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家子的科舉路 第220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綾羅夫人、嫁給偏執大佬/給偏執大佬治病的日子(快穿)、清穿之側福晉年氏、惹春腰、靠簽到系統當領主、農家子的科舉興家日常、對照組知青吃瓜日常[七零]、炮灰小夫妻發家日常、炮灰反派,沉迷養崽
而這些,對早已熟能生巧的林遠秋來說,簡直太簡單不過。這不,不消兩刻鐘,他就把菩薩的臉給畫了出來,然后是觀音菩薩頭頂戴著的佛祖像,這是觀音的恩師,戴在頭上以示敬意。 等畫好了頭部,再畫純素白衣,接著是觀音持著念珠的手。 一旁磨著墨的吳公公,看到林遠秋手中的妙筆仿佛有如神助,很快就把一尊栩栩如生的觀世音菩薩畫到了紙上??创袅说膮枪?,手指伸進滿是墨汁的硯臺也全然不知。 吳公公自然不知道這是能讓菩薩更顯立體的素描畫法,只覺得畫上的人兒好似活了一般。 吳公公的驚嘆聲雖不大,可御書房里安靜的落針可聞,在御案上批閱奏折的景康帝自然聽到了。 這讓他不禁有些好奇,很快起身走了過來。 毫不意外,等景康帝看到書案上的菩薩圖時,眼里除了驚嘆,已沒了其他。 只見畫中的觀世音菩薩,無論在著色上,還是面部慈愍眾生的神態,都可以說無可挑剔。再加上線條的流暢,以及嬌憨可愛的善財和龍女,都讓景康帝對這幅畫喜歡非常。 毋庸置疑,憑著如此出色的畫工,林修撰絕對能掙出買屋宅以及莊子的銀子來。 ······ 今日算是林遠秋在皇宮待的時間最長的一次。 等他回到家中,已差不多申時。 林三柱等得有些著急,見到兒子終于回來,頓時松了口氣。 至于為何會這般擔心,還是因為周興告知他的話。 今天林三柱去了周家,在看望春燕的同時,就聽周興說起了最近京中發生的事,從而知道了前段時間京城中的緊張局勢。 “你周叔時常會去茶樓坐上一坐,今日爹聽他說,如今那茶樓里可少了不少吃茶聊天的客人,想來這是擔心會說錯了話,都窩在家里不敢往茶樓去了?!?/br> 想了想,林三柱又說道,“我看咱們還是早些回石洲府的好?!?/br> 林遠秋知道他爹在擔心什么,這是怕圣上萬一有個什么事,京城又亂了起來。 想到這里,林遠秋壓低嗓音說道,“爹,圣上看著精神還不錯,咱們不用太過擔心?!?/br> 聽到皇上身體無礙,林三柱總算稍稍放心了些。 ······ 第二日,才吃了早飯,春燕和春草就滿臉是笑的回家來了。 姐妹倆把家中的孩子也一并帶了過來,春草在今年五月生下了二兒子,和春燕一樣,如今也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了。 見到了哥哥,姐妹兩個都非常高興,三年未見,兄妹三人可有不少的話說。 今日春燕春草除了過來看望父兄,另外就是送這兩年莊子上的收入。 “爹,這里是賣柿餅的銀子,三百八十兩,加上賣兔子的五十二兩,一共四百三十二兩銀子?!?/br> 林三柱接過,而后從中抽出兩張一百兩的銀票,往春燕春草手里一塞,“喏,這銀子你們倆收著?!?/br> 春燕和春草怎好意思收呢,兩人忙推辭著不要。 林三柱瞪眼,“沒有你倆幫著cao持,哪還有柿餅的收成,拿著!” 說罷,林三柱把銀票強塞到兩個閨女手里,“這是你們應得的?!?/br> 林遠秋也開了口,“爹說的沒錯,沒有meimei們領著家中仆人幫著做柿餅,哪來這些進項?!?/br> 聽哥哥這么一說,春燕春草沒再推辭,各自把銀票收了起來。 對了,她們還帶來了侄兒的周歲禮呢。 “哥,這是給寶兒的周歲禮?!?