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家子的科舉路 第184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綾羅夫人、嫁給偏執大佬/給偏執大佬治病的日子(快穿)、清穿之側福晉年氏、惹春腰、靠簽到系統當領主、農家子的科舉興家日常、對照組知青吃瓜日常[七零]、炮灰小夫妻發家日常、炮灰反派,沉迷養崽
這不,隔壁的杜知縣不是才喪命匪手嗎,雖圣上已給追了封,也賞了謚號,可命都沒了,要這些死后哀榮有何用。 所以葛使者很能理解嚴大人和賀大人的想法,若換做是他,說不定也會如這般等著致仕。 城內空曠,馬車行駛起來便少了耽擱,不下一刻鐘,林遠秋一行就到了知州府衙。 門口幾個守衛,早在城門衛過來告知時,就知道了今日知州大人要過來上任的事。 是以,緊著神的他們,在看到一身官袍的林遠秋下了馬車后,便知道這就是新來的知州大人了,守衛們忙疾步上前,跪地齊聲道,“小的給大人請安!” 林遠秋抬手,“同知大人和通判大人可在衙署?” “在的在的!”領頭守衛忙答道,“兩位大人正在內堂?!?/br> 林遠秋點頭,隨后跨步進了衙署。 緊隨在他身后的,則是鐘錦安鐘錦華兩兄弟,然后是鐘榮和林三柱,以及林大柱他們。 而聽到守衛來報的嚴同知與賀通判,還有葛使者,三人很快從柬房迎了出來。 葛使者自然是見過林遠秋的,是以這會兒再看到時,莫名就有了他鄉遇故知的親切感,“下官見過林大人!” 嚴同知也忙躬身行禮,“下官嚴志開見過知州大人?!?/br> 賀通判緊隨其后,“下官賀水亭見過知州大人?!?/br> 林遠秋伸手朝兩人虛扶,“不必多禮,本官初來乍到,日后還望兩位大人多多指點?!?/br> “哪里哪里,知州大人您客氣了?!?/br> 賀通判忙也說道,“大人您客氣了?!?/br> 雖認識林修撰,可該走的程序是不可少的。 等幾人到了大堂后,葛使者先是看了吏部的委任狀,上頭記載著林遠秋的基本信息,如對身高、體態、五官等部位的描述。 核對無誤后,葛使者很快就把自己攜帶的一半魚符拿了出來。 見狀,林遠秋也從魚袋里拿出另一半,待兩塊魚符合在一起,正是一條完完整整的銀鯉魚。 葛使者把兩塊魚符收了回來,算是已經完成了驗明真身的程序。 嚴同知和賀通判拿出各自代持的兵符,既然知州大人已上任,他們自然要把兵符交到知州大人手上。 兵符和魚符一樣,也是兩個半塊,與軍營一整只老虎的虎符不同,各地知州所持的兵符,合在一起是個虎頭的模樣,虎頭上還刻了代表各自州府的符節文。 林遠秋把兵符接過,而后從平安手里拿過裝著官印的木匣,隨后高舉著,面朝京城方向跪下,高聲道,“蒙圣上垂愛,微臣定當盡心盡力,為永寧州百姓謀福祉,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既已完成了差事,葛使者準備今日就離開永寧回京去了,他笑著朝林遠秋作揖道,“下官差事已成,今日便要啟程回京,就此與林大人別過,愿林大人大展鴻圖、遂心如意!” 林遠秋拱手回禮,“有勞葛大人了?!?/br> 送葛使者離開后,林遠秋沒再耽擱,現下已快午時,他想趁著回驛站吃中飯之前,先去衙署后院看看,若不用大收拾,林遠秋準備今天就搬過來住。 聽林大人要去后衙,嚴、賀兩人忙在前頭引路,兩個人邊走邊還做著介紹,“衙署前堂辦理公務,兩邊側院為六房所在,再往后便是大人的住處?!?