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天價炒飯,老唐當場拜師 第558節
書迷正在閱讀:裴總的烏龜成精了、春和景寧/嫁給準未婚夫他叔、我火了以后他們都想和我炒CP、小竹馬他有億點甜、從工地賣盒飯開始、曉陌微暖與君言歡、在地鐵上和高中同學撞衫后、你就演吧[娛樂圈]、碎月投江、聽說總裁要親三遍
在魯成公二年,晉、魯、衛、曹四國,發兵攻齊。 雖然最終以晉國勝利而告終,但大大消耗了交戰雙方的實力,也導致楚國趁虛而入,發動了戰役來救齊國。 最終在冬日,楚國大軍一路打到了魯國的陽橋,逼得魯國國卿孟孫出面求和。 《左傳》中記載,當時孟孫向楚國賂之以執斫、執針、織紝,皆百人。公衡為質,以請盟,楚人許平。 也就是木工、縫工、織工各一百人,還把成公子公衡作為人質,抵押給了楚國,這才換來了和平。 李逸附身的人,顯然就是那一百名織紝里的一個了。 第639章 機杼 織紝之人,就是織工。 也就是說,他這次進來,要學習的是紡織的技藝。 意識到這點后,李逸的心情很是郁悶。 早說??! 早知道他就買點紡織的書來看看了。 現在倒好,他看了那么多木工的書,不是白看了么? 嘆了口氣,他收攏思緒,放棄了怨天尤人。 既來之則安之,既然來了,那他就想辦法早點掌握技藝,早點回去好了。 反正他也不是第一次了,早就習慣了。 只是這一次,他又得用多久的時間才能回去呢? …… 八面碑空間中,李逸的身形緩緩浮現。 他雙手虛按在前方,像是在梳理著什么。 但在看到眼前的八面碑后,他的表情卻變得錯愕,隨即開口驚呼:“不要!” 聽到自己口中發出了男子的聲音,他忽然一愣,隨即神色就變得復雜了起來。 記憶開始剝離,他感受著這種熟悉的疏離感,忍不住捏緊了手指。 他怎么也沒想到,自己這次居然花費了足足50年的時間,才從空間里出來。 但為什么偏偏是現在? 和他分析的一樣,他這次附身的女子叫昌萍,正是隨同公子公衡作為人質去往楚國的織工之一。 而這批織工所帶來的精美絲綢,也開啟了楚人絲綢產業的輝煌,同時間接塑造了楚人追求浪漫,個性的文化性格。 隨著楚國的日漸富強,絲綢進入了許多楚人的生活。 原本自詡為蠻夷的楚人,本就不拘一格。 而大膽的楚人,也用他們的奇思妙想和接受度,締造了那個時期最高的審美。 楚人可以接受無數種顏色的服飾,就連最基礎的紅色,都可以分為深紅、朱紅、桔紅、紅棕等許多種配色。 其中最經典的搭配,就是后世的楚人屈原在《九歌》中寫的“青云衣兮白霓裳”了。 因為這種接受程度,織紝們也在材質方面做出了許多創新。 在幾十年間,她們就開發出了綾、羅、綢、緞、紡、紗、綃、縐、綈、葛、呢、絨、錦、絹等十多種布料材質。 楚人對這些布料材質也是喜愛有加,尤其喜歡質地輕薄,呈飄逸之美的禪衣。 就像屈原在《招魂》寫到的“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一樣。 配飾方面,楚人也有著自己的喜好。 “紉秋蘭以為佩”,“服艾以盈要兮”“解扁薄與雜菜兮”,“何瓊佩之偃蹇兮”,從蘭艾香草,到青竹玉石,都可以成為楚人的配飾。 這種自由的審美,也影響了屈原,李白以及后世的無數人。 就連后世的漢服,都是從當年的楚服基礎上改來的。 而在空間中,李逸是親歷了這個審美演變過程的,并且還是其中的主要推手。 在他開始學習紡織的時候才發現,紡織并沒有多難。 說白了,紡織就是用一根根絲線按照橫、豎、斜等方式編織起來,最終匯集成一整塊布而已。 這個過程,和竹編幾乎沒有區別。 它們的各種花式編法,原理也都是相通的。 甚至可以說,紡織就是用絲線代替竹絲的竹編。 當然,這兩者并不能混為一談。 但萬法歸宗,在李逸看來,它們之間的原理都是共通的。 李逸本就是竹編大家,正所謂一法通,萬法通。 