/br> 林春燕和林春草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禮物。春燕的是一只金項圈,還有幾套親手做的衣裳,春草則是一把金鎖,另外也是衣裳和鞋襪。 隨后兩人又各自拿了一只錦盒出來,打開盒蓋,里頭是一支花簪,金花瓣、金花葉、金花蕊,整一個金燦燦的。 林遠秋很快認了出來,盒子里裝著的,正是自己考中狀元參加瓊林宴時,佩戴的狀元簪花,當初自己分給meimei們當了陪嫁。 “哥,這對狀元花簪給寶兒吧,望他日后也能如哥哥一般,一舉得中狀元?!?/br> 說到這里,春燕和春草眼里滿是感激,當初出嫁時,這一對狀元簪花可讓她們在婆家掙了不少的臉,也讓婆家人對她們多了不少的尊重。 如今哥哥有了兒子,自然得讓小侄子把這對簪花傳承下去,畢竟這可是哥哥的榮耀,也是她們林家的傳家寶。 林三柱明白閨女們的意思,他點頭把錦盒接過,看著金燦燦的花枝,很快想起狗子中狀元那日自己滿心的歡喜,再看看眼前懂事孝順的兒女,心中是從未有過的滿足。 這時,平安急匆匆地跑了進來,“老爺,公子,圣旨來了!” 啥,圣旨? 林三柱睜大了眼,好好的怎么突然來圣旨了? 林遠秋也有些納悶,昨日也沒見圣上有要給自己下圣旨的跡象啊。不過以昨天圣上對自己的贊不絕口,今日這道圣旨應該是嘉獎的可能性大。 林遠秋沒有耽擱,快步迎了出去。 林三柱則與平安很快準備起了香案。 傳圣旨的是吳公公,林遠秋看到,在吳公公的身后,有好幾個抬著木箱的兵衛。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朝廷施仁,養民為首。茲有石洲知府林遠秋,德惠廣濟,慈愛百姓,改進農耕,令糧食多了收產,如此利國為民之舉,朕實慰之。今特嘉獎黃金一千兩,錫之敕命于戲,望爾勤勉依舊,不負朕望,欽哉!” 一旨宣完,還有一旨,很快吳公公又拿出一卷封誥的圣旨來。 ······ 第223章 封誥命 聽到是封誥圣旨,林遠秋很快想起自己先前遞的請封奏折,所以圣上這是給批下來了? 林三柱跪在一旁,對于“封誥”是什么,他當然明白,知道這是朝廷給家中女眷封典誥命的意思,也清楚,這是因著遠秋的官當得好,所以才讓圣上給了這樣的恩典。 此時林三柱只以為是兒媳婦得了封誥,倒沒多想旁的。 吳公公也不墨跡,展開圣旨后,很快念出了聲: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樹豐功于行陣,振耕讀之家聲,輝流奕世,恩及眷屬。石洲知府林遠秋之祖母吳氏,克勤克儉,溫和周全,茲以覃恩,封爾為四品恭人,于戲。制曰,石洲知府林遠秋之母親馮氏,克舉其官,母憑子貴,茲以覃恩,封爾為四品恭人,于戲。制曰,石洲知府林遠秋之妻鐘氏,知書達理,蕙心蘭質,茲以覃恩,封爾為四品恭人,于戲?!?/br> 因著幾位當事人都不在,是以林遠秋代接了圣旨,“微臣謝主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聽到自己老娘居然也被封了誥命,林三柱竟有種想哭的沖動,覺得自己也算給娘掙了臉了。 可不就是自己給老娘掙的臉嗎,狗子可是他生的,兒子爭氣可不就等于他爭氣嘛。 還有孩子他娘,想來等知道自己也被圣上封了四品誥命,肯定會高興壞了吧。 ······ 不出一日,石洲知府林遠秋得了圣上嘉獎的事,很快在朝中上下傳了個遍。 至于因何得的嘉獎,眾人也在圣上接下來發出的告令中得知了緣由。景康帝在告令上細說了石洲知府改進了稻谷的種植,從而使谷糧增收的事,并且還附上了詳細的糧食畝產數量。 