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家子的科舉路 第152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綾羅夫人、嫁給偏執大佬/給偏執大佬治病的日子(快穿)、清穿之側福晉年氏、惹春腰、靠簽到系統當領主、農家子的科舉興家日常、對照組知青吃瓜日常[七零]、炮灰小夫妻發家日常、炮灰反派,沉迷養崽
還有就是,雖然有祭田領糧的法子管束著族人不要在外惹事,可凡事無絕對,林氏族人好幾百,難免會有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自己總不能到了京城后,就對這邊啥事都不知了。 所以老宅這邊不但要留人,還必須是識字的,這樣有個什么事,還能往京城寫個信。 其實對于這些事,林遠秋可沒想的這么深。 說來,這還是在回鄉之前,老師聽他要把全家人都接到京城后,才再三提醒他要安排好族里的事的。 聽老師說,朝中因為宗族子弟犯事而受連累的官員每年都有,品階高一些的,被圣上降了官職,而品階低的,就直接被擼成了白身。 秦遇的原話就是:十年寒窗不易,遠秋你可千萬別大意了。 聽了小孫子的分析,覺得實在有理的老林頭,忙開口道,“遠秋,官場上的事咱家也沒人懂,往后這些事大家都聽你的?!?/br> 一旁,正在忙著裝箱的林大柱林二柱也跟著點頭,顯然也認同老爹的話。 林大柱道,“遠秋,大伯見識少,很多事情都不懂,等到了京城后,若有沒做好的地方,你盡管罵就是,大伯保證沒有二話,哈哈哈哈?!?/br> “對對對,遠秋,二伯也一樣,要是哪里做不對,你可勁的罵,二伯也保證沒有二話,哈哈哈哈哈……” 這幾日,林大柱和林二柱心情都很好,話說,兄弟倆活了四十多歲,去的最遠的地方就只有府城,所以越是接近去京城的日子,這兩人就越是激動。 看到兩人搞怪的樣子,老林頭和林三柱,還有林遠秋,三人也跟著哈哈大笑了起來。 今日父子四人上山,是特地來收拾做好的書簽木片的。 做這些木片雖簡單,可又是刨又是鋸的要費不少時候,既然準備把繡活買賣做到京城去,那么這些制作書簽的木片自然就得帶過去了。 木片薄薄的,并不占地兒,老林頭學著幾個兒子的動作,把它們疊放整齊后,就裝到了木箱里。 看到自家老爹精神頭十足,做起活兒來手腳利索一點不比他們慢,林三柱心下高興,果然人參是大補之物。 …… 既然把地捐給了族里,接下來自然是辦理過戶了。 第二日一早,林遠秋和林三柱,還有林族長,再算上趕車的林遠柏,四人一起乘著馬車去了縣里。 看到親家一行人過來,王縣丞忙迎上前來,等知道今日親家是過來辦理捐贈族田手續時,王縣丞心里是忍不住的驚訝。 至于為何會驚訝,當然是對林家的經濟又有了新的認知。 說來,那日兒媳婦的嫁妝送過來時,王縣丞以為大頭應該就是親家來縣衙過戶時,自己看到的那些,也就是一間宅子,一間店鋪,還有二十畝水田。 誰知嫁妝抬進門后,王縣丞驚訝的發現,嫁妝中不但多了一間府城的店鋪和六畝水田,就連壓箱銀都有兩百多兩,另外整套的金頭面有兩副,以及各式布料,這些可都不便宜。 最讓王縣丞感到意外的是,林修撰居然把圣上恩賜的狀元簪花送給meimei們做了嫁妝,要知道,這可是能當成傳家寶的寶貝啊,沒想到林修撰就這樣給了meimei。 對了,還有那套印有國子監字樣的四書五經,不說這些紙張的難得,就是手抄這樣一套書,都得費上好些時候,足可見林修撰對兩個meimei的疼愛。 