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家子的科舉路 第150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綾羅夫人、嫁給偏執大佬/給偏執大佬治病的日子(快穿)、清穿之側福晉年氏、惹春腰、靠簽到系統當領主、農家子的科舉興家日常、對照組知青吃瓜日常[七零]、炮灰小夫妻發家日常、炮灰反派,沉迷養崽
原本他就防著大舅子來這一招,是以特地去二叔私塾,找了幾個擅長吟詩作賦的學子過來,可周子旭萬萬沒想到,大舅哥居然會這般“狠”,這里少說有一百多副對子吧。 一陣微風緩緩吹過,大紅聯對隨風飄啊飄,周子旭只覺心中哇涼哇涼,嗚嗚嗚,大舅哥的下馬威確實厲害。 王文昌也才了到沒一會兒,為了不耽擱接親的吉時,昨晚他是歇在橫溪鎮的。 而原本被成片聯對看的傻愣當場的王文昌,這會兒看到連襟過來,以及連襟身旁站著的五、六個書生時,如同看到了救星一般。 人多好啊,自己這邊四個讀書人,連襟那邊有六個,想來要把這些聯對都答出來并不是難事。 見兩位新郎磨拳擦掌,一旁捧著筆墨托盤的青壯忙走了過去。 “兩位新郎,若要答對,筆墨在此?!?/br> 說罷,便把托盤遞了過去。 周子旭和王文昌也不含糊,各自抓起一支毛筆,待蘸了墨汁之后,就行至聯對前,開始對答起來。 上聯:兩姓聯姻。 周子旭提筆寫下:一堂締約。 再看第二張,上聯是: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 周子旭想了想,提筆: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 王文昌也不耽擱,待看到上聯為:“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的聯對時,便揮毫寫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蝶。 圍得里三層外三層的眾村民,在看到周子旭和王文昌的對答如流后,都忍不住夸贊,“兩位新郎官好學識??!” 而躲在人群后的林三柱,看到兩個女婿沒被為難住后,終于松了口氣,能答出來就好,能答出來就好,別到時天都黑了,還沒把自家閨女給接走。 其實林三柱也不想想,這兩人,一個舉人一個秀才,怎可能連詩句都對答不出來。 只不過,實在手酸是肯定的。 等周子旭和王文昌,差不多對答了一小半聯對后,那幾位一同前來接親的書生才提筆上去幫忙。 風流倜儻的十來人,同時揮灑筆墨的場景,看著可不是一般的養眼,眾村民只覺一雙眼睛都不夠用了。 而聽到鞭炮聲往這邊過來的小娃兒們,哪管什么對不對聯的事啊,一個個跑到新郎官面前,討著糖塊吃。 書硯把手上的大包袱一舉,“要吃喜糖的快些過來這邊!” 小娃兒一聽,立馬掉轉方向,滿臉是笑的在書硯跟前排起了長隊。 不多會兒,小孩子們就領到了松子糖,每人四塊。這下,娃兒們樂得走起路來都是蹦蹦跳跳的。 待寫出最后一副聯對,周子旭和王文昌,只覺此刻脖子酸、胳膊酸。 再看立在院門外的大舅哥,一身緋色長袍,發髻紋絲不亂,看著宛若一顆青松一般,雄氣勃發。 一陣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起,吉時已到,新娘子要出娘們了。 春燕頂著紅蓋頭,眼淚如斷了線的珠子,很快就把自家哥哥的肩膀給打濕了。 林遠秋輕聲,“以后子旭若是欺負你,你就回家告訴哥哥,哥哥一定幫你收拾他?!?/br> 春燕只輕輕“嗯”了一聲,很快就嗚咽著說不出話來了。 把大妹背上馬車后,林遠秋又轉回來背小妹。 比起春燕的滿臉是淚,春草則咬著嘴唇,“哥,記著一定要給草兒多寫信哈……” 聲音已帶了哭腔。 林遠秋點頭,“哥一定記得,小妹也千萬記得多照顧好自己,曉得了嗎?” 春草“嗯嗯嗯”地點著頭。 …… 送走了春燕春草,林三柱只覺心里空落落的。 馮氏也是眼眶紅紅。 所以養閨女有啥好的,長大了就去別人家了。 唉!也不知道她們在婆家適不適應。 想到三日后還會回門,馮氏準備到時好好問問。 掛在村道上的聯對被村民們一張張小心取下,然后全都拿回家去了。 林遠楓幾個去把綁在竹竿上的麻繩解了下來。馬上就要搬家,這些繩子肯定能派上用場。 …… 再有一段時日就要前往京城,所以家中有些行李已經可以收拾起來了。 吃晚飯的時候,老林頭就與家里說了此事,讓大家可以把一些暫時不穿的衣物先收到箱籠里。 還有就是家中田地該如何安排的事。 三年前家里新買了十二畝水田,算上原先的六畝,如今家里共有水田十八畝。 老林頭看向林遠秋,前幾日他就提過此事,也不知小孫子這會兒是個什么章程。 …… 第152章 祭田 家中的這些田地,其實在京城時,林遠秋心里就有了盤算。 