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家子的科舉路 第179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綾羅夫人、嫁給偏執大佬/給偏執大佬治病的日子(快穿)、清穿之側福晉年氏、惹春腰、靠簽到系統當領主、農家子的科舉興家日常、對照組知青吃瓜日常[七零]、炮灰小夫妻發家日常、炮灰反派,沉迷養崽
于是今日的林遠秋,依舊與平日一樣,該如何依舊如何,安之若素,愜意自在。 等看到官廚又蒸了荷葉雞時,林遠秋還跟往常一樣,讓抬飯小吏快去幫自己買幾只過來。 只是在小吏轉身離開時,林遠秋把一只繡了如意花紋的荷包悄悄塞到了他的手里。 因著有衣袖遮擋,所以并無旁人看到。 這只荷包是林遠秋昨晚就準備好的,原本他的打算就是想趁著今日午飯時,拿給抬飯小吏的。 荷包里是一張二十兩的銀票,這并不是打賞,而是林遠秋的答謝。答謝這三年來,人家對自己的有求必應。 這世間并沒有那么多的理所當然,人家一沒拿你的俸祿,二沒吃你家的飯,憑啥幫你做這做那的。是以,自己今日的答謝,是應當應分的。 雖在翰林院當差,可小吏的薪俸并不高,特別像這種幫著打雜的,每個月只有八百文的月錢,以及一年五斛的糧食。 所以,在看到荷包里竟然是一張二十兩的銀票后,抬飯小吏的好心情足足保持了小半年。 …… 林遠秋修的紀傳史書已全部完工,一套共有九本。 這樣的修史量,在修史館一眾官員中,算是拔尖的存在了,可見在翰林院的這三年,林修撰并沒有一丁點混日子的情況。 新官任滿三年后的考核稱為初考,在考評送到吏部之前,得有衙署最高官員填寫上評語。 方掌院沒有半點猶豫,提筆蘸墨后,直接在林修撰的考評欄里寫下了一個“優”字。而后再把自己的官印摁上。如此,一份考評算是完成了。 而同在一張桌案上,另幾份考評正攤開,晾著上頭還未干透的印泥。 此時,若林遠秋在這里的話,肯定會驚奇的看到,這會兒除了他的考評上寫著“優”,其他人的,方掌院寫的都是“良”字。 可見,對于林修撰的表現,方掌院有多認可和滿意了。 只可惜林修撰的外放文書已經下來,不日人家就將啟程離開京城了。 唉,方掌院忍不住嘆了一口氣,林修撰這一走,他們翰林院可是少了一位聰慧的進講經史者了。 不過,想到不日后的會試放榜,方掌院釋然了許多。都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再過不了多久,新一榜的進士們又將誕生。而最優秀的那幾個,自然又會往翰林院來。狀元、榜眼、探花,以及十多位的庶吉士,想來這些人當中,定有如林修撰一般聰慧過人的吧。 …… 只要一想到過了今日,自己便不用再往翰林院來了,林遠秋心里就有些不舍。 再想起自己剛來翰林院時,心中曾有過的在修史館一直待到致仕的打算。 果然,人生充滿了不確定,而他能把控的,怕只有依舊平和的內心了。 離下值還有半個時辰的時候,林遠秋開始收拾自己的東西。 其實也談不上收拾,因為除了一盆蘭花和一把紫砂壺,以及一個杯盞外,就沒有其他要帶回去的東西了。 原本這盆春蘭,林遠秋并不準備再往家里拿的。 可不知是不是花兒通了靈性,知曉主人有把它丟下的打算。這不,才過了一個晚上,那些長著的花苞居然全都把花開了出來。 聞著芬芳馥郁,讓人神清氣爽,也讓林遠秋下了待會兒要抱它回家的決定。 自蘭花生出花苞后,顧平就一直留意著開花。他與林遠秋一樣的想法,也覺得開花還得再過幾天,是以看到六、七朵花苞全都綻放后,顧平自是忍不住的新奇。 而后借花寄語道,“這春蘭怕是知曉林大人即將步入新程,這是想預祝林大人前路錦繡,步步高升的意思吧?!?