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同人)盤點千古風流人物 第21節
他念著念著,突然發現不對,瞳孔地震:“嬴、政……鮑、鮑魚?!?/br> 嬴政,這不是他父皇的名諱嗎? 為什么父皇的棺木會耗費鮑魚? 不,不會是他想的那樣吧…… 父皇死后,棺木被人侮辱了??? 扶蘇性格溫潤如玉,脾氣很好,此刻卻氣得不行。眼睛快要冒出火來,咬牙切齒。 大膽!誰做的! 等到查出來是誰,他要讓丞相李斯砍了狂徒的頭! 還沒等他發作,這時,耳邊傳來侍從的尖叫聲:“陛下,陛下!” 扶蘇瞬間扭過頭去,只見父皇捂著心口,渾身像失去力氣一樣,緩緩朝后倒去。 扶蘇見狀,驚恐萬分,忙伸出手去扶:“父皇!” 第14章 嬴政:李斯,拿命來! 另一個時空中,宴會上,漢武帝和文武百官觀看天幕。 衛青和霍去病這對如今炙手可熱的舅甥也位列其中。 漢武帝聽到《雁門太守行》的時候,興至濃時,竟然直接站起身來,哈哈大笑:“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這首詩哪里叫什么《雁門太守行》,明明該叫《冠軍侯》??!” “敬愛卿一杯?!?/br> 風華正茂的霍去病昂首挺胸,拱手作揖,舉起酒杯:“多謝陛下?!?/br> “愿持劍為君死?!?/br> 君臣兩人其樂融融,氣氛無比熱烈。 很多文官見霍去病如此受寵,心里不太爽利,不過也不好出口煞風景。 畢竟如今誰能比得上冠軍侯軍功顯赫? 哦,確實有,不過那個人是冠軍侯的舅舅,他們是一家人。 如今這長安城里,很難找到比衛霍二人更加風光的了。 劉徹痛飲幾杯,心中爽快得不行,臉頰浮現緋紅之色,有些醉醺醺的。 他余光掃到武將的坐席,突然覺得有點不對:“哎,朕的老將軍呢,他怎么沒來?他當過雁門郡的太守呢,沒看到這首詩可惜了?!?/br> 左右稟報:“李廣將軍生病了,不能來參加宮宴?!?/br> 漢武帝劉徹好奇地問:“生什么病了?嚴重嗎?” 文武百官眼觀鼻鼻觀心,嘴上是生病,實際是什么原因,大家心里都清楚。 還不是因為王勃那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誰不知道,李老將軍年輕的時候,陪伴在漢文帝身旁,陪漢文帝打獵。 漢文帝看他精通騎馬射箭,武力不凡,感慨:“你就是生錯了年代呀,你要是陪高祖打天下,起碼也得封個萬戶侯!” 從此,李廣從文帝到景帝,從景帝到武帝,打了大大小小七十多場戰役,都是為了封侯。 結果天幕說了一句“李廣難封”,老將軍直接破防了。 這時,丞相說道: “天幕說的話太傷老將軍的心了,聽老將軍的朋友說,他活活像老了十歲一樣,精氣神一下沒了,步履蹣跚,跌跌撞撞回家去了?!?/br> 漢武帝聞言有些怔忪,提前知道未來,有的時候,也是一種殘忍啊。 終其一生,也沒有被封侯,甚至被后人調侃,真是英雄遲暮啊。 丞相見漢武帝有些失神,于是試探地說:“陛下,看后人這副樣子,好像很崇拜飛將軍,是否要給他封侯?” 天幕這么一播出,本朝的百姓肯定也都要知道李廣了,給這位老將軍封個侯也算順水推舟。 漢武帝劉徹晃了一小會神,有些可憐這位英雄,隨后卻很快將這微不足道的憐惜拋到腦后,冷哼道:“有什么可封的?我朝實行二十級軍功爵制度,靠殺來的人頭加官進爵。 只是因為天幕帶來的聲望多,就要給他封侯嗎?這對其他人來說公平嗎?” “如果是老將軍知道了,他也不會接受的,這和侮辱他有什么區別。他不需要這種東西!” 文武百官沉寂良久,齊聲喊道:“陛下圣明?!?/br> 漢武帝揮揮袖子說道:“李將軍年事已高,老是要上前線,怎么勸都不行,這下能認清現實也好。朕記得,他還有好幾個孫子吧?好好在家教導后輩吧?!?