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家子的科舉路 第160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綾羅夫人、嫁給偏執大佬/給偏執大佬治病的日子(快穿)、清穿之側福晉年氏、惹春腰、靠簽到系統當領主、農家子的科舉興家日常、對照組知青吃瓜日常[七零]、炮灰小夫妻發家日常、炮灰反派,沉迷養崽
這些話可不能當著孩子們的面說。 婉清和婉瑩一起應是,而后兩人就帶著弟妹們離開了。 看著孩子們的背影,再看看自家老娘嚴肅的臉,林大柱林二柱有些納悶。 林三柱也是不解,“娘,還有啥事???” 吳氏雙眼一瞪,“啥事,就你們三兄弟的事,對了,還有你們幾個也一樣?!?/br> 說著,吳氏看向林遠楓和林遠松他們,見幾人都看向自己后,她也不墨跡,隨即開口道,“今日我把話放這兒,咱們家可不興小妾通房這套,要是你們敢做出這等糊涂事兒,老娘我直接把你們的腿打折了,然后扔出去討飯!聽到沒!” 吳氏說的可是認真的,在她看來,自家就算再改換了門庭,也改變不了先前是地里刨食的事實,你說一個個腿上的泥巴還未洗干凈呢,就學著人家養起了小妾通房,這不是欠揍還會是啥。 林三柱正想點頭說知曉了,可他突然發現,老娘盯著他看時,眼神最兇、最狠,這模樣,好像他已經做了壞事似的。 林三柱不服,“娘,您老盯著我做啥?” 吳氏理所當然,“做啥,咱家就數你跑外頭的時候最多?!?/br> 不盯著你盯誰。 林三柱哭笑不得,“娘您放心吧,兒子可不是這樣的人,再說兒子真要做了這樣的事,不是害得我家遠秋丟臉了嗎?!?/br> 所以,打死他都不會這么做的。 而林大柱和林二柱,則連連搖頭,“娘,您想到哪里去了,兒子都是當爺的人了,哪有臉做這事?!?/br> “就是,兒子跟大哥都是做爺的人了?!?/br> 一聽這話,林遠楓幾個的頭都搖成了撥浪鼓,他們雖還沒到當爺的時候,可是臉皮還是要的。 而周氏劉氏和馮氏,還有高翠幾個,都低著腦袋,不過從側面還是能看出她們的嘴角快咧到耳朵根了。 等家中的男人又去木工房忙活后,周氏走上前來,“娘,今晚您想吃啥菜,兒媳這就去給您做!” 劉氏也滿臉是笑,“大嫂掌勺我切菜!” “那我來燒火好了!”馮氏邊說邊卷起衣袖。 看到三人笑得如出一轍的殷勤,吳氏心里想的則是,這妯娌三個上輩子怕是親姐妹投的胎吧。 …… 留在小高山村的馬車,終于在這個月由商隊幫著捎了過來。 林三柱原本想算了銀子給他們,可對方說什么都不肯收,說是馬車這一路上也是幫著拉貨物的,本就是互利的事,他們哪好意思收取銀子啊。 知道自家沒白占人家便宜,林三柱就放了心。 有了馬車,做起事來就要方便了許多。 這不,隔日一早,林遠楓和林遠松幾個就去了一趟莊子,他們準備摘柿子去。 今年是柿子樹種下去的第三個整年,因著當初買的都是大苗,是以,已有柿子樹長出了柿果,只不過長得不多,一棵樹大約二十多個,而這樣的樹約摸有三、四十棵。 雖不知道為何柿子還是硬邦邦的就要摘了下來,可張老實并沒多問。在他看來,他們當下人的,自然是主家讓怎么做就怎么做了,有啥可問的。 等把摘下的柿子全拉到府里,已差不多酉時。 依著先前商量好的,十來筐柿子直接搬到了木工房里,平時這邊除了老林頭林大柱他們,基本沒別的人過來,這樣做柿餅時,倒不怕被人瞧了去。 不過為了謹慎起見,吳氏還是叮囑了家里的幾個婆子,讓她們都不要往后花園去。 