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天價炒飯,老唐當場拜師 第559節
書迷正在閱讀:裴總的烏龜成精了、春和景寧/嫁給準未婚夫他叔、我火了以后他們都想和我炒CP、小竹馬他有億點甜、從工地賣盒飯開始、曉陌微暖與君言歡、在地鐵上和高中同學撞衫后、你就演吧[娛樂圈]、碎月投江、聽說總裁要親三遍
雖然礙于楚王,她們不敢對李逸做什么,但在背后的嚼舌根卻一點也沒少過。 李逸雖然不在意這種背后的吐槽,但聽得多了,也難免心煩氣躁。 不過他知道織工們對他有怨氣是有原因的,問題的關鍵也是因為他沒做出配套的織布機來。 想要大幅提升織布機的效率,就要設計出利用外力進行驅動,自行紡織的織布機來,比如全機械化的織布機。 然而,李逸看的木工書里,卻沒有機械化織布機的相關資料。 于是,李逸就只能自行設計。 根據基礎的機械知識,和紡織的相關原理,李逸從零開始,一步步倒推,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設計出了一臺機器。 但根據設計圖,他帶著木匠做了兩年,才做出了一款織布機來。 戰爭時期,青銅、鐵等金屬都很珍貴,有點金屬都得打成武器,箭頭,送去前線。 所以,楚國國內根本不可能提供金屬來給李逸制作機器。 而且國中的鐵匠也沒那個水平打造出李逸想要的零件來。 于是,李逸制作出的第一代紡織機,赫然是全木質的。 但木質材料的強度終究有限,磨損也大。 所以為了保證強度,織布機的塊頭就很大,最終拼裝起來,已經快有一座小房子那么大了。 但即便這么大,這臺機器一次也只能織一匹布而已。 而且每織一匹布,就得耗費將近十斤的油來潤滑。 最重要的是,想要cao控這臺機器,最少也得八名熟工一起配合才行。 但八名熟工用普通的織布機,相同的時間里都能織完半匹布,加起來效率比織布機高得多。 于是,在驗證了機器的效率后,楚共王就叫停了這臺機器的研發。 畢竟木材也不便宜。 有這一臺機器所用的木頭,都能造一座攻城車了。 失去了楚王的支持,李逸的研發難度一下就增大了。 沒有了經費,那研發成本就成了大問題。 他只能用時間換空間,利用平時的空閑時間制作錦緞,賣給國中貴婦掙錢,積攢資金。 可這個生意很快也被叫停了。 戰爭期間,他這樣一個熟手織工,不盡心盡力為前線提供軍備,反而在行商賈之事,自然為人所不喜。 就連楚共王也因此對他大失所望,態度也冷淡了很多。 再加上他作為一個女人,歲數越來越大,逐漸年老色衰,遇到的阻力就更大了,堪稱舉步維艱。 而這樣的局面,也讓早已對他不爽的織工們愈發幸災樂禍了。 失去了楚王的庇護,織工們肆無忌憚,就連嚼舌根都不避著他了。 長此以往,李逸的心態也被影響了,有好幾次都差點爆發。 不過好在他還記得自己的本心,沒有情緒失控。 局面到了楚共王去世,楚康王登基后,才迎來了好轉。 因為在李逸的接觸下,楚康王對他的印象不錯。 而且因為他給楚康王演示了一些科學原理,楚康王對科學也有著一定的好奇心。 于是在登基后,他重新啟動了對李逸的資助,來幫助他研發新一代的織布機。 在經過了第一代的失敗后,李逸已經知道織布機的成功與否在于關鍵零部件的強度,以及充沛的動力來源。 于是,他利用機會,找來了工匠,澆筑了一批青銅零部件,將織布機的體積縮小了一半,做出了第二代織布機。 同時,李逸還讓工匠澆筑了一個有著進水孔和出水孔的青銅水箱,打算制作出蒸汽機來。 然而,在試機的時候,青銅水箱卻爆炸了,工匠差點被炸死,李逸也被燙出了半身的水泡,相當于毀了容。 經過這次事件,再也沒工匠愿意幫他制作織布機了。 康王也再一次停了他的研發基金。 手里只剩下最后一點資金的李逸決定孤注一擲,把織布機運到了河邊。 意識到自己的步子邁得太大,他放棄了蒸汽機的制造,轉而設計了利用水力作為動力的外接水車。 這個水車只需要木頭就能做,他找來木匠做好后,織布機終于運轉了起來。 第三代織布機,試車成功了。 很快,這款可以自行運作織布的機器,就在楚國引起了轟動。 楚人本身就信巫鬼,重yin祀,于是李逸很快就被當成了天上降臨的仙女。 有了織布機后,楚國的紡織業很快就蓬勃發展起來了。 