/br> 所謂的六房,其實就是比照朝廷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立的小六房。 林遠秋看到,除了六房外,衙署內還設有糧房、鹽房、庫房、招房、柬房以及承發、戶總、科稅、河道等十房。 這是州府才有的配置,與剛剛的六房加在一起,共有十六房,也就是十六個部門。 看到知州大人過來,各房書吏忙出來行禮,林遠秋大致算了一下書吏的人數,約摸三十人左右,再加上衙役,禁卒,庫卒,還有馬夫,燈夫這些。對了,還有城門守衛,如此算來,整個衙署的供職之人將近二百了。 這可是二百人啊,單是每個月的俸祿都是一大筆支出了吧。雖朝廷給發俸祿,可那也只是一小部分,衙署自聘人員的俸祿都不算在內的。 再想到郊外兵營還有兩千多的兵衛,林遠秋忍不住朝嚴同知和賀通判看去,他個子高,正好能清楚看到兩人帽沿處露出的縷縷白發。 所以,他倆的這些白發,總不會因為衙門的事太過憂心,才長出來的吧? …… 衙署后院共有三進,每進都有北正屋三間和東西廂房四間。且在第二進的西邊院墻處,還有一扇月洞門開著,穿過月洞門,就看到里面是個大花園,只不過,這個時間的塞北,還未有可觀賞的花。 繞過花園往西,又是一進四合院,也有坐北朝南的正屋三間,東西各四間廂房。 這么多間屋舍,住下他們一家肯定沒問題。林三柱看到,所有房間的窗戶紙都是新換的,再看不論是炕上還是地下,都是干干凈凈的,顯然所有房間都已打掃過了。 如此,待會兒他們搬進來時,只需稍微整理一下便可。 在離開衙署時,林遠秋向同知大人問了自己最關心的事,那就是永寧城內共有多少百姓。 多少百姓? 嚴同知沒想知州大人突然會問起這個,不過這問題他是最清楚不過,“稟大人,永寧城內共有百姓三千多?!?/br> 才三千多,難怪城內看著冷冷清清的。 想了想,林遠秋又問,“咱們整個永寧州共有多少百姓?” 聽到問整個永寧州的人數,嚴同知也是不假思索,答道,“四萬多?!?/br> …… 等吃好了中飯,林家人就開始收拾起了行李來。其實也不用怎么收拾,因為像箱籠那些都還未打開過呢,他們只要把隨身攜帶的包袱整理好就成了。 林三柱依舊一身紺色的衣衫穿著,反正他已經想好了,在給自己身上的銀票找到安全的藏身之處前,他是不會換衣衫的。 至于邋不邋遢的,怕啥,他一個已經做了姥爺,且馬上就要當祖父的人,要這般風流倜儻做啥。 等把行李都裝上了車,林家人坐上馬車離開了驛站。 與他們一同離開的,還有鏢師和趟子手們,不過他們的方向卻是京城。 從得知永寧州共有四萬多的人口數后,整個下午,林遠秋的腦海中都閃現著這個數字,包括在幫著收拾新住處的時候。 這種心不在神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各房把住處都拾掇好,以及晚飯端上了桌。 而就在林遠秋捧起碗,準備吃飯時,突然靈光乍現,對啊,既然城里人口少,自己何不來個大搬遷呢。 …… 第188章 大搬遷 林遠秋想到的大搬遷,指的是把城外村民都遷到城里的意思。 而在想到搬遷的同時,他又很快聯想到了防護上。對啊,只要把村人們都安置到城里來,那么那些仲冬時節常會過來搶農人糧食的山戎人,不就啥都搶不成了嗎。 還有就是,城里人多了,那么生活物資的需求也會隨之增加。久而久之,經濟也就上來了,有了經濟,官府就多了稅收,自然而然的,州府中的各項建設也會跟進。 最最重要的是,住到城里的村民,再也不用擔心糧食會被山戎人給搶走,性命也無憂了。 而他這個知州,屆時只要派好兵力,把整座永寧城守護好了就行了。 另外,自己還兼任著定胡知縣呢,若是條件適合的話,完全也可以按照這種方法行動起來。 