待吃過了晚飯,林大柱兄弟三人,還有周氏劉氏和馮氏,以及林遠楓他們,大家齊上手,很快把十來筐柿子都削了皮。然后一個個碼放在竹簾上,好等明日再拿出去晾曬。 有著先前做柿餅的經驗,吳氏估算出此次大約能做出一百來斤的柿餅。 而這些柿餅的用場,吳氏早已打算好了。 再有一個半月便是過年,在此之前自然少不得往各處送年禮,所以自家的這些柿餅,正好可以讓遠秋給人送禮去。 吳氏想的是,柿餅在京城可是頭一份,小孫子若是用它來當年禮送給上官的話,到時肯定體面。 林遠秋卻不是這樣想的,在他看來,他家的吉祥如意餅還未開始賣呢,目前自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了。 所以,除了鐘家和老師那兒,林遠秋并沒有有給其他人也送柿餅的打算。 …… 春草和王文昌是九月份的時候搬出去另住的,林三柱幫著尋的房子,與周子旭和春燕離的不遠,只隔了一條胡同, 之所以會買的這么近,為得就是讓她們姐妹兩個平時有個照應。 豈知在新房子里住了還不到一個月,在一次吃早飯時,春草突然吐的昏天暗地,當時可急壞了王文昌,忙跑去醫館喊來了大夫。 老大夫伸手把脈,如珠走盤,滑脈,這是懷上了啊。 王文昌一聽,當下就是腿一軟,他他他要當爹了啊。 隨即,心情激動的他,忙跑去了南鑼鼓巷,把這一好消息告訴了岳父岳母。 于是,才搬出去沒多久的小夫妻倆,很快就被林三柱接回家住著了。 在林三柱和馮氏看來,小女婿自己都還是個孩子呢,怎可能把孕婦照顧好,所以,他們還是把小閨女接到身邊照料才能更安心。 然而,才過了十來天,丫鬟小紅就興沖沖地回來稟報了小姐懷孕的事,這下可把林三柱和馮氏高興的不行,都說好事成雙,果然是這樣的。 想到大女婿平日里都在國子監居多,所以林三柱和馮氏把大閨女也接了回來。有了春燕和春草的加入,一時間,家里倒是熱鬧了不少。 …… 要說如今翰林院眾人的最羨慕對象是誰,想來除了林修撰就沒第二人了。 這不,自上次得了賞賜才過去半個來月呢,今日圣上傳召進宮講經史,掌院大人居然又安排了林修撰去,可真讓人意想不到啊。 再想到這幾日楊大人和胡大人一副恨不得躲著人走的模樣,眾人忍不住心想,看來林修撰的進宮趟數還得增加,你說羨慕不羨慕。 …… 第163章 好兒子不怕多 看到同僚們艷羨的目光,林遠秋心里則是說不出的無奈,若是可以,他很想同同僚們換一換,誰想去誰去,自己依舊安安穩穩在修史館里待著多好。 可惜這事由不得他。 這次林遠秋過去時,并未坐宮里的馬車,而是騎著自己的“紅豆”去的。免得回來時又得靠雙腿。 紅豆是一匹紅棕色的馬,買來已有三個多月。林遠秋自己個子高,所以買馬匹時也特地往高壯的挑。紅豆長得十分勻稱,四條腿粗粗的,光滑的鬃毛像抹了油,看著油亮亮的。 這樣的馬匹,可不是在府學或是國子監練騎射時的那些馬兒能相比的。 每次林遠秋跨上馬鞍,穩坐紅豆背上時,整個人要比平時高出了不少,而周邊的事物都在自己的俯視之中,別說,這種一切盡收眼底的感覺還挺颯的。 不過感覺再颯,林遠秋也不敢騎的太快,而是跟著姜公公的馬車速度,在一旁慢慢跑著。 這大街上來來往往的都是行人,要是碰到了哪個可不好。 雖騎在馬背上,可林遠秋的腦袋瓜子從出翰林院的那一刻起,就沒停止過轉動。觀今日姜公公馬車的速度,林遠秋便知此次的差事并不急,不然姜公公的馬車早就像上次那樣,速度飛快了。 如此一想,林遠秋心里倒是微微放松了些,只要圣上不是讓自己當“周公”,去解答那些奇奇怪怪的夢境就成。 想到這里,林遠秋忍不住好笑,果然人的底線就是用來突破的。 