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界第一因 第356節
開卷第一言,墨跡未干,是徐文紀新寫下的。 “我將天地,比作大朝廷。將朝廷,比作小天地?!?/br> 這是第二句。 楊獄來了興趣,繼續往下看:“蕓蕓眾生,為朝廷牧守,萬物萬靈,為天地統轄。道果,為天地之精粹,吾將之比作‘法理’,懂得法理,方可進位官身,官身,或可比作位階!” “以此類推,身居官位者,可掌握朝廷權柄,生殺大權,而有著位階者,亦可掌握天地權柄,無盡威能?!?/br> “此威能,或許就是神通!” “有法理加持,身居官位者,才可把握陰陽,宰執天下。是以,得道果,晉位階,執掌神通,三位一體,才可盡展神通之妙……” “這比喻……” 楊獄心中一震,這比喻或許看起來淺薄,可細細想來,似乎還有著道理。 不過…… 他心思轉動,繼續看。 “朝廷之中,諸官吏彼此間互有克制,故而,位階等同,神通當有生克之理在內?!?/br> “吾通讀道藏,從其中見得有趣的一點。道、佛兩家,似有持戒之說,神話之中,天神亦有天條束縛。 這,豈非像極了人世間的律法、道德?” “無視律法與道德之官員,必遭反噬,故而,不守戒律之神佛,也將墜入萬劫不復之境地……” …… 楊獄細細品閱,心中不住咀嚼,思量著。 徐文紀的文字樸實,似乎在照顧自己,寫的十分的淺顯易懂,卻又極為詳盡,稍稍思量,他就品讀出更多的東西來。 到此,前言結束。 之后,是徐文紀以一些他所聽聞的神通為例,講解神通的生克之道,不過,他所知的神通似也不多,比喻也很少。 更多的,則是他注釋的一些,可考證的傳說故事。 不過其中有一則故事,吸引了他的目光。 “斗法?” 楊獄心中喃喃。 書上言,應在千五百年前的唐時,有著一位了不起的道士,名喚‘凈清山人’,此人身懷神通,刀槍不入,水火不侵,于民間有著極大的名頭,故而被當時的唐皇請入皇宮。 一試之后,大為驚訝。 隨宴請百官以觀,宴會上,諸多官吏試探,卻皆被這道人折服,唯獨一員小將不服,直言此人乃是魔道,身上縈繞鬼魂。 非是刀槍不入,乃是以鬼魂格擋,應該將其誅殺。 遭唐皇貶斥,小將怏怏回家,夜深睡熟之時,突聽有人喚自身名姓,不由的看去,就見得五尊形色兇戾之鬼神穿堂而過。 小將大驚,旋即起身,其人兇猛,與鬼神搏斗,其人兇悍異常,鬼神竟也傷他不得。 未多久,鬼神道‘小懲大誡’后歸去,這時,小將方才醒轉,見得自己身在靈堂,家中盡縞素。 問之才知自己已昏睡十五日,氣息已無。 小將大驚。 后他一改之前作風,與這道人交好,此事遍傳,道人的名頭更是響徹都城,成為達官貴人的座上賓。 小將傾家交好道人,漸得其新任,直至某一日,唐皇又宴請道人前來,小將作陪。 酒意漸深之時,小將突言,道長刀槍不入,為何懼怕女色,難道是道家清修功力不足? 老道亦醉,見此,直言不懼,隨抱舞姬,上下其手。 突然,小將暴起,只一刀,竟斬下其頭顱來。 這一下變故,滿堂皆驚,唐皇更是大驚失色,責問小將,小將方才直言,自己在此道身上看到天下傾覆之危,故而殺之。 然而,就在此時,那道人的頭顱竟開口吐出聲音,只道來人必將滅唐,以雪今日之恥。 “此故事雖然蹊蹺不少,可其在《亂世梟雄高甲傳》、《大將鄭長弓傳》、《唐末傳》中皆有提及,或有可信之處……” “高甲、鄭長弓……” 看到此處,楊獄不由的呼吸一滯。 這故事,于徐文紀看來,或許荒誕,可在他眼中,卻又幾分可信。 因為通幽,真有窺命之能…… 而且,他想起當日煉化魁星位階圖之時所見,當時他只以為鄭長弓是無力救國而悲憤欲絕。 此時想來,若這故事為真,那么鄭長弓所遭受的煎熬,就還要遠遠超過自己的想象了。 因為,他會以為,是因為自己誅殺此道,才會引來暮年時,高甲的叛亂…… “呼!” 