到時不管是山戎人還是匪人,都對自己治下的百姓構成不了威脅了。 越想越覺得這一舉多得的辦法實在完美,林遠秋心里是按耐不住的激動,也很有想立馬付諸于行動的沖動。 于是,才一碗飯下肚的他,就放下碗筷快步去了書房,準備大搬遷的規劃去了。 按理來說,這樣的規劃,最先要做的,肯定是去各村走訪,等了解了實際情況再做具體部署。 可這會兒已是晚上,此時去村里走訪根本不現實。 再說,林遠秋現下想做的,并非定制大搬遷的具體實施方案,而是想把村民們的安置房先給設計出來。 雖永寧城面積不小,且四萬多人對這樣的州城來說也不會容納不下,可若是房子設計的不合理,或是太不實用,都會影響到后續進程的展開。 所以,林遠秋準備自己先理理頭緒,過會兒他就把這事和家里人說一說,好讓他們也參與進來,如此,自己也能多聽聽大家的意見。 都說一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想來經過家人們的共同探討,一定能設計出最實用、最合理的戶型。 同在一桌吃飯的老林頭,還有林大柱以及林遠楓他們,見到遠秋下了飯桌又去忙事情去了,心里要說不憂心那肯定是假的。老林頭他們也是看到了,自打他們進入永寧城后,遠秋就一直思慮重重的。 唉,當地方官可真不容易啊。 而林三柱,因與兒子坐的近,自然要比爹和大哥、二哥,還有侄兒們看得更清楚一些,方才他可是明顯看到了狗子嘴角的笑意。 以林三柱對兒子的了解,他基本能確定,兒子定是想出什么好的主意了。 至于是哪一方面的好主意,林三柱覺得,治窮的可能性很大。 今日,林三柱也算把前頭衙門看了個遍,而給他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那一張張已有些開裂的桌子,以及一扇扇發凹不平整的木門了。 特別是正堂上方,那塊明鏡高懸的牌匾,這都舊成什么樣了,居然也沒重新上一上漆。 你說,堂堂一州衙門都窮成這樣了,旁的地方還能好到哪里去。 說實話,林三柱是有些好奇兒子到底想出什么好主意的。畢竟,這才一天時間都不到呢,若換作是他,肯定沒這么快動出腦筋來。 …… 也不知是不是預防匪盜的緣故,整個衙署后院并沒有高大的樹木,院子里種的都是及膝或者及腰的花草。 塞北的天,黑的晚,這會兒已差不多酉時末,外頭還有著光亮。 平安跟在自家公子身后,手里捧著裁好的紙,以及筆墨硯臺。 主仆二人徑直去了吳氏和老林頭住的地方,二進院的正房。 與在小高山村還有京城一樣,正房的西間,依舊被林家人當作說話和商量事情的地方。 這個時間點,林大柱和林二柱,還有林三柱,以及林遠楓和林遠松幾人都在。 看到遠秋過來,以及平安手上捧著的筆墨紙硯,大家都心中好奇,不明白遠秋這是準備做啥。 從平安手上接過筆墨和紙,林遠秋吩咐,“去西院把岳父和兩位舅爺請過來?!?/br> 平安應聲,轉身就往西面的四合院小跑了過去。 搬進衙署后院,林遠秋就把宅子做了分配。 其中岳父和兩位舅子,還有秦夫子,林遠秋把人都安置在了西面的四合院里。 四合院里有坐北朝南的正房三間,還有東西四間廂房,鐘榮和兩個兒子住到了正房里。而秦夫子,則住在東廂。 至于西廂房的四間,林遠秋直接把它們改成了學堂,往后家里孩子們念書,就在那邊了。 這樣也方便了秦夫子的教學。 除此之外,林遠秋還把曹媽的孫子撥給了秦夫子,曹媽孫子今年十一歲,讓他幫著秦夫子做些傳話和跑腿的活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