/br> 聽了顧平之言,眾同年,以及修史館的其他同僚們也紛紛過來送辭。 此時此刻,于他們來說,就是和林大人辭別了。 韓士成拱手,“如月之恒,如日之升,預祝林大人一路和順!” 王順知也拱手道,“愿林大人前途似錦,一路繁花!” 林遠秋一一與人謝過。 至于張清遠和丁德進,則和林遠秋相互預祝,壯志凌云,扶搖直上,他日再于京城相聚。 與林遠秋相比,此時的張清遠和丁德進就要意氣風發了許多。 特別是丁德進,直隸知州可掌著近三千的兵衛呢。話說,年輕人誰沒一個將軍夢啊,只要一想到這么多人都將聽令于自己,丁德進就忍不住心潮澎湃了起來。 說到兵衛,林遠秋所掌的散州,也是配有兵衛的,只不過比起直隸知州,永寧知州要少了將近一千的人數。 林遠柏和平安早在門外等著了。 見公子拿著不少東西出來,平安忙快步上前,很快把蘭花盆接到了手上。 而林遠柏,在看到林遠秋手里提著的幾個荷葉包,忍不住笑道,“五弟今日又買荷葉雞啦?” 林遠秋點頭,心里想的卻是,往后想再吃上翰林院的荷葉雞,怕是不太可能了。 才坐上馬車,林遠柏就迫不及待把最讓他開心的事情說了,“五弟,今早你上值沒多久,鐘叔就來家里了。聽鐘叔的意思,此次他會跟咱們一起去永寧州,對了,還有錦安和錦華兩兄弟,到時他們也會一起跟著過去的?!?/br> “岳父和舅兄?”林遠秋愣住。 “對啊,鐘叔還說,既然咱們全家都要去塞北,那就早些出發,這樣時間不用很趕,路上也可舒適一些,等鐘叔離開后,爺奶就讓家里收拾行李了?!?/br> 林遠柏滿臉的興奮,今日鐘叔可是教了他和哥哥們不少呢,還讓他們記得把綁腿布帶也預備上,鐘叔說了,此去塞北,肯定會有不好走的路段,為了減輕馬車的負重,男人們說不得就得下來步行。 林遠柏是真沒想到,出一趟遠門還有這么多的學問。 而林遠秋,也壓根沒想到岳父和舅兄會跟自己一起去上任。這讓他感激的同時,又安心了不少,自己實在是太需要懂拳腳功夫的人手了,不但路上需要,等到了北地就更加需要了。 今日林遠秋特地羅列了此次外放的優劣處。很顯然,不管是匪人還是山戎人,杜知縣死于非命是肯定的,而直接造成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毋庸置疑就是缺乏人手,也就是兵衛。而自己的知州身份正好可以彌補了這項,因為知州是有領兵權的,雖散州兵衛只有兩千多,可訓練好了,也絕對是保護自家和百姓們不容侵犯的利器。 原本林遠秋還擔心在管理兵衛上會是自己的空白項,如今有岳父和兩個舅兄跟著就不一樣了。 岳父在涇州兵營待了多年,想必對營兵們的管理和cao練了如指掌,有他幫著把控,自己就能省下不少的心。 想到這里,林遠秋只覺肩膀上的壓力又減輕了許多,對眾嫂子和眾侄兒(女)一起跟著的擔憂,更是少了不少。 對了,既然侄子侄女都要跟著,那么趁著這次干脆給孩子們請了先生,就請能一起跟著去北地的那種。 等到了北地之后,自己肯定無暇顧及孩子們的學業。至于子旭和文昌,不管此次能不能出仕,肯定不會跟著前往北地,所以另請先生給孩子們教學是很有必要的。 還有,林遠秋之所以要從這邊請了先生過去,而不是在當地找尋,也是為了謹慎起見,畢竟人生地不熟的,別到時請了個麻煩到家里來。 這樣一想,林遠秋突然覺得家里的下人婆子還得添置,免得到時人手不夠,要臨時在當地買,那時再添的人手,就不知道會是誰的人了。 林遠秋覺得自己有些陰謀論了,不過都說小心駛得萬年船,何況與性命搭上邊的事,再謹慎提防都是應該的。 如此,接下來的幾日,自己就該緊鑼密鼓的安排起來了。 都說各司其職才能有條不紊,林遠秋準備等回去之后,就給家里人做個分配,比如誰負責置辦路上所需,誰負責去車行雇車馬,還有負責家里鋪子以及莊子上的安排。 