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家子的科舉路 第216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綾羅夫人、嫁給偏執大佬/給偏執大佬治病的日子(快穿)、清穿之側福晉年氏、惹春腰、靠簽到系統當領主、農家子的科舉興家日常、對照組知青吃瓜日常[七零]、炮灰小夫妻發家日常、炮灰反派,沉迷養崽
官媒婆一句句喊唱:“上等水田十畝!” “棉布六匹!” “被褥兩床!” …… “壓箱銀二十兩!” 與滿是驚喜的陳家母子以及他們家興奮非常的親戚不同,趴在圍墻上的村民,一個個眼里的酸意已快滿了出來。 天爺,這可是五十畝水田啊,還有這么多的壓箱銀,沒想到陳大郎幾兄弟竟是靠著娶媳婦,就發家了啊。 等嫁妝擔子全都進了門,官媒婆左手摟著五個木如意,而后照著右手紙張上的一個個花紋和名字,給陳大郎五兄弟分發了起來。 “陳大郎,喏,這柄刻了蘭花的給你。陳二郎,你的是梅花。陳三郎,這柄刻著芙蓉的是你的,陳四郎,這支菊花的給你?!?/br> 官媒婆把手上最后一柄刻了荷花的木如意遞給了陳五郎,而后叮囑道,“明日新娘子手上也會有一柄如意拿著,我跟你們說哈,你們媳婦如意上的花紋和你們的一樣,到時就依照這個標記接新娘子,記住,可千萬別弄混了?!?/br> 陳家五兄弟齊齊點頭,手里的木如意都握得緊緊的。 官媒婆沒有耽擱,出了陳大郎家,就很快往不遠處的陳貴年家走去。送嫁妝可有吉時的,他們得在巳時正之前,把十二副嫁妝都送到各家家里。 而此時的陳貴年,還有陳石柱和陳大牛,以及另外四戶人家,早已心情激動的等候著送嫁妝的隊伍上門了。 這一日的陳家村,是酸甜酸甜的。甜的是明日要娶媳婦的那幾家,而酸的,自然是錯過如此好姻緣的人家了。 其實不止陳家村,楊家村和趙家村亦是如此,后悔聲可謂處處皆是。 唉,若知曉知府大人會貼補出這么多的嫁妝,他們肯定也會娶山妻的,其實什么山妻不山妻的,人家一個個都還是黃花大閨女呢。 好后悔啊。 不過往后應該還有機會的吧? 想到這里,就有頭腦活絡的族人,立馬跑去了族長家,詢問什么時候再給山神娶妻,自家兒子還小,再等上幾年,正好可以娶山妻進門,到時知府大人應該還會貼補這么多的嫁妝吧。 趙族長瞪著眼,“如此缺德之事,虧你還問的出口!” 趙族長的聲音是前所未有的響亮,仿佛只有這樣,就能表明先前的缺德事自己從未參與過。 話說,趙族長還記得知府大人說的那句“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話呢。 …… 有了花紋成對的木如意,第二日的迎親自然格外的順利。 府衙大門的空地上鋪著紅布,二十七個新娘披著繡了大紅喜字的紅蓋頭,由粗使婆子一一背到紅布上站著。 新娘們把手里的如意朝上,這樣正好能露出刻著的花紋。新郎們則站成排,然后挨個尋找著與自己手中如意一式的花紋,好以此找到自己的新娘。 對面一個個笑得咧嘴的百姓們,都直呼這樣的接親儀式實在太有趣。 小六子眼睛最尖,很快就找到了同樣刻了一朵桃花的木如意。 他忙走到桃花的身邊,與她并排站著,只是心里又有些擔心自己會不會找錯了人。 于是,小六子對著紅蓋頭輕輕喊了聲桃花,聽到蓋頭下的人兒“誒”了一聲后,他才真正放了心。 小六子是自己駕了馬車來的,心情激動的他,還特地買了紅綢在馬車廂上系了一對大紅花。 