在沒進宮之前,自己想的是,當個小透明安安心心修史就好。有了一次心驚rou跳的面圣經歷,此時林遠秋想得卻是,只要沒有“高挑戰”就行。 不得不說,人類的適應能力永遠是最強大的。 顯然,林遠秋的猜測是對的,這次的確不是件急差。因為姜公公示意他在御書房門口稍候,他進去通傳,然后就小半天沒有出來了。 說是小半天,還真一點都沒夸張,自己差不多未時出的翰林院,而這會兒已快申時。林遠秋忍不住心想,要不是自己還是個年輕小伙子,像這種一站就是三個來小時的行當,一般人可吃不消。 不過,林遠秋很快想起那一日的場景,也是這個位置,楊學士和胡學士跪著一動不動的,那時可不止三個小時。 所以,自己要是也這樣被罰,保證啥矯情都沒,啥都吃得消了。 想到這里,林遠秋忙收回翻飛的心緒,而后集中注意力,隨時留意著御書房里的動靜。 大約又過了小半個時辰,林遠秋就聽到景康帝的聲音在御書房內響起:“讓人進來吧?!?/br> 林遠秋忙動了動發麻的腿,然后就看到走出門來的姜公公朝他點點頭,林遠秋也不敢耽擱,理了理身上的官袍后,就快步跟了進去。 低頭,躬身,緩步上前,待離御案大約三、四米左右,林遠秋曲膝跪下,“微臣參見圣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聽著明顯年輕的聲音,讓景康帝從奏折中抬起了頭,等看清是林遠秋時,當下就是一愣,還以為來的是楊硯呢,怎么又把林修撰給派過來了。 景康帝大約知道了方青常的意思,這是怕楊硯他們又沒把差事辦好,到時連他一起罰吧,這只老狐貍。 “起來吧!”說著,景康帝放下奏折,隨后從御案上拿過一張紙,提筆寫下幾個字后,就遞了過來。 一旁姜公公接過,而后轉交給林遠秋。 林遠秋忙躬身接過,再看紙箋上寫著“中流一葫,千金爭挈”八個字。 意思這是今日圣上想聽的經史內容是吧? 林遠秋也沒時間去吐槽這種“點菜式”的講經,要是點到自己不會的內容該咋辦。 這會兒的他,已開始速度飛快的在腦海里搜索著有關此句的文章,待想起出自鶚冠子的文后,再用最短的時間理了一遍,而后結合此句的釋義,便進講了起來: “中流一葫,千金爭挈,寧為鉛刀……” 許是看了太多奏折的緣故,此時景康帝正閉目輕靠于御座之上,不過右手手指卻輕點御案,一下一下,好似打著拍子。 林遠秋的進講還在繼續,“毋為楮葉,錯節盤根,利器斯別,識時務者……” 打拍子的手指停下,景康帝問,“一價賤之葫,卻千金爭挈,林修撰可解其意?” 這是進講經史時的正常環節,圣上若有不解之處,進講者須得作出解答。 林遠秋躬身,“謂物之價賤只因其無所用處,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葫蘆雖不能食,其價也甚賤,可若船在江中心側了水,那葫蘆便可濟人渡水,有給予生路之功,自然千金爭挈也。是以,微臣以為,平賤之物雖看似平庸,可也有千金難目的時候?!?/br> 景康帝點頭,“林修撰所言極是,賤生于無所用,可危難時卻供人生路,實值一葫千金?!?/br> 隨即,他又問道,“林修撰家中兄弟幾人?” 正說著文章呢,卻又問到了個人問題上,好在林遠秋已適應了圣上的跳躍問話。 “稟圣上,微臣父母只微臣一子?!?/br> 只一子? 這倒是有些出乎景康帝的意料了,時下農人講究多子多福,只有一子的人家,除了那些子嗣不豐的,倒是不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