至于請先生和添置家里的下人,還有雇鏢師的事,林遠秋覺得還是自己來吧。 不是不相信家里人的眼光,而是他的這層身份,在某些時候要比家里人多了一層威嚴。 …… 原本聽四哥說家里已開始收拾行李的話,林遠秋腦子里還沒什么概念,畢竟當初搬來京城前的收拾行李,他并沒有參與。 所以等林遠秋回到家里后,立馬被眼前熱火朝天的場景給看呆了。 婆子們來回小跑的步伐就不必說了,那一只只箱籠只差把院子給堆滿。 而他的爹娘,正把昨晚打包好的包袱又一只只重新打開。方才親家可是說了,出門在外東西盡量少帶,可他們倆,差不多把房里的物什一股腦的全包上了。 待林遠秋走進廳堂,發現原該飯菜滿桌的八仙桌上,此時空空如也,難道今天的晚飯還沒做? 帶著疑惑林遠秋直接去了灶間,結果就看到大伯娘和二伯娘,還有張媽她們,正用草繩,把一個個飯碗和盤子纏上,說是這樣綁著,哪怕路上再是顛簸,也不易震碎。 林遠秋想說的是,你們把碗、盤都打包上了,那咱們這幾日用啥吃飯??? 可沒等林遠秋開口,周氏就把人推到外頭去了,灶房里都是煙灰呢,可不要把官袍給弄臟了。 既然還沒飯吃,林遠秋準備回房拿幾塊點心先墊墊肚子??傻嚷愤^東跨院時,就聽圍墻里頭傳來了小娃兒們的說話聲。 聽著好像正在商量著事。 先是林墨晟的聲音,“大姐,你說咱們要不要把秋千也給帶上?” 林墨俊在一旁忙點頭附和,“對對對,還有滑滑梯,也一并帶過去吧?!?/br> 十一歲的林婉清早已有了大jiejie的威嚴,只聽她說道,“秋千和滑滑梯能不能帶上,大姐不知道,可你倆的書本和筆墨肯定得帶上的?!?/br> 然后,林遠秋就聽到墨俊和墨晟的連連叫苦聲。這似曾相識的聲音,讓林遠秋不禁想起他們爹小的時候,那時只要一提到念書,三哥和四哥就是這種的叫屈聲。 所以,這兩個小屁孩,不會把他們爹不愿念書的基因都遺傳了吧? 想到這里,林遠秋突然覺得,明日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尋一個嚴厲的先生回來。 …… 第183章 朝辭 第二日,對幾位侄子的學業上了心的林遠秋,果然先著手起找先生的事來。他也沒往旁的地方去,而是直接到了禮部,找自己老師去了。 秦遇一聽是給孩子們找夫子的,直接就把這事給應承了下來。 他們秦氏宗族可有不少的落第秀才呢,找出一個會跟著去塞北教書的,想來不難。 只是在聽到林家上下居然全都跟著去塞北后,秦遇有了不同的意見。不是說全部過去不好,而是這么多人一同前往,路上恐怕照應不過來吧。 想了想,秦遇說道,“依老夫看,不如遠秋你與父兄先行前往,等那邊安頓好了,再讓家眷過去也是不遲?!?/br> 在秦遇看來,一起過去別的問題倒不大,最主要還是路上的住宿。 原本官員出行,一應歇宿只需在各處驛站解決就成??扇艄賳T帶的家眷過多的話,驛站肯定不予接待。畢竟這可都是朝廷提供的吃住,要是不控制著人數,朝廷哪負擔的起啊。 至于客棧,越是往北,越是紛紛攘攘、魚龍混雜,而林家婦孺居多,怎可能不讓人擔心。 不過,在得知鐘家父子三人此次也會一同前往時,秦遇倒是稍稍放心了些。 聽到老師說起住客棧的事,這也是林遠秋最擔心的地方。 當初從小高山村過來京城時,因著走的是水路,不存在路上找客棧的事,是以并沒這方面的擔憂。加之坐的又是官船,安全上也是有保障的。 而如今,雖沒怎么聽到山匪路霸半路殺人越貨的事,可一路往北,客棧中的各種不確定太多了。 所以,林遠秋忍不住心想,要是都能住進驛站就好了。 從禮部出來后,林遠秋又去了岳父家。 此行,他除了向岳父討教一些出行上的前期準備,另外就是問一下請鏢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