反正捐給族里當族田是肯定的。 只不過族田分祠堂田、寺廟田、墓田、祭田,還有學田。 其中祠堂田、寺廟田、墓田的收成,基本用作族中各項祭祀的花銷。 而祭田的收成,則用來賑濟貧困族人,比如施醫藥、施糧食、施棺木等等。 至于學田,顧名思義,自然是用來興辦族學或者私塾,以及資助族中子弟的束脩和應舉赴試的費用。 就像林遠秋上族學的那會兒,請王夫子的束脩,還有當年去縣城參加縣試的路費,以及每年獎勵學業優異學子的筆墨紙硯,都來自學田中的產出。 如今族里就有林有志當初考中秀才后,捐贈的十二畝學田。 既然是學田,那么當時去衙門登記時,就規定了這些田地的具體用途,按照本朝的律法,既然定性為學田,那么他的收入,只能歸作族內子弟的教育費用。 其實專田專用可不止學田,其他像祭田,祠堂田這些都一樣。 這是朝廷為了避免出現族事糾紛,才下的規定。 是以,凡族中田地去衙門登記時,必須講明用途,之后都不能擅自挪做他用。 這也是林遠秋在捐贈之前,想著該給自家捐贈的水田作個怎樣定性的原因。 時下學成出仕之人惠及族人時,都以興辦族學、捐贈學田為主。 那日在瓊林宴上,林遠秋就聽好多同年聊過此事。有族中尚無族學的同年決定開辦族學,而族中已有族學的同年,則準備壯大族學。 畢竟當下講的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以,要想把宗族發揚光大,在時人眼里,讀書入仕才是關鍵, 對于同年們的做法,林遠秋也是認同的。 不過他并不準備像他們那樣做。 這幾年,族里學田的收入,一直都夠族學的開銷,且每年都還有剩余,所以實在沒必要再增加族中學田的數量。 何況,承辦族學一直都是林有志惠及族人的善舉,自己沒必要插上一腳,從而分薄了人家的功勞。 再則,林遠秋這個人比較現實。在他看來,念書出仕固然重要,可讓族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也同樣重要。 就拿念書來說吧,若家中吃飽飯都成問題,還有誰會想著送孩子去族學念書呢,畢竟族學免的只是束脩,像筆墨紙硯和書本啥的,都得自己負擔。 是以,家中貧困的族人,肯定不會義無反顧的送娃兒去念學的。 就像當初的自己,沒有書,沒有筆墨硯臺,若不是自己一定要去,以及他爹扛麻袋給他置辦了學習用品,恐怕自己在族學中也堅持不了多久。 更沒有今日的成就。 所以,林遠秋覺得,讓族人吃飽飯,不用一有銀錢就想著買糧食填飽肚子,也同樣是光大他們林氏的前提。 所以此次家中捐給族里的水田,林遠秋給它的定性就是祭田。 且林遠秋還準備與族長和族老們定下規定,那就是自家所捐贈的祭田,其收成的九成,都必須賑濟給族里的三種人,一是五歲以下的孩童,二是族中五十歲以上的老人,最后一種就是從懷孕到生產這一時間段的婦人,包括做月子的一個月也算在內。 且不分哪一家哪一戶,只要家中有符合條件的,那么就可以從祭田的收成中領取一定的糧食,做口糧之用。 林遠秋知道,若按照自己的想法,那么就現下家中的十八畝水田,肯定遠遠不夠,所以他還得再買些田地才成。 這也是前段時日給春草置辦嫁妝時,他向牙儈打聽水田的原因。 聽了林遠秋的打算后,屋里所有人,包括林三柱在內,都久久難以回神,此時大家想的是,若按著小孫子(狗子,小侄子,小叔子)的想法,那么他們家能領到祭田糧食的,會有幾人。 特別是王香云和丁菊,如今她們倆正懷著孕呢,正是可以領口糧的范圍。 最后算出的人數是八人,而林大柱,再過四年就能輪到他了。 而村里和他們差不多的人家可有不少。 由此可見,若這一做法真能實現,那么對族人來說,日子可不止好了過一點點。 老林頭難掩激動,他想到的是,要真能領到口糧,族中那些連走路都費勁的老哥哥老嫂子,就不用再強撐著一口氣,在地里忙活了。 “遠秋,要是這樣,那咱家不是還要再買許多田地?” 林三柱突然想起前幾日兒子問牙儈有沒有成片水田的事,現在他才明白,原來兒子打的是這個主意。 林遠秋點頭,“爹,兒子的想法是,既然咱家要惠及族人,不如干脆一次性做的大一些?!?/br> 林遠秋已經想好了,現下他口袋里還有一千二百兩銀子,他準備拿出七百兩買水田,按著七兩銀子一畝的價格,那么七百兩就是一百畝。 橫溪鎮不是京城,這邊買水田要容易一些。 只不過買的數量過大,就只能東拼西湊了。 那日幾間牙行的牙儈都說了,若不要求所有地必須連在一起,那么湊出一百畝地是肯定沒有問題的。 聽到兒子說干脆一次性做大一些的話,林三柱想了想,突然覺得非常有道理。 過不了多久,他們一家就要搬去京城了,若走之前只捐個十幾畝地給族里,那么在族人們的眼里,自家就是拍拍屁股一走了之了,說不定還有族人會罵遠秋是白眼狼,畢竟每次關于遠秋的事,好多族人都在忙前忙后的幫著張羅,就像幾日后的狀元宴,大到迎來送往,小到桌椅板凳,以及洗菜洗碗,族長都已經替自家安排的妥妥當當的了。