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家子的科舉路 第185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綾羅夫人、嫁給偏執大佬/給偏執大佬治病的日子(快穿)、清穿之側福晉年氏、惹春腰、靠簽到系統當領主、農家子的科舉興家日常、對照組知青吃瓜日常[七零]、炮灰小夫妻發家日常、炮灰反派,沉迷養崽
因著這事,曹媽特地去馮氏面前磕了頭,自家孫子跟著夫子,少不得也能跟著識些字,這對他們當下人的來說,可是主子給的大恩典了。 四合院離這邊也就百十米的距離,很快鐘榮就和鐘錦安、鐘錦華過來了。 這會兒的父子三人,看著格外的精神煥發,眼里更是有著滿滿的躍躍欲試。 林遠秋自然知道,岳父與兩個舅子為何會這般興奮。 因為今日下午,他與岳父說了明日要去城郊兵營的事。 早在從京城過來的路上,林遠秋就與岳父大致說了日后兵營的安排。 自己雖掌著兩千多的兵衛,可營中的許多事務,林遠秋肯定需要岳父幫他熟悉。 地方兵營與軍營不同,并不設校尉、都尉這些軍官職務,有的只是伍長、佰長這些兵頭。 作為知州,林遠秋是有權利派人去管理營中事務的。既然已接手了兵權,他自然不希望只掌著表面。 所以林遠秋決定,就讓岳父和兩個舅兄幫自己看顧著營中事務。 并不是林遠秋有多看重自己的權利,而是在這邊塞地帶,兵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是在起沖突時,能保一方安寧的存在。 而鐘榮,當初十幾年的營中生涯,早已成了他生活中的習慣。 原本鐘榮以為,這輩子自己再沒了與兵衛們打交道的可能,沒想到女婿又給了他這樣的機會,心中的喜悅自不必說。 言歸正傳。 待岳父和舅兄們坐定,林遠秋便沒耽擱,直接說起大搬遷的方案來。 對于這種前所未聞的做法,不管是老林頭林大柱他們,或是鐘家父子三人,聽過之后,一時都難回過神。 那什么,把永寧州下轄村子的村民全部移至城里,還有給他們建造統一的住宅安置,這這這不是鬧著玩嗎。 老林頭忍不住開口,作為在地里刨食了大半輩子的他,實在太知道土地的重要性了。 “遠秋啊,若咱們把村民們都遷到了城里,那他們的地怎么辦,沒了地村民們怎么糊口啊。對了,還有他們的房子,就這樣丟下全都不要啦?” 老林頭還沒說的是,這樣丟地丟房子的舉家搬遷,不就跟逃難差不多了嗎,誰會樂意啊。 林大柱一聽老爹說的,正是自己心里想的,也忍不住說道,“雖說鄉下人十之八九都說城里好,也都盼著能住到城里,可要他們把田和房子都丟下,想來沒一個人會愿意,沒了地一家老小吃啥,依大伯看,這搬遷的事,怕是沒那么容易辦成?!?/br> “對對對,沒了田地村民們吃啥,這件事二伯也覺得難辦成?!绷侄彩且粯拥目捶?。 至于林遠楓和林遠松,還有林遠槐林遠柏,自然也覺得爺跟爹(大伯、二叔)說的有理。這會兒幾人也是弄不明白,向來聰慧過人的五弟,怎么會想出這么一個差主意來呢。 鐘榮也跟著點頭,包括鐘錦安和鐘錦華兩兄弟。 他們雖不懂農事,也猜不透農家人的心思??梢约憾热?,要是誰讓他們丟下田地和房子,就這樣背井離鄉的搬家,他們肯定也不干。住到城里又怎樣,若沒有穩當的養家糊口本事,那么全家就等著挨餓了。 所以,女婿此舉,會招來百姓們的非議是絕對的。 林遠秋看向一直沒吭聲的林三柱,笑著問道,“爹,兒子的打算,您是怎么看的?” 還能怎么看的,當然是餿主意一個了。 不過林三柱知道,自家狗子又不是傻子,會連這么明顯的弊端都察覺不出來,所以,此搬遷必定不是他們以為的搬遷。 也所以林三柱只有一句話,“爹相信遠秋不是糊涂之人!” 這句話,聽的林遠秋心里暖暖的,他爹還是一如既往地對他無條件信任啊。 對于老林頭說的這些,林遠秋早有考慮,再說糧食可是主要的稅賦,他怎么可能讓村民們放棄種田呢。 “爺,孫兒讓村民們搬遷,并不會讓他們失了田地和房子,平日村民們依舊可以在村子里住,種田種菜并不耽擱。孫兒的做法是讓他們在城里多一個住處,這樣等農閑時,或者家中有打算在城里做營生的,就可以住到這邊來,特別到了冬日,村民們都住到城里,還可以躲開山戎人的作惡?!?