深吸一口氣壓下心中沸騰,楊獄繼續往下看。 其后的故事,也多有小故事穿插其中,講生克,講神通,更多的,則是講述因肆意妄為而滅亡的神通者。 因心中縈繞著高甲、鄭長弓的事跡,他看的更加認真,再往后,則是幾個關于當世神通者的記載。 當朝禮部尚書‘秦飛白’的折紙成兵,符水觀主云泥道人的‘神符書’,以及他的弟子,萬象山人王牧之的‘撒豆成兵’。 “折紙成兵、神符書、撒豆成兵……” 楊獄眸光閃爍。 事實上,他是接觸過后兩者的,擊穿冀龍山融金煉體神通的破甲符就來自神符書,而擊潰方其道的金豆子,應當就是撒豆成兵了。 當世的神通者,或許是因為忌諱,徐文紀只列舉了幾人而已,不過,窺一斑可見全貌,當世的神通者,只怕不在少數。 畢竟,依著三笑散人的說法,潮汐起時萬物生,越是靠近這個節點,出世的道果就會越多,修行就會越容易。 要知道,過去三千年里,也少有兩位武圣見過彼此,而當世,僅僅明面上就足足有著十二尊武圣! 心中翻滾著思量,神通雜談也到了末尾。 “吾所列之比喻,并不恰當,只是方便理解。但未嘗沒有道理,是以,在此,老夫告誡一切得神通而沾沾自喜之輩?!?/br> “為官,要知進退,懂分寸。于修行,也當謹守己心,以免迷失于力量的汪洋之中……” “切記,切記?!?/br> “乾元十年秋夜,徐文紀留?!?/br> …… 至此,書卷已完。 楊獄合攏書卷,心中微有些復雜。 最后三句話,不問可知,徐文紀是留給自己的,這位老大人,想來早就猜到了什么,才會對自己顯得特殊。 “老大人思慮周全,卻也小看楊獄……” 小心翼翼的將書卷收入芥子空間擺放物品的那一角,楊獄長出一口濁氣:“我為神通主,不做神通奴!” 第269章 前世學法,今生慎獨 神通與持戒。 咀嚼著已然涼透的酒菜,楊獄心中咀嚼著書卷中的訊息。 持戒一說,他聽了不止一遍。 爛柯寺的慧安老僧、三笑散人的些微留言、妙法老道的說辭,以及徐文紀神通雜談中的舉例詳解。 諸多情報在他心中匯總,總結,梳理。 一家之言,可信與否且不談,但總有片面性,楊獄向來習慣在心中分析,總結。 “妙法老道說,神佛皆持戒,不持又如何呢?” “老大人說,神佛持戒,猶如官吏守法,這比喻不是很恰當,因為這世上守法的官吏,遠沒有守法的百姓多?!?/br> “假設我為神佛,身負威力,朝游北海暮蒼梧,食朝露餐云霞。不受制于任何人,為何還要持拿戒律?” “逍遙自在仙佛,有何不快哉?” “依著這幾家之言,不持戒,就會萬劫不復,這也經不起推敲。我反而更傾向于強大的力量與漫長的時間,會消磨心性、人性?!?/br> “佛門八戒,可皆是人性!會不會,這所謂的持戒,是為了克制自己的心,還是不想失去,亦或者,持戒根本是為了保住自己人性的錨點?” “入門者,持拿一戒,而越是功行深厚的神魔,就越要持拿更多的戒?” “所以摩云門的道藏之中,才有‘八戒是神佛’的說法?” …… 心中思量諸般翻滾,似有所得,似乎有無所得,直至滿桌的酒菜都吃完,楊獄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不過,心中已隱隱有著主意。 又是許久之后,他消化了所得,放下銀錢,起身離開了春風樓。 …… …… 持續半個月的鐵血清洗,整個德陽府城都有些惶惶,但這并不包括本就已然被高企的糧價逼的幾乎要賣兒賣女自賣為奴的百姓。 大街上,隨處可聽到拍手稱快聲,哪個地痞被砍了腦袋,哪個惡霸被抄了家,哪個賊人被掛了城門。 “持戒……” 楊獄立身長街之中,一襲飛魚服讓滿街百姓都紛紛避讓,驚恐的甚至不敢發聲。 他微微閉目,整條長街的一切盡在他的感應之中,議論、驚恐、艷羨、渴望…… 他,如果肆無忌憚,能夠做到什么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