他在上手學習沒多久,就已經成為十分優秀的織紝了。 而且他學習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學習怎么cao控那種老式的織布架了。 原本他以為在掌握了所有材質的織法后,他就可以返回現實了。 可他等了一年又一年,卻始終沒有等到回歸的契機。 因為有上一次的經驗,他并沒有著急,而是尋找著破局之法。 他知道一旦滿足返回現實的契機,他是肯定可以返回的。 但這個契機,他得先找到才行。 根據上次的經驗,他認為,最有可能的原因,還是因為他的技藝沒有達到極致。 就像上次他將竹編技藝開發到極限后,契機就出現了一樣。 他的問題,是還沒有把技藝開發到極限。 可他已經試過了所有的材質和紡織的方法,如果還要提升,那就只能從生產力的方面想辦法了。 從他開始學習紡織的時候,就已經發現,織紝們用的紡織工具太原始了。 她們用的是一種原始的腰機。 就是前后兩根橫木,用腰帶綁在織工的腰上。 兩根橫木之間沒有固定距離的支架,在織造的時候,織工就席地而坐,用兩腳的位置和腰脊來控制經絲的張力。 再用一根分經棍把經絲分成上下兩層,形成一個自然的梭口。 然后再用竹制的綜桿從上層經絲上面用線垂直穿過上層經紗,把下層經紗一根根牽吊起來。 這樣用手把分經棍提起來,就能讓上下層位置對調,形成新的織口,進行下一道的紡織了。 織工把上下層經紗交匯處的地方叫綜,所謂的綜合就是從這里來的。 這種腰機用起來很麻煩,把緯紗穿過織口后,還要用木制的打緯刀打緯,效率很低。 但即便如此,這也已經是十分先進的生產技術了,向來密不外傳。 這次要不是兵臨城下,魯國是肯定不會把這種技術傳給楚國的。 不過在李逸看來,這種腰機和機根本扯不上什么關系,只是用了最簡單的兩根木棍支撐,紡織的工作,還是靠織工的體力和腦力。 于是,李逸決定要造出一款織布機來。 這時候,他在進入空間之前,看過的那些木工書就派上用場了。 他還記得那些書里列舉過一些木質的機械,其中就包括了古代的機杼,也就是傳統的紡織機。 從織布機,竹籠機,斜織機,紡車,到大型的提花機,書上都有記載。 于是,他用竹子制作出了幾種機器的模型,讓母親找機會獻給了楚王,并且成功申請到了研發資金。 隨后,在他的推動下,一場工業革命就被掀起來了。 在看到造出的機器居然真的可以大幅提高紡織效率,楚共王大喜。 而他也發現了,造出這些機器的并不是老嫗,而是李逸附身的昌萍。 于是,大喜之下的楚共王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要娶李逸附身的昌萍為妃。 他打算效仿黃帝娶螺祖為妃的事跡,來問鼎中原。 這個決定差點給李逸嚇得連夜跑路,最終在李逸舉著火把,聲明要和機器同歸于盡的威脅下,楚共王才放棄了這個決定。 第640章 糧食危機 因為擔心被沖,李逸暫緩了織布機的研制開發。 一直等到楚共王娶了秦景公的妹子,他也過了三十歲,才開始重新開啟了工業革命的計劃。 但間隔的這些年里,他的日子也不安生。 因為鄭國叛楚附晉,楚國和晉國大戰。 由于戰爭所需,織工們日夜不停的生產著布絹,用于前線軍備。 但紡織機雖然提升了效率,織工們反而更累了。 李逸做出了手搖式的珍妮紡織機,大大增加了紡紗的效率。 可紡紗的速度提上去了,織布的效率卻沒能提升多少。 李逸做出的織布機依然是靠人工cao作的,而且因為是木架材質,只有熟手才會cao作,導致織工越來越不夠用了。 堆積如山的紗線卻變不成布匹,前線壓力傳到后方,也導致織工們也每日被督工折磨得苦不堪言。 李逸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于是織工們就把仇恨轉移到了她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