很快,王縣丞又把思緒轉回到林家捐給族里的一百多畝水田上,這些水田少說也要八百多兩銀子,看來先前自己對林家的清貧認知,是想當然了。 還有林家和睦和順的家風,也讓王縣丞極為欣賞。 金榜狀元郎,翰林院修撰,所以,王家能結上這門親事,真可是祖宗保佑啊。 …… 依照本朝律法,祭田是無須繳納稅賦的,是以往后這一百二十畝水田的糧食收成,可是實打實的都歸林氏族人所有了。 林族長拿著嶄新的水田地契,只差兩眼流出激動的淚來,林氏眾族人往后可是享福了啊。 中午的這頓,王縣丞特地邀幾人到家里吃飯,并笑道,親家還可以去看看閨女。 林三柱哪里會推辭,雖春草今年已有十七,可在他這個爹眼里還是小孩子一個呢。 聽到爹爹和哥哥過來,春草喜不自勝,很快來到了前院,都是家中親人,倒沒啥好忌諱的。 看到小閨女面色紅潤,笑容也是直達眼底的,林三柱便知道女兒在婆家過得不錯,并沒有被欺負的地方。 等吃好了中飯,又坐著喝了幾盞茶,一看時辰,已是未時,若再不啟程,怕回到小高山村時,天都要黑了,遂幾人也沒耽擱,與王縣丞告辭后,就坐上馬車回家了。 …… 很快到了請狀元宴的日子。 與以往只有族人參加不同,這次的酒席整個小高山的村民都來了。 近八十桌的酒席,家里肯定擺不下,所以還是跟前幾次一樣,所有席面都擺到了林氏祠堂里。 林遠秋坐在最上首,同桌的有林族長,幾個族老,周夫子,王夫子,還有林有志。 兩年沒見,林遠秋發現王夫子的頭發已成了花白,就連胡須也白了一半了。 時光如流水,日子過得可真快啊。 看到王夫子,林遠秋不知不覺想起小時候在族學念書的日子,那時自己就小小的一只,用他爹的話說,那就是站直了還沒有桌腿高。 還有周夫子,林遠秋可是清楚記得在私塾的那會兒,周夫子時常會給大家講帖經題。也是在那時,自己才摸索出了答帖經的好方法。 林遠秋覺得,這一路走來,自己雖付出不少的努力和刻苦,可夫子們對他的學習成長,有著添磚加瓦的作用。 吳氏覺得今日的金氏好像格外的熱情,不但主動走過來與她打招呼,還特地挪了凳子過來,然后就是各種的聊天。 都說伸手不打笑臉人,雖吳氏心里對大嫂反感,可人家笑嘻嘻的,自己沒必要做個烏眼雞。 反正過幾日自己一家就要前往京城,下回見面還不知啥時候呢。 另一邊的林金財,此時也和金氏一樣的做法,坐在老林頭的邊上,一副兄弟情深的樣子,原本林金財還想和遠秋侄孫說上幾句的,可幾個族老都在那桌,他還是不過去湊熱鬧了。 想到侄孫若去京城的話,作為爹的三柱,屆時肯定會跟著一起去。所以,林金財覺得,有些話跟林三柱說,效果也是一樣的。 想到這里,林金財很快擺出一副貼心大伯的模樣,“三柱侄兒啊,你跟遠秋盡管放心去京城就好,你爹跟你娘,還有家里,大伯都會幫你照料好的?!?/br> 體現自己友愛兄弟的話,林金財自然沒有壓低嗓音藏著說。 所以這會兒坐在不遠處的林大柱和林二柱,還有林遠楓和林遠松,以及老林頭,都有些奇怪,難道大伯(大哥)不知曉他們也要一起去京城的嗎? 林三柱突然很想看看大伯目瞪口呆的樣子,便直接道,“多謝大伯的好意,只是不用大伯費心了,再過幾日,我們全家都要搬去京城了?!?/br> 啥! 搬去京城? 還是全家? 林金財以為是自己耳朵出了問題,急道,“三柱,剛才你說啥?” 林三柱笑得滿面春風,再次說道,“大伯,侄兒剛才是說,再有十來日,我們二房就要舉家搬去京城享福了……” 自己沒聽錯,是真的要全家搬去京城,林金財只覺雙耳嗡嗡作響,其他話都不太聽的清楚了。 …… “公子,剛剛有好些送禮的人上門來,等把東西放下后,就都離開了?!