么全是負面形象? 李白還不知道自己的《秦王掃六合》讓秦始皇成了他的粉,《俠客行》讓漢高祖劉邦成了他的粉。 他現在正和杜甫高適在梁宋玩, 還沒到齊地去寫下這首詩。 他興致勃勃地聽著自己的未來。 【這首詩是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從此,很多人模仿,但從未被超越?!?/br> 元稹吸了口涼氣,天幕接下來不會說他那首詩吧? 他自己感覺還行,但距離這首詩可差得遠了。人比人,氣死人。 第68章 夢游天姥吟留別 漢高祖劉邦聞言睜大眼睛,滿懷期待地望著天幕。 他的夢想就是當游俠,李白歌頌游俠的詩讓他非常滿意,可是這首詩太短了,看得不暢快。雖然不認識元稹,但能被天幕一提的,應該是很不錯的詩人。 元稹寫的《俠客行》應該也不差吧! 緊接著他就看到了天幕放出來的詩。 元稹《俠客行》:【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事成不肯藏姓名。我非竊賊誰夜行,白日堂堂殺袁盎……】 元稹開篇就否定了李白構造的俠客形象。 怎么能“深藏身與名”?俠客又不是竊賊,必須得揚名立萬啊。 漢高祖劉邦:“……” 天幕下的所有人:“……” 漢高祖劉邦抹了把臉:"什么亂七八糟的!俠客從來不圖名利,元稹居然抹黑俠客,大膽,真的見過游俠嗎?” “把李白的詩給我拿過來,讓我洗洗眼睛?!?/br> 元稹的詩沒有他想要的那種俠氣。 漢高祖劉邦也能想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