在楚康王的資助下,第三代織布機被接連制造而出,很快就在兩年的時間里,達到了二十臺的規模。 然而,就在第三年,楚國發生了一場大面積的饑荒。 這場饑荒不光在楚國境內橫掃,甚至波及到了楚國的附屬國。 然而,在楚國上下調查緣由后才發現,這場饑荒居然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因為楚國境內蓬勃發展的紡織工業需要大量的桑麻來提供原料,所以楚國上下都在鼓勵農戶種植桑麻,并且提高了收購價格。 如此一來,大量的農戶都將農田改成了桑麻田,拋棄了原本的糧食種植,轉而種起了桑麻。 這種情況不光發生在楚國境內,楚國周邊的幾個附屬國也有農戶轉種桑麻,然后把原材料賣給楚國。 而楚國所支付的貨款,就是可以和金錢等價的布匹。 于是乎,楚國和附屬國上下都拿到了大量珍貴的布匹,開心不已。 但誰都沒想到,一場饑荒卻隨之襲來了。 大量的農戶放棄了種植糧食,導致楚國境內糧食產量大幅減少,糧食價格攀升。 在發現這點后,楚國開始向附屬國采購糧食,但卻發現附屬國也沒糧食了。 原本在楚國和附屬國之間最硬通貨的糧食,變成了布匹,各方都很開心,優越感十足。 但當糧食危機爆發后,所有人才發現,布匹雖然值錢,但卻不能吃。 于是,所有人都傻眼了。 第641章 借糧 以往,饑荒只會發生在天災之間,所以楚人向來認為,饑荒是上天對人間的懲罰。 但這次,卻是楚國人第一次發現,饑荒居然還可以由于認為引發。 于是乎,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楚王。 不過朝中令尹幫楚康王說話,將矛盾轉移到了李逸這個始作俑者的頭上。 令尹表示昌萍是魯國派來的間諜,目的就是蠱惑楚王,制作出織布機來,引發糧荒。 他的理由是昌萍是織紝之人,沒理由會懂得木工之藝。 木匠一行里,技藝向來都是傳男不傳女的,昌萍一個織紝之女,怎么可能會木藝? 所以她必定是魯國派過來的間諜,目的就是為了誘發這次糧荒。 這個理由有理有據,頓時說服了所有人,就連李逸自己都是有口難辯。 這個時代的技藝都是由世家傳承下來的,他無師自通,本身就是最大的疑點。 楚康王也認同了這個理由,打算誅殺昌萍,以平民憤。 李逸本有逃走的機會,但他卻并沒有逃離,而是任由楚王衛兵把自己帶到了楚康王面前。 面對康王以及滿朝文武,他為自己申辯了一番。 他承認了自己的過失,他的確沒想到,區區幾十臺織布機,就能引發一場席卷整個國家的糧荒。 但他不承認自己是魯國派來的間諜,因為魯國最頂尖的木匠,也造不出他設計的織布機來。 對于他的解釋,令尹和康王也都沒有反駁。 然而當下已經不是爭論對錯的時候了,現在的問題是缺糧,一旦糧荒出現,楚人餓殍遍地,肯定會引起動蕩,敵國很可能也會趁機進攻,楚國也有傾覆的風險。 所以,即便昌萍真的不是間諜,為了平息民怨,她也得殺。 李逸也知道這個道理,不過他提出,當下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平息民怨,而是想辦法解決糧食危機。 但康王和滿朝文武也都知道現在最重要的是解決糧食問題,可一季糧食從種下到成熟少說也得半年。 而楚國和幾個附庸國都因為轉種桑麻導致糧食短缺,即便是開倉放糧,也沒辦法解決缺糧的問題。 李逸隨即提出,愿意以帶罪之身出使晉國及其他侯國,前去借糧。 這個提議很荒謬,因為楚國正在和晉國打仗,為什么要給楚國借糧呢? 但楚康王還是同意了這個提議。 他很清楚,殺了昌萍只是治標不治本的無奈之舉,如果昌萍真的可以借來糧食,解決糧荒的問題,那他還是愿意賭一賭的。 隨后,楚康王就派了自己的親衛護送令尹以及李逸去了晉國出使。 李逸也借機見到了晉王,向晉王提出了借糧的請求。 對于楚國發生的事,晉王也是有所耳聞的,但親自確認了這個消息后,他也是驚訝不已。 聽到李逸說起那種可以自行織布的機器,他很是心動,當即提出要用那種機器來換糧。 楚國令尹一口拒絕,但李逸卻答應了下來。 人命關天,只要能避免糧荒,區區織布機,換也就換了。 這件事本身就是因為織布機而起,用織布機解決也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