逼桨矞惖阶约夜佣?,輕聲把方才的事說了。 送禮? 林遠秋納悶,這次請宴,自家可是說了都不收禮的,所以這些人會是誰呢。 林遠秋起身,準備回家看看去。 平安快步跟著,主仆兩人很快回到了村西頭。 待林遠秋看到滿桌的布匹綢緞時,心里隱隱有了猜想,等看到每只裝禮金的袋封里都是十兩銀子后,林遠秋就肯定了自己的猜測,沒錯,今日這幫送禮的人,絕對就是先前給他送賀禮的那些鎮上富戶。 只是這次他們送禮過來時,沒留下禮單,沒有寫上姓名,所以想把這些東西還給人家,根本就做不到。 狀元請宴結束后,老林頭就讓家里人可以開始收拾行李了,“聽老三說,京城大宅子里啥都有,所以咱們只帶上衣裳就行?!?/br> 口上說著只帶上衣裳,可真收拾起起來,可有的忙。 這日,林三柱和林遠秋去了一趟縣城,等再回來時,多了一房下人出來。 一對三十來歲的夫妻,男的叫方河,還帶著兩個兒子。 這一家人,是王縣丞幫著從官牙中尋摸出來的,上次去縣城時,林三柱就拜托他幫著留意了,講明要識得一些字的。 而方河,原先是給主家公子當書童的,所以是認識字的。 老張頭先領著方河去了一趟族長家,告訴族長,往后方河一家就住在村子里了。 之后的幾日,林大柱帶著方河熟悉了周邊的環境,還有自家的山,以及山上的柿子樹。 并告知他,等柿子熟了,他可以跟村民一起,摘下來送到鎮上去賣。 …… 等一家人把行李收拾好,已是五日之后,而去往府城的馬車也已經雇好了。 第154章 舉家進京(二) 春秀送來不少暈船的藥,還有保胎藥也備了兩份,三嫂和四嫂都懷著孕呢,雖月份都不大,可京城路途遙遠,以防萬一還是很有必要的。 這次過來時,春秀特地帶了換洗衣裳過來,準備在娘家多住上幾日。 顯然,與春秀有著同樣想法的可不止一個。這不,才過了半個多時辰,春梅也提著兩個包袱回了娘家,待周氏看到女兒包袱里居然也是換洗衣裳時,不禁紅著眼眶抹起眼淚來。 春梅心中也是不舍,可嘴上卻笑道,“娘,您哭啥,您跟爹還有爺奶他們都去京城享福了,要哭鼻子的不該是女兒嗎?!?/br> 見娘親破涕為笑后,春梅便轉開了話題,“娘,您看女兒帶什么回來了?!?/br> 春梅邊說邊把另一只包袱打了開來。 周氏一看,包袱里居然全是rou干,看著好像還是牛rou的樣子。她忙撿起一塊放到嘴里,嗯,比豬rou多了嚼勁,應該是牛rou干沒跑了。 “前幾日夫君去涇柳鎮,回來時正巧碰到有牛rou賣,就稱了二十多斤回來,說做了rou干讓娘你們帶在路上吃?!?/br> 朝廷有禁止宰殺耕牛的法令,市面上牛rou只允許是老死的耕牛,或者意外死亡的,所以平時很難得看到有牛rou賣。 這幾日周氏也在準備帶到船上的吃食,聽小叔子說,船上除了吃魚,基本沒啥旁的菜。 所以周氏就想著做些耐儲存的兔rou干帶著,到時或做零食或當菜,都是不錯的。 下午大妮和二妮也過來了,姐妹倆也打著在娘家住上幾日的主意,此去京城路途遙遠,再回來也不知是啥時候,所以都想多陪爹娘幾天。 待吃了晚飯,吳氏把大妮二妮,還有春梅春秀喊到了房里,而后指著炕上的四堆布料對幾人說道,“等你們家去時,就把這些布料帶上,屆時給娃兒或是自己做幾身衣裳?!?/br> “還有這些銀兩你們也拿著?!?/br> 說著,吳氏很快從木匣子里拿出四個荷包,每個看著都鼓鼓的,里面各裝著四十兩銀子。 這些布料和銀子,正是狀元宴那日,鎮上的富戶送來的,林遠秋一股腦兒都交給了吳氏,讓她看著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