剛剛到了府衙時,小六子就直接給林遠秋磕了好幾個響頭。 等再抬頭,小伙子已是淚濕了眼眶。 想他一個無父無母的窮小子,若不是知府大人的小縣大城之策,這會他恐怕除了城里的小租屋,剩下的就是村里的三間茅草房了。哪還有如今整潔漂亮的城中小院。若不是知府大人,這會兒自己更不可能娶上喜歡的媳婦了。 而邊上的幾名衙差,在聽到小六子嘴里的“小縣大城之策”時,朝他們的知府大人是看了又看。 幾人心說,他們石洲府的“小縣大城”怎么還沒開始啊。 爆竹聲聲,鑼鼓陣陣,很快到了新娘該上花轎的時候。 就在眾人以為接下來新娘子由媒婆攙扶著上轎,然后送嫁儀式就到此結束時,卻見所有新娘齊齊朝著知府大人跪下,而后恭恭敬敬磕了三個頭。 這是出嫁女拜別父母的禮,眾人見了,心中都極為震撼。 包括此時站立在旁的高同知和錢通判。 都說一方官員即是一方百姓的父母。在高、錢兩人看來,今日新娘子們把林知府當作父母來拜別,實在太恰當不過。 話說,林大人為她們所做的一切以及思慮的周全,絕對擔得起她們的這一拜。 一抬抬大紅花轎,隨著吹吹打打的鼓樂聲離開了眾人的視眼。 很快,整個衙門口只剩下了遍地火紅的爆竹屑兒,雖是這樣,可街對面的百姓們卻舍不得離開,總有種意猶未盡之感。 不過也有步履匆匆的,那就是說書先生,對他們這些評書之人來說,搶得頭籌尤為重要,今日的奇聞該怎樣說,該如何講,幾人早已腹中有稿。而此時他們要做的,就是快快評書與世人知曉。 于是,不出一日,周邊縣城的許多茶樓就響起了說書先生洪亮高亢的評書聲:“五霸七雄鬧春秋,頃刻興亡過首,青史幾行名姓,北芒無數荒丘。旁的古文咱不論,且把奇談說你聽,話說,石洲轄內有山喚巫,其旁為桃、尢兩屺,又說石洲林知府,曾是永寧有名人,殺得山戎三千賊,小縣大城安民策……” 林遠秋自然不知,一場集體送嫁儀式,竟讓說書人當作奇談評書與了眾人。更是不知,才一個多月時間,此一奇談就傳到了京城,以至于后來他的老師還特地寫信過來詢問事情的詳細經過,以滿足他難得爆發出的好奇心。 …… 進入五月,地里的秧苗到了長勢喜人的階段。 許是錯落有致的緣故,后寺村的村民驚喜的發現,他們村的稻子看著要比隔壁村的長得更快一些。 其他村的村民一聽,忙爭相跑到后寺村來看。 其中有位細心的老農,還特地用草繩量了自家地里的稻子,結果拿著繩子過來一比較,頓時傻了眼,自家的稻子竟然差上了好幾寸。 天知道,這才一個月時間都不到呢。 還有,后寺村的水稻看著也比旁的村子長得更壯一些。 “你們說,照這樣的長勢,咱們村里的稻子會不會比旁的村提早收割啊?!?/br> 一聽這話,眾村民的心立馬砰砰跳了起來,對啊,既然長得快,那么能提早收割是肯定的,只是不知道能提早多少天。 因著氣候的原因,塞北這邊一年只能種一季的稻谷,四月份下種,差不多到了九月下旬才能收割,而進入十月后,天就開始冷了下來,所以接下來的時間,田地只能空閑著。 可要是稻谷能早上一個多月收割,那么他們就可以抓緊時間再種上一茬蘿卜,這樣不就多了收成了嗎。 哎呦,真是越想越激動啊。 等林遠秋再到后寺村時,已經興奮了好多日的村民們,忙把這個可能報給了知府大人聽。 村民們一個個滿臉喜色的模樣,讓林遠秋深受感觸。 是啊,對靠地謀生的百姓來說,還有什么能比地里多了收成更讓人激動的事呢。 說實話,之前搞實驗田的目的,只是想著最好能提高稻谷的產量,對于會提早收割,然后還來得及種蘿卜的事,林遠秋是沒想到的,所以這應該算是意外收獲了吧。 