/br> 不久后,李廣接到消息,老淚縱橫:“雖遇明主,但末將不力啊?!?/br> 漢武帝說得對,如果是可憐他而封侯,他絕不會接受。 只可惜辜負了文帝的期待。 在劉徹和丞相交談的時候,天幕還在播放。 漢武帝劉徹有些不耐煩:“好了好了,別說老將軍的事了,別打擾我看天幕!” “朕還要看一看這位大唐的司馬長卿還寫了多少神奇的詩文?!?/br> 文武百官紛紛閉口不言。 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舉國休養生息,風格是比較內斂的。而到了劉徹這里,風格變得非常外放。 大漢傾向于歌頌壯麗新世界的詩詞歌賦。 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就是這 樣,詞藻華麗,筆觸夸張,規模宏大,風格陽剛壯美。 巧的是,李賀前期的《雁門太守行》就有這樣的色彩,非常合漢武帝的心意。 看看,這詩文寫得多好,簡直是司馬相如轉世??! 所以劉徹在看到李賀在科舉上遭遇挫折的時候,心中唏噓。 “這避諱發展到那種情況,迫害有識之士,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文武百官垂下眼眸,默默不言。 二十級軍功爵制度最高爵位是徹侯,為了避劉徹的名諱,改成了通侯呢。 劉徹跟看故事一樣,非常感同身受,與此同時,也察覺到了后世對于科舉的狂熱程度。 他眼中眸光微閃,通過考試來取士——很先進的方法。 之前天幕略微提到了科舉,沒有具體說清楚,這次總算是交代了一點。 他掃了一眼文武百官,只見他們都低著頭,根本沒提科舉的事。 他面色平靜,心中哂笑,難道這些文武百官一直沒發現出來大唐官員選拔制度嗎? 他不信。 只不過沒人愿意主動告訴他罷了。 漢代官員選拔主要靠察舉制和征辟制,這樣的制度催生了一批世代為官的豪門大族。 與之相反,科舉制的好處太多了,只要長了眼睛就能看出來。 第一,可以選拔出優秀的人才。第二,也是漢武帝最為青睞的一點,科舉制能為他帶來集權。 將官員的任免權力集中到中央,再集中到帝王手上。 這對雄心勃勃的君主來說,是沒有辦法拒絕的蜜糖。 他眼睛亮得不行,等仗打完了,把匈奴趕退了,整個國家機器就能停下來好好搞文治了。 到時候就是科舉制的實驗! 這樣無疑會引來官僚集團的不滿,可要是怕的話,他就不是那個劉徹了。 更何況,天幕就是他的虎皮。 他都想好了未來要怎么舌戰群儒了:“天幕為我們介紹大唐,是 不是就是想讓我們學習大唐,你們不同意科舉制,就是反對天命,你們不怕被天罰嗎!” 天時地利人和,這是最好的時機。 嗯,他要悄悄準備,然后給大臣們一個“驚喜”! 這時,天幕說秦皇漢武迷信。 漢武帝劉徹頓了頓…… 面色平靜,沒有反應。 漢武帝是誰?不認識。 畢竟漢武帝是他的謚號。 此時,播放到了李賀的下一首詩文。 他高高興興地看起天幕,準備好好欣賞心愛的有識之士。 劉徹看到“煎人壽”之后,渾身起雞皮疙瘩,為精妙的描寫拍案叫絕,不由感嘆:“他不是大漢人,真可惜,不然我們定能成一段君臣佳話!” 一群官員給劉徹拍馬屁,拍得對方心情舒暢。 等到看見“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劉徹突然覺得有點不對。 神君是他供奉的神仙啊。 他的外祖母平原君經常去祭拜神君,祈求富貴,后來兒女果然發達了。女兒進宮生下皇子,外孫子劉徹甚至當了皇上。 外祖母從此對神君深信不疑,從小就跟他說這些故事。劉徹的腦海里深深埋下了關于神仙的種子。 他繼位之后,曾 經聽見神君說話。特意把神君請到上林苑供奉,非常尊敬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