/br> 林遠秋相信,只要村民們有了城里的住處,就會生出在城里謀些營生的想法,何況林遠秋心里還有后續的打算呢。 聽林遠秋這么一解釋,尤其是躲開山戎人搶糧這一條,讓屋里眾人都忍不住連連點頭稱贊,這主意好啊,在來之前,他們最記掛的,不正是山戎人時常去百姓家搶糧的事嗎,如今有了這樣的好主意,一下子就把難題給解決了,想來村民們都該高興壞了才是,這要是還不愿意,那就是傻的沒邊了。 林三柱卻想到了旁的,他摸了摸胸口乎乎的地方,“遠秋啊,那給村民們建造房子的銀錢從哪里來???” 這臭小子,不會已打上這筆銀子的主意了吧。 不過,想到先前他們倆父子已商量好的,林三柱覺得,把銀子用到這件事上,也沒什么不合適的。還有,這筆銀子本就是不義之財,花在百姓身上也算是做好事了。 林三柱的話猶如一盆冷水,直接把在場眾人潑醒。 對啊,造房子的銀錢從哪里來,要知道這可不是蓋一間二間,而是上千間的房宅呢,哪來這么多銀子蓋啊。 林遠秋確實動了花那筆銀錢的打算,否則大搬遷的事根本不可能完成。 只不過他并不準備包辦,不勞而獲的事不管到了哪里,都不值得提倡。話說沒有銀錢可以花力氣啊,再說,若不用了心,就不知道去珍惜,也沒了參與其中的喜悅。 何況,除了這些,林遠秋還有其他計劃在內呢。 想了想,林遠秋問道,“若換作你們是村民,衙門分了不用花銀錢的宅基地給你們,那么接下來你們會怎樣做?” …… 第189章 作坊 他們會怎么做? 有這樣的大好事,當然是趕緊把房子蓋上了。不然時間拖的太久,官府要是反悔了把地收回去咋辦。 從當初與大哥分家另過,到后來自家有了銀子后的兩次蓋新房,老林頭也算蓋過好幾回房子了,自然很清楚建造房子的所有流程,以及蓋樣子的所需用材。 是以這會兒的他,不假思索地答復道,“若換做祖父,得知衙門竟然分了不用銀錢的宅基地給咱家,肯定馬上安排你爹和你大伯他們去山上砍樹,好把木梁和檁條先給備上,這樣等日后官府下令蓋房時,咱家就不會有一丁點的耽擱了?!?/br> 林遠楓聽后忍不住點頭,“爺說的沒錯,這事換做是孫兒,自然也趕緊預備上蓋房子的木料,對了,那夯墻或是做泥磚的土,也得多多準備上才是?!?/br> 所謂夯墻,就是把泥土填到木頭制成的墻型模具內,再用夯杵和拍板把里面的土夯結實。等拆下模具,一塊約摸一米多高的墻就建成了,然后再往墻上架起模具再填土再夯,就這樣一層層的把墻建上去。 至于做泥磚,顧名思義,就是把泥巴做成磚塊的形狀,而后等曬干之后就能造房子了。 而不管是夯墻還是做泥磚,對時下百姓來說,都不是多難的事兒。由此可見,真要是蓋房子,這方面的人手肯定是不缺的。 原本聽小孫子說起搬遷的事,老林頭還覺得不太切合實際。畢竟蓋房子啥的可要花費不少的銀子,鄉下人大多都在地里刨食,哪來這么多銀子在城里蓋新房啊。 可這會兒,老林頭突然發現,那做木梁、柱子和檁條的木料山上就有,而泥土更是到處都是,塞北這兒多的是土坡,想就地取材建造房子,最是容易不過。 可見,村民們只要肯花力氣,根本用不了多少銀錢,就能把房子順順利利的蓋起來。 “爹,那瓦怎么辦?”林大柱表示蓋房子的瓦片還沒算進去呢。 林二柱一聽,也連連點頭,“對啊。蓋房子沒瓦可不行?!?/br> 那夯墻用的泥巴與木梁檁條能就地取材,可屋頂上的瓦是無論如何都要花銀子買的。 在林大柱和林二柱看來,這買瓦的銀子,可不見得所有村民都能拿得出。 林遠松和林遠槐,還有林遠柏,三人聽后也是點著頭。 記得當初他們家蓋小高山村的那些房子時,單是買瓦,就花了二十多兩銀子。 雖這會兒村民們蓋的房子,肯定不如他們小高山村的房子大,可花上三、四兩銀子買瓦片,絕對是要的。 而這當中,若是有村民買不起瓦,那么蓋房子的事,怕就有的拖延了。 老林頭卻不這樣想,他看著老大老二,還有幾個孫子說道,“你們難道忘記咱家先前是啥樣的了,那會兒咱們家的屋頂不都用茅草蓋的嗎。其實不光是咱們家,村里好些人家的房子也都用的茅草屋頂,蓋這樣的房頂只需花些力氣拾掇好茅草就成,哪還需要花銀子?!?/br> 老林頭的意思明顯,沒有銀錢買瓦的人家,大可以用茅草來蓋屋子啊。