當看到用了新的種植方法,百姓們不但提早了收割時間,且每畝地還能多出三成的糧食產量時,眾人是震驚的。若平均一畝地就多產一百多斤的稻谷,那么整個大景朝的所有田地算下來,將要多收多少糧食啊。 這還真是利國利民的大政績一件了。 要知道,這可是關系著國家命脈的糧食呢。 也難怪圣上會直接獎賞了一千兩黃金,還有封誥了家中女眷,否則哪有一口氣封誥祖孫三代女眷的說法。 不過,也有人持不同意見的人。在他們看來,這樣富國安民的政績應該直接被稱為功績才對。 而如此大的功績,圣上卻只嘉獎了一千兩黃金和恩典封誥,居然沒給升官,未免太小氣了些,看來早前大家相傳圣上器重林大人的話,怕是有誤吧。 不過這一想法,眾人也只能放在心里,若宣之于口,說不得要吃上質疑圣上處事不公的掛落。 而閱歷深厚的老臣們卻是若有所思。 對于京中官員們的各種想法,林遠秋并不知曉。 述完了職就有了空閑,林遠秋先去了一趟岳父家,結果岳父和兩個舅子都不在。 如今鐘錦華和鐘錦安也在京郊大營當值,六品校尉掌管兩千兵衛,手下自然少不了幫手,鐘榮便讓兩個兒子跟隨在左右,自己兒子,用著肯定要放心些。 林遠秋把鈺柔又懷上孩子的事告知了岳母。 周氏聽后自然喜悅非常,再想到女兒如今不但是四品官的夫人,且還被圣上封了誥命。最最重要的是,女婿房里干凈,不說小妾,就是通房丫頭都不見一個。 對于女人家來說,這才是頂頂讓人高興的事。 女兒日子過得好,周氏這個當娘的自然越看女婿越順眼。 知道女婿要過來,一大早,周氏就讓廚娘去買了那剛打的新鮮魚回來,準備做了紅燒魚招待女婿。 擔心女婿一個人吃飯沒伴,周氏還特地讓家中小廝駕馬去翰林院門口候著,等到了吃飯的點,就把周子旭給接了過來。 這幾日周子旭都在上值,所以回來后,林遠秋并沒與他碰過面。也所以,這會兒也算是兩人時隔三年后的第一次見面。 待看到周子旭那突然變圓了好多的身材,林遠秋忍不住揉了揉眼,再看,眼前之人還是沒有腰身的肥胖子一個。 見舅兄一副簡直不敢相信的模樣,周子旭有些受傷,“哼,胖些怎么了,你看我走路都不帶氣喘的?!?/br> 林遠秋也不客氣,直接上去就是一腳,“不帶氣喘?也不想想你現在才多大,過幾年你再看,要是再往上長rou,到時看你還走不走得動道!” 周子旭皺著眉,他也不想這般肥的,可這些rou硬要往身上長自己有啥辦法啊。 林遠秋可不信沒有辦法的事,周叔和周嬸都不是肥胖的人,說明周子旭并沒有肥胖的基因。 之所以會這樣,應該就是舉業完成后心寬體胖的緣故。 聽舅兄這么一分析,周子旭連連點頭,“對對對,如今不用再日日苦讀,就跟脫了枷鎖一般,每日吃好睡好,加之妻子賢惠兒子乖巧,這多余的rou就生出來了?!?/br> 說著,周子旭忍不住苦惱,“林兄有所不知,之前愚弟也想了好多法子,可都無用,腰身還是這般的壯實?!?/br> 壯實? 林遠秋翻了一個白眼,“你這叫水桶腰,水桶總見過吧?如今你長得就跟水桶一個樣?!?/br> 不是林遠秋故意挑難聽的說,他是真的被突然長胖了好多的周子旭給嚇到了。人胖了,隨之而來的就是這樣那樣的身體不適,不說這人是自己的妹夫,就是單純為了好友的身體著想,也得勸他減肥了。 聽到自己長得像水桶,被打擊到的周子旭簡直欲哭無淚,心中暗暗下了決心,自己一定要管住嘴了。 可等紅燒魚端上來時,周子旭那雙夾rou的筷子輪的一點都不慢。 林遠秋見了并沒多說,吃魚又不長rou,沒事。 不過看到對方一碗飯下肚,準備讓人再盛第二碗時,他就有了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