不過能提早收割目前來說還是大家的猜想,具體能不能做到,只有到了稻谷成熟的那日方能知曉。 林遠秋讓大家不要心急,繼續做好水田的排灌和除草。 “如今咱們應該把爭取能多產糧食放在第一位?!?/br> 眾村民一聽,當即反應了過來,對啊,現下他們要做的可不正是想法子把稻谷產量提上去嘛,哪有這山還未翻過去,就巴望著別山風景的道理。 于是,收了旁的心思的村民,又專心侍弄起水稻來。 …… 自搬到石洲府后,家里大一些的孩子基本都有了自己的院子。 而除了單獨的院子,吳氏還給他們都安排上了侍候的丫鬟或是小廝。 特別是家里的幾個女孩子,除了陶媽、徐媽,還有王媽她們幾人的孫女,吳氏又讓三兒子去牙行買了幾個婆子和一群小丫頭回來。 婉清今年十三歲,婉瑩也有十二,兩人都是大姑娘了,院子里該有的人手自然都得配齊了才是。 如此,等日后嫁人到了夫家,也好有自己得用的人。 還有七歲的婉雪和六歲的婉瑜,吳氏給她倆也各配了兩個丫鬟和一個粗使婆子。 至于墨宣、墨昊,還有墨晟和墨誠,吳氏只給他們每人配了一個跑腿的小廝。 用老林頭的話說,男孩子可不比小姑娘,哪能嬌生慣養著。你看咱們家墨逸,才這么點大,他爹就每日念書給他聽了。 老林頭覺得,按著小孫子這種教孩子法,將來他們林家,說不定還能出個狀元來。 …… 行之有效的決策,林遠秋自然不會拋到腦后。何況這一決策,對帶動地方經濟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石洲府下轄縣城共有七個。 林遠秋知道,現下除了已經執行了“小縣大城”的定胡縣,其他六個縣城的知縣,如今正在效仿這一做法。 林遠秋還知道,府城周邊的好些村民,都巴望著能快些開始小縣大城之策,好讓他們也能住進城里。 可治理地方不能千篇一律,位置不同,治理起來肯定會有區別,哪能生搬硬套的不做分析。 當初自己之所以會讓定胡縣和永寧州的村民搬進城里,除了山戎人的侵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城里有不少空置的土地。 可作為七縣的首府,石洲城里并沒有這么多的空閑地塊。 再有就是,有些地方的房子太過稀疏,浪費一大片面積不說,看著還破破爛爛的。 所以,想讓村民們搬進城里,自己必須得好好規劃一番才行。 …… 第219章 開收糧食 石洲城共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與之劃片的,則是周邊的住戶。 西城以富戶居多,那邊的宅子大多雕梁繡戶,看著大氣又規整。 要規劃的話,這些房子肯定不算在其中。 南城的居民基本都是尋常百姓,這兒的房子都是普通的一、二進小院。雖住的密集,且看著有些舊,可勝在整潔不臟亂,所以林遠秋也不準備改動它們。 東城和北城住著的居民不多,房子分布也零散。這兩日林遠秋去現場又仔細察看了一遍,發現把其中一些住宅做些調整,就能多出不少空地來。 只不過,想法容易,可做起來應該有不少的難度,畢竟拆遷不是隨口一說就能成的。在林遠秋看來,這些宅子哪怕再舊,房屋主人也不見得愿意拆。 林遠秋的打算,是先派人上這些住戶家里詢問,聽聽他們是個什么想法,同時也會把怎樣安置的方案告訴他們。比如新房子將會蓋在哪兒,房子有多大,以及蓋房子費用并不會讓他們自掏一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