這次從京城一路過來,那沿途看到的屋宅,也都是土胚墻、茅草屋居多。所以蓋茅草房太正常不過,屆時只要綁的厚一些,鋪蓋均勻,就不用擔心會漏了雨水,或是灌風進來。 對于老爹的話,林三柱是非常認同的,“爹您說的沒錯,買不起瓦的人家,就先用茅草蓋著,等日后手頭寬裕了,再把屋頂換成瓦片的也不遲。至于茅草,那就更不用愁了,咱們剛進永寧地界時,那官道兩旁就長著不少,到時正好可以把它們割了蓋房?!?/br> 一聽要割城郊的那片茅草,鐘榮忙開口說道,“親家此提議極佳,先前看到那連成片的茅草時,我還擔著心,想著要是里頭藏了匪徒或是山戎人,咱們根本就發現不了,依我看,那兒的茅草確實該清除了為好?!?/br> 郊外的茅草地足有半人多高,且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長著,這樣的地方,往里躲上一、兩百個人絕對是輕而易舉的事。 當時鐘榮就在想,等有了空,他一定要跟女婿說說,讓派人把這些茅草都給處理了,這樣才不留隱患。 鐘榮的話,讓在場眾人忍不住驚起了一身冷汗。 對啊,那茅草長得這么茂盛,里頭藏人實在太容易不過,他們咋就一點都沒想到呢。 林三柱也是,當時他看到那片茅草地時,想到的確是笤帚、掃把,覺得這要是在京城,他和大哥二哥還有侄子們做笤帚賣,到時就算賣二文錢一把,這么多茅草都能掙上不少。至于為何要在京城賣,當然是因為京城人多有銷路了。 至于林遠秋,他可以肯定,自己看到那連成片的茅草地時,并未往安全上想。 果然術業有專攻,岳父不愧在涇州軍營多年,警惕性要比他們強得多了。 所以,自己讓岳父幫忙看顧著兵營,絕對是明智的做法。 說好了搬遷蓋房的事,接下來林遠秋又說起了自己的另一件打算。 “爺,奶,趁著此次村民們蓋房,孫兒想在城里蓋兩間大作坊?!?/br> 老林頭詫異,“蓋大作坊做啥?” 在場其他人聽后也同樣不解,好好的蓋大作坊做什么。 林三柱立馬就想到了柿餅上,“遠秋,你的意思是,咱們家蓋了作坊,好做吉祥如意餅的生意?” 聽三兒子這么一問,吳氏和老林頭,倒是很快想起郊外到處可見的柿果林了。 林大柱和林二柱,還有林遠楓林遠松幾個也想起了這事。永寧州這邊的柿子樹可有不少,屆時定能做出許多的柿餅出來。 只不過做吉祥如意餅,最多兩個來月的活計,沒必要一口氣蓋兩間作坊出來吧? 難道遠秋(五弟)這是準備把家中繡品買賣也做起來? 想到這里,屋里幾人頓時眼睛一亮,這樣他們不就跟在京城時一樣,家里又有掙銀錢的營生了。 在場最納悶的,恐怕就是鐘榮、鐘錦安,還有鐘錦華了。吉祥如意餅他們是吃過的。每次送年禮時,林家都會拿了過來,鐘榮還記得那軟糯香甜的味道呢。 至于吉祥如意餅具體是怎樣做成的,鐘榮父子三人并不知曉。只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最主要的是,哪有地方官在自己轄地明目張膽開作坊掙銀子的啊。 這要是被人知曉了,被參上一本是肯定的。 老林頭和林三柱他們,倒是沒想到這上頭上去。此時他們心里不解的是,為何好好的,遠秋居然想起開作坊來了。 面對家里人的疑惑,林遠秋說出了自己的心中想法。 “爺,奶,孫兒讓村民們遷至城里,除了想保他們不受山戎人的侵擾,還有就是想讓整個永寧州的老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珊萌兆訂慰繋讘羧思易鰻I生肯定不行,孫兒自然還得想法子讓他們有事做,讓大家都能掙上銀子養家糊口。而咱們家開了作坊,正好可以讓百姓們來作坊干活掙工錢了?!?/br> 雖不知道最后效果如何,可總要試一試才能知道。 至于賣吉祥如意餅,以及繡品的收入,自然都算林家的。 話說,那種“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缺德事,林遠秋肯定不會去做。 可林遠秋也不會高尚到把掙得的銀子傻傻奉獻出去,自己一家老小幾十口人,外加幾十個下人,又不